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一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钱,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
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
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二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这本书以主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为线索,讲述了旧社会时祥子从充满希望到麻木潦倒的生活,对现代人们有着很大的启迪。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骆驼祥子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
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907班杨育指导教师林少华。
很久以前,就看过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久到我都记不清那一年我几岁。虽然初二时老师叫我们看这本书,但我为了考试,只是看了大概内容和重要情节。前几天闲来无事,整理整理自家的书橱,偶然发现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上面已经蒙了一层薄薄的灰。我对这本书印象不深,好奇心使我又重新翻开了它。
这本书以主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为线索,讲述了旧社会时祥子从充满希望到麻木潦倒的生活。
拥有一辆车,是祥子毕生的梦想,他不想再去工厂上班,面对老板的剥削。他为了买一辆车,省吃俭用了三年,吃最粗糙的饭菜,喝最劣质的茶水。终于,买了人生第一辆洋车,但是不久之后就被大兵抢去。第二次,他重新筹钱准备买下一辆车,然而这一次更加的不幸,车还没有买车的钱就被孙侦探骗了去。
已经失败了两次,但祥子依然没有灰心,他仍努力工作。虽然最后是用虎妞的钱买的车,短暂的不愿意之后,祥子也为终于历尽艰辛买到了车而高兴着,努力拉车赚钱来养活一家。彼时,他已经和虎妞结了婚且虎妞怀了孕。但是,好景不长,虎妞因难产一尸两命,祥子不得不卖了车给虎妞办葬礼.第三辆车也没有了,一直以来坚韧,勤奋的祥子被击垮了。
幸好,还有曹先生。原以为会一直颓靡下去的祥子似乎有了希望,我轻舒了一口气。曹先生让祥子和一直爱慕着祥子的小福子一起到曹宅工作。幸福的生活似乎就因此开始。
似乎只是似乎。小福子因受不了被父亲卖到妓院而上吊自杀。这对祥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下,祥子彻底垮了。他没有了奋斗的理想,也没有了曾经追求到甚至有些偏执的买车的愿望。他开始变得狡猾,好占便宜。以前的祥子虽不富有,但他积极向上,为人正义,但现在的祥子却令人厌恶!
我不禁唏嘘。是什么让祥子变成了这样,是什么让一个乐观正直的人堕落的如此不堪?是祥子咎由自取吗?当然不是,祥子当初的勤奋有目共睹。
答案是是当时的旧社会,是当时的拜金主义。小说中,充分的展现了当时黑暗不堪的社会、军阀、厂主的丑陋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压迫剥削,祥子也不会变成这样。
但是,这不是唯一因素,换个角度想想。若祥子的内心再强大一点点,心中的梦想再坚定一点点,是不是他对未来还抱有希望,他还没有自甘堕落,没有掐灭那一点点希望之光?祥子没有想到他不放弃之后的结果,只是在意没有了车,没有了钱之后他的悲惨生活。他没有去拼,甚至还没有动那一丝丝念头,就开始害怕,害怕以后。
还未开始,就已放弃。
每当我们去做一件事,不要过多的去考虑后果,过度的考虑只会让自己行事变得畏畏缩缩,不再决绝果断。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强点,再坚强点。或许你不会像祥子一样被命运击败,不要让明天因为今天的懦弱变成悲剧!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三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有明媚美好的开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但是呢.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扛的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呢...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撑着他走过了很多的道路.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全书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写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他用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京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炼上,都取得了成功。《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四
