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灵岩寺导游词篇一
我们脚下的这座小桥叫聚善桥,毫无疑问,凡踏上这座小桥的朋友必定是同心向善之人。桥下的'这条无水小溪叫虎溪。据说,开挖此溪并建此聚善桥是仿效庐山慧远僧人送客不过桥的故事。再加上灵岩寺是散布式庭院,与中国大多数寺院的中轴线式庭院建筑不同,僧人送客过此桥、此溪,便犹如将客人送出山门了。可见佛门中人也是十分讲究客套礼数的。
与聚善桥近在咫尺的这座古建筑就是灵岩寺的二山门——天王殿。这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现存建筑为明代遗存,因殿内素有护法四大天王而得名。殿东侧持宝剑者为增夫天王,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殿西侧,持伞者为多闻天王,手臂绕龙者为广目天王。据说,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蕴含“风、调、雨、顺”之意,表达着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祝愿与期盼。历史上传说,大旱之年,地方官吏都会到灵岩寺祈雨,心到神知,非常灵验。
钟鼓楼在寺院里是不可或缺的,灵岩寺也不例外。天王殿东侧为钟楼。是宋朝政和四年(1114年)至金夏统元年(1141年)间,由妙空和尚营建。后来不断重建翻修,现存古楼为明代建筑。钟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道法、说教都要撞钟,所以,钟声又应该是寺院的号令。灵岩寺钟楼上悬挂的铜钟为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用五千斤黄铜铸造而成。钟鸣时,山峦铿锵作应,缭绕荡漾,让人神清气壮,听来荡气回肠。鼓也是佛门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都要击鼓。
灵岩寺导游词篇二
我们脚下的这座小桥叫聚善桥,毫无疑问,凡踏上这座小桥的朋友必定是同心向善之人。桥下的这条无水小溪叫虎溪。据说,开挖此溪并建此聚善桥是仿效庐山慧远僧人送客不过桥的故事。再加上灵岩寺是散布式庭院,与中国大多数寺院的中轴线式庭院建筑不同,僧人送客过此桥、此溪,便犹如将客人送出山门了。可见佛门中人也是十分讲究客套礼数的。
与聚善桥近在咫尺的这座古建筑就是灵岩寺的二山门——天王殿。这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现存建筑为明代遗存,因殿内素有护法四大天王而得名。殿东侧持宝剑者为增夫天王,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殿西侧,持伞者为多闻天王,手臂绕龙者为广目天王。据说,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蕴含“风、调、雨、顺”之意,表达着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祝愿与期盼。历史上传说,大旱之年,地方官吏都会到灵岩寺祈雨,心到神知,非常灵验。
钟鼓楼在寺院里是不可或缺的,灵岩寺也不例外。天王殿东侧为钟楼。是宋朝政和四年(1114年)至金夏统元年(1141年)间,由妙空和尚营建。后来不断重建翻修,现存古楼为明代建筑。钟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道法、说教都要撞钟,所以,钟声又应该是寺院的号令。灵岩寺钟楼上悬挂的铜钟为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用五千斤黄铜铸造而成。钟鸣时,山峦铿锵作应,缭绕荡漾,让人神清气壮,听来荡气回肠。鼓也是佛门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都要击鼓。
灵岩寺导游词篇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热诚欢迎大家来灵岩寺游览,今天我将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灵岩寺的优美风光和深厚佛教文化能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希望我的解说能帮助您更好地认识灵岩,解读灵岩,体验灵岩的“灵验”,带一份灵岩胜水灵山的灵气和快乐回家,与您的家人和同事们共享。
灵岩寺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积淀,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不但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就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此地。公园66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许是两口儿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又深感灵岩护佑大唐盛世的灵验之气,回京后便降旨免除当时的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驻跸灵岩寺,留下一百多篇诗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可见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内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所以,灵岩寺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灵岩与灵验谐音,人们在灵岩寺许下美好心愿,相信不久就会灵验,很快变为现实。因此,来灵岩寺不但欣赏了优美的景色,而且也会因灵岩灵验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
灵岩寺导游词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热诚欢迎大家来灵岩寺游览,今天我将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灵岩寺的优美风光和深厚佛教文化能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希望我的解说能帮助您更好地认识灵岩,解读灵岩,体验灵岩的“灵验”,带一份灵岩胜水灵山的灵气和快乐回家,与您的家人和同事们共享。
灵岩寺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积淀,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不但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就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此地。公园66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许是两口儿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又深感灵岩护佑大唐盛世的灵验之气,回京后便降旨免除当时的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驻跸灵岩寺,留下一百多篇诗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可见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内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所以,灵岩寺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灵岩与灵验谐音,人们在灵岩寺许下美好心愿,相信不久就会灵验,很快变为现实。因此,来灵岩寺不但欣赏了优美的景色,而且也会因灵岩灵验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万德,灵岩广场)
灵岩寺导游词篇五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貌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金水桥,这道桥,同故宫前的桥同名,称金水桥,又叫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
弘道门。过金水桥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个普通文人,为什么成为圣人?赞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大中门东西两头有角楼两座是守卫孔庙用的。
