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其中的“道德经O章”是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最为经典的一章,其内容涵盖众多哲学思想和生活指导。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和帮助。下面,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对这章内容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无为而治。
“大道至简,无为而治”,这是“道德经O章”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要过度干预和计算,应该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可以使我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误,也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第三段:尊重自然。
“道”是自然法则和宇宙真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信任自然,从中寻找灵感和智慧。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也可以使我们更加谨慎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琐碎的事务。同时,自然也告诉我们要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才能够顺利度过内心的波折和考验。
第四段:懂得退让。
“柔弱者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能够战胜柔弱者,柔弱者也有很多优点和胜利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退让和妥协,避免因争斗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懂得退让的态度,也能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流畅。
第五段:自我修养。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需要自我修养,才能够管理好整个国家。同样,作为普通人,我们也需要有自我修养的意识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应该感悟到“道德经O章”的深刻道理,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做一个有道德、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结语。
此次分享,让我深切体会到“道德经O章”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做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希望大家也能够从中获得收获和启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二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传承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一章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这一章的中心思想便是“道”,其描述了宇宙间的本原和定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认识非常有限,但正是在对于“道”的探索中,我们逐渐领悟到自我存在的含义。在我的眼中,“道”等同于生命的核心,是超越我们凡人的智慧所在。它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引导我们走向善良的方向。
第二段:
经书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我感悟最深。生命的起源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但整个宇宙从无到有,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终于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和认识的世界。借鉴“道生一”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自我与万物的联系,并且把握人生的本质。如何催生这一“一”的生命,如何使得其成为“二”,进而形成一个系统,这是我们人类探究的义务。我们所掌握到的知识从此数来,为一的基础,使我们开始思考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领域,也是上面的“二、三”的涵义所在。
第三段:
《道德经》O章中关于对于道的叙述,直接或者间接提到“无为”,这而又寓含着意义重大的启示。人们总是认为,应该更加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才能更好的生活。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持续的努力却毫无效果。对于自然界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我努力”这一概念,万物皆是自然按照某种规律中旨地演化的。而这些规律,则是对应于生命本质的涵义。学习“无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克服“不讲道德”的坏社会风气和“功利主义”的恶按,更好的修文明道德。
第四段:
在这种“道”的理解之下,关注人性的恢宏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化应运而生。人性的恢弘往往需要我们选择良善的行为。《道德经》提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道德和人性的一种基本电流。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会很自然的引导人际关系的良好开展。而我们只有着眼于事物的角度之后,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道德准则,最适合我们的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更为人们所接纳和认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真义。
第五段:
我们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保障,以望尽力的追求自我超越为动力,在学习《道德经O章》的过程中推动我们更进一步。这背后的愿景必须被清楚了解,从中寻求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修养。当我们把这样一种逐渐取向的人生观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时候,将会极大的推动我们的成长,更好的弘扬文化、玩好人生。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四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他思考和探索人生道德问题的心得和体会。作为一名现代人,在学习和领悟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启示,对生活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以下将从道德经所强调的自然与无为、无欲与淡泊、克己与宽容、从容与坚毅以及大爱与感恩五个方面,谈谈我在学习道德经中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最让我感悟的是自然与无为。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放弃对于个人欲望的过度追求。人类过度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与自然的和谐断裂,对外在的事物过分依赖和追逐。而当我们明白自然运行的规律,学会与自然互动,就能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工作时的繁忙与焦虑,我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时刻追逐目标和成就。而当我学会了无为而治时,将焦点放在当下而不是未来,顺应自然的力量,我的工作变得更加从容和自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果。