课本里有骆驼祥子的节选,作为学习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案例。一大篇的话让人感受到祥子是个怎样的人,有力,健壮,充满活力,对未来有着期待,非常自信。我甚至记得语文老师带着惋惜的口气“祥子,唉……”直到现在看完整本书,我才明白老师当年的心态。祥子想有一辆自己的包车,也一直在为这件事努力着,在包车行借车拉,慢慢攒钱。他乐观积极向上,不抽烟不喝酒没啥不良嗜好,热情活泼。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攒了三年的钱,祥子有了他的第一辆车,自己拉自己的车,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在**中,为了两块钱,他拉客出城,被士兵没收了车,拉去当兵,偷回三只骆驼换了三十大洋,有了骆驼祥子的称号。在一晚他和虎妞发生为了关系,这里可以说是虎妞刻意引诱。祥子去曹先生家拉包月,日子稳定些了,虽只存了几块钱,却有着盼头,盼望着可以买第二辆自己的车。虎妞带着三十个大洋找到祥子,告诉他自己怀孕了。祥子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责任,一方面又逃避着上门见刘四和虎妞。结果曹先生家里出事,一个警察把祥子的所有存款诈骗得干干净净。祥子无法,只得回到车行继续工作。四爷生日当天,祥子和其他工人发生口角打起来,虎妞把怀孕这件事闹出来,想着刘四可以接受祥子。然而两父女闹僵,虎妞嫁给祥子,两人搬出去住。婚后祥子得知虎妞其实并未怀孕,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第二辆车。虎妞难产而死,祥子把车卖掉后开始混日子,曹先生让祥子再去给他拉包车,本来祥子又一次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小福子的死彻底摧毁了他。祥子成了当年自己鄙视的其他车夫们。当你没有任何的资金,也没有放手一搏的胆量,怎么去挣钱呢?靠卖力气,卖血卖肉,被别人剥削,去换取活下去的权利,活着很难,赴死更难。祥子想凭拉车慢慢挣钱,成家。生活却给他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作者最残忍的地方不在于给了祥子一堆堆难关,而在于一次又一次的给了他希望,又让他陷于绝望,最后不挣扎不呼救的慢慢死去,他成了一个爱贪便宜,惜命,能不动就不动,甚至欺负老人与小孩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祥子的悲剧不全在于虎妞欺骗他。自身也是存在着问题的,他传统,认死理。曹夫人让他把钱攒起来存到银行,他觉得钱要放在自己的手上;高妈让他把钱放出去收利息,他认为这样别人不会如期归还,不安全;虎妞让他买了车把车租出去,他觉得别人拉车不放心,钱也没有自己跑得多。所以祥子自身格局决定了他累死累活。祥子的身影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我就是其中一个祥子。我不清楚,如果把我放到那个年代,我会是什么样子。小福子?虎妞?高妈还是曹太太?文中提到的女人不多,穷人家的女人和富人家女人的命运千差万别。小福子为了养活弟弟去做妓女,为了让虎妞租借一间房向她下跪。大家对她却是唾弃的,父亲打她骂她羞辱她,这样代表大家的态度,一边又拿着她的钱喝酒取乐。看完挺沉重的,很多人的命运不全是大环境造就的,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自身性格。感谢当下,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眼界,不过在当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之后,很多东西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五
漫长的假期要用读书来充实。利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骆驼祥子》。很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好强、老实,又富有理想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北平后,干起了拉车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为了车,他吃尽了苦头。被抢、被诈,无奈成亲,却丧了妻,喜欢的人也走了。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这样无情的社会就像一瓢冷水,连希望的星火也被浇熄了。曾经向上、不屈的祥子变了,他变得无赖、自私,变得沉沦自弃,吃喝嫖赌他都学会了,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
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在那个时候可能是一种解脱吧!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空有理想有什么用。但祥子不一样,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这应该与他那老实的人品分不开吧。
《骆驼祥子》文字上的特点,则是它是活的。老舍先生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心理,他们的情感。让我们的心也为之震动。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当注意这一点。《骆驼祥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奈。描写非常口语化。
我从其中的人物身上也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奋斗下去。真正学会“不抛弃,不放弃!”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拉洋车。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以免受老板盘剥。(反复剥削;高利贷剥削)。
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他与命运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未能完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经历了三番四次的打击,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书的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痛斥了压迫人们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借用书上的一句话就是“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模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
是呀,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那么在黑暗的旧社会又怎么让祥子像原来那样老实、坚忍呢?
