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优秀16篇)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9:05:37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4 09:05:37     小编:GZ才子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一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着一场新冠疫情的考验,而中国作为第一承受疫情蔓延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在这场疫情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抗疫事迹,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慈悲。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感动中国抗疫事迹”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国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疫情来袭,中国医护人员身先士卒,奋力抗击病毒。他们离家几日几夜,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正在与死神搏斗。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畏和敬业精神。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即使冒着感染病毒的风险,努力在前线救治病人。这对于人们深深的感动和敬佩,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未来的抗疫工作充满了希望。

其次,我要说的是众志成城的勇气与力量。在这个疫情肆虐甚至发展到失控的时候,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将举国之力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前线中来。不仅如此,我们也看到了像湖北襄阳、河南信阳这些乡村地区决斗疫情的地方。当地百姓自发组织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宿、食品,伸出援手,心手相连,充分展现了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伟大精神。这让我们悟出了一句话:人类的情感传递是无坚不摧的。

再者,我想提的是社会的互助和爱心。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社会的互助和爱心也为我们带来了力量。从捐献物资到实施公共调控,中国人民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互助精神,令人们为之动容。有很多人,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从自身出发,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比如,一名老父亲因为儿子感染,跑遍族人去寻找治疗方法;还有志愿者在自己的车上载物资、捐款人坚定的肯定心态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好的地方。

最后,我想讲所言所致的齐心协力。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使得全社会都变得焦虑,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凝聚力和毅力。从企业捐赠到开课校车,从绘制防疫红线到实行公共卫生管控,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这场抗疫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合力,这种齐心协力的现象告诉我们,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打赢这场抗疫战争。

综上所述,中国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了爱国主义、众志成城、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等一系列高尚的品质,以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纯真的一面,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信念,也代表了全人类的信念。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感人至深的精神,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为人类的发展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二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看了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完后,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让我十分感动的人物是黄旭华,他从1958年开始做核潜艇。隐姓埋名,老父亲去世时都没见上一面,母亲从63岁盼到99岁才见上他一面。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穿过一件好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着。这些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用尽了全部的心血。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他们给我们的国家,社会带来了多么大的正能量。让我看了心里有鼓劲,放眼看过去看周围,现在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真应该好好看看学学,想想今后该怎么样。

记住这些人物吧,他们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榜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崇高和伟大。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三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的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了他们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感动中国》的每个事迹让每个有良心和中国人都十分感动,我们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学校里捡纸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这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太阳自有太阳的光芒,小草自有小草的春天。我们要像泥土一样真切,小草一样生动,路边的石子一样平凡,把感动变成行动,多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将感动世界!

爱是什么?爱是连接妈妈的布带;爱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的无私精神。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才真正明白了——爱是无止境的。

提到妈妈我们一定会想到支柱、关爱和温暖。有一句歌词唱得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孝子教师陈斌强也是这么想的。陈斌强今年37岁,是一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的教师。他的妈妈六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用他小时候妈妈背他的那根布带,把妈妈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用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去上班。精心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用自己的孝心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他是多么孝敬父母啊!想想我自己:差不多每天都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让我帮忙干点活我还磨磨蹭蹭不愿意。比起陈斌强叔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选择逃避。可是年仅12岁的何玥却不害怕。12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恶的小脑胶质瘤“病魔”却逼近了她。病痛的折磨让她更坚定了捐献器官的决心——她要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去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她是个富有爱心的坚强的孩子,弥留之际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回报伟大的祖国。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天,她一直在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壮举让她的生命在三个人的身体上得到了延续。何玥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正是孝子陈斌强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何玥精神的诠释。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我们要把他们这种孝敬父母、坚强勇敢、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爱无止境!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四

