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一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的活动,张沟二小住新潭村工作组拟定为期三个月(3月16-6月15日)的驻村帮扶工作计划(两个阶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驻村帮扶工作计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第15批驻村工作组在常委会和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x
村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x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我们第16批村工作组自4月1日入村以来,通过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议、走村入户、征求镇党委政府意见等多种方式,对村情民意进行了了解,按照市委张秋波书记提出的“区域统筹、强基固本、富民强村、率先发展、和谐稳定”的帮扶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如下帮扶计划,扎实推进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完善部分基础设施
(一)对损毁严重的引水沟渠进行修建衬砌。村内农田有部分引水沟渠没有衬砌,连年使用损毁严重,已无法使用,如不进行衬砌维修,明年将有近五百亩农田无法引水浇灌。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三)为村里购置部分微机,建设农民致富网吧,方便农民群众及时上网查阅致富信息。
(四)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
(一)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村内有部分村民有发展愿望,但苦于资金不足,建设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引导发展养殖业(以养鸡、鸭、猪为主),可调整优化村内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村内有2100多亩耕地,据统计,今年仅有一百多亩种植小麦等其它作物,其余都种植棉花,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的服务农民生产,让农民抱团打市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加强村内精神文明建设
(一)邀请医院的医生专家到村内义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农民书屋,配套部分农民实用的图书。
(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
四、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美化村容村貌
(一)制作村庄牌坊,树立村庄良好对外形象。
(二)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命名,并安装路牌。
五、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一)开展党建帮扶活动。以庆祝建党__周年为契机,组织党员到大王刘集支部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组织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带领群众致的能力和水平。
(二)制作村务党务公开栏,加强村务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加强驻村组自身建设,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入调研。按照“主动融入、虚心学习、贴近群众、严守纪律、创新工作、务求实效”的要求,经常深入群众调研,真正摸清村情民意,做好帮扶工作。
(二)加强学习。要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和提高在艰苦环境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基层、服务下派工作的本领。
(三)严守纪律。自觉遵守下派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珍惜这次帮扶的工作机遇,为所帮扶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按工作队要求努创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受益”工作组。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x
”扶贫攻坚计划,转移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拓宽扶贫领域,突出扶贫重点,整合资源,扎实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目标任务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夯实基础、巩固温饱和谋求发展。围绕目标实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一)核准贫困群体、针对性帮扶
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扶贫济困的热情,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与驻点村贫困户结成对子,开展“1+1”包户扶贫,党员干部都要帮扶一名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计生户都要得到帮扶,切实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给与必要的救济和救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协助搞好规划,实施扶贫开发
按照县整村扶贫五年推进计划,大力协助定点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通路、通电、通电话和广播、解决学校危房、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建一个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让定点扶贫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大力帮助定点扶贫村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几个有一定规模的扶贫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壮大新生产业,推广新技术、新产业,使扶贫贫困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民年平均收入有所提高。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积极联系农、林、畜牧业、科技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培训,送技术下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自主创业,帮助有条件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转移外出务工,提供就业和维权服务,积极做好定点扶贫村的“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培训一方,致富一方。
(五)加强组织建设
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考虑每项政策对贫困群众的影响,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贫困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更好地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以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为主战场,聚焦贫困县、乡、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选好配强干部、培养开发人才,力争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使每个贫困县(市、区)都有一支思想解放、奋发有为、能力强、作风实,真正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都有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开展技能服务,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到20x
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二、主要措施
1.实施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推进干部“逢提必下”制度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从20x
年开始到20x年,每年从省、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双联”单位选派1000名45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经历单一的县(处)乡(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到58个贫困县(市、区)的1000个班子最弱、扶贫任务最重的贫困村挂职,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协调落实扶贫攻坚任务,整合扶贫干部力量,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自身建设,帮助建强村级党组织。加强对20x年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日常管理,组织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每周至少调研一户贫困群众、每月组织一次党课、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员活动、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小结、每年为群众兴办一件实事、每年撰写一份调研报告、每年向乡镇党委汇报一次工作。对在贫困乡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工作一年以上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支教支医干部,在提拔使用时可视为有基层工作经历。2.实施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从20x
