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一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专家说”“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书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的思维。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长大成人后,加入教师队伍后依然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的海绵式思维,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可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所有知识,而应当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要探究,就要有问题意识,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如此,淘金式思维必不可少。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文中这段描述直击内心: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这两种思维方式如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人在阅读材料时会做什么呢?他会认真地阅读句子,并尽可能记住更多信息;他会用下划线标出关键的单词和句子;他会总结并记下阅读材料的主题和主要观点;他会检查他的笔记,并确定没有漏掉任何重要内容;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并理解作者的意思。他记住了作者的推理和观点,但不能进行评价。采用淘金式思维的人会做什么呢?就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人一样,他也带着获取新知识的意愿来阅读,这是两者唯一的相似之处。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念。运用掏金式思维的读者频繁地思考为什么作者会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他会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对于推理的质疑,他会与阅读材料进行持续性的交互作用.他想批判性地评估材料,并根据这些评估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比以前的阅读行为,我真是典型的海绵式思维。现如今,我慢慢地尝试着运用淘金式的思维阅读书籍,听取别人的话语,参考各种信息。当他人在进行描述一件事时,我总是运用淘金式思维,努力去把握住他语言中模糊的地方。比如,一个人说我太穷了。我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全面吸收他的.信息,简单的认为,他穷的一分钱也没有。而是弄明白他的那句我太穷了中的具体含义。因为,不同的人对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富二代只剩五万块钱的时候,会觉得很穷,可对一个贫困人家来说,可能认为五万元就是一笔巨款。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也。我想学生之所以不敢质疑,学生的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心态,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灌输”式造成的,因此,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质疑精神的人,老师自己应该有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我会朝着这条路,努力前进的!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二
很强大的工具书。
开篇道破我习惯的思维方式——海绵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让我对信息来者不拒,全盘接受,不去质疑,从心理上也形成了很容易盲目崇拜的习惯。这种思维或许可以帮助你在学校里考个好成绩,却无助于在社会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是可以被了解和训练的。但是这本书有的部分确实晦涩难懂,有几章需要反复阅读才可理解,并且如果你想拥有批判性思维,学习此书只是开始,不断地运用与实践才能取得效果。正如书中所说,这种思维是持久的、坚难的过程。
没有写笔记,这本书需要时时拿出来翻阅。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三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信息网络时代,不是能否获得信息,而是信息太多太多并难以分辨。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保持清醒,应该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学习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用于工作,也可以运用于生活,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和个人影响力。
通读全文的结构可以发现,找出提出观点的一方的结论和理由,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找出理由背后的或许带有欺骗性的价值观是比较难的,所以书中的价值观假设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核心章节。
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一“价值观假设”章节还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当我回头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太多了啊。每个人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律师在为当事人做辩论的时候,法官在论证一个判决结论的时候……都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观或者立场,并进行着价值观之间的取舍或者平衡。
我个人认为,也许法官在作出判决的时候,依据法律的基础上,作出取舍或平衡尤其重要。那么我们律师能做的,就是识别法官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假设,并用批判性的思维或者提问进一步说服法官采纳我方的观点。读到此处的时候,突然觉得这部分是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
从论证的理由中,识别出写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个价值观本身是不是能够让这个理由真正站的住脚。作者由此总结了十几个常见的假设中的谬误,使得写作者的理由有可能被一攻而破。
理由中常见的谬误有:追求完美方案谬误、人身攻击谬误、叙述谬误、滑坡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政治辩论、法庭)、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等等。这些谬误的阐述也能让读者精神一振,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作为律师回想一下,很多谬误在法庭上也经常会出现,比如人身攻击谬误,情绪激动的对抗双方可能偏离了论证本身而把焦点转移到论辩对手身上。比如在某次合同纠纷庭审中,被告为了抗辩一个担保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称“原告道德败坏是个无赖,这份协议是在被告的办公室,原告胁迫被告签订的,所以协议无效”,首先原告的道德如何跟协议是否有效没有关联,是属于人身攻击;其次是否为胁迫的情形被告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所以被告的这种抗辩是没有效果的。有时候法庭上会出现诉诸情感谬误,这种谬误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略相关的理由和证据。诉诸同情就是一种在法庭上经常被适用的诉诸情感谬误,也许在一些婚姻、继承、工伤纠纷案件中,弱势群体一方的眼泪抵得上控辩双方的唇枪舌战。