今天一段视频在排球迷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过亿的浏览量,视频的内容是:在世界杯前夕,80岁高龄的老爷子宋世雄老师到女排探班慰问,并向女排的队员鞠躬代表球迷声称祝贺对女排的感谢。老人家的这一躬让许多网友感慨万千,让许多人的记忆回到了那个用声线传递比赛的年代,许多网友表示了对老爷子的敬意之心,通过这一躬让人们看到了老人家对于女排的感情有多深,敬意有多浓。他的这一躬体现的是老一辈媒体人对于排球的热爱,对于女排思想的尊重,对于新一代女足的期望。

老爷子动作突然,让女排姑娘惊呆了,在过去那个平面媒体的年代,宋世雄老师用自己慷慨激昂的将女排比赛送到了千家万户,他用自己独特的解说将女排比赛的画面描绘得独特性有声有色,绘声绘色语言将收音机前面的听众带到了激烈的赛场,将人们的心紧紧地中国男篮拴在了赛场上,让所有听众的观众的.心跳和赛场上的每一个回合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安随着赛场的起起伏伏而激动混乱,有欢笑也有泪水。一言一语的描述像一只彩笔将女排的拼搏精神画成了参天大树,一场场解说让这棵大树成长在全国球迷的心里长盛不衰。正是宋世雄老师的解说让女排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延续至今面向未来!

在真人秀节目里说道宋世雄老师曾说过他和郎平指导有着39年的交情,其实这是他与中国女排39年的风雨同舟,老爷子的这一躬体现的不仅是他老人家谦谦君子之风,更道德素质体现的是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尊重的是女排的精神,忠贞的是自己的职业。让人们看到了老一辈的媒体人蕴含着怎样的潜藏着觉悟和领悟。,他们更尊重这些努力拼搏的人。有着一如既往的热切和热爱。

这些是现在有些媒体人应该学习的东西。现如今许多媒体人脚底无根高高在上,总是用一直俯视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不就是语言尖酸刻薄、大肆批评,要不就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单单就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正如有些回帖说的那样:有些主持人媒体人才更应该看看这样尽可能的视频!与老爷子的这一躬让人因泪目不同,他们才是真的让人辣眼睛!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五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住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村落,老爷爷每顿饭吃的都是清粥小菜,17年几乎没尝到过肉味。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他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捐给了各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自己最大的花销也是订阅报纸的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哪些孩子能上学,但是没有资金,需要帮助。

他资助学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老爷爷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当他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17年。“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而且,他为了多捐钱给学生,自己孤身一人也不去养老院,因为这样,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20__的生活补贴,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是啊,刘盛兰老人用他的崇仁厚德,他的执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的内心同样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电视画面上老人对自己的极度“吝啬”,房子是破旧的,室内是极其简陋的,吃的也已不能再俭朴。可是他却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一分一分,汇集成一片大爱的海洋,他将自己朴素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困难学子。多么华丽的辞藻在刘盛兰老人的事迹面前也显得格外苍白。刘盛兰老人那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六

杨宁:江门村是深山里的贫困村,条件非常艰苦,到村委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为村里做些什么。

杨宁2010年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飞出去的金凤凰又回来了。

杨宁:我家人是不理解的,就觉得白读那么多书了。

杨宁心里清楚,如果留下来,摆在眼前的困难会有很多。然而,一次次地走访,乡亲的穷苦生活深深地触动了杨宁。

杨宁:2010年时候,去米粉店吃粉,就看见一个阿婆,带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就拿了一碗粉,我说一碗能吃饱吗,她说不能吃饱,但是没钱。两块钱一碗的粉,对我触动太大了。

杨宁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应该做那个领头人,带领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杨宁:我觉得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带。

杨宁考察市场后,她贷款了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建起了竹子收购点。然而由于货源不足,杨宁想靠竹子致富的想法宣告失败。

杨宁:竹子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又带他们种了辣椒。

种辣椒应该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杨宁和同学两个人一起贷款试种辣椒。不料那一年雨水特别多,辣椒苗长斑腐烂,杨宁请来的专家也束手无策。

