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课改心得体会(优质16篇)

课改心得体会(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0:33:11
课改心得体会(优质16篇)
时间:2023-11-14 00:33:11     小编:LZ文人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改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党员教师,我也参与了这一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党员课改。通过参与课改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党员课改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体会到了党员课改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肩负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负责的使命。只有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课改是推动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参与课改成为了我们党员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党员课改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课改不仅仅是更新教材或改变教学方法,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教师教育水平的不平衡、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党员教师去思考和解决,为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党员课改让我体验到了个人成长的喜悦。通过参与课改活动,我不仅有机会学习和吸收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可以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互动能够加强我们党员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改革的任务。同时,课改也是我们个人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机会,这种自我超越的喜悦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第四,党员课改让我明白了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党员课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是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通过参与课改,我了解到了教育改革的国际前沿动态,以及各国的先进经验,这让我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同时,我们党员教师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对其他地方的教育改革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为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最后,党员课改让我认识到了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党员教师,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进行课改,而应该与家长、学生、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让教育改革事半功倍。因此,在课改中,我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总的来说,党员课改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和锻炼。通过参与课改,我认识到了党员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和使命,体验了个人成长的喜悦,明白了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并认识到了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这些经验和体会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的宝贵财富,我将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课改心得体会篇二

新课程实施以来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欣喜地发现,正是借着课改这场春风,我们语文教师抖掉了身上的僵硬外壳,开始以更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敞开了心扉,对所学内容侃侃而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也因此而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学生的分析、概括、作文能力也有减损苗头,此等现象不得不使我们从语文课改的狂喜中清醒起来,去反思教学中的这些失误。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我们关注语文教学的精彩,但有时精彩的外衣却掩盖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改中的基础知识训练。

经过几天的暑期教师培训,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2、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4、批改作文要针对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5、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我想对于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有相当大的帮助。

课改心得体会篇三

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和普及,对教育领域也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新变化。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最近,信息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引起了各方关注。我也有幸参与了信息课改的教学与研讨,下面是我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在开展信息课改前,我们首先了解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课改实验,明确了教育部提出的“创新、普及、质量、发展”的目标。信息课改不仅仅是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软件技能的讲解,更是通过结合新工具、建立新思维模式以及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以解决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这样的课改,我感到既兴奋又期待,也带有一些紧张的感觉。

第二段:研讨交流。

在信息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之间进行了很多研讨交流,互相分享教学经验。通过这样的过程,我感到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大家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还邀请了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课改中来,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在交流中,我发现团队的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对于学校、对于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第三段:调整教学方法。

在新的信息课改条件下,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不再将学科划分为单独的领域,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入到其他科目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能够学到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我也将学生的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这些变化,我觉得学生们更能够享受学习过程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四段:推广和应用。

据我所知,很多学校也已经在高度重视信息课改了。对于那些还没有听说过或者刚刚开始尝试信息课改的学校,我希望能积极向外交流与推广和分享我们的经验。在多次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课改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完善探索信息课改的实践道路。

第五段:得到的启示。

通过参与信息课改,我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我认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也需要不断地融合进新的科技和理念,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紧密配合并积极参与到信息课改的推进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竞争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最后,我希望学生和家长也能更加关注信息课改的变化,共同参与到现代教育的富有挑战性的改革过程中来。

课改心得体会篇四

课改,即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课改在不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参与了这一改革进程,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改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讲解员”的角色,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课改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改也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课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在课改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选择了更多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在课改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课改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课改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数量,追求短期的效果。而课改则更注重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注重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经历的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注重质量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课改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对于教育教学领域的传统模式进行全面的革新和创新。课改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受其益。课改改变了我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我相信,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会取得更多的积极成果,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课改心得体会篇五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课改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到课堂上。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教师,我也深受课改的影响并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课改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也获得了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改使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思维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的能力。我深入研究相关教育理论,积极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彼此合作,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和动力明显提高,他们在实验中变得更加主动和创造性。