年开始到20x年,每年从省直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省属国有企业选派58名年龄在50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58个贫困县(市、区)挂任县(市、区)委副书记,牵头负责班子最弱、扶贫任务最重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配合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督促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好扶贫攻坚任务,协调省市相关单位开展好联村联户行动。3.实施干部能力素质锻造行动。依托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甘肃乡村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对贫困县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开展精准扶贫能力培训,用3年时间普遍轮训一遍。加强乡村干部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专题培训,采取集中教学、现场观摩和操作实习等全过程培养模式,每年组织培训20x
人次,使每个贫困乡村都有一批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4.实施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行动。总结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来甘挂职服务的成功经验,每两年从国家有关部门、金融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100名金融和科技人才,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到58个贫困县(市、区)开展智力帮扶。积极争取扩大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选派规模,重点向58个贫困县(市、区)倾斜。
5.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行动。继续落实选派科技副职计划,每两年从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省直涉农机构,选派58名科技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重点开展科技帮扶,推广先进技术,培养实用人才。精准开展科技特派员智力帮扶活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在实施国家“三区”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中,重点向58个贫困县(市、区)倾斜、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聚焦。
6.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行动。从20x
年起,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形式,将每年省级安排的人才项目,主要用于支持58个贫困县(市、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到20x年,在58个贫困县(市、区)建成200个紧贴产业、各具特色、管理规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陇南现有基础,创建甘肃乡村干部学院电商人才培训基地。7.实施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从20x
年起,每年从高等院校本科生中选聘1000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任职,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加强在岗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促其在扶贫攻坚主战场发挥应有作用。以县为单位,将非贫困村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和乡镇驻村大学生干部全覆盖。强化大学生村官电商培训,帮助掌握网上交易、网络广告、在线服务、网上促销、网上订购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支持他们在发展电子商务中建功立业。逐步扩大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选调生的比例,对任职两年以上、在扶贫攻坚中成绩突出、考核优秀的可优先提拔使用。8.实施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行动。从20x
年至20x年,依托县级党校、农广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和场所,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采取专题辅导、经验介绍、实地观摩、案例剖析、讨论交流、菜单选学等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现代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各类实用技术、富民主导产业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增强轮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9.建立干部人才支持计划资金保障机制。从20x
年起,大幅度调整干部培训和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省级层面实施的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开发项目资金重点投向58个贫困县(市、区)。其中,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项目、建设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农村党建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党建工作。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实行绩效考核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0.建立精准扶贫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意在扶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提拔一批扶贫任务重、成效显著、“减贫摘帽”县的县委书记,重用一批主抓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市县乡领导干部,使用一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双联”与扶贫深度融合、表现优秀的省市直部门干部。调整一批在扶贫攻坚中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领导干部,问责一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处理一批弄虚作假、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的领导干部。
三、责任分工
干部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其中: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行动、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行动等5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干部能力素质锻造行动、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行动、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行动等3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配合实施。
四、完成时限
本方案涉及的10项主要措施,由省委组织部和相关部门按照总体目标,分别制定总体路线图和年度工作推进时间表,明确阶段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牵头领导、责任处室、完成时限等,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五、检查验收
将本方案涉及的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省委组织部年度工作总体部署,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工作统筹推进。精准建立干部人才支持计划推进台账和各类数据库。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调研活动,由牵头领导带队、责任处室参加,分片深入到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督查调研结束后,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推进落实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每年底进行一次考核评估,由各责任部门总结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和打算,省委组织部部务会专题听取汇报。分20x
年和20x年两个时间节点,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专题报告。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
