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一
尊重和合作,我总是习惯性命令小褚,当她达不到我心里的期望时,我会觉得这孩子没出息,不合作,我觉得我自己是书中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看完这一章节,我觉得自己是否该放下自己的脾气,多跟小褚沟通,不是命令而是合作,多关心她真正的需要,和她一起成长。自我的需要也很重要,我们不能装伟大,“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放弃了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压力,自己也会暴躁易怒,学会尊重孩子,更要学会尊重自己,愿自己做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和小褚一起成长。
这半年来因为自己的事已经很久没有和小褚深入聊天了,哪怕只是抱抱她,除了机械式地送她上学,上课,都自认为她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孩子,思绪万千……不知道自己错过了这半年小褚的哪些成长的因素。
书中练习一中“我希望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朋友,愿意和我交心的朋友。”怎么能让她愿意呢?沟通,行动,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也许未必正确,但至少得有信心对自己做出选择。
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要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有点羞愧。在小褚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苛责,和家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发生矛盾,无论对错,我都是训她,因为觉得她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想想“她会不会以后及时是对的也不敢和他人争辩”。互相倾听与理解,是我在和我母亲的相处过程中缺失的,她总是强加她的想法给我,而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和小褚的相处中,只要不触及我的原则,我更希望我们是朋友,她可以把她最真实的感受与我分享,真正的需要告知于我。
我们可能一直看重孩子身体上的安全感,别磕着碰着,别受伤,别生病,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上个周末休息在家,把她学习的桌子上搞得全是玩具,没有收拾,我看见了,一头恼火,让她收拾,她嘀咕了一下,我一下就火了,把她桌上的玩具找个垃圾袋全扔了,她一下哭了,读后感.我也没管她,自己到客厅坐着了。等我情绪稳定下来了我就到房间看她,看她把垃圾袋里玩具都拿出来收拾好了,一个人战战兢兢得坐在书桌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控了,我的粗暴让她害怕,让她对这世界没有安全感。看了这第三把钥匙,我要学会换到孩子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她只是玩忘记收拾了呢?”“也许我好好和她沟通,她就会收拾干净呢?”我要努力创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环境,让她身心放松,好好享受她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
第四把钥匙,有时确实这样,孩子对我生活的引领甚至超出了我对她的,她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抱抱我,给我写封信,给我不停地说话,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我会觉得她很烦。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强有力的给予者,热情(我常打击她爱管闲事),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东西,看了这,我觉得我很惭愧,给予是相互的,我应该在坦然接受孩子的给予的同时反省自己,从中有所学习。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小褚长这么大,我用过最恶毒的语言刺激过她,讲完我就后悔,我是疯了吗?从那之后我就很注意,在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就会保持沉默,或者冷静下来内心问问自己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长颈鹿语言”我觉得是很必须的,和任何人沟通都这样,我不能强加我的主观判断在里面,我只陈述事实,然后再联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沟通才平等有效。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我们确实无法什么事都做好应付的准备,和孩子一起,沟通商量进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互相尊重,更是共同成长。我们要学会做一些选择,不能惧怕,这样不行,别沮丧,至少它是一次经历,会为你的成功总结经验的。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换位思考,善意思考,互相照顾彼此的需要,学会表扬与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学会沟通合作,让家庭关系更和谐,让家真的成为孩子和家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故事分享,分享的是故事,折射得不也是我们,如何和孩子共成长,让家庭更和睦,我想我得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去实践。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的几个词“纯粹”,“联结”,“倾听”,“控制”。纯粹得爱亲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学会联结,学会沟通,倾听别人,倾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暂停键”,记住长颈鹿语言,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让孩子和自己更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二
看了《有效沟通》这部在线讲座,我感触很多,确实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由于没有有效的沟通而造成的。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学会有效地沟通会让自己以后的路更平坦。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不仅要有应对问题和挫折的能力,还要与同事、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提升沟通艺术,运作好人际关系,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余世维博士首先讲述了沟通的目的,一是沟通是为了控制成员的行为,看看员工是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如果不经过沟通是不会知道的。二是激励员工,改善绩效。三是表达情感,分享挫折与满足。四是流通信息,强化你的信息,不让信息断裂。这就要求领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切实指引员工的行为,是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不断激励员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与员工共享挫折的教训与成功的喜悦,把握工作持续、良性的发展方向。
其次,讲到沟通有三个要素:
1、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沟通不是一种讲话技巧,而是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首先不能自私,只关心五伦以内的问题,而要纵观大局,考虑问题做事情从大局出发。其次不能以自己为中心,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势,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个体。不能自大,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答案,这样会让人很反感,这样容易在两人沟通过程中赞成许多障碍。
2.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了关心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存。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他人的状况与不便,既时地帮他解决,这样谈判的成功率才会大。
3.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不管是对自己的同事,上级,下级都要做到主动跟对方沟通。要及时把事情的进展汇报给他,不管是有问题还是没问题,这样才有利于上级及时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去调控整个事件。
