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1、 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板书设计: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五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七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八
出示动画情景:
1、小红妈妈把:一小包食盐、一个烧杯、一盆冷水、一把小勺、一根玻棒、放在矮小的桌子上,把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电风扇等实验材料放置在小红够不到的高桌子上,然后走进了房间。
2、活动动画:小女孩小红看到桌子上摆着各种不同物品十分好奇,于是她便操纵起这些材料来:她将冷水倒进烧杯,又将食盐放进有冷水的烧杯里,再用玻棒搅拌,不一会她发现食盐不见了,她好奇的问妈妈:食盐到哪里去了?妈妈告诉她食盐已经溶解到水里去了。小女孩说:是真的吗?妈妈告诉她:不相信你用舌头舔舔看,小女孩添后便哭着说:不,妈妈,我不要这杯有水的食盐,我就要原来那种颗粒的食盐,妈妈!赶快把我放进水里的食盐给我捞回来!妈妈说食盐是你自己放进去的,还是你自己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吧!
3、学生仔细观察
(二)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侧耳倾心听
我发现:小女孩好可爱……
我发现:小女孩很调皮,她有点无理取闹……
我发现:小女孩很有动手操作能力……
我发现:有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我们选择……
(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侧耳倾心听
:小女孩提出的'问题真的可以解决吗?
:我们可以使用所观察到的那些实验仪器来解决问题吗?
:老师你能为我们提供那些实验仪器吗?
:老师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四)教师有鼓励性赞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一)出示:温馨启示二:
(二)学生发言、教师倾听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这个要求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她解决。
(四)学生小组讨论方法
(五)教师倾听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讨论见解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完全蒸发掉,剩下的就是盐巴颗粒了。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让水分蒸发掉,剩下的就应该是盐巴颗粒了。
3、把盐水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很快就可以得到盐巴颗粒了,这样小女孩的食盐就可以从盐水中捞出来了。
(六)温馨提示:
(七)教师倾听学生分离食盐的具体方法步骤后给以学生支持与鼓励。
1、出示: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及正确操作酒精灯方法
2、出示:安全使用酒精灯等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动手脑口眼操作实验:分离水中食盐
4、指导记录实验结果、整理资料。
(一)各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实验探究结论
(二)各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三)我们的共同结论:
从水中分离食盐的方法有三种: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蒸发掉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干,让水分蒸发掉
3、把盐水倒入蒸发皿后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
4、齐读探究科学结论
(一)出示目标练习:口答题
1、当食盐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完后_______就会晰出来。
2、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把食盐溶液中的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3、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______的过程。
4、食盐不会和水分一起被______掉,在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就是_______。
(二)学生做同步练习
(三)练习结果展示、全班共同定正
(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解惑、止错
1、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小组生间相互评价。
2、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科学态度、方法及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九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1.科学课件教学设计
2.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反思
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4.小学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5.小学《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
6.小学作文课教学设计
7.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8.小学微课教学设计
9.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反思
10.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