同文门,四大名牌,孔庙图。进入大中门里左右有四块大碑。西边的明弘治碑,讲的纲常伦理。弘治碑右侧有明代才子湖南长沙李东阳绘制的“孔庙图”价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有两个情况引起历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写的好、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著称于世”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没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如碑文称:“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
同文门。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说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干好事业;文字要统一,有统一的文字才能记载历史传播经验,随意造字就会乱套。同文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金章宗重修时改为“奎文阁”。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没有震毁。清康熙5年地震“十间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阁巍然不动”。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专写了“奎文阁赋”,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就是廊下东头这块碑。
楼阁前这东西两院称:“斋宿”,是祭祀人员斋戒、沐浴的地方。东院是衍圣公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时都在东斋宿盥洗。西院是从祭人员的斋宿。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庙碑130多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故西斋宿又称碑院。
十三碑亭。这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亭内立有55块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内容都是皇帝、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评价,历次修孔庙的记载,有汉、满、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东起前排第三、六两个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国现存不可多见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驮的碑都称“御碑”。“赑屭”是吉祥物,传说龙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爱“文”,善于负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适合其特点,形象应为龙头、龟身、鹰腿、蛇尾。
东起北边这第三个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这院东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
这个院东西对衬各有一门,东为“毓粹门”,西是“观德门”。俗称东华门、西华门。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是孔夫子手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两庑长廊。这两侧的对等两排房子,共80间,称“东西庑”,施奉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东西庑。历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贤。如董仲舒、韩愈、王明阳、诸葛亮、寇准、岳飞等等。到民国年间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贤是梁启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东西庑现在陈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贵石刻。周公训子、蝙蝠行医等,最为珍贵的国宝有汉魏朝碑刻22块,书法价值特高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见的珍品。西庑陈列了100多块“汉画石刻”,都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汉、魏等历史社会生活难得的珍贵资料。东庑北端陈列着584块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写的玉虹楼法贴。
杏坛。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建的。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宋代公元1020xx年,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乾隆题写的匾、对联、条幅等在曲阜有50多处。
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价值高历史长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阔45.7米,深24.89米。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九条龙,每根柱子八个棱,八九72条龙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总览大成殿雄伟壮观。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内供奉着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无上。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头六位,西头六位,称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学家,五经四书解释的好,被封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赞孔子,说“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殊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
寝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殿。是孔庙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国人(河南商丘),19岁嫁孔子,后生子孔鲤,贤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师夫人”,同孔子一样享受祭祀。寝殿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72只,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
圣迹殿。以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孔子的事迹。有120块文图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抚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吴郡著名画工章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殿正面“万世师表”为康熙御笔,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殿东头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头有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孔子行教像,习称“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还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赞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确的说,孔子伟大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庙似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咱们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绍的。孔子是圣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国20xx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了宝贵的资料。有关圣人的遗迹很多,很值得一看。我们相处时间虽短,可友谊长存,盼望各位有机会再来曲阜观光,我们一定很好地服务。