所以在论证中,我们要经常提问:“立论者有没有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欺骗我们?”,就有可能发现这类谬误,从而不会被轻易的说服。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一无所知。批判性思维并非要成为一个喜欢“抬杠”的人或者“毒舌”的人,而是充满好奇、谦恭有礼、虚心学习、尊重严密的论证并自主决断,逐步练习淘金式思维而非人云亦云。
总之,开卷有益,书中有句话特别喜欢:文字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长相砥砺,会生发出更加深思熟虑的论证。共勉之。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四
市政协蔡文永。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大溪镇厉小波。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五
我认为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的圣经,仔细研读可防止被别人忽悠,进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
学会提问这本书,感觉有很多的问题,他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解答,在书中有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方式:像海绵,照单全收,比如有多少水就吸多少水。淘金式思维方式:像淘金,不断质疑,不断筛选;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事态也不同,练就批判性思维首要的就是提出好问题。淘金式思维方式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批判性思维既是淘金式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又分为两种,强势的批判性思维和弱势的批判性思维。弱势性批判思维和强势性批判思维区分在目的上,弱势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捍卫自己;强势批判性思维则是为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他们的过程与结果也完全不同。
在前面我也有讲到学会提问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不断地在提问,然后在提问的时候又会进行讲解,而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上述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作者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了淘金式思维,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比海绵式思维更积极,更活泼,更主动。淘金是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会做出一个评价。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的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这是作者说的话。而我认为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他们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的。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而淘金式思维则注重过程。当两者相结合的时候,就会碰出不一样的火花。
学会提问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提出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我来说在思维上要有一定的改变。海绵式思维显然更省力,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费力,但我们所要选择的,就是淘金式思维,作者也详细的做出了说明。它们的好处明显的做出了对比,根据作者所提出的,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并引用淘金式思维。更要把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两者相结合起来使用,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在我当前这种状况下来说受益最好的!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六
对于没接触过这类书的人来说,这本书相当于开启了一扇窗户,批判性思维指南。。
我们在生活中会被动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是怎样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怎样对这些信息作判断,却是大部分的人没有考虑过的。
确实,对于外界给予的信息,我们接受和信任的话会更省事,这从物种进化和生存的观点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就像我们会有从众心理一样。
但是,更进一步的,现在社会信息量膨胀,而周围的人出于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如果不加思考和批评地接受就没有主见了。
最明显的是我党对我们的长期精神思想控制和灌输。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七
《学会提问》是一部简洁全面、实用性较强的思维性读物。封面上的“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一下子就吸引了笔者的眼球。笔者虽然还未完全掌握书中所提的技能与方法,但是初步的思考立场与分析、判断角度已经初步具备。现就书中所学知识,对网络中的一篇热文《男子一天喝了25罐红牛的下场,连医生都震惊了》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分析:
一、推理结构搭建。
此文的推理结构如下:
结论: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水才是最好的饮料;
理由1:一男子喝24罐红牛送医院做手术的现场视频;
理由3:针对其他饮料对健康有影响所提出的洛杉矶男士实验;
理由4:碳酸饮料制作过程。
二、推理结构分析。
1.结论分析。
对于结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继续加以阐明:
(1)此文有很多网络公号,此文的作者到底是谁?鉴于公号转载太多,暂时未发现真正作者。此文也未明示此文的作者到底是谁?作者的权威性如何?是否是在健康领域有一定权威?作者的基本价值观假设是为了人们的健康考虑,那么他会不会是饮料厂商的死对头呢?有没有利益相关联呢?存不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呢?他的立场决定了整篇论述的目的。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假设不同,对事物判断的基本立场就会不同。如果是红牛厂商或碳酸饮料厂商看到此文,是否会想这不是和我们广告宣传对着干吗?他们的立场或许又有所不同。
(2)词语的意思歧义未限定:
第一,从结论上分析,对“饮料”的理解不一致。前面说为了健康不喝饮料,后面又说水是最好的饮料。由此可以看出,结论中两处对”饮料“的含义是不同的。既然两处界定不同,作者就应该在论证的具体过程中予以界定,但作者未予以界定。此处系偷换概念谬误。
第二,“健康”是个宽泛性的概念,健康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后又可以接下来继续划分。以抽象、宽泛的“健康”两字出现在结论,未限定任何条件就推导结论。从推理错误的类型上来判断,此种错误系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3)替代因素未予以呈现。从结论的表述可以看出:由喝饮料这个原因推导出影响健康的论断过于单一。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如个人先天体质较差、后天饮食不均衡和缺乏锻炼以及周围环境恶劣等因素。单提出来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在未限定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条件或者说特定条件下,直接提出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误。