种辣椒也以失败告终,她又打起了种植野生葛根的主意,贷款20万,带领农户种植起了高山葛根。

杨宁:但是没有想到我们大苗山温差太大了,产量不行,所以葛根我们又失败了。

几次失败,村民们开始质疑这位大学生村官,一个女孩子能做成什么事情。

杨宁:哭过,肯定哭。后面都是跟银行借贷的,这个钱怎么还,但是我反过来一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那我就是白做了。

2017年,杨宁发现一位阿嫂家有一种紫色的糯米,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

杨宁:但这时候我下屯入户,去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的时候,大家都不信了,因为很多村民都说,你种什么就失败什么。

此时老乡们并不知道,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杨宁又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为此,她已经卖掉了父母为她在城里准备的婚房。

杨宁:银行也贷不出钱了,只能把婚房卖掉了。虽然后面父亲知道以后也很生气,先卖了再说,又筹了30多万。当时有一户贫困户,就站出来,他说小杨我相信你。

终于,60多户村民加入了种紫黑香糯的队伍。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秋天水稻大获丰收。乡亲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然而当初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的老乡不幸因病去世,这成了杨宁心中深深的痛。

杨宁:他的妻子是个聋哑人,他妻子就跟我比比画画,我回村的时候她说,老福说谢谢你,老福说他走了,家里面的稻米可以吃上三年。

丰收的喜悦就是乡亲们的笑脸,就是他们鼓起来的钱袋子。这收获是对杨宁一次次不惧失败,努力向前的最好报答。

杨宁:在困难面前,我觉得大家心要一致,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杨宁:作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知识,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还有像我一样,像打不死小强的拼劲,一定能把我们的村子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那么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七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八

人物简介:

陈俊贵,男,辽宁人,感恩老兵,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人。1979年从辽宁入伍来到新疆,1984年退伍。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1979年9月参军后,他随所在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部队面临断炊的危险。和战友一起从山上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冻死而住院3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1984年,退伍回到辽宁老家,担任电影放映员。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这部电影时,镜头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如昨日。他想到班长的临终遗言,作出了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决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陪伴班长,成了烈士陵园守护人。

事迹材料:

陈俊贵,男,汉族,1959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在暴风雪围困的危急时刻,班长舍己为人,把生还的希望留给陈俊贵。此后30多年里,陈俊贵坚持扎根天山,为牺牲的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书写感天动地的战友情。

1980年4月8日,年轻的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深处参加修筑独库公路大会战。因施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班长郑林书奉命带领陈俊贵等3名战士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不料被大雪围困。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说:“你年轻,坚持住,如果有机会,请你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

班长牺牲后,陈俊贵和战友被牧民救起。因严重冻伤,陈俊贵接受4年治疗,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娶妻生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班长临终嘱托。因为和班长仅相处一月,陈俊贵不知道班长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而原部队已编入武警序列。在多方打听无果的情况下,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出了改变一辈子命运的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自己战友守墓。为了养活全家人,陈俊贵在大山里开荒种地,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20多年里,他每天都要到墓地转转,陪班长和战友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一名老战友来新疆为老班长扫墓,陈俊贵终于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年10月,陈俊贵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班长家人。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陈俊贵今年已经54岁,很多人劝说他开春再上山守墓,冬天下雪就回来。但是,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都认为,这片墓地就像村子一样,牺牲的战友就像邻居,我们走了,谁来陪他们?儿子陈晓洪过去不理解父亲,总觉得父亲含辛茹苦在天山深处守墓对不起家人,自从他成为军人后,便彻底理解了父亲。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陈俊贵获得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新疆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目前,当年为修筑天山公路牺牲的168名战士的遗骨都搬到了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陈俊贵是这里的管理员:“在我有生之年,我会守护我的班长和我的战友,把他们的事迹传下去,把天山精神发扬光大,这就是我的梦想。”

个人自述:

