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学案例分析例题 教学案例分析(模板15篇)

2023年教学案例分析例题 教学案例分析(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3:34:07
2023年教学案例分析例题 教学案例分析(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2 13:34:07     小编:笔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一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难控制及发生意外事件等一些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不知道各同行是否遇到过。

当我走进这个教室,学生就沸腾了。“音乐课是我们放松的一节课。”学生是这么想的。我站在讲台上默不做声的看着他们,直到5分钟后,才有少部分同学知道发生什么事情,都端正的坐好;可是大部分还是自顾自的翻看着音乐书,唱着“自创”的歌曲。我有些急了,怎样才能让处在兴奋状态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呢我知道这是一个纪律有些“活“的班级,便在心里叮嘱自己要注意学生的情况。我打开了录音机,把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用最大的音量播放出来,学生们也自觉的跟唱起来,一曲唱罢,我抓住这个时机,说:“今天我们的音乐课要进行一个比赛!”学生们都安静的看着我,等着我说下去,我心中有些得意,总算是安静下来了。我继续到:“每个小组为一组,回答对一个问题或者坐得比其他组好的就奖励一个五角星,课后那组获得星星多就是冠军组,反之纪律等不好的就要扣除你组得来的星星。”很快,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回答着问题,有次序的进行着律动,如果真有不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出现的话,同组的同学马上就警告他。我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只要给他们加上象征他们劳动成果的星星即可。一节课相当顺利的结束。

这个班级是学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班级,学生的自觉性都相当差,然而让他们在课堂上井然有序的良药竟是一颗小小的五角星,竟是我这节课要比其他组的小朋友坐得要好,不让自己组输给他们组的集体荣誉感。看来竞赛的力量不可小窥。

我意识到,这样组织课堂教学,不但教师本身能省下许多组织纪律等闲杂的时间,学生也能在这种氛围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养成自觉的行为规范。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培养则是学生的记忆力与再现能力。

在学习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以外部活动和游戏为兴趣的特点,在上课前,我把学生分成蜗牛队和黄鹂鸟队来展开听音视唱的音乐游戏竞赛,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二

1学习方式: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三

《小小萤火虫》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表现力丰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x x x x xx | x x x – | ”的节奏贯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诗意的夜景氛围。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体验音乐的优美意境;通过曲谱、肢体动作感应曲式,乐意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导入课题。

1、以教师带幼儿郊游引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带你们去郊游了。高兴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萤火虫音乐一起舞动)

2、故事引导:郊外的夜晚好安静,满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个怕黑的孩子却不愿意睡觉。这时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出示图片)它是谁?原来是萤火虫提着灯笼来鼓励这个怕黑的孩子了。

(1)你认识萤火虫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吧1

(2)萤火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常常出现在夏天的晚上,喜欢在湿地生活,最喜欢吃蜗牛和露水,因为他的腹部可以发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萤火虫。

(3)我们来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宁静、优美的性质,了解萤火虫,完整倾听,帮助幼儿了解段落、记忆歌词。

感应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1、放歌曲磁带,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这首歌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

2、这首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3、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4、幼儿倾听第二段,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5、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

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6、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再次感受。

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完整学唱歌曲,再次将难点句加以重点练习。

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比较合适?为什么?

2、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夜晚,萤火虫在慢慢地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温柔的声音来演唱,速度稍慢。

4、幼儿分组演唱歌曲。

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声音和速度的练习要求分开提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幼儿的每次练习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感受夜晚优美的意境。

表演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呢。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用自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优美。