无欲与淡泊是道德经所强调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人类常常因为个人的欲望而追逐利益和权力,使自己沉迷于物质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追求物欲只会让人更加困顿和苦恼,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物欲的超越和淡泊。我曾经在工作中追逐名利和地位,以为这能带给我幸福和满足感。然而,当我学会淡泊时,我才发现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自在。现在,我不再追逐权力和地位,而是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平静,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加地充实和有意义。
道德经倡导克己与宽容的品质。人们常常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境地,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克己以待人,宽容以待物,在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我曾经急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常常忽视了身边的人们。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开始进行自我反省和改变。现在,我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这不仅提高了我的人际关系,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
从容与坚毅是道德经所倡导的品质。人们常常会在困境和挫折面前表现出惶恐和退缩。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保持从容和坚持,不畏艰难,才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曾经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过很多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想要放弃。然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困难和挫折是人生中必经的过程,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现在,我不再轻易放弃,而是保持从容和坚毅的态度,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取得了更好的成果。
大爱与感恩是道德经所强调的价值观念。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和感恩,在与他人交往和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宽容和感恩的心。我曾经陷入消极与抱怨的状态,常常忽视了周围他人的付出和关爱。然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开始学会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我开始与他人建立更加深入和真诚的关系,也开始更加体恤和关心他人。我明白了只有在爱与感恩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总之,学习道德经是一次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的反思和领悟的过程。通过道德经的指引,我更加明白了自然与无为、无欲与淡泊、克己与宽容、从容与坚毅以及大爱与感恩等品质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不仅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也给我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因此,我会将这些感悟和体会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五
《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从”道可道,非常道”开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止,其中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中没有出现”道”这个字眼之外,几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见”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个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
道家哲学典籍中”道”这个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万物的总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规律。即大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运行的必然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个国家或教化一国人民的方法。这三层意思中无不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道家诸子莫不承认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性,并认识到所有的客观存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常常与“玄学”并提。清华的一门公共课的名字就是《道家与玄学》。很多时候,道给人的感觉就是“玄”。
什么是玄呢?玄就是变化。因为变化,所以玄妙、深奥。老子对宇宙的解释是,宇宙最初是虚空的,即“无”;道的力量使得宇宙逐渐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谓“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气逐渐化解为阴阳二气,此二气又交互对流运动逐渐滋生很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来,各种存在组合而成天地万物,即“三生万物”。总括起来一句话:“无中生有”。怎么一个无中生有呢?那是通过种种复杂的运动、变化才得以形成的。运动的观念始终是道家哲学一个永恒的话题,贯穿于其所有的理论当中。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很早就深刻地认识到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而且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这不是矛盾论的原型吗?这是相当难得的。
如果你想得到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很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终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选择是“不争”。因为不争,所以别人不会把你当作竞争对手,不会打你压你。这时候,你反而最有机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你想名垂千古吗?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如果一个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专心做他该做的一些时事,他反而能做的相当出色,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尊敬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刚,不争者得。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深刻的辨证思维,如果你不懂得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你是很难理解道家思想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第五十六章。
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贵。
“玄同”类似于“混沌”。那么“玄同”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老子作了解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而同其尘。不要锋芒毕露,不参与纷纷扰扰的名利之争,收敛光耀,混迹江湖。用《伤仲永》的话说,就是“泯然众人矣”。老子认为,唯有平凡,方可永恒。唯有混沌,方能清醒。这大概是儒道两家人生观的分歧所在了。两家都追求永恒,然而方式迥异。儒家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成就辉煌事业,受万民赞叹、万世景仰;而道家劝导人们不刻意进取,顺其自然,过平淡潇洒人生,亦受千里仰慕,千古流芳。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在年青力壮、一帆风顺,感觉自己很有能力的时候,常常会以诸多的君王、儒将、大英雄大豪杰为偶像;但一旦年老体衰或者遭遇打击,感觉自己比较无能的时候,心中的偶像就容易换成隐士、诗人,诸如陶渊明、苏东坡等。