这些年,每当看到军人,我的心里总会涌动一股暖流。我虽然已脱下军装,可心里却依旧眷恋着那份绿色情怀。生活中,能让我永远不忘的人并不多,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军战士,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感动了我一生。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九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多年来龚全珍始终铭记着丈夫的话。甘祖昌将军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为此,他像战争年代一样豁出命来干。在农村生活的29年里,甘祖昌与群众同甘共苦,把自己70%的工资用来为家乡修水利、建电站、建校舍、办企业以及扶贫济困。作为甘将军的妻子,丈夫的梦想就是龚全珍执著的梦想。1957年8月中旬,由于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甘祖昌主动放弃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职务,婉言谢绝组织安排,解甲归田,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当年34岁的龚全珍毅然随甘将军放弃城市的生活,回到贫困山村,从此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并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支援农村建设,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但为了延续将军的梦想,龚全珍老人继续发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幸福院。在幸福院居住的5年中,龚全珍没有把自己作为照顾对象,而是幸福院的工作人员,她经常组织老人们进行政治学习,自己擦地板、补衣服,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幸福院旁住了一位残疾人名叫尹韵娇,其老公智力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龚全珍帮助尹韵娇购置补鞋机,为了让她一心一意赚钱糊口,又主动帮忙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使尹韵娇一家从此走出了困境。龚全珍还资助尹韵娇的女儿圆了大学梦,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当得知她的父母亲均患病,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小艳兰随时面临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落泪了,她对校长说,今后郭艳兰的所有学习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由她负责。因为龚全珍的帮扶,小艳兰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进入了初中。龚全珍还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艳兰继续努力,好好学习,最近10年来,龚全珍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

从事几十年教育事业的龚全珍特别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效果,她给青少年讲故事作报告,深入浅出,不讲大道理,总是从身边的事说起,青少年很喜欢听。2004年国庆节前夕,龚全珍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全县的在校学生们。原来,龚全珍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于是,萌生了办漫画展的想法。她一方面请求在外地的老同学、老朋友帮助,一方面发动全家老少动手,很快就搜集到了近百幅漫画作品。在莲花县关工委的支持下,她将这些作品编制成“鲜艳的红领巾”、“遗憾的家教”、“社会的责任”、“引导、教育、思考”等九大板块,漫画内容涉及学生做人、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表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主题,作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教育启迪意义显著。每到一所学校,龚全珍都要亲自为孩子们讲解作品的含义,深受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欢迎。

2012年秋,已届90高龄的龚全珍老人,在琴亭镇的帮助下,和金城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一道办起了工作室,每周定时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工作室还不定期开展活动,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对家庭困难的群众给予资助。龚全珍说,“现在属于我的时间已不多了,所以我要更珍惜这宝贵的时间,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事迹介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2014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胡佩兰事迹感动中国姚厚芝事迹感动中国方俊明事迹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一

“龚全珍不仅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更是一个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从龚全珍身上我们看到了崇高的信仰,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也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向龚全珍老人学习,就要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凡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觉完成工作任务是我一向遵守的工作原则。我想,在岗位尽职是我们纪检监察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学习龚全珍同志那种尽心尽力、尽心尽职的精神,要始终坚守岗位,以勤勤恳恳的态度来完成本职工作,不必计较个人得失。

学习她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龚全珍甘于简朴生活,与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秀品质。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富裕了,工作条件也更好了,但是我们不能丢掉这个好的传统,要以龚全珍同志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良好风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转强促”活动中。

特别是年轻人更要学习她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敢于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纪检监察事业,这样工作才能取胜,生活才会更加充实,而不能像身边有些人那样工作碌碌无为,知难而退,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不撞,更不用说“奉献”两字了。

学习龚全珍同志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个领导、每位职工都能像这样敬业奉献,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快走向富强!