我在第一遍范唱时,走近幼儿,面对幼儿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静谧、亲切、温柔的氛围,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更便于幼儿听清楚歌词。然后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出示相应的图片,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在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边欣赏录音,帮助幼儿感知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再次激发了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优美,深受孩子的喜欢,但要唱准、唱好很不容易,我就采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和分段学唱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朗诵第三句歌词“怕黑的孩子闭上眼吧”时,幼儿对“子”和“闭”的八分节奏很难掌握,我一连带孩子练习了好几遍,并引导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较好。《纲要》倡导我们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本次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关键要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为此,我引导幼儿用轻声唱法随优美的伴奏带歌唱。我还借助动作表演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上身体动作,幼儿表现得很随意、有一定的表演兴致,而且动作比较个性化,通过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歌词、表达情感,从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三点: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能力目标是: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德育目标是: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上课时我采用了“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请同学们讨论发言,逐一回答解释各句。由于事前已经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体育,而且在于育心,估计中外,一概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行咱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称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并进而促进个性和独特气质的形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我们本学期有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广播操比赛活动,这种练习过程是很枯燥的,学生很没有兴趣,我看到其他年级另外一个班也在练习。于是就对该班同学说:“下面我们再练习一次,然后我们和某班进行比赛,看哪个班做的好!”不等我说完,班上同学就争着喊道:“我们班一定赢!”各个都充满自信,接下来的练习也很积极,认真的完成了。在集体展示中也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案例2:

“没关系,这一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这是五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传来的声音。

这堂课我安排了学生练习30米加速跑的学习,在分组分项目练习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赛跑的练习。在第一次比赛中,某同学在中途跑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但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在这一轮比赛结束我去看了下他,他的腿上蹭破了皮,流了血,疼的孩子哭了起来。也正因为该同学的摔倒,他们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就在这时,一个同学说了上面的一段话。很多同学也都纷纷过来鼓励他。

二、案例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和家人的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缺乏集体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耐力寻来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用相互合作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通常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做各种游戏,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接力赛等竞赛性游戏,通过此类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失败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互相指责埋怨,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和不足,团结协作,争取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没关系,这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在课堂上渗透进德育的教育,我抓住这一事件在班级里进行了教育,先终止了大家的比赛,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做法,表扬了鼓励大家加油的同学,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的这种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平时的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和职责对方,而这次,面对该同学的失误,他的组员及时给予他的鼓励是很值得每一名学生学习的,让学生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帮助他人,做到团结互助。

做为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几次有效而实用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更多的则要学生自己参与和领悟在活动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其二,抓好体育比赛中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和毅力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使学生懂得取得好成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其三,在体育比赛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分高、中、低阻,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个班每个项目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在这时,老师就要组织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帮助参赛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做一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法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来,场内竞技很重要,场外集体注意精神也很重要,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版容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要求学生有自觉尊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留意一些细节,将德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得到锻炼、并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课堂巧激趣,教学提质量——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金丽珠

摘要:主要阐述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体现育人价值。通过教师有效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整体提高英语教学效益,努力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关键词:主动学习;初中英语;英语教学

案例片段

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发挥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体现育人价值?笔者整理了日常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案例片段并加以分析和思考,旨在寻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片段二: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大家谈谈应该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庆祝生日,并相互评价,是否合理。

关于生日礼物,大多数学生都很清楚,但是应该送什么礼物,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教师有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明白对什么人该送什么礼物。

同时,布置调查身边亲人生日的作业,都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渗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五

妈妈的爱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段:妈妈暑天为孩子摇扇,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看病等。这些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我将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八”妇女节这天进行教学,意在使学生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

一曲深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随后,我问他们:“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妈妈?”

“妈妈的爱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这一问,问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也体会到原来这司空见惯的事中包含着妈妈多少的爱。紧接着,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时的朗读,真可谓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映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了背诵积累的任务。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六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实验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和厘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一:教师出示一张错误的测量铅笔的投影片(可抽拉),铅笔的右端对准8厘米刻度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片,这只铅笔有多长?

生1:(抢着回答)8厘米。

生2:(十分着急)老师,她说得不对,应该是8厘米多。

师:你为什么说是8厘米多呢?

生2:因为铅笔的左端没有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而是多了,所以是8厘米多。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2: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铅笔的左端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再看铅笔的右端是几就是几厘米。

生:(异口同声)9厘米。

[说明]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观察中既要判断测量方法对不对,又要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同时又要准确的读数。让学生的旧知随着判断而显现出来。

活动二:教师请两名同学配合测量黑板的长度、讲台的高度。学生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米23厘米,讲台高90厘米。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教师讲述为了记数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说明]在这一活动情境中,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并让学生在测量具体物体的猜测中引入新课。

活动三:教师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并请一名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后拿出彩带请学生量出1分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教师再把相同长度的彩带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彩带的实际长度,小组内交流、检查并汇报结果,1分米的彩带实际就是10厘米。