在寒假,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说对我的感触太深了,这本书主要讲了祥子的一生。
祥子只是一个北京马路胡同的一个车夫,但是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拥有一辆车,自从有了这样一个梦想。他便拼命拉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拉着车,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这么多年,他甘心受苦。只为拥有一辆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祥子终于买到了一辆新车。
可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灾难就向他袭来,他和他的车被士兵强行夺走。自己带着骆驼死里逃生。逃过了一劫。从此以后又增加了买车的信念翔子又被虎妞骗了婚。之后又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但却因为虎妞难产死了而被迫卖掉,用卖掉车换来的钱来安葬虎妞。
后来祥子随着岁月的黑暗,变得贪婪奸诈不断地去攻击与压迫他人,变得行尸走肉,当年他的买车的理想早已随着他的变化而泯灭。
祥子对梦想的追求,令人叹息祥子为了有辆车,他一直坚持了好多年。每天拼命的拉车赚钱。他这些年来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她的衣服都被汗水弄湿。无论是酷暑的夏季还是严寒的冬天,他都拼命地拉车赚钱,他之所以这样,只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终于三年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时的他一定十分兴奋。老天却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士兵把祥子的车强行夺走。但是祥子并没有放弃他自己的梦想。反而更加执着。每天拉车拉到自己拉不动为止。最后,她用虎妞的钱买到了辆车,但却因为虎妞难产死了,又把车卖了,祥子最后还是没有车。祥子本可以用一百元钱去挥霍,但他却一直坚守信念,哪怕自己吃一些苦。
祥子的一生是坎坷的,更是悲惨的。祥子以前是多么善良,淳朴,老实。但后来却变得奸诈狡猾,行尸走肉。与以前的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祥子变得奸诈狡猾,再也不是以前的祥子了。他开始向别人借钱,骗人,走向了堕落。祥子的希望随着时光渐渐消逝了。一个以前那么完美的人如今变成这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心。祥子的一生充满悲剧。
祥子的生活是痛苦的,他的梦想几次落空。祥子后来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后来支撑祥子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小福子。可是当祥子知道小福子自杀后便开始变了。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像以前的祥子一样用于拼搏。
在上周大致看了骆驼祥子的概括后,我便开始仔细地去读着一本书,感觉,自然是新的。
这篇小说开始并没有直接去展开祥子的故事,而是花费约一般的笔墨去写车夫的分类,初看感觉有些不着边际,但是再看一遍便觉得这样写或许比开门见山要来得好得多,为下文做铺垫,让读者明白祥子所处的社会位置,与自己的作文相比,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望尘莫及。
第二章的故事感觉是一个过渡,是从起到落的过程,在被捉到军营后,到祥子起了逃跑的念头之间发生的事也是十分的精彩到了第三章讲述的是祥子“跑”的过程,虽然跑出军营后用命换来的骆驼只有三十五块,但是使我发现祥子还没有堕落,他想从头再来,在这过程中也将他的名字前加了骆驼两字环境描写,祥子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运用的淋漓尽致,使我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冒出“精彩”两字。
三章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却使我印象深刻,我没敢再往后看,我想,留个悬念吧,仔细品味着一些,会有非同一般的结果,在祥子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也发现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本书,反应的是祥子的奇遇,也是社会的黑暗。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骆驼祥子》有感关于自省,关于正直,关于善良与坚持,祥子给我上了很深刻的一节课。
祥子是一位年轻力壮的农村小伙子,他努力打拼,终于买了一辆车。好景不长,城里起了战争,祥子被连人带车的抓走了。祥子逃了出来,但他的车却没有跟他一起回来。此后厄运一直缠绕着他。雇主的家被抄、虎妞强硬的要嫁给他、淋了一场雨后生病了、还有心爱的姑娘被卖到妓院去,应不堪折磨而自杀。这一切让祥子慢慢变得堕落,变成了一个没有理想的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摊开这本书,我一直都在期待着接下来的故事。当我合上它时,却不由得感到愤怒,是对谁的愤怒?是渐渐堕落、消沉的祥子?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是因为他没能坚守自己的良好品质。如果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为人,坚持自己的底线,相信结果也不会这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品质啊。
当祥子的钱被骗走时,我相信他是愤怒的,但是他没能坚守自己的为人。正直是做人的重要品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品行良好的人,值得被人们尊敬;品行恶劣的人,注定被人们所唾骂。而当祥子出卖阮明,将他送到刑场上时。当他拿着那60元钱沾沾自喜的时候,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叹息与无奈,他成为了曾经深深伤害过他自己的人。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自己的为人呢?在旧社会中有着那么多的丑恶与肮脏,却也有那么多品格优良的人,不被环境所影响的人。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新社会中,放眼当今,当一位老人摔倒时是否会有人走去扶他一把呢?当一位年轻人将老人撞倒时,不闻不问的走开,我们有想过老人的感受吗?在当今这个被碰瓷成为常有的事时,又有谁能毫不担心的过去将老人扶起呢?没有人可以回答。我们都或多或少的被这个社会所影响了,我们没有做到莲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而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做那条随波逐流的鱼。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善良,是一株花儿,只有一直坚守她,我们的生命才会有芬芳清香。反省,是一颗种子,只有经常执行它,我们的生命才会生根发芽。正直,是一把钢刀,只有经常磨砺,我们的生命才会闪烁光芒。只有有着良好的品行,有着坚持自我的能力才能做一个受人们所尊敬的人。
坚守,让我们不迷失。
读到祥子,必定想到老舍;读到老舍,肯定又会想到祥子。的确,求、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题记。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f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七
读后感又可称为阅读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总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任威严、徐铭拥: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成员)。
1969年1月13日,青年习近平背负行囊,乘上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初到梁家河,习近平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短短几年里,他就迅速成熟起来,能够不负众望勇挑大梁,带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面貌。“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完全让自己融入农民之中,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心系人民福祉,忧心群众利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吃了许多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果说陕北的农村是曾经养育过习近平的土壤,那么部队基层将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事迹是有口皆碑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在于他的“敢说敢做敢担当”。修厕所、办沼气、打水井……他所干的每一件实事,都源于他所亲身体会到的农家之苦,源于他平日里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体悟并效法的。置身基层,只有走到战士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去、把问题抓到点子上。也只有了解了战士的生活,弄清了连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部大书,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出风采,在践志逐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习近平插队有三“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去的陕北是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的地方;而他却是全国知青里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这种能够“埋头苦干,无问西东”的坚持,也就是不忘初心了。