(4)理由所支撑的结论和本文结论不一致。从后面的理由论述中可以看到,理由1和理由4所谈的都是滥用饮料所导致的健康损害。其支撑的结论应该是”滥用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危害“而不是此文中所说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此文中结论的目的是指向喝饮料影响健康,而理由1和理由4结论目的的指向是大量滥用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危害。两个结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2.理由分析。
(1)理由1的分析。
此理由系典型案例理由。但是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此视频的来源。对于此理由只有一个简单介绍”近日,就有一名男子由于在短时间内连着喝下24罐红牛,而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不能确定,真实性无法考证。
此外,此篇网文的标题是25罐,但在具体论述中有24、25罐两种说法。试问到底是24罐还是25罐是才网文标题的真实说法?这点无法予以确认。
第五,该理由支撑结论和本文结论不一致。该理由支撑结论是喝大量红牛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受损,而本文结论却是喝饮料对健康有影响。两个结论一个是注重过量就对健康造成危害的角度,另一个是存在就对健康造成危害的角度。两个结论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该理由无法支撑本文结论,应予以排除。
(2)理由2的分析。
理由2系研究报告理由。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从登陆的网站可以看出系美国政府组织。既然要说明某组织得出的结论性报告,最好附上该报告,可信性更强一些。否则无从依据,虽然该组织系正规组织但是否真的做了这个研究报告?真实性不得而知。
第二,”滥用药物预警网络“报告到底是多久出的?针对的人群有哪些?时间段范围?具体检测区域在哪?出具的此份报告到底是不是就是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出的?这个同样需要查看具体的报告书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该研究报告的结论有如下问题:
一是地点在美国。美国五十个州,是每一个州每一家医院都查阅了相关数据的,抑或没有每家医院逐家查看,但每个州都有相当的样本筛选吗?样本的覆盖率有多大,样本的随机性怎么样?我们知道,没有致力于搜集足够样本进行研究所导致的就是研究结果的过度概括。
二是同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性质确认。这些急诊室涵盖全部了吗?还有“同能量饮料相关联”是什么意思?是指因喝了能量饮料导致人体损害吗还是可能存在其他因能量饮料所导致的人体损害案例?这个未予确认并界定范围。
三是从到20的时间段范围。此时间段范围与后面的抢救案例已经翻了一番。到底参照物是什么?和哪个时间段范围内同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案例相对比还是同什么对比?参照物未予以明确。
第五,能量饮料所产生的副作用。像这一类的对身体不好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多地方都能见着。此语句也没有专家的确认认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以说是,这句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理由3的分析。
此理由系类比和典型案例。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除了功能饮料,你以为其他饮料就没事吗?“的表述问题:
一是前面几个理由分别讲的是红牛和能量饮料,这里来一句除了功能饮料。此处的”功能饮料“真的就是涵盖了前面理由中所说的红牛和能量饮料呢吗?对能量饮料和功能饮料的定义是什么?在结论分析部分我们已经对”饮料“的界定范围欠缺部分已经予以了指出,此处同样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第二,洛杉矶男士的实验问题:
一是这个男士真的有50岁吗?我们都知道现在从外貌根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年龄。郭德纲(1973年)和林志颖(1974年)岁数都还只相差一年了。因此,对此男士的年龄从照片外貌上我们无法作出判断。
六是该名男士的做实验动机分析。此理由的目的是滥用可乐所导致的身体危害。既然想证明这个事实,这个男士和研究人员也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个初步的认定和判断。那么在可能知道这个研究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该名男士可不可能与专门受雇于做实验的某家机构利益相关?毕竟这可能是对身体有危害的行为,一个人会平白无故地损害自己身体证明某物质对人体损害给普罗大众观看?该名男士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可能回收到一定程度的报酬回报呢?还有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否患有精神类的疾病做这类可能损害自身健康的问题。
第三,该理由同其他理由一样无法涵盖全部饮料。既然无法涵盖全部饮料,那么结论中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就无法印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误。
(4)对理由4的分析。
理由4系研究实验。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视频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含义。”饮料形形色色,味道五花八门,添加剂、防腐剂、甜蜜素大行其道,糖的含量更是让你瞠目结舌“。此论断属于诉诸情感谬误。激发阅读者的内心情绪反应,然后利用这个情绪反应使得读者同意其结论。
三是本实验的目的是含糖量pk,支撑结论和本文结论还是不同。本实验的目的是想说明市场上的饮料糖放得很多,进而推导出由于糖分过多产生对健康的影响。而结论是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那喝饮料有没有除了糖以外其他成分造成对健康的损害呢?本实验没有说。因此,它和结论也是不相符的。和其他理由一样也不能完全支撑本文结论。
五是结尾主持人的表述问题:
一是甜饮料是中国人糖输入量超标的重要原因。此处谈的是糖饮料,和结论的饮料又不一致。和理由中的碳酸饮料也不是一一对应。本文中的糖饮料、能量饮料、饮料、功能饮料以及碳酸饮料都需要一一界定。此处又是一处混淆,容易招致误解。
二是如果想成为上述那些人,那就天天喝吧。“天天喝吧”就可能意味着超量,和结论中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依然无法对应。一个是支撑量过多导致健康为题的结论,一个是喝了饮料就影响健康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日耳语。
(5)理由部分欠缺反面的分析。
一个合理的推理论证结构中,除了应该阐释己方观点及相应理由论据以外,还应该对相反论点及理由论据进行识别、分析与判断。在分析争议论题时,甄别各方所持不同立场时,很重要的技巧是反串。以此考虑相反论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然后在作出判断。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否则就会触犯完美解决方案错误。
如果该结论在限定条件下,说某某饮料对人体的某部分器官有影响,再进行正反脸面的论证分析,或许论证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批判性思维对判断信息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以上就是我对那篇网络热文的简要分析。虽然我还未能完全掌握,但是批判性思维给了我分析信息的工具,帮助我建立了认识与辨识世界的方法论。
对于有志于发现认清世界的你,愿意走进批判性思维的大门吗?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八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及实践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九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及实践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十
当我初读《学会提问》时,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是发现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他们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维。而这应该主要归罪于我们的传统教育。