大和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9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元,到2019年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19年的1640人下降到2019年的317人,贫困发生率由77.8%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9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80%;解决210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9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9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6%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9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9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9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19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9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19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19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19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19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9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50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19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19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19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按照县、镇当前工作重点,结合村情,制定驻村计划如下:
一、做好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完成茶园边坡整修、道路整修、排水沟开挖和茶苗吊槽工作,土壤改良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下一步精确测量茶园面积,选定茶苗种和遮阴树后开展栽植工作。此项工作在11月底完成。
二、完成古戏楼改建工程。
村古戏楼年久失修,已丧失使用功能。经多方协调、决定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对戏楼主体进行拆除修建。10月25日上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各项修建工程稳步推进,已完成屋顶防水作业,新修墙体工程量已过半。同时,协调电力部门,完成古戏楼旁变压器拆移。此项工作年底完成。
三、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工程。
按照镇委、镇政府统一安排,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按时完成116户危房改造。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对房屋进行拍照存档,并实名登记,完善危改户纸质和电子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规范有关信息管理。协助村“两委”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现场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配备整治卫生必备用具,迁移村养殖场,争取资金建设旅游公厕、垃圾收集房,整治村庄水渠暗渠,改变“脏、乱、差”,营造“洁、净、美”,提升村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五、着手设立村务公开栏。
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通过设立村务公开栏,公开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发言权。另外,村务公开栏要做到防雨、实用、美观,要与村委会、广场、大礼堂形成映衬。此项工作在12月底前完成。
六、景观标识牌设立工作。
随着祖源村的知名度一步步提升,对外影响力逐渐增大,乡村旅游日趋红火,做好景观宣传尤为重要。如村庄的总体规划立牌宣传,“梦里山村”祖源的总体介绍,摄影及旅游区的指示牌,古树名木保护牌(特别是千年红豆杉),以及“萃源古桥”、“休婺古道”、“古寺遗迹”等有特色的景观设立标识牌,让游客一目了然,也能达到村民爱护、维护景观的效果。
七、做好农家乐旅游准备动员工作。
解决游客用餐、住宿等问题,让他们舒畅的感受原生态的生活,发展农家乐迫在眉睫。这需要村“两委”的积极协调,需要全体村民的凝心聚力。下一步主要是做好前期的发动宣传、数据统计和可行性论证,可以通过示范户带动的形式推动“农家乐”的发展。
八、党建工作平台更新建设以及村级档案建立工作。
按照县委组织部建议,启动建立村级档案准备工作,归档规范管理。继续规范、维护和更新村级先锋在线信息点,加强信息宣传,提升党建水平,让基层党支部真正发挥到引领作用。
九、继续加强新浪微博等网络宣传和信息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祖源进行品牌宣传和旅游推介。通过新浪微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强旅游推介。编写工作简报,为祖源美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推动各项规划按时推进。
十、村庄林场杉树变卖事宜。
联系专人察看村庄林场闲置的杉树,以合适的价格出售,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开展更多的村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十一、其他各项工作。
在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的同时,村两委全体成员开通脑筋,解放思想,创新其他可能发展的项目,比如开辟山上荒地、发展鱼养殖、修建古寺遗迹等,为祖源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创新。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二
稳定实现万胜坝社区全部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持续提升已脱贫户收入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协助万胜坝社区黄连、莼菜和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加强万胜坝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发现和培养后备干部;改善人居环境和群众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通过接续奋斗,助力万胜坝社区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保障政策传达准确到位。以召开院坝会、日常走访宣传、“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万胜”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参与7个小组微信群聊天、加挂led字幕和横幅宣传标语等形式,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工作等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积极宣传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等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
二是持续开展精准识别,强化帮扶措施。本年度继续和黄水政府、社区“两委”干部对20xx余名社区群众实现全覆盖走访,全面准确了解社情民意,对疑似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对32户贫困家庭开展精准帮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施精准退出,督促和协助11名帮扶人对帮扶群众持续开展入户走访、宣传落实帮扶政策、指导制定年度增收致富计划。协助县文旅委对口联系包帮工作,联系派出单位协助解决所驻社区民生实事,帮助解决就业、创业、就医、上学等实际困难。
三是促进惠民政策公平公正落地落实。主动参与由实施相关部门争取到的劳务输出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子商务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危房改造、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扶贫、集体经济壮大、金融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协作动员等精准扶贫工作中,将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公平公正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四是大力推动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抓好万胜坝社区黄连种植、莼菜采摘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引入专业资本和经营团队对黄连、黄连花、莼菜、高山洋芋、野生菌菇、本地特色野菜等初级农产品进行开发、包装和深加工;努力申请文旅委对以避暑休闲为主打的农家乐进行深度培训和规划提升,改变以往单纯“靠天吃饭”的局面,增强农家乐吸引游客的韧性。
五是协助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主动对接县级、镇级部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区交通规划和建设实施、水利设施更新完善、电力设施维护保障、通信条件改善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是推进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根据黄水政府规划大力推进莫家坳农产品烘烤坊建设、协助盘活社区闲置集体财产开发适合社区发展方向的集体经济。
七是切实监管好扶贫资金项目。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划定的用途和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和使用公平,督促落实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度,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保障资金使用公平、公正。