其次,课改让我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输知识,而是变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我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跳出传统教材框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也发现,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爆炸时代,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

再次,课改让我面对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时更加关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仅仅看重考试分数。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此外,课改让我与家长形成更好的教育共同体。课改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力量的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改过程中,我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互动,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和问题所在。这样的互动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应得到更多重视,与家长形成教育共同体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使我变得更加敏锐和灵活,也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和推动课程改革,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成长的机会。

课改心得体会篇七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数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改心得体会篇八

本学期课改在我校大力的开展起来,许多观念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享受课改带来成功体验的同时,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要画的,充分的欣赏课本中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自己动手绘画和手工制作的乐趣,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步,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总结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自我对学习画画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画画或者设计制作,对美术课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想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的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术课中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的一般是设计和手工制作,绘画我个人觉得学生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动手画一幅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向深入。

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上的一些浮浅认识,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我会不断努力!

课改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国实施了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接受了新课改的教育,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从学科拓宽,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使我们的学科得到了拓宽。在新课改的课程中,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还增加了许多涉及跨学科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会引导我们去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在数学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而在新课改中,老师会鼓励我们去主动探索和提问,并且允许我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一来,学习变得有趣和有动力,我们会更加热爱学习并且有自己的学习方向。

另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改的课程中,有许多的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这使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科学课上,老师会带领我们去实验室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这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精神。

此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一些与创新思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如何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沟通交流。这样一来,我们在解决问题和思考事物时,会更加灵活和独立,能够培养出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最后,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科知识外,新课改会引导我们去关注社会、文化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使我们不仅是优秀的学生,还是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公民。通过这样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新课改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的机会。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

双语教育是现代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和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作为一名在双语教育体系中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双语课改项目,并亲身感受到了这一教育模式带来的变革与启迪。通过双语课改,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全面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更能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培养跨文化意识。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双语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英语往往只是一门课程,被当作是一种技能来学习。而在双语课改中,英语成为了学习的媒介语言,学生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思考和阅读。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学生也更加自信和乐于与他人交流,使学习充满乐趣。

其次,双语课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文化。而通过双语课改,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外国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比如,通过阅读英语原版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学传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外国学生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出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

另外,双语课改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意识变得愈发重要。通过双语课改,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会对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兴趣,并开始比较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和习惯。这种跨文化的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非常关键。

此外,双语课改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双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他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创造力。同时,双语课改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通过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进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最后,双语课改也提升了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在双语课改中,教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了全新的思考和理解。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与时俱进。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担任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总之,双语课改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通过双语课改,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教育者而言,双语课改是一次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通过双语课改,我们有信心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在于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种认识,就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来培养,而不应把他们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而不断灌输知识,施加压力,因而限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教学模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疑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课程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这标志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对全体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英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去交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

三、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语和听力,还能让他们不断的回顾单词以及语法。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新课改。新课改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参与了新课改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250字)。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自己亲身感受到,当课堂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他们在课堂上愿意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人。

第三段:多元评价的实施(300字)。

新课改提倡多元评价制度,鼓励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认为,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评价更能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日常表现观察、项目作业评估、同伴互评等方式,我能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进步。同时,多元评价也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乐趣。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的实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段:创新能力的培养(300字)。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制和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学生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明显提高。作为教师,我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动力。

第五段:新课改的希望与挑战(200字)。

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希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新课改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进行改变,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新课改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识,要求各方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资源,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新课改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尾(100字)。

总之,通过参与新课改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主体性、多元评价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需要教师与社会共同努力。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三

我校进行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也步入了新的改革阶段。在以往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小的过渡期,在这个时候我们习惯了高效课堂的初步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的惰性就显现出来了。