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淡定与坚持。匹夫之志尚不可夺,更何况新时代军队里的一名军官!也许部队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砺志之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作者韩庆祥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了解到青年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这“三个最”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在7年极端艰苦环境下砥砺前行、艰辛求索的“极限磨炼”,成为了牢牢具备坚强意志和战略定力的奠基之旅,同时也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的坚实根脉。
信念最坚定、立志最高远,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思想根脉。“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但他毫不气馁,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真理,以坚如磐石的信念、超乎寻常的执着,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并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信念和执着,同样体现在对真理的探求。七年知青岁月里,“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农活间隙看书,晚上在繁重劳动之后,还点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他心中厚植为民服务的信仰,脚下就充满无比坚定和自信的力量。这种信念与志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思想根脉。
待人最仁义、与民最亲近,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群众根脉。青年习近平很快就与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情同手足,“再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并且“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从提高粮食产量到改善饮水质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类生产工具,从衣服缝补到做饭燃料以及厕所改造,事事都为村民着想。县上奖给他的三轮摩托车,他仍然想的是群众实际需要,就设法换成村民更急需的手扶拖拉机和碾米机等生产工具。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大爱。这种重情重义、一心为民的情怀,不仅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写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群众根脉。
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实践根脉。在亲历者的口述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实”,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做事最务实”“讲话最实在”。这也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得到充分印证和体现。从当年的村支书到今天的总书记,从“小山村”到“大国家”,我们不难找出跨越时空的相似之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务实,就是一以贯之,就是保持共产党人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的本色,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实践根脉。
革命圣地,精神家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历史根脉。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曾在延安13年,培育和形成了延安精神,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全中国。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下同样是“苦读苦干”,同样是与群众鱼水交融,同样改变着一方土地的落后面貌和历史,同样是铸就了领袖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和意志品质。一片圣地,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不同的领袖,相同的人民情怀;不同的时代,共同的民族使命,都是带领中华儿女力挽狂澜、走向复兴。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最坚实的历史根脉。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了解到青年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这“三个最”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在7年极端艰苦环境下砥砺前行、艰辛求索的“极限磨炼”,成为了牢牢具备坚强意志和战略定力的奠基之旅,同时也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的坚实根脉。
信念最坚定、立志最高远,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思想根脉。“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但他毫不气馁,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真理,以坚如磐石的信念、超乎寻常的执着,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并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信念和执着,同样体现在对真理的探求。七年知青岁月里,“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农活间隙看书,晚上在繁重劳动之后,还点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他心中厚植为民服务的信仰,脚下就充满无比坚定和自信的力量。这种信念与志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思想根脉。
待人最仁义、与民最亲近,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群众根脉。青年习近平很快就与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情同手足,“再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并且“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从提高粮食产量到改善饮水质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类生产工具,从衣服缝补到做饭燃料以及厕所改造,事事都为村民着想。县上奖给他的三轮摩托车,他仍然想的是群众实际需要,就设法换成村民更急需的手扶拖拉机和碾米机等生产工具。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大爱。这种重情重义、一心为民的情怀,不仅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写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群众根脉。