从古到今,我们的教育就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古代的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的服务服从,无不是靠学校教育一点一滴进行渗透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道德观念始终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以至于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纵观当今社会,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各行各业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都必须要有这样的内容“我一定服从领导,听从安排…”;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中考,从寒窗苦读到题海战术,我们的学生一直就是在机械地重复练习和记忆,从来没有也没有时间去质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质疑。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和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是质疑的高级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概念,新近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批判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的选择,批判的接受,否则,你会对这个社会无所适从。当今社会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如何拥有这项技能呢?这种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学开设了这一门课程,作为中学的一名基础科学的老师,我们也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首先自己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批判。
细读此书,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活泼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实例,来引导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围绕“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有歧义”“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推理中存在谬误吗”“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个要点,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边读边想,如果学会了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受益匪浅。作为学生如果学会了批判性思维,便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家长、老师、专家、领导的语言、思想和行为,避免上当受骗甚至可以解决盲从的问题,使公民逐渐走向诚信、民主,社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让学生掌握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当他们将来对某个事件产生疑问后,知道如何去寻找理由、搜集证据,如何利用互联网或者查阅资料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如何通过探究实验验证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不再盲目、机械地学习,为知识所累。
读完此书,我在扉页上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是一本影响你思维方式的书,它不可能影响你的一生,但足以影响你的后半生。”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十一
市政协蔡文永。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大溪镇厉小波。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十二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有句名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国自古留传的教育箴言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述,比如“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生动了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们不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智慧的升华。这就是“提问”的魅力。有两位古人,他们也是提问的典范。一位是在古希腊的智者、圣人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提问的完美典范。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学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辗转,阐述他的梦想,提问、回答,是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学习方式。老先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人惊叹于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觉。
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不会过时,因为,提问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
让教师学会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和裨益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教师学会提问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加明显。提问,不仅可以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个人学习困惑。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提问”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去,让提问回答良性的运行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做好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学生对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这需要学习主体的认可和认同,并认真的配合起来,才会发挥“提问”作用和意义。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十三