我认为教师体现的惰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极性没有以往那么高涨了。

2、主动性也低迷了。

3、教研热情提不上来了。

4、在教学上可以偷工减料了等等。

惰性的滋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里我认为被成绩冲昏头脑不想继续的的想法占据了思想,因此要想有所改观解放思想教育是首要的任务。其次加强课标的理解、明确教学的目标增强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意识。第三就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向仁人志士学习,以国忧为先,安贫乐道,安下心来,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第四教理清自己站在讲台的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站在这里?教学上的偷工减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对自己事业的不负责,要有奉献的精神才能搞好教学。

人的惰性其实就是人起了私心、思想没有了进步的表现。体现的方面有很多种。我只是从我自身上寻找着我的惰性所在,亦当做是对自身的警告和考量。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二、做一个组织者。

(1)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3)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三、做一个引导者。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

(3)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例如,讲授《对外友好往来》(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做一个促进者。

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2)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人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课改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其中,课堂教学改革被认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听课,教师可以向他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借鉴,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听课课改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听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分享我从参与听课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观察与记录(发现问题)。

参与听课课改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与记录。观察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通过仔细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我发现我常常在课堂上突兀地转换话题,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思维的步伐;同时,我还发现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工具并不丰富,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记录这些观察结果,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案。

第三段:反思与总结(改进措施)。

在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制定了改进措施。针对我在转换话题上的不足,我开始注重课堂的流畅性,通过合理的过渡句和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跟上教学进程;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我开始尝试使用多种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逐渐发现这些改进措施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第四段:交流与分享(与他人的互动)。

在听课课改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和交流,我能够互相借鉴,从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中学习。通过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我不仅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还能够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我也会选择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他人,以期能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通过这种互动,在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成长与未来)。

通过参与听课课改的过程,我收获了很多,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教育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领域。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通过听课课改这种方式,将能够帮助我和其他教师不断成长,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总而言之,听课课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观察与记录、反思与总结、交流与分享,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有益的竞争关系,共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参与听课课改,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六

自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同时也体验到了很多乐趣,以下就是我近一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形体语言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人类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有两种: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而细腻系统的有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声语言的时间性和抽象性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此时人类就要借住其他辅助手段进行交际。而我们知道的形体语言就是人类惯用的形式之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学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例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再进行这个课题时,充分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堂课处于兴奋状态,我教学生们用手势拼出字母的形状,加深他们对字母的认读。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动脑筋,动手脚用自己的肢体拼出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学生们各动其脑发挥其能,很快就能掌握。再让他们加上特定的表情,这样学起来既快、又有兴趣。再者,我根据每个字母的形状,编了一个顺口溜。这种方法符合孩子学习的兴趣所在,又容易记忆。例如:学习字母abcde等时,我就让孩子唱出儿歌:“尖角a,双圆b,半圆c,馒头d,倒山e”。通过几遍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连平时不爱张嘴的个别学生也积极去和别的同学练习,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教学实践活动证明了以下三点:

(一)形体语言的形象性,韧性能非常有效地辅助教学。恰当正确的使用形体语言,可以使深奥的事物通俗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事倍功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形体语言等其他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了单纯讲课的授课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参与表演示范活动体现出其主体性作用。

(三)形体语言辅助教学更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心理,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特别是在七年级外语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使用形体语言会行之有效。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浅议。新课标明确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新课程度教改实验中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角色,突出新技术理念,运用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课标,才能把握课改的教学方向,备课才能明确教学目标,课堂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钻研教材应做到三个字:“懂、透、化”。“懂”就是对教材的设计思路,对课本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要弄明白,做到传授知识正确;“透”,就是不仅要懂教材,而且要做到熟悉,动用灵巧、自如;“化”,就是指教师的教法,要与教材的灵活性、开放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新课标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感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来充满好奇和喜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也就是说,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新课程倡导体验与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适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和交流中学习成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的优势,想方设法加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创造性地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英语的环境,让课堂训练内容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一种轻松、愉快、主动的学习情绪,学生的思维就能与教师同步。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具体实施办法: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