八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持续不断工作宣传动员社区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意识和标准,尤其加强对贫困家庭打扫环境卫生意识、标准和方向的宣传和协助,动员并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导和帮助村民养成勤打扫、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九是做好“志智”双扶,实现“富民先富脑”。对社区贫困群众的帮扶先从扶志、扶智开始,为贫困群众描绘好今后幸福的生活图景,真诚进行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和不断争取农民职业教育机会,学习和推广农业专业技术,拓宽农民信息来源渠道。
十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黄水司法所合作加强法治教育,在民政部门指导下推动移风易俗,积极培育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完善村规民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协助抓好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开展培训帮助社区干部提高工作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结合扫黑除恶,协助开展“村霸”问题治理,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面对国内其他区域采购、游玩和考察的干部群众能力。
十一是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中央和市级县级文件、政策要求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帮助社区“两委”班子加强自身建设,协助发掘人才打造优秀基层骨干队伍。帮助社区“两委”维护好、使用好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联系黄水邮局等现代物流企业助推现代化物流体系、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电子商务、金融网点等进社区。推动人才振兴,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后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党员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协助支部书记组织好党内学习,收集处理群众反映的身边xx问题,推动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三
为认真贯彻全省干部驻村帮扶暨对口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及全市、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会议精神,我与镇党委、政府和联合(贫困)村“两委”班子紧密联系,结合联合(贫困)村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xx年县镇联合(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联合村位于镇东北部高山地区,离县城30公里,有四个村民自治小组,现有328户村民,共计1108人,其中外迁入彝族同胞456人,贫困户90户,贫困个人55人。铅矿资源丰富。通过农业相关专家介绍,联合村土地质量好,日照时间长,海波1300米,与清溪相比优越性较强,自20xx年栽种大樱桃150亩6000株;20xx年栽种大樱桃550亩22000株,共计达到700亩;20xx年发展经济果林核桃250亩,核桃高枝换头8430芽;20xx年绿化造林栽种桦木和香樟树共计达到90000株。截止目前最新统计:大樱桃树700亩;核桃树800亩,西瓜500亩;四季豆200亩(反季节蔬菜,在联合村特有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种植);当归和“02”号(一种出口日本的中药材)300亩。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特别是村委会至二道坪3组通组公路建设(长1.8公里,宽3.5米至4米);村委会至大平头2组通组公路建设(长2.0公里,宽3.5米至4米);村委会至普陀山通组公路建设(长7.0公里,宽3.5米至4米),总计长10.8公里。修建和完善一所村级卫生室,“小”病在家看,“大”病在外看原则,解决老百姓就医难;“村两委”建设,村组干部的培训,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特别是村级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让外界及时了解联合(贫困)村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村组干部的技能型、素质和修养;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联合(贫困)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联合(贫困)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0xx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
1、建设10.8公里通组公路,解除联合村贫穷“帽子”。
“要想富,先修路”,联合(贫困)村老百姓勤劳、善良、朴实,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制约联合(贫困)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10.8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村委会至二道坪3组通组公路建设(长1.8公里,宽3.5米至4米);村委会至大平头2组通组公路建设(长2.0公里,宽3.5米至4米);村委会至普陀山通组公路建设(长7.0公里,宽3.5米至4米),总计长10.8公里】,按国家标准总共需要324万人民币,通过多方筹资金,政府出资270万元,爱心企业出资一部分,老百姓自筹一部分且投工投劳,希望早日完成这一伟大的民生工程。
2、修建完善一所联合村卫生室,引进一名乡村医生。
修建完善一所村级卫生室,引进一名乡村医生,让联合(贫困)村老百姓“小”病在家看,“大”病在外看原则,切实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问题。
3、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推动村级办公网络化。
村“两委”建设,村组干部的培训,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特别是村级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让外界及时了解联合(贫困)村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村组干部的技能型、素质和修养;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联合(贫困)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
4、搞好农、牧、畜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联合(贫困)村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鼓励一部分村民养殖山羊、奶牛、土鸡等农副产品,帮扶他们寻求市场合作,搞好宣传,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5、积极协助农技等部门开展好联合村老百姓实用技术培训。
加强对联合村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帮助农民兄弟在专业合作社中就业或开拓其他就业门路,增加收入来源。
6、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好联合村安全维稳工作。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配合村干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加强联合村治安综合治理,落实联合村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联合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联合村”、“和谐联合村”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联合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做好联合村安全维稳工作,协助村委会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抓好农业生产帮扶工作。
7、巩固文化阵地;增进汉彝团结。
打造一支适合联合村汉彝文化的专业团队,让汉彝村民在农闲时“唱唱歌”、“跳跳舞”,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爱好,特别是要深挖彝族文化历史,让彝族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中,汉族文化融入到彝族文化中,达到汉彝和睦相处,增进民族团结。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四
按照《**市x区"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活动的精神,帮助x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社会和谐。
(一)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调查摸底工作是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基础。按照《**市x区"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方案》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入调研走访,全面把握村情民意,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理清思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规划,为今后的驻村帮扶工作顺利、健康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握矛盾与主要矛盾。现阶段x村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客观的问题:一是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x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二是农民收入少,来源单一,主要以初级农产品、农民外出务工为主;三是主观方面,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视野窄,需要进一步开阔发展思路;四是集体经济薄弱。以上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村民对全面小康生活的期待与现实较低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结合x村的`实际情况,初步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当地优势;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帮助农民兄弟在企业中就业或开拓其他就业门路,增加收入来源。