[反思]让学生在观测中探求结论,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动四:师:同学们都知道1分米=10厘米,也可以说10厘米=1分米。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热闹,也感到好奇)

生1:我发现我的手掌大约1分米。

生2:我发现**同学的辫子大约有1分米。

生3:老师,我发现你的衣服两颗扣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约1分米。

师:(深情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反思]这一活动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惊喜和意外,更让我感到异常的激动和兴奋,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那份热情和喜悦,使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五:教师说明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请你们作好记录,并加以说明。(下面是学生小组的汇报结果)

小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地板砖的长度,四边都是60厘米,我们把它记成6分米。

师:测量无误,换算正确。

小组2:我们组测量的是门,门宽1 米,门高2米。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门的宽度和门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单位?

生:可以。因为1米=10分米,所以门宽10分米,门高20分米。

师:门的高度和门的宽度用什么单位更合适呢?

生:用米更合适一些。

师:送点掌声给**同学,他说得很好。

小组3:我们组测量的是奖状,长35厘米,宽25厘米。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如果用分米,长3分米5厘米,宽2分米5厘米,读着不顺口。

师:说得有道理,也给第三小组的同学鼓鼓掌。

小组4:我们组测量的是操场上乒乓球台的长和宽,长2米70厘米, 宽1米60厘米,经过讨论我们改写为长2米7分米,宽1米6分米。

师:我也同意你们组的观点,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反思]这一开放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体现,刺激了他们的表现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课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认识1分米,接着感受1分米,最后体验1分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学到了探究方法,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及时指导,适度点拨,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着。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七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教学案例的背景、描述、反思

一、教学案例的背景

背景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教学设计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及背景描写。

二、案例描述

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因此,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

三、案例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优劣是以作者反思水平高低所决定的。反思的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某一侧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突出中心,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案例反思应基于校本教研,基于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中的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课后交流讨论和深度汇谈。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八

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注重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劳技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教学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展览馆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

在劳技教学中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模式。它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开始时一般都会在学生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结果——作品或“人工制品”。这个“作品”的完成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劳技课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到此项研究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相关因素。比如,在木工教学中,确定课题可以进行考虑环保节能的研究;在工艺教学中,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缝纫教学中,可以进行现代时装与古典时装的研究等。与其他的研究性课程一样,在研究之前一定要确定一个学生感兴趣,而又内容丰富的课题,这对整个研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所用的是一个“生产模式”:首先,学生要明确创造“作品”的目的及了解作品的观众。他们需要研究课题,设计作品,制订一个项目研究的计划;然后,学生开始项目研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成他们的作品;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举办展览会、拍卖会、时装秀、总结报告等,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真实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亲手完成这个工作,是现实世界生产活动的一个反映。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协作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制作某件物品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比如,木工课上不会使用锯子,电工课上不会使用电烙铁,这些技术问题虽然可以让学生自行来查找资料,学习它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但是如果这些操作方面的技术掌握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些不可能让学生来自行探究学习,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接受掌握。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技能教学的基本功,它是使学生建立视觉表象,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作为一个技术的传授者,在传授技术时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新的劳技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技术问题,还要面临更多的研究问题,这些研究问题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更多的关注社会和现实。比如,在缝纫课上,学生要了解当今服装的发展趋势和展示方法;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这就使教师失去了专业优势,就会经常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教师感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时,他就必须弯下腰来,同学生们打成一片共同研究探讨各种问题。教师就必须去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去重新许许多多新的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小组开展研究活动的,他们在研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某个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是一直在聊天;某个小组在研究时发生巨大的争执;某个同学一会儿有被锯子割伤了等等形形色色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的同时,必须牢记自己另外一个地位: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应当合理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利用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宏观管理,使学生的研究时刻都能顺利进行。

作为一个协作者,教师应当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便研究顺利开展;教师还应当在研究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一点建议、一点关心,并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解决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劳技课上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各种技术技巧,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劳技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收集有用材料,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使劳技课的实践操作事半功倍。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劳技实践操作过程中,小组活动是研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可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人人进步;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可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劳技教学中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精确的测量、准确的计算和高质量的加工,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广大的市场,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学生要认真、塌实的探究,实事求是来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劳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研究性学习则更加强调了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以学生为本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我们的劳技教学将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九

