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通用14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20:14:02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通用14篇)
时间:2023-11-04 20:14:02     小编:念青松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四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1.知识能力:掌握生字词;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2.过程方法:理解课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理解本文写景的方法;

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1、圈点批注。

2、诵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回忆童年最有趣的事,引入新课。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5、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8、讨论主题: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写景?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小作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

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七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习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情。

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5)融情入景,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十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一、导入课文: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学堂

成长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习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