(四)助推基层组织建设。
二是帮助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驻村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要公示、认真走访、建立民情台帐,掌握实情,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努力搞好自身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农业科技和农村管理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特别是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3、谦虚谨慎,勤奋务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努力树立x干部良好形象,为x村群众走上富裕道路无私奉献。
4、从严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为基层干部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五
帮扶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潜江市委潜江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潜发[20xx]11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切实把“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落到实处,结合驻村工作要求,潜江市供销社驻王场镇红桥、施场两村驻村工作组,结合两村实际,深入了解,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帮扶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情况
红桥村现共有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704户,共计2912人,其中1100人在江汉油田工作。耕地面积3910亩,其中旱田1510亩,水田2400亩。
施场村现共有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86户,共计2200人,其中移民19户,共计88人。耕地面积3301亩,其中旱田1650亩,水田1651亩。
二、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帮助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促进农民增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社会和谐。
三、xxx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
(一)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调查摸底工作是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基础。驻村工作队按照此次活动精神有关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入调研走访,全面把握村情民意,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理清思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规划,为今后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顺利、健康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握矛盾与主要矛盾。现阶段两村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客观的问题:一是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村人多地少,靠近江汉油田采油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二是农民收入少,来源单一,主要以农业初级产品、传统作物种植、农民外出务工为主;三是主观方面,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视野窄,需要进一步开阔发展思路;四是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企业。以上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村民对全面小康生活的期待与现实较低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
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帮助农民兄弟在企业中就业或开拓其他就业门路,增加收入来源。
(四)助推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帮助加强村党员队伍建设,对现有党员队伍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培训管理等措施,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二是帮助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驻村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要公示、认真走访、建立民情台帐,掌握实情,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努力搞好自身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农业科技和农村管理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特别是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3、谦虚谨慎,勤奋务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努力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为两村群众走上富裕道路无私奉献。
4、从严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为基层干部作表率,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六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迎接国家第三方验收、巩固提升整县脱贫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精神,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驻村帮扶工作计划。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96户,700人,贫困户48户,其中未脱贫4户已于20xx年底全部脱贫。有劳力420人,常年输出劳力150人左右。享受低保人口31户,共有党员26人。
今年,我们的帮扶工作将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为帮扶重点,帮助该村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村级班子的战斗力。
1、基层组织帮扶计划: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二是坚持三会一课一会四评制度;三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完善共青团、妇代会、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四是加快村卫生室建设;五是建好村级便民服务站,六是联系并督促帮扶责任人常入户,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取得成效。
2、基础设施帮扶计划:一是村组贫困户院落及道路硬化;二是争取建设沙沟社1.5公里道路加宽项目。
3、农业产业帮扶计划:一是继续做好核桃树的培育管理;二是扶持种养大户,并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进行政策优先;三是加大劳务人员培训力度,对有学习意向的劳务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4、关爱残疾人计划:一是扶持残疾人创业,发展养殖业;二是对特困残疾人进行临时生活困难救济,并帮助申请和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5、生态文明建设计划:积极推行清洁庭院、清洁水源、清洁村庄,绿化道路,栽花种草,共建美丽乡村。一是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清扫村组道路,垃圾集中焚、埋;二是鼓励村民改厨改厕,提升人居环境;三是发展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清洁能源。
6、社会事业帮扶计划: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和在读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二是完善新农保、新农合体系,做到参加保险、参加合作医疗人员达到100%;三是加强村民素质和文明教育,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树文明家风;四是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做好孕检工作,严防计划外生育;五是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民自治。积极做好森林防火、防盗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及时排解各种民事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六是做好节日慰问工作,重点是特困户、老党员、残疾人、五保户家庭。
1、严格遵守驻村帮扶队员的管理规定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学习、培训、例会、报告、考勤工作制度。
2、及时报送计划、总结和相关帮扶工作资料,认真建立好相关台账工作。
3、加强帮扶办公经费管理,确保帮扶资金用在办公生活上,严禁虚报浪费。