除了把握好沟通的三个要素以外,还要注意很多细节。在沟通的过程中,要集中精神听对方讲话;自己在讲话时也要有重点,生动形象地交待一件事情,而不是让人听起来很乱;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这是一个礼貌问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真正地为对方解决难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通过学习沟通技巧使我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的桥梁就是沟通。在日常工作中“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没有和对方、同事、上司、下属得到合适的理想的沟通,那么你们的关系就不会很好,工作的开展也就不顺畅,同事也不会真的了解你的意图。如果你没有和你的上司有良好的沟通,那么你的上司会对你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你对上司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就会无法开展。不管是同事、上司、下属之间,沟通是双方面的,双方必须是都是出于一个“和”字和“公”字,而且是真心的,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因此才能沟通在一起,思想才能想到一样,工作才能干到一块。
团体内不可能没有沟通存在。如果没有沟通,员工就无法了解同事之间的工作进展程度,管理者就无法注入信息和管理思路,主管和团队的领导者们就无法发出指令信息。没有沟通,工作就不可能协调好、也不能干好,团队就因此而涣散。
沟通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学会沟通技巧,这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社会就更和谐,团队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事业就会更进步。
我从事管理近十四年,从基层员工到管近一千员工的生产副理, 对于性格刚强的我来说,处理人际关系并不是特长,因为沟通能力不强,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是很到位,使我在工作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经历之后使我知道创造双赢的沟通对企业和个人何等重要,-尤其是公司给我们上的沟通管理课程培训后,更是深有体会,更加懂得在日常工作中沟通的重要,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沟通对工作产生的便利,我与我的领导交换过很多工作上的意见;我也与车间里的管理干部和员工们交流着工作上的经验;我与其它部门部长协调了工作上的问题。一切的工作离不开沟通,因为有了很好的沟通,使其它单位更加配合我生产部门工作,工作都需要沟通来搭桥。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我部门的工作很难开展,没有其它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我生产部会举步维艰,没办法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要树立这种沟通的理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需要沟通, 需要与我们的领导沟通,让他了解我的想法,并接受我的一些好的建议,与我的同事更需要沟通,去促进相互的了解,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去消弭彼此之间的摩擦、代沟,沟通与交流的的过程也使我得到了学习。,丰富了我的经验,我想,因为沟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也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三
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x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
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xxx写个读后感吧。
“非暴力沟通”xxx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x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x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xxx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x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xxx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xxx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xxx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四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五
今天中午读完这本书,掩卷长叹。
书很好,不过,如果要大范围地被人接受,还需要很久时间。
里面所述及的沟通习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习),东方的沟通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家庭之间,更多来说是命令,而非沟通,语言暴力,比比皆是,网络上更是习为为常,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行有什么过分之处,或者更有甚者,是有意为之,做为发泄手段。
善意的、试图达成彼此间互相理解的沟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渴望被理解,但又容易在指责他人的时候犯错。《非暴力沟通》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习惯,在我还只读到一小部分的时候,已经向人做出推荐,很多问题的.根本,其实也是源于沟通,多读这样的书,多改善自己的沟通艺术,是有益的。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六
上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认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的序言明确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改造的开始。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我们总是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他总是执着于此?我们因为自信而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都在自卫中纠缠不清,最终谁也敌不过对方。问题不解决,只会增加麻烦。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怎样才能说服他?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领域。我将在那里与你会面。”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真是没底线。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联系起来呢?不分高下,这世上还有公道吗?不道德的行为不谴责而放任自流,何来公平正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回过头来看,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评价对方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在尊重和倾听他人的同时,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不断提醒我们关注更可能满足我们生活追求的方向。
书中还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七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八
在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九
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区分哪些是感受。“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也不是在表达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词汇库。