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实践根脉。在亲历者的口述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实”,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做事最务实”“讲话最实在”。这也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得到充分印证和体现。从当年的村支书到今天的总书记,从“小山村”到“大国家”,我们不难找出跨越时空的相似之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务实,就是一以贯之,就是保持共产党人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的本色,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实践根脉。
革命圣地,精神家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历史根脉。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曾在延安13年,培育和形成了延安精神,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全中国。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下同样是“苦读苦干”,同样是与群众鱼水交融,同样改变着一方土地的落后面貌和历史,同样是铸就了领袖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和意志品质。一片圣地,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不同的领袖,相同的人民情怀;不同的时代,共同的民族使命,都是带领中华儿女力挽狂澜、走向复兴。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最坚实的历史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塑造初心、守护初心并为初心而奋斗的历史,铭刻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担当。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具有特殊的意义,能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新时代担当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干事创业筑牢根基,汲取力量,澎湃激情,砥砺前行。
在党史学习中缅怀先烈,坚定“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的人生信仰。从南湖的红船启航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少血与火的考验。但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始终是摧不垮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中国共产党人凭借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在逆境中毅然奋起。学习党史,我们要在缅怀先烈中坚定人生的信仰,锻造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当今面对多元思想交织、各种利益诱惑,党员干部务必要牢记初心,心如铁、志如钢,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对党忠诚跟党走,不退缩,不言败、不放弃。
在党史学习中回顾历程,培育“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充满艰难险阻、不断斗争的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壮大。学习党史,要在回顾艰难历程、重温斗争历史中培育斗争精神,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动投身到新时期的各种斗争中去,时刻践行敢担当勇作为的党性承诺,把本职本业作为主战场,围绕大局、服务中心,锤炼勇于担当的胸怀,练就善于担当的本领,锻造敢于担当的拼劲,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勇立潮头,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党史学习中不忘初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学习党史,要不断增强群众意识,树牢群众观念,深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仆胸怀,奉行“万事民为先”的执政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做群众的“贴心人”,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做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
在党史学习中牢记党恩,汲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奋进力量。百年历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取得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学习党史,要在学习中回顾历史、牢记党恩、立足当下,开创未来。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听党话,牢记使命感党恩,矢志不渝跟党走,永葆初心,坚守使命,从党史中汲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奋进力量,激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昂扬斗志,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长征路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扛起时代使命,追逐伟大梦想。
1969年1月13日,青年习近平背负行囊,乘上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初到梁家河,习近平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短短几年里,他就迅速成熟起来,能够不负众望勇挑大梁,带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面貌。“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完全让自己融入农民之中,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心系人民福祉,忧心群众利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吃了许多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果说陕北的农村是曾经养育过习近平的土壤,那么部队基层将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事迹是有口皆碑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在于他的“敢说敢做敢担当”。修厕所、办沼气、打水井……他所干的每一件实事,都源于他所亲身体会到的农家之苦,源于他平日里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体悟并效法的。置身基层,只有走到战士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去、把问题抓到点子上。也只有了解了战士的生活,弄清了连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部大书,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出风采,在践志逐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习近平插队有三“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去的陕北是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的地方;而他却是全国知青里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他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这种能够“埋头苦干,无问西东”的坚持,也就是不忘初心了。
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淡定与坚持。匹夫之志尚不可夺,更何况新时代军队里的一名军官!也许部队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砺志之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了解到青年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这“三个最”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在7年极端艰苦环境下砥砺前行、艰辛求索的“极限磨炼”,成为了牢牢具备坚强意志和战略定力的奠基之旅,同时也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的坚实根脉。