4、认真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帮扶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为帮扶村办2-3件好事、实事,确保群众满意,争取把帮扶村建设成示范村。
5、加强帮扶工作组自身建设。完善健全帮扶工作组学习、工作、廉政建设、考勤等各项制度。同时主动与乡镇分管领导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作组的职能作用。并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增加村里和群众的负担,树立良好形象。
总之,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巩固提升整县脱贫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会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各项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更加注重特殊困难群众的脱贫攻坚,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更加注重产业扶贫,更加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再接再厉,精准发力,做好巩固提升工作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贫困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更好地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以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为主战场,聚焦贫困县、乡、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选好配强干部、培养开发人才,力争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使每个贫困县(市、区)都有一支思想解放、奋发有为、能力强、作风实,真正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都有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开展技能服务,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到20xx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措施
1.实施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推进干部“逢提必下”制度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从20xx年开始到20xx年,每年从省、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双联”单位选派1000名45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经历单一的县(处)乡(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到58个贫困县(市、区)的1000个班子最弱、扶贫任务最重的贫困村挂职,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职责是协调落实扶贫攻坚任务,整合扶贫干部力量,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自身建设,帮助建强村级党组织。加强对20xx年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日常管理,组织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每周至少调研一户贫困群众、每月组织一次党课、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员活动、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小结、每年为群众兴办一件实事、每年撰写一份调研报告、每年向乡镇党委汇报一次工作。对在贫困乡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工作一年以上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支教支医干部,在提拔使用时可视为有基层工作经历。
2.实施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从20xx年开始到20xx年,每年从省直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省属国有企业选派58名年龄在50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58个贫困县(市、区)挂任县(市、区)委副书记,牵头负责班子最弱、扶贫任务最重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配合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督促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好扶贫攻坚任务,协调省市相关单位开展好联村联户行动。
3.实施干部能力素质锻造行动。依托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甘肃乡村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对贫困县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开展精准扶贫能力培训,用3年时间普遍轮训一遍。加强乡村干部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专题培训,采取集中教学、现场观摩和操作实习等全过程培养模式,每年组织培训20xx人次,使每个贫困乡村都有一批能够示范指导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
4.实施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行动。总结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来甘挂职服务的成功经验,每两年从国家有关部门、金融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100名金融和科技人才,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方式,到58个贫困县(市、区)开展智力帮扶。积极争取扩大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选派规模,重点向58个贫困县(市、区)倾斜。
5.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行动。继续落实选派科技副职计划,每两年从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省直涉农机构,选派58名科技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重点开展科技帮扶,推广先进技术,培养实用人才。精准开展科技特派员智力帮扶活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在实施国家“三区”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中,重点向58个贫困县(市、区)倾斜、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聚焦。
6.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行动。从20xx年起,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形式,将每年省级安排的人才项目,主要用于支持58个贫困县(市、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到20xx年,在58个贫困县(市、区)建成200个紧贴产业、各具特色、管理规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陇南现有基础,创建甘肃乡村干部学院电商人才培训基地。
7.实施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从20xx年起,每年从高等院校本科生中选聘1000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任职,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加强在岗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促其在扶贫攻坚主战场发挥应有作用。以县为单位,将非贫困村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和乡镇驻村大学生干部全覆盖。强化大学生村官电商培训,帮助掌握网上交易、网络广告、在线服务、网上促销、网上订购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支持他们在发展电子商务中建功立业。逐步扩大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选调生的比例,对任职两年以上、在扶贫攻坚中成绩突出、考核优秀的可优先提拔使用。
8.实施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行动。从20xx年至20xx年,依托县级党校、农广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和场所,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采取专题辅导、经验介绍、实地观摩、案例剖析、讨论交流、菜单选学等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现代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各类实用技术、富民主导产业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增强轮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9.建立干部人才支持计划资金保障机制。从20xx年起,大幅度调整干部培训和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省级层面实施的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开发项目资金重点投向58个贫困县(市、区)。其中,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项目、建设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农村党建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党建工作。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实行绩效考核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0.建立精准扶贫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将扶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意在扶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提拔一批扶贫任务重、成效显著、“减贫摘帽”县的县委书记,重用一批主抓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市县乡领导干部,使用一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双联”与扶贫深度融合、表现优秀的省市直部门干部。调整一批在扶贫攻坚中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领导干部,问责一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处理一批弄虚作假、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的领导干部。