这个第二点我认为是第四点的一个分支,第四点是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他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沟通的顺畅。具体操作在第四点讲。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慧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须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推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许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假如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简单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精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须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其二,限制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简单把自己的生气心情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适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削减语言损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须要,再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确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确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干脆说出来,照章行事。而我们中国人经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干脆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中国人是最难琢磨的。我们还简单反对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说明。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到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快乐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情愿听。愿我们成为心平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快乐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化解生活,工作中因沟通问题引起的不信任,信息无法准确传达,甚至冲突的问题。
书中核心思想就是下面四点。
第一,不带评论的描述发生的事情。
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说出自己的期望。
第四,提出自己的请求。
其中第一点是最重要的,他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但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总是很难做到“不带评论的描述”。多数时候都倾向于用贴标签,批评,比较,命令和指责的方式,而不是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我们首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可能你会说观察和评论不是很好区分嘛,还真不是的`,如果这么好区分也就没有这么多沟通问题了。
举个栗子。
“你总是很忙”,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论呢。我既然把它例出来了,那它肯定是评论了。问题就出在“总是”这个词上,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它是带着情绪的,而不是仅仅在描述“你很忙”这件事。
第二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点中,我们一般比较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并且我们大部分人也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咋们中国文化更是不提倡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多数人时候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只是习惯于考虑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同样举个栗子。
比如某天你做错一件事,你感到很沮丧,但是你却说“我真没用”。很明显“我真没用”是想法而非感受。
第三点,说出自己的期望。这点看似容易,但是生活我们很多时候这往往把期望藏到了批评中。人对批评都会下意识的产生抵抗情绪,进而提出申辩甚至反击,这就会让我们的期望大打折扣。
再举一个例子。
丈夫回来的比较晚,妻子本来的期待是希望丈夫回来早点,但嘴上却说“你怎么老是回来这么晚,还要不要这个家了”。想想丈夫是什么感受,情商高点还好,低头认个错哄哄老婆也就没事了。如果丈夫情商不够,或者本来心情也不好,可想而知又少不了一顿争吵。
第四点,提出请求。那么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含含糊糊。最好再和沟通对象确认下是否真的明白。因为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对方明白了,其实对方理解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况我想我们都遇到过。当然如果是关系比较默契的,可能也不一定需要再次确认的做法,可能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大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但这毕竟是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还有一个需要要注意的是,区分清楚请求和命令。这里必须要引用下书中对“命令”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如果请求的人同时又批评和指责,那么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如果请求的人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或同情来达到目的,那么这也是命令而非请求。这句话可以说刷新了我对关于请求的认知,而且也和前段时间在连岳公号里看到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文章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采用各种办法要求姐姐救济不知上进,沾染赌博的弟弟,如果不,就用断绝关系来威胁。这位母亲的行为就不能算是请求了,而是命令,那么做为有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姐姐是否有必要服从这样不合理的命令呢。我想我们都已经有答案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比较极端,而不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读书要听老师的话,要不然爸妈就不高兴了,就会很失望了,等等,这样的类似情景是否很多呢。
最后,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和他人沟通什么事,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沟通的双方比较轻松愉快(最少非暴力的情况下)的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达成一致观点或行动,形成双赢的局面。当然,书中提出的四点观点,看似容易,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慢慢修炼吧,与君共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二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地描述下来。要成功地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其次,“爱自己”的观点给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或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看来这本书还是要多看常看,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三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平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倾向于倾听,培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爱,使师生情意相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五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