学习了龚全珍老人的先进事迹,我总感觉到从中有学不完的知识,学不完的精神,我将继续以先进为学习榜样,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找差距改不足,把所学的精神实质变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断增强事业心和主人翁责任感。我将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职,不断创新,不断奉献,为平凡的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二

“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陈俊武院士曾这样描述本身,从这首诗里,我读出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而通过学习陈院士的古迹,让我感触更深,他死守岗位七十年,永远奋斗在故国最必要的地方,让我懂得了死守的意义。

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我很快乐卒业后能来到公司工作,与陈院士的工作性质相似。我被分配到仪征化纤pbt项目实习,在这里我完整地介入了一个项目的扶植,仿佛回到了陈院士刚参加工作那会。半年多的.实习期让我学习了工程扶植的基础知识,也体会到项目设计、扶植历程中的种种艰辛。

撰书育人,将本身靠近70年的工程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同样是陈院士的追求。参加工作已有半年之久,我介入了项目的前期筹备、钢布局安装、设备和管道安装,后续还有单机试车、联动试车。这些工作固然根基,但很紧张,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是陈院士对我们青年人的付托。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三

龚全珍是甘祖昌将军的夫人,甘将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在她身上熠熠生辉,成为她的人生信仰和永远的活力。同时,龚全珍又是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永葆本色,永不掉队,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在她身上永放光芒。

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传承甘将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琴亭镇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邀请她担任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并勉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展好新时期传统精神的宣传活动……”社区人员深深感受到将军夫人的真挚情感。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定期为社区党员、居民和困难家庭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和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排忧解难显真情。

甘祖昌将军勤俭节约、热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传统在龚全珍身上得到发扬光大。离休后,龚全珍自己日子过得很节俭,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从不乱花钱。但对帮助他人,却尽其所能,热心帮助。

龚全珍经常帮助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社区居民贺丙才想创业走上致富路,可创业途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坚定创业想法出现了动摇。在了解到情况后,龚全珍主动与其开展谈心和思想辅导,增强了他的信心,最终,贺丙才克服了困难,并担任社区支部副书记,在龚全珍的影响下,贺丙才牵线搭桥,帮助近十名社区居民创业致富。社区困难居民彭云娥,体弱多病,家境困难,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与其谈心,送去慰问品,并勉励她战胜困难,在她的鼓励下,彭云娥生活非常开心,并参加社区门球队,带领数十名社区居民开展门球比赛活动。困难居民彭秋仔,在龚全珍的帮助下,从事家庭炊具的修补生意,逐渐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社区青少年朱洪峰,困难居民周春燕,龚全珍经常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经常送去学习用品,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生活信心。

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告诫女儿甘公荣,爸爸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做好事,要好好向他学习。女儿甘公荣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向社区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龚全珍认为:祖昌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心里总是装着大家,回乡当农民以来,用自己工资建设农村,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三)满腔热情扬精神。

龚全珍时时刻刻关心社区党员干部、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自担任社区辅导员后,每年为琴亭镇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

在辅导工作中,龚全珍推行了“讲、观、作、学、谈、行”服务内容,通过讲一堂党课、观一个基地、作一次辅导、学一句名言、谈一番感受、行一次慈善等活动,建立起龚全珍工作室的长效服务机制。在为琴亭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的党课中,龚全珍总是热心参与,耐心辅导,并带领新老党员到一枝枪纪念馆、列宁学校参观学习,提升思想境界。

在辅导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同时,龚全珍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的教育报告,讲述老红军的优良传统,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关心青少年和思想、学习和生活,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向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元,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捐助科普书籍,供社区青少年阅读。“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构建和谐温馨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树立新风促和谐。

岁月沧桑,龚老已是耄耋之年,但其一言一行,仍然在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龚全珍既是开国将军夫人,同时,又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份子,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街坊邻舍。

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育有4个女儿,当前与第3个女儿甘公荣生活在一起,如今在家还始终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写日记,努力营造社区讲学习、重文化的良好风气。她与左邻右舍相互关照,融洽相处,营造了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的公民道德。同时,龚全珍热爱保健养生,懂得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天气晴好时,约邻舍去一枝枪广场散步,与邻居一起练香功,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营造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在新时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龚全珍老人作为开国将军夫人,又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的典范,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五)发挥余热。