三、责任分工
干部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其中: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行动、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行动等5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干部能力素质锻造行动、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行动、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帮扶行动等3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配合实施。
四、完成时限
本方案涉及的10项主要措施,由省委组织部和相关部门按照总体目标,分别制定总体路线图和年度工作推进时间表,明确阶段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牵头领导、责任处室、完成时限等,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五、检查验收
将本方案涉及的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省委组织部年度工作总体部署,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工作统筹推进。精准建立干部人才支持计划推进台账和各类数据库。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调研活动,由牵头领导带队、责任处室参加,分片深入到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督查调研结束后,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推进落实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每年底进行一次考核评估,由各责任部门总结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和打算,省委组织部部务会专题听取汇报。分20xx年和20xx年两个时间节点,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专题报告。
驻村帮扶工作计划范例篇八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x届x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县贫困村脱贫致富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对我中心驻村扶贫的坛城镇祠堂村制定如下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努力加快该村脱贫致富步伐。
二、强化组织领导,确定扶贫工作重点
中心党组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范围,确立帮扶工作重点。根据县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祠堂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同时要求及时报送帮扶工作情况、总结等材料。
三、制定扶贫措施,注重扶贫实效
(一)协助加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收集筹措书籍报刊,增强村民学文化、用文化意识,以科学文化知识,带动“富民兴村”活动,广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大力宣讲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村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村民居健康卫生水平提高,基本形成村民诚信友善,崇尚科学,文明礼貌,邻里和睦的新风尚。
(二)加强科技培训,开辟致富门路。中心积极协调农业、
科技等方面的专家向贫困户宣传科技知识,引导帮助农民群众学习致富技术、掌握致富技能。通过种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引导村民在农业“三棚”上多下功夫。全年培训科技“带头人”不少于10个,使贫困户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
(三)协助村委妥善抓好困难村民生活安排,做好贫困户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调查摸底,针对有些困难村民就医难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组织开展各种方式的献爱心和扶贫帮困慰问活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尽力解决一些特别困难家庭的生活困难等问题。
(四)主动协助村民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积极帮助扶贫村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和项目,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增收途径、开辟致富门路。
四、工作要求
驻村干部在工作中重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考虑村民的利益,注重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善于运用各项惠农政策,争取使祠堂村村民逐步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生活。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x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元,到201x年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1640人下降到201x年的317人,贫困发生率由77.8%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1x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x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80%;解决210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x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x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6%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x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x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x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1x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9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1x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1x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1x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1x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x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50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1x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1x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1x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
应急预案
;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化、资源利用化、综合效益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任务,着力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塑造新风貌,通过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全面加快帮扶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以全县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为指导,在认真做好与乡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应超前,各具特色的要求,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在三年的时间内,有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要确定群众在帮扶工作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帮扶工作与群众主体的关系,问计于民,惠及于民。