前者固然是金光灿烂,炫人眼目,相当迷人;然而后者也焕发着圆润柔和的光彩,更加恒久地吸引着无数优秀的灵魂。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偶尔也会被某人激昂慷慨地吟诵,但更多时候,人们沉醉其中的却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诗文垂千古。然而最打动人心的,却不是他早期在朝为政、完全一个激进儒生时期写下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甚至已经快被遗忘了;恰恰是在苏轼历经坎坷,心境逐渐变得苍凉,道家的思想成为他的依托时写下的那些篇目。无论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还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渡余生”,或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等等,何其豁达,何其乐天!然而所有这些,正是道家的“出世”的思想,是老子“玄同”人生观的一个折射。
现在的人们一是太过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二则是太过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看法。也难怪啊,毕竟都是肉身凡胎的,谁都无法摆脱核拒绝眼前利益的拉扯与诱惑;谁也无法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和价值。当然,相信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这里的“其不自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指的并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高尚境界,而应说的是一种做人的胸襟,即不要太过在乎自己的存在现实,凡事不要太过考虑眼前的得失,而要将自己的“长久”,建立在一种看似“与世不争”的人生境界上。倒不是要道德高尚到怎样的境界,只是太过刻意的追逐核寻求,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内心里面产生不该有的虚心和杂念,如此一来,私心变成利欲,行为举动就会产生不应有的夸张核变形,心态也随之变得不再能够自制,过度的私心,将形成原本连自己也不想有的狭隘与冷漠了。
大凡有作为的人要做的事情,往往在成功之前,并不会为普通人所理解与接受。而做事业的人,其经历的时间又不会是一个简短的过程所能企及的。在这个阶段当中,这个做事业的人会遇到常人所无法领略无法想象的困顿和艰难、孤独与寂寞。如果不能如老子所述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能克服时时刻刻围绕在自己身边核灵魂深处的孤独,便无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梦想。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常常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泯然众人”常常意味着失败。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有机会接触大学教育的人而言。让我们立即摈弃进取、忘却功名的确很难,但是,当我们建功立业的理想遭遇挫折的时候,当我们暂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不要就沮丧绝望、对人生失去信心。想想老子的“玄同”人生观,也许会获得几分安慰,心情也许会开朗一点。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六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见]。
上一章,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一章,老子再次说到了[天地]。
那么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
为了更好地体悟这一章,今天早上静坐的时候,当进入了深沉的空静之后,专注于观照这深沉的空静,然后再总体上观照这深沉的空静与观照的浑然一体,然后在保持这个总体观照的基础上,引入老子这一章的内容: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原来,老子所说的内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只不过再次换了一个角度来阐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为止,《道德经》1-7章,在笔者看来,老子的阐述从未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本身,再进一步,从未离开过老子已经与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说的唯一的内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与道合一的道心。只是每一章所阐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这些章节皆属于《道经》是名副其实的。
可以设想,当老子在为关尹子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关尹子以及所有有缘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够像他自己一样见到道、认识道,合于道,成为一个拥有[道心]的生命。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要表达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见到道,继而安于道、融于道、成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们,将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应用到了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修身等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可是对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读,却一直难以见到(也许是笔者太过于孤陋寡闻了吧)。道家的各种气功修炼、仙术修炼、内丹修炼,对于《道德经》都非常尊崇,并以之为圭臬,但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解读和演绎不仅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我们内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奥的名词给埋住了,使我们更难以见到[道]的真面目了。特别是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那些浩如烟海的道藏典籍,很难有几个人会去看,而且就是去看了也很难看得懂,一堆鼎炉铅汞黄芽白雪,看着就头大,不要说实际修炼了,就是光搞明白这些名词,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功夫。
而道,或者说我们的本心,是至为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对于崇尚极简主义的朋友,我们可以沿着直观自心这条极简主义道路继续解读与感悟下去,而喜欢探寻玄奥奇妙的朋友,则建议您可以去读读道藏,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金丹妙药仙术仙法,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笔者如此说,绝无半点否定道教传统经典的意思,如果您精通古文且有明师指点的话,道藏这一座恢宏瑰丽的道教文化宝库还是非常值得去探宝的,否则就算是看过了万卷丹书也难得真传一句)。
下面我们来继续倾听老子给我们讲他所看见的道。
天长,地久:老子想说,这个道啊,无生无灭,超越时空.....可是在那个时代,“时空”这个词还没诞生呢。那么,在一般人的脑海里最长久的是什么呢?天地也。就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孙悟空要求玉皇大帝给他封的至高无上的官衔也叫[齐天大圣],而道教修炼的目标,一般也称为长生不老,寿与天齐。所以老子改口道:天长,地久.....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地强调,道,先天地生,道,像帝之先,道,天地之根.......