信念最坚定、立志最高远,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思想根脉。“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但他毫不气馁,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真理,以坚如磐石的信念、超乎寻常的执着,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并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信念和执着,同样体现在对真理的探求。七年知青岁月里,“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农活间隙看书,晚上在繁重劳动之后,还点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学习。因为他心中厚植为民服务的信仰,脚下就充满无比坚定和自信的力量。这种信念与志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思想根脉。
待人最仁义、与民最亲近,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群众根脉。青年习近平很快就与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情同手足,“再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并且“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从提高粮食产量到改善饮水质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类生产工具,从衣服缝补到做饭燃料以及厕所改造,事事都为村民着想。县上奖给他的三轮摩托车,他仍然想的是群众实际需要,就设法换成村民更急需的手扶拖拉机和碾米机等生产工具。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大爱。这种重情重义、一心为民的情怀,不仅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实写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群众根脉。
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实践根脉。在亲历者的口述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实”,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做事最务实”“讲话最实在”。这也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得到充分印证和体现。从当年的村支书到今天的总书记,从“小山村”到“大国家”,我们不难找出跨越时空的相似之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务实,就是一以贯之,就是保持共产党人作风最扎实、做事最务实的本色,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最坚实的实践根脉。
革命圣地,精神家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全军统帅坚实的历史根脉。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曾在延安13年,培育和形成了延安精神,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全中国。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下同样是“苦读苦干”,同样是与群众鱼水交融,同样改变着一方土地的落后面貌和历史,同样是铸就了领袖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和意志品质。一片圣地,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不同的领袖,相同的人民情怀;不同的时代,共同的民族使命,都是带领中华儿女力挽狂澜、走向复兴。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人民领袖最坚实的历史根脉。
央广网大连10月25日消息(通讯员李亮)“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青年给予高度重视,引发高校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热潮。大连工业大学依托自主设计开发的“大学印象”app载体,创新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活动,短短几天,吸引了上千名大学生主动发表“微感言”,以移动互联思维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效,为党的十九大献礼。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习总书记在陕北的知青岁月,总书记青年时代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对广大青年学子产生了跨越历史时空的共振共鸣。学校在向学生党支部发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纸质书籍的同时,还在“大学印象”app中开设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频道,频道由“电子书”、“精彩片段”、“我想说“等栏目组成。学校第一时间申请了电子书资源,让全体同学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书籍的全部内容;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原文片段共享在“精彩片段”栏目中;“我想说”栏目让同学们有了边读边发表感想心得的平台,并能通过留言进行交流互动。
学习频道推出后,很快受到同学们欢迎,不到一周时间,就有超过千名同学在专栏内发布了自己的“微感言”。韩强江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习总书记在忙碌的工作中利用休息和吃饭时间坚持读书的精彩片段,他表示,习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爱学习、勤思考的上进心,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据悉,“大学印象”app是大连工业大学自2013年开始探索“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出的有效实践成果,2016年正式上线后,连续两年在大一新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普及率高达99%以上。以移动互联新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促发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才能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进而在有效互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篇八
老舍笔下有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虽然经历不同,却逃脱不了相同的命运,而其笔下的祥子,更是发人深省。
祥子,初来乍到,不谙世事,他充满了无穷的干劲,每天都梦想着攒钱买上一辆新车。可生活无情,祥子因为意外付出了代价,他最重要的新车一去不复返。他摔在冰冷的地上,但一般的磨折_不了炙热的心。
祥子卖掉牵来的骆驼,用这钱去人和厂继续干老行当。他依旧没有其他目标,仍是执着于他的车。人们浑然不知,发了“邪财”的骆驼祥子将经历如何的痛苦。
祸不单行:虎妞的阴谋诡计,“侦探”先生的要挟,人和厂子的破落,小福子的死。一道道惨白的闪电划碎心灵,伴随着狂风暴雨,虐待着他的灵魂。他却依旧倔强地拭去血泪,带着脆弱与不安,一次次挑战生活,他明白活下去的重要,只要活下去就拥有了一切。更多的变故鞭打着他的后背,终于,他再也直不起腰了,也抬不起那沾满污垢的脸庞。或许我们永远看不见他在路边捡烟头时,究竟是大彻大悟,还是满脸悔恨。
生活给我们的力量总与我作文/们承受的压力成正比。不过是几根鸿毛,便烦得我们叫苦要放弃;反而是那些沉重得可怕的负担,却能够令我们振奋精神,全力以赴,哪怕结果是被压得粉身碎骨,我们也会为了身边的一切美好努力抗争。
祥子的人生很成功,因为他完成过理想;祥子的人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因为他最终被生活挤变了形。他一路横冲直撞,踩在影子里向往太阳,紧攥着一份好强的心,却也不过是自寻烦恼,到头来,也免不了用麻木来解脱。
又读《骆驼祥子》,我有了更新的体会。祥子,不是战胜了命运的英雄,而是被命运战胜的平凡人。可他仍旧活了下来,不是作为理想中的人物活下来,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活下来。
老舍说:“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想,有时,人生何尝不是走在末路,但愿经过命运的摔打,理想的破灭,我们仍有末路狂奔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