这是人美版第九册的内容——《动物的脸》,这一课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一些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进步发展的机会。没有老师的点拨评价,我想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们在不断地欣赏大师作品,等到高年级后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从而失去作画兴趣,那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说,重视并树立多元化评价是刻不容缓的。

【体会】

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的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一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上看,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

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内容事先并不知道,对自己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心中没底,因此,一遇老师提问,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我要害怕了”、“我可能答不出来了”、“老师和同学又要笑我了”„„这种心理一出现,他们马上又会自我调整:“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往往并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它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其“逆反心理”特别强,你不要它紧张、害怕,它偏紧张、害怕;你越想把问题解答出来,它却偏又解答不出来。这样一两次的失败,或许并不可怕,但随着次数的不断增多,有些自尊心强、意志力弱的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行”、“我没出息”、“我脑子笨”。这种可怕的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走进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以自拔。害怕老师提问就会变成一种心理定势。

要克服这种心理定势,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点名回答问题前,教师应先将问题摆出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和调整心理的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树立起“这个问题我会答”的信心,形成一种“这个问题我来答”的心理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要让学生认识到,回答老师提问,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一次遭受磨难的历练。

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提问。既不能因为一两次回答正确就沾沾自喜;更不能由于一两次回答错误就否定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戴上精神的枷锁,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提问,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失败,才能走出心理的阴影,勇敢的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最后,就是要教育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你心理准备再充分,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保障,面对问题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加强训练,树立挑战问题、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你才能游刃有余的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寿光市化龙一中刘乐鹏)

农村学生世面见得少、交流少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同学生提问不同问题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二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三

摘要:结合实际,利用事例是思品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易于理解一些概念,明白一些道理。本文结合自身课堂的教学案例,并阐述运用“思品事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品 事例 高效

自古中国就特别重视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孔夫子有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前。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经济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将思想道德放在了首位。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思品教育变得更高效。初中生有着活跃\好动\叛逆等特点,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书本内容的同时适当运用生活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使教育变得更高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详细探讨“思品示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运用思品事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讲授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的内容时,涉及到了“人生与责任”这一主题,书中介绍的示例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因为很多同学在小学期间就知道了这个故事,所以单纯举出这一个例子并没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课本事例单一且缺乏更新或者没有事例的情况下,我决定引用“思品事例”,举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反面教材,于是对高晓松酒驾的事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详细地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以及最终处理结果,以及当事人的反思情况。没想到引起学生激烈的探讨,我决定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后讲述一下每个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与责任”,学生踊跃发言,一名学生认为人生除了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负责。还有一名学生谈到了要对集体和自己的祖国负责,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事……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适当地在教学中运用“思品事例”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响应,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本堂课的印象。可见,“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就“思品事例”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作详细介绍。

在讲迷“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思品事例”。顾名思义,事例就是以发生过的事件为例。但本文认为,思品事例不是简单的例子,而要具备一定的实效性、真实性、新颖性。下面来谈谈具体运用。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事例。在运用教学事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准确合理的事例,避免发生教学事例的选取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符的状况。而且在案例的选择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经据典,并加以拓展,但要保证事例的真实性。像在教材中很多事例都只是简单的概述,教师可以将材料补充详细。自己选择事例时要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除此之外,在进行事例的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并容易理解的事例。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教师完全可以在授课前拟定一份详细的案例选择计划。这样便可以在案例的选择上有依据,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2)根据教学时机准确插入事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涵盖了思想品德知识和相应的事例。事例虽然重要但也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如果完全脱离了理论知识,那么事例也就起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事例的插入也要恰当,不然会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通过卖践,笔者认为事例最恰当的插入时间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事例的插入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

(3)注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完事例后还应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没有分析,那么事例的展示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讨论,那么事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就会相应的减弱。在此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首先,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对于事例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在小组成员讨论的时候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陈述自己的看法。对有疑问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当然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保证课堂井然有序。