所以这里的天、地,并非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地,老子仅仅是借用了天、地这个名词,来形容道的另一个方面的特征。
那么天、地,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慢慢来体悟。
在同为道家文化的《易经》中,天代表乾卦,至阳,地代表坤卦,至阴。
前面我们说,道是[鲜活的空],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那么这个[鲜活的空]都蕴含着什么样的能量呢?
[鲜活的空]中,有至阳的能量(天),也有至阴的能量(地),这两种能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无分,无二无别,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鲜活的空中],“天、地”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在[鲜活的空]中,只有唯一的鲜活的空,而这鲜活的空可以同时表现出两种特性,一为空寂、静寂,即至阴的特性,老子说,这至阴的特性,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另一特性为灵明,即至阳的特性,老子说,这至阳的特性,也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鲜活的空],至空至灵,至灵至空,灵明空寂,空寂灵明。
天长,地久:这[鲜活的空]啊,灵明空寂,空寂灵明,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何以如此呢?老子接着说——。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鲜活的空]之所以能灵明空寂超越时空,是因为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自生:自,如果解读为“从”的话,则可翻译为,不从己生,不从他生,不从缘生,不从任何而生,即[无生]。
这[鲜活的空],已经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本源,而其自身,是没有来源的,既不能说祂自己生出了自己,也不能说是其他事物生出了祂。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七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八
经过阅读《道德经》这本古老而神奇的经典著作,我深受启发,犹如闪电般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总结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凡事顺其自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追逐功利和物欲,往往忽略了自然的规律。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皆有其自然的规律,人类也不例外。我们应当顺应这个规律,不要强求,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和谐。
其次,道德经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匆匆过客,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关心。道德经提醒我们,要以礼待人,要和谐共处。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同事,我们都要尊重对方,互相关心,互相包容。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守住中庸之道。过去,我常常陷入极端思维,要么过度追求某种东西,要么对其彻底抵制。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我们不能太过激进,也不能消极怠工。我们需要保持适度,处事平和,不走极端。只有在中庸之道上,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道德经启示我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忽视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在我们自身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履行好公民责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忽视了内心的声音。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内心才能够平静下来。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不被外界动荡所干扰,不被浮躁的心态所牵连。只有在内心宁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总之,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取得了很多心灵上的收获。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追求中庸之道的重要性,重拾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内心的宁静。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原则,我们一定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会宽容和谦卑,重新建立起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九
当笔者将[感悟(9)]的文字发给一位简友,这位简友也精准地看出了与之前几篇文字的区别:着重于文字上的解读,好像少了些观心修行角度的体悟。真是一针见血啊!感谢这位朋友。
所以今天重新来体悟《道德经》第八章,希望能有所突破。
既然以[观心修行]为主题,那么就直接将第八章的内容代入[观心之境],看看效果如何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让自己深深地静下来,进入无边的空静,进入[鲜活的空],与[鲜活的空]融为一体......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让自己不断进入更深沉的静......
静如止水.......
上善若水......
原来不是老子的文字离开了[观心之境],而是自己的心离开了观心之境。
当再次回到这止水明镜般的[鲜活的空]中,[上善若水]即是对此时之心的最好的表达......
老子的这些文字,自鲜活的、与道合一的心中流出,道,不是虚无死寂的空,而是鲜活无比的不着一丝挂碍.....
我们可以仔细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
如果它落入了大脑思考之中,那么就“锉其锐”,放下大脑,放下思考......
如果它是纷乱的,那么就“解其纷”......
观照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呼吸......
让呼吸不断地静下来、细下来......
然后,“和其光”,保持静静地观照......
你可以从头到脚逐个部位观照一遍,看看哪里还紧张,然后就放松哪里......
当身心都全部放松下来后,就静静地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有念头生起......
如果没有,那么就去感受内心的空静......
如果有念头,那么你也不要跟随它,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它,看着它静静地消失.....
如果内心非常地静,连身体也感觉不到了,那么就感受那[空]的深远、沉静......
你可以用静静地观照去观察着[空]的边际在哪里?
你可以静静地体悟,对于你自己的生命而言,这无边的虚空是否已经到了最究竟的根源?