龚全珍这位社区老党员,其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令人感动。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琴亭镇金城社区邀请龚全珍担任社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了。在为社区党员作辅导时,她语重心长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一生为党、为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并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六)展现大爱。

离休后,龚全珍生活上很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却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让他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社区里的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老人还告诫女儿甘公荣要向她父亲好好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甘公荣向社区李利平同学伸出救援之手,随后,又寻找了一名父亲残疾、母亲弱智的家庭为扶助对象。龚全珍认识的一位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她定期为其送去大米、面条、食用油、猪肉。赵婆婆身体不好时,龚全珍还拿出自己的钱让赵婆婆去看医生。龚全珍认为:甘祖昌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心里总装着百姓。月,莲花县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离退休干部党员、甘祖昌将军遗孀龚全珍作为辅导员,搭建对党员干部和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并邀请龚全珍自愿参加活动。截至目前,龚全珍工作室共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50余场,参与居民思想辅导40余次,参与活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近460余人次。8月下旬,由莲花县组织部,琴亭镇党委,金城社区党支部共同努力下,龚全珍工作室网站平台面世,它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龚全珍老人的渠道的同时,也会更完善社区服务。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四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颁奖词】: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推选理由】:

时文朝: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余秋雨: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事迹介绍】: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五

有这样一位人,他已年过八旬,却依然冒着被新冠肺炎传染的危险赶往武汉,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攀是的儿科医生,他曾在20__年“非典”疫情中冲锋陷阵,带领医疗团队研究sars病毒……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钟南山院士。

南山院士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如今已经有84岁高龄,却依旧挤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有人拍了这样一张照片:高铁上,钟爷爷在餐厅一个窄小的座位上睡着了,满头银发的他微微蹙眉,桌上还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未曾看完的文件。这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疼,泪水情不自禁溢满了眼眶。

到达武汉后,钟爷爷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病毒会“人传人”的结论,让全国人民一下子高度防备。

“想来想去,我只不过是一个医生。”

“武汉一定能挺过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待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千万别去武汉!”

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仍然在耳边久久回荡。谦虚、敢正视真理、为民着想……种种精神都在钟爷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当然,最让我难忘的要属钟爷爷积极乐观、永不服老的态度。

在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上,钟爷爷看到别人用“耄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时,爽朗地笑道:“耄耋?我还没这么老吧?希望国庆xx周年时我还能站在这儿和大家说话!”是的,钟爷爷每天都忙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虽然据他的妻子李少芬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极少,但他依旧热爱运动、乐观向上,更拥有一颗懂得追求的爱国之心。

或许我将来不会学医,但我依旧要学他那不骄不傲、永远追求的精神,或许只是当一个平凡的教师,一名公司职员,一位管理人员,但我一定会勤奋努力,刻苦向上,为祖国开辟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感动中国事迹和颁奖词篇十六

追忆彭士禄同志的一生,是真真切切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作为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实现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核动力技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核电站自主设计与建设,核电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彭老却说,“这些成绩与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它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事业人。”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人民不会忘记。在我国核工业发展中,凝聚着一代代核工业人前仆后继的奋斗,新一代中国核工业人也必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新的辉煌!

以彭士禄前辈为代表的老一辈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铸就了国之重器,让我们挺直了脊梁,鼓舞了全民族奋进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我们,要将前辈们用生命和誓言铸就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继续传承下去,大力弘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创造无愧于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业绩,贡献新时代新青年的新力量!

就是这样一位垦荒者,一生投身于核动力事业,为中国核潜艇研发和核电站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童年的悲惨经历没有击垮他,科研攻关的种种困难没有击退他,勤恳、专注、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彭士禄老前辈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一名党员和核电行业从业者,我将以彭士禄老前辈为榜样,争取做一只犟劲的“孺子牛”,不怕吃苦,勇往直前,为秦山核电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