生硬的理论讲解和单一乏味的说教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的,特别是面对初中生这样本身很活跃又略带叛逆的群体。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具体的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所设及的有关“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以此文与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共勉。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教学案例分析例题篇十五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地、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的共同体。对话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也就是说老师更有可能从学生那得到帮助、提高。那么,在一向被认为枯燥、乏味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对话,就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久前,在市区高中语文评优课活动中,当我执教人教版第二册孙犁的《黄鹂》一课的过程当中,我和新桥中学高一(3)全体学生,兴趣盎然地“聆听”了黄鹂婉转的“歌喉”。在“整体把握”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后,我依葫芦画瓢,按照《教参》所提供的内容,进行最后一项小组讨论。

师:课文先后四次写到黄鹂。每一次,黄鹂的境况和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你认为哪一次描写得最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我们这一组认为,第一次描写黄鹂最重要,写出了作者童年迷恋捕鸟,从而引出黄鹂。“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的'叫着夏天-----”童年的歌声萦绕在耳边,童年的记忆最深刻。而且没有第一次,就没有第二、第三、第四次,所以第一次描写最关键、最重要。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的,这一小组的学生既从内容也从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是啊,美好的童年,童年趣事,让人难以忘怀。

生2:我们小组认为,第二次描写黄鹂写得最好。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解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在血火的考验中,黄鹂的美丽展现出来了,能使人们产生联想,联想到残酷的八年抗战,表达了当时抗日人民对美的追求、对和平的热爱。

师:嗯,概括的很精彩!这位学生由黄鹂的形态进而联想到它的象征意义,联想很丰富,概括很正确。

生3:老师,我们这一组一致认为,第四次描写得最好。因为,黄鹂在春季的江南,“那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使黄鹂的全部美丽都展现出来了。再想到“虎与深山、鱼和深潭、驼和大漠、雁和长空”,从而得出全文的主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生4:我也认为第四次描写的最好。因为作者由江南春季黄鹂的美丽,黄鹂与大自然的和谐,联想到其它动物,进而升华到我们人类,说明人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极致”。

师:两位学生讲的非常全面(正合我意,《教参》也是这么分析的)。

还有哪一组要交流自己的观点吗?(接下来,我正准备“迁移联想”:辩论“‘适宜的环境’与‘人的极致’的关系”。突然,有位同学怯怯地站了起来)

生5:我认为四次描写黄鹂各有各自的妙处----

师:(很好,有不同见解,我洗耳恭听)这位学生很有勇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让我们听一下你的理解!大家鼓励一下好吗?(掌声四起)

生5:第一次写童年时迷恋捕鸟,但作者“没见过”黄鹂;第二次,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见到了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第三次,病中见了黄鹂,可惜被“吓走了”。逛鸟市,却见到了“被玩弄”的黄鹂。前三次都有遗憾,其实都是为第四次写黄鹂、展现它的“美丽的极致”作铺垫的。所以我们组认为四次黄鹂描写都很重要。

师:(我有点惊讶!这是《教参》上的分析所没有的呀,可很有道理)大家觉的他的理解怎么样?(好),我们怎样感谢他?(掌声热烈地响起)

接下来,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在辩论的环节中的创新思维更是开阔:

生6:“在适宜的环境中人才能达到极致。比如:李白的《观敬亭山》就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高度融合创造出寂静的境界。”

生7:“乱世出英雄。乱世不是适宜的环境,人不也达到极致了吗

生8:“是金子总会发光,人要闯身边的世界。钱钟书经历了文革,不也有《管锥篇》的问世吗?”

生9:“钱钟书要不经历文革,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力吧!因为他毕竟沉寂了十年。”

上完这节课,不仅是学生,还有我,都在想:但愿所有“黄鹂”都能展现他们的“极致”!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走下了神坛,成了学生的援助者;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程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舞台;在对话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怀疑、选择、批判,师生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领悟到课堂的快乐。这节评优课,我在对话中赢得了学生的理解与信任,才能瞬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爱其术”。对话,可谓是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对话,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今天的中学生,好象天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因子,他们意气风发,敢作敢为,虽包含莽撞和杂乱,但并不可怕。《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认为:“创新思维就象种子一样,它需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话既深刻又形象,它启迪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少些、再少些压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条条框框;多些、再多些张扬学生人性的理解和培养。借鉴《黄鹂》这篇散文的主旨,作为笔者的结束语:但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江南的黄鹂”,拥有“极致”的课堂境界,在课堂对话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展现自己的“全部美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