如果你还不能确认,那么就用静静地观照更加深入地去观察,更加仔细地去观察.......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自古以来,孔子被誉为中国道德的楷模,而《道德经》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智慧的著作,《道德经》对我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不久前在学校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对这部经典作品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学习《道德经》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修身自律(250字)。
《道德经》在修身方面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争执和冲突的情况。而《道德经》教导我们通过柔弱、忍耐和自律来化解矛盾。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要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而不是急于责备和指责。此外,我也学到了节制和自律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学会满足于现状,并且懂得适度地放弃,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第三段:和谐共处(250字)。
和谐共处是《道德经》所强调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和平、友善和善良的社会环境。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以善待他人为准则,不要随意伤害他人的感情。同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困难和需求,并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与他人和谐相处,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段:尊老爱幼(250字)。
在《道德经》中,尊老爱幼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我学到了尊重和关心长辈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热爱和保护孩子们的权益。尊老爱幼不仅仅体现在言传身教中,还在于我们要做到尊老如尊亲,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寄托,在他们老去的时候给予温暖和关怀。在对待幼儿方面,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教育。通过尊老爱幼,我们将建立起一个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社会,为每个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段:行事谨慎(250字)。
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行事谨慎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行动前三思而后行,避免一时冲动造成的后悔。《道德经》中提到:“善行无辙,乘兵不祥。”这就是告诫我们要以道德为准绳,在行事中慎重选择,避免违背常理和道义的行为。此外,我也认识到了诚实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守诚信,始终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只有谨慎地行事,我们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
结尾(150字)。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对道德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教会了我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了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道德去引导我们的言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通过实践和坚持,《道德经》所教导我们的智慧和原则将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财富和指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践行《道德经》中的主张,将道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幸福做出贡献。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十一
前言: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篇章之一,其中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头,被誉为“天下第一章”,它揭示了中国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该章节进行解析并得出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寂静为道,即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的是道是根本无法被凡夫浅见的诠释,只有通过个人的灵性修养和超越才能真正明了。如同寂静为道,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喻和定义的,只有深度的体悟才能触及它的本质。通俗来说,没有一种语言可以精确表达道的精神,因为道不是一个实在的物质,而是一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背后的力量。正是由于道被无限扩展,因此成为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源泉,孕育了万物生灵的匠心独运。人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去探寻思考,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在理性和感性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第二段:无为而治,即顺应大自然。
“无为而治,无事而有”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另一个重点。它是一种顺应大自然的伦理道德,不必操之过急,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请求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被动地接受生命的命运。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无法像机器一样客观地分析每个环节,而应该根据其内心自然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因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每个物种都是它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部分,每个个体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而维持整个生态平衡的是一种我们无法掌控的宏伟力量。相对于这种浩瀚的自然力量,我们应该“无为而治”,以自在的心态去顺应和接受。
第三段:消除欲望,即格物致知。
“淳于足味,温养盈室,民莫之能为而知,莫之能为而均。”,这一句话上半部分以温养的方式培养室内生命,下半部分则暗示对于人们的思想、情感,也要以类似的方式进行温养。消除欲望是一种达到这种温养的方式,是我们达到个人悟通的途经之一。欲望时常让我们的心灵疲惫不堪,缩小了我们的思想和视野,而去掉欲望,则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轻盈和宁静。跟随着自身渴望人生的设计,放弃价值凡俗的追求,专注于精神引领的旅程会让我们在“淳于足味”的领域里感受到真正的收获。
第四段:失而不得,即归于本心。
“失而不得,物之俞是也。”,这一后半部分是关于物的(事物独有的属性或力量)解释,它们都固有一定的自身属性和气质,失去某一物品,但它的影响却是可以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找到一种平衡点,即必须承认失去的事实,同时也要重新归于本心,不断充实自己的自我认知。在不为外物所影响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认识,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对于社会观念、本能冲动、物质追求等外在一面的侵蚀,更加掌控自己的自我,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防范机制。