孔庙就看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灵岩寺导游词篇六
尚创建之初,在山前讲经说法,听众达一千多人,不但听众为他的精彩说法所打动,就连山上的岩石也为之点头,大家据此说他经文讲的精彩生动,他却十分谦虚,说是那是因为此山有灵气,于是,方山之名就逐渐被灵岩所代替,也就有了“灵岩灵验”的佳话。所以就有了山门外的这通“大灵岩寺”碑。我们通过这个山门,便可进入闻名遐迩的大灵岩院内。但是,进山门之前我还要给各位游客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朋友介绍一景,那就是大灵岩寺碑(转载于:w:灵岩导游词)南边的“鸳鸯檀”。
所谓“鸳鸯檀”就是两株胸围分别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树。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青檀树皮造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这种原料造出的纸细致绵润,光洁如玉,纹理纯净,墨韵清晰,色泽耐久,吸水力强,揉搓无损,不蛀不腐,经久不变,享有“寿千年”之美誉,故又名“千年檀”。这两棵千年檀,根部交织在一起,枝叶相吻相伴,虽树心镂空、依然轻笃意深,所以人们便喜欢叫他们做“鸳鸯檀”。成为情侣们连心定情的留影宝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无不亲密缠绵似鸳鸯,忠贞不渝如青檀。
广场正中这块大灵岩寺碑,是元代文书纳题写,往前走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内容是对灵岩寺景色的赞美。灵岩寺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文物众多,因为众多文物的存在,灵岩寺获得了很多的头衔,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灵岩寺导游词篇七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訥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灵岩寺导游词篇八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佛山罗汉为花岗岩),而灵岩寺罗汉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寺导游词篇九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
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
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文档为doc格式
灵岩寺导游词篇十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寺导游词篇十一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我是这里的景点导游小x,为大家提供本次导游讲解服务。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
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灵岩寺导游词篇十二
灵岩寺水秀山青,幽绝雅静,引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好诗觅佳句。咱们眼前的这座小山岗叫做黄茅岗,岗侧的这座小亭子叫做黄茅亭。别看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当年寺僧们迎接官员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无论黄茅岗还是黄茅亭,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苏东坡大学士于元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齐州祭祀泰山,过灵岩时酒后醉卧黄茅岗并赋诗一首。那首诗豪放不羁,颇显有苏大学士的典型的文风,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千佛殿西侧墙壁上,过一会大家一看便知。不仅东坡先生的诗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龙的笔法更令酷爱书法艺术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黄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的潇洒与放浪便于不知不觉中浸润到肌肤与骨髓中去了,如果哪位游客朋友有兴致的话,不妨去岩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东坡先生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
(灵岩寺山门外)
尚创建之初,在山前讲经说法,听众达一千多人,不但听众为他的精彩说法所打动,就连山上的岩石也为之点头,大家据此说他经文讲的精彩生动,他却十分谦虚,说是那是因为此山有灵气,于是,方山之名就逐渐被灵岩所代替,也就有了“灵岩灵验”的佳话。所以就有了山门外的这通“大灵岩寺”碑。我们通过这个山门,便可进入闻名遐迩的大灵岩院内。但是,进山门之前我还要给各位游客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朋友介绍一景,那就是大灵岩寺碑(转载 于:w :灵岩导游词)南边的“鸳鸯檀”。
所谓“鸳鸯檀”就是两株胸围分别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树。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青檀树皮造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这种原料造出的纸细致绵润,光洁如玉,纹理纯净,墨韵清晰,色泽耐久,吸水力强,揉搓无损,不蛀不腐,经久不变,享有“寿千年”之美誉,故又名“千年檀”。这两棵千年檀,根部交织在一起,枝叶相吻相伴,虽树心镂空、依然轻笃意深,所以人们便喜欢叫他们做“鸳鸯檀”。成为情侣们连心定情的留影宝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无不亲密缠绵似鸳鸯,忠贞不渝如青檀。
广场正中这块大灵岩寺碑,是元代文书纳题写,往前走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内容是对灵岩寺景色的赞美。灵岩寺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文物众多,因为众多文物的存在,灵岩寺获得了很多的头衔,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20__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寺内现存北朝以来的寺院建筑遗址,宋代辟支塔、墓塔林、40尊宋代彩塑罗汉等著名景观,现在我们可以逐一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灵岩寺的山门——金刚殿,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遗物,里面有护法金刚(1985年重塑),俗称“哼哈二将”,塑在山门里,守护佛法寺院的安全。
灵岩寺导游词篇十三
灵岩寺位于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镇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区别于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中的济南灵岩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灵岩寺
导游词
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佛山罗汉为花岗岩),而灵岩寺罗汉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灵岩寺导游词篇十四
山东,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片伟大的土地不仅有名山大川、碧波万顷,而且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非常灿烂的文明。山东的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举不胜举。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