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顾全大局宽容。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四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学生质疑时,教师板书: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要求学生讲讲三个小故事。既是复述的训练,又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三个小故事的复述指导由“扶”到“放”。具体做法如下:
“完璧归赵”:师生一起阅读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同列出提纲(小黑板上)。让学生边看提纲,边看课文插图进行复述。
“渑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列提纲,看提纲复述。
“负荆请罪”: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回想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一品人物特点。在复述故事后,追问:你觉得“将”、“相”各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评判,形成共识,第三次完善板书。
二品课文是如何体现人物特点的(这是整篇的教学重点,花时要多)。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分别注明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随机进行品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读出感情。
通过交流、品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可贵,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思想教育。
三品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前两品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写一个人物片断。要求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小练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学到的写作方法,也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关于教学设计的三点说明:
1、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即“读”),有利于加强指导,提高教学效益。
2、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较多。不要集中学习,可随课文识读理解,个别词语也可随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3、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五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供参考阅读!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六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将相和》。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七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篇八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