第五段:回到原开始,即自然再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生命的源头之一,引发了人们对于本源的思考。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道家思想时常被人们提及,其中第一章已经让我们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更加深入的领域。从本质到实践,从实处来看,我们需要更积极地感受它的存在,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身,让“回到原开始”沉淀为人们不断创造和弘扬的智慧源泉。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不断被传家法师之手给接续下去,作为一种“自然再生”的状态,延续下去。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精髓,一直以来都对我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读道德经,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下面,我将分享我在研读道德经时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经强调了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势力与权谋。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过去,我常常把自己与环境对立起来,努力争取个人利益。可是,道德经告诉了我,只有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学会了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第三段:道德经对个人修养有着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够影响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经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内心与外界的和谐。通过反思、冥想和自我调整,我学会了宽恕他人的过失,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这样的修养让我更加自信和镇定,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经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着很大的价值。它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应该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视道德的教育,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繁荣和国家的实力。对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过道德的引领,才能够实现和谐的社会与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道德经所倡导的思想,用道德的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第五段:综上所述,在研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思考。道德经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修养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对社会治理的建议。它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来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道德经的实践者,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十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见];。
在观心之境中,天地、万物、圣人、百姓分别指什么呢?试解读如下:
头顶之上的虚空即为天,所在之处的坚实即为地。
万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内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与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与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内心的各种念头、情绪、情感、思想等,即意识心。
这几个词的所指明确了之后,就容易解读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一样对待念头、情绪、情感、思想这些从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缘、评判、干扰、执着,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显一切,妙观一切即可。
刍狗:原意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这里则意味着,草扎的狗仅仅有一个狗的假相,本质还是草,刍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烧掉了,本质上,烧的还是草而已。
在观心之境中,则意味着,对于念头、情绪等,不要被他们的表象欺骗了,不要把念头、情绪当成真实的自己,其实,他们仅仅看起来像是自己罢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处于天地之间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为何用[天地之间]呢?这是因为,在观心修行时,心灵处在深度的静定中,已经完全泯灭了身体与心灵的界限,已经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就像上一章说的,渊兮,湛兮,深远无边。其犹橐龠乎?橐籥,即风箱,估计大多数没在农村待过的朋友很难想象风箱是什么样子的,但给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估计大部分朋友都见过,风箱,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长方体的打气筒,主要用于在厨房灶台烧火做饭时向灶台里吹风,好让火烧得更旺一些。风箱有个特点,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中间放一块挡板,连上两根拉杆,一抽一拉,风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间]的修行人身上,什么东西像风箱一样呢?很明显,那就是我们的呼吸。
嗯???不是讲观心的吗?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别着急,慢慢给您说。
其实,呼吸与观心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一,观照呼吸,是观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观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静与否,对于观心有很大的影响;。
其三,在更深的层面,心气是一体的,气动心动,气静心静,气定心定。
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气、脉、明点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静下来,慢慢地做几个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当我们的呼吸若有若无,成为“胎息”(即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称内呼吸)的时候,就说明心静定的程度比较深了。在“胎息”的状态观心,会对[鲜活的空]有更深的体悟。
观心之时,以一切为刍狗,不动其心,不动其气,气静心静,气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镜,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这一章老子透露给我们的观心修行的要诀。
如何守中呢?老子将会在下一章给出更加详细的阐述。
2)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放下思虑心,放下各种情绪、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个未发之“中”。
2、[修]。
[见]即是[修],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如果心难以静下来,那么通过调整呼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将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让自己呼吸逐渐地细微下来,这样,心也就逐渐地静下来了,心静下来了之后,再按之前说的方法观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视而不见、观而不随的观心习惯,有事的时候专心地处理事情,无事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感官休息下来,再次回到专心守中的状态,时间长了,自然地处于“中”态,一切安宁祥和。
ps:
关于“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其实,不仅我们的呼吸是如此,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如同虚空,却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念头,生成各种情绪、思想、情感,乃至我们放眼所及的人类一切创造,皆源自于我们的心。心虚静的时候,看似空寂无物,但一旦灵动起来,却可以灵感无限,创意无限。那为什么在解读中不直接解读为心而解读为呼吸呢?主要是因为解读为呼吸更加直观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入手进行观心之境。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体悟老子本章所蕴含的意义,特补记几句在此,供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