4、典型示范、抓点带面。科学统筹"五项任务",注重在工作中发现"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村制宜,找准结合点,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政策和科技对帮扶村的支持力度。
三、任务目标
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组织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培育壮大、延伸提升农村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基本要求。因地制宜,通过帮扶,努力实现"六个一"目标: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主导品种,培育出一批科技种养大户,建立一支科技服务队伍,组建一个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一批务工经商农民,培植一个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增幅高于所在乡村平均水平。
(二)围绕塑造农村新面貌,改善所帮扶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帮扶村"路、水、电、学、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指导帮助帮扶村搞好新一轮村庄规划和建设,坚持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繁荣、功能配套的现代村镇体系。积极推进"清洁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抓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结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示范工程,加快村庄道路硬化、街道和庭院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环境建设。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制订,基本达到文明村的标准。
(三)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快新型农民培育步伐。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整合利用好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发挥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教育、帮扶部门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载体作用,适时开设培训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上岗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再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农民增强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使帮扶村6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突出教育引导,创建文明和谐乡村风貌。按照"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平安村庄"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抓好移风易俗,努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化拓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十文明户"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搞好帮扶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乡规民约,完善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三年帮扶,帮扶村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较为规范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能够切实发挥应有作用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现无计划外生育、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集体上访"三无"目标,建成平安村庄,基本达到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五)强化基层组织,创建新型和谐的农村管理体系。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着力夯实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大力实施《新农村工作规程》,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村务公开制度比较健全,三年内,村务、财务公开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稳定形成安全祥和、安居乐来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三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编制规划。对帮扶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摸清基本情况、发展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的结合部,选准工作展开的切入点,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编制好帮扶村三年工作计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要切实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符合村里的发展实际,规划可行性强,可操作度高。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任务目标抓任务落实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思路展开。
一是要围绕发展新型产业,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查研究、摸清民意的基础上,按照"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带领群众致富。
二是围绕建设新村貌,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积极申请项目立项,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硬化街道,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度,增打田间机井,建设文化大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架设有线电视和动力电路,加快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增强帮扶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力争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使帮扶村群众全部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使帮扶村实现电讯、有线电视"双通",基本清除农村"三堆",使帮扶村公共设施和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
三是围绕倡树新风尚,加快文明和谐乡村的创建步伐。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十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文明创建和评先树优活动,使帮扶村呈现出讲文明、守法纪、知荣辱的社会新风,使群众养成崇尚科学、讲究卫生、抛弃陋习的新习惯。使帮扶村新增一批"五好文明家庭",新增一批"十文明户",文明生态村建设达到县里的要求。关注教育设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普及新型医疗制度,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搞好文化休闲广场的创建工作。健全乡规民约,化解不安定因素,实现社会稳定,使帮扶村建成平安村庄。
四是围绕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政治、文化、农业科技、致富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使帮扶村绝大多数劳动力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成为驾驭现代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
五是围绕完善新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提升村级班子的工作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为确保三年帮扶工作切实取得成效,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帮扶任务,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工作指导协调机制。成立专职的帮扶工作队,统筹抓好帮扶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二)明确责任,配套联动。驻村帮扶工作对要明确职责,建立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配套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促检查。局领导班子采取日常催办、集中检查等形式,对帮扶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蹲点驻村工作队员的年度考核工作,由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管理机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作为评价、奖惩和使用干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