第一次看到《学会提问》这本书时它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听起来让人误以为是和新闻采访相关的书名及朴素简单的封面实在是激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当我的目光准备匆匆掠过它的时候,书名下一行小小的字吸引了我——“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批判性思维,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无数次被人提起过,还时不时挂在嘴边,但细想却说不出所以然来。想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决定阅读这本书。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种类、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证据的效力等问题,理论讲述中穿插着各种丰富的典型案例,密切地围绕社会生活展开,不断引导激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形中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求学期间尤其是大学以前,由于学业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的从书上汲取知识,课本上的一切不容置疑,我们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后做一些简单的应用。多年来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所培养出的思维习惯,就是海绵式思维。而另一种现在看来我们更需要的思维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方式。用书上的话来说,前者重在吸收,重在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后者重在互动对话,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海绵式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一味吸取所有的信息,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在庞杂的信息里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介绍了有关证据效力的问题,具体分析了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作为证据是否可靠。刚好上一学期我们开设了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原来我们在新闻、报刊等地方看到的一些调查数据,那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包含着无数调研人员的日夜奔波和一遍又一遍严谨的测算。同时,在书中我了解到不同研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比如研究人员是否专业、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调查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是否客观等等。假如在调查研究可信的情况下,文章的作者是否歪曲简化研究结论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看到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里的一些数据时,不能迷信所谓的研究调查显示,首先应该质疑的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是否可靠。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独立的思考,不断的提出问题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点改变。
当然,提出的问题并不只是对研究结果,本书讲了很多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以上只是一个方面的举例。在渐渐学会提问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文章漏洞百出,理论依据单薄,经不起推敲;许多文章煽风点火,歪曲事实,引导舆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仅仅提出问题就够了吗,并不是,与提出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找出问题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许多网络谣言的散播或许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缺少了这种思维方式,看到信息就照单全收,不做自身的判断,不知不觉被人利用成为思想的奴隶。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并不是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缺少提出问题的方法,而是根本没有想过要提出问题。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除了如何提出问题,提出哪些问题等这些理论知识之外,就是让我主观上想要提出问题,养成了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它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理性,不再会被表面现象迷惑。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我想引用奥巴马在美国高中的演讲里的一段话:“你们需要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开发新能源技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你们需要从文科学习中培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消灭贫困、愚蠢、犯罪和歧视现象。”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的思想也要不断进步。如果更多人学会批判性思维方式,现在的世界或许会有些不一样。
学会提问读后感篇十四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
记得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老家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一个包,终于在一个城市之后我们我们停下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找了一家电子厂,并且面试体检都通过了,在这个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该买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买好了,这无疑又给我们增加了行李负担。但是面试完的下午,我们去开始体验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后一个个的都在蠢蠢欲动的想要离开了,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确定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好像没有目标,根本没有主见,完完全全是跟着别人的意见来走。
转眼即逝,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听人们都说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什么大学基本上都不用上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羡慕比自己大点的人或者是说羡慕成年的人,他们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成为小时候羡慕的人。我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从而导致了我现在没有自主管理、没有主见、没有时间观念。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也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了,最起码让自己不会很闲,不会像中学那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后可以掌控。现在是有老师压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学三年后,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二个月了,我已经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来也是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坏习惯,我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技能,因为我们出了这个校园就要接触“社会”这个现实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出了校园进了社会男女都一样,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况男人的压力还要大一点,我只希望三年不会像我中学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