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一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二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 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 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 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 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三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四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五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六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七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五壮士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谈体会,再跟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引入式教学方法,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花了不少时间。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只要用一句话过渡就好了,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还是放得不够,我应该从第二自然段的扶到第四、五自然段的放,扶放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节约时间。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应该变换读的方法,如引读法、比较式朗读法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八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也是一篇年代久远的文章,那么如果结合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组织,思维的创造,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这四个方面来组织课堂呢?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时候,让他们注意文章两部分写人物的时候称呼不同,痛击敌人的时候为战士,顶峰歼敌为壮士。然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通过品析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战士战斗时候的英勇无比。接着分析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然后利用视频资料介绍了当时的故事背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内心情怀,从而为练笔做铺垫,利用刚才讲过的人物写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语言的组织,既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的消化和创造。
为什么他们开始时候成为战士,后来称为壮士?然后我引导孩子们有层次的进行品析,首先是人生观的选择,壮士们为了他人而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利用孟子的“舍身取义”对学生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最后是面对死亡时候的的大义凛然,这样孩子们对壮士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明白壮士不仅是语言行动的英勇豪迈,更是深藏于内心的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同时从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有审美的体验,感受构图者的审美;补充的名族脊梁的名言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这两方面入手,更有从他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的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气壮山河。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思维创造,不是单单读文,而是带着问题有层次的读文,称呼的转变不仅是文字的差异,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中,更加让学生通过这五位壮士以点引面,以小见大,体会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一定的人物写作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读文,所以又让学生类比学习《中条山八百壮士》,去体会文章中的“壮”,达到了以文代文,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部分也是学生自己审美的体现,学文章,用文章,最后赏析文章的精彩部分,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语。
最后列举出了新中国伟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谨记历史,缅怀先烈,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学生爱国之志,从小做起。
当然这节课上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太紧张,而导致我的教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只是在朗读中感受他们的所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九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一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二
《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教师再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对此,我颇有感慨。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这灯片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中队长)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听课的老师流泪了,我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含着泪融入孩子们一员,此时,连手都不知道放下。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三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刘燕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大家非常熟悉的经典课文。但教学思路和方式的改变,却让我得以完成一节简约但不简单的公开课教学。细细回味,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学会提炼,设计简约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设计中如何删繁就简,突出中心,落实目标呢?在李校长的精心指导下,我紧扣课题中的“壮士”一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壮士”。在此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文本,感受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壮士形象。每一部分,紧紧围绕一个关键字,去朗读,去品味,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痛击敌人”部分,紧扣一个“打”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五位壮士神态、动作的不同描写,感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们英勇无畏的“壮行”。“引上绝路”部分,则突出一个“走”字,引导学生从这看似简单的言语中,体会五位壮士当时的处境和做出的选择。通过情境设置,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这豪言壮语所包含的英雄情怀。“顶峰歼敌”中,连续的动作描写是一大特色,教学中则紧扣“砸”字,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英勇跳崖”部分突出一个“跳”字,感受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举”。
学会了提炼重点的方法,让我的教学主线明晰,目标明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更富有实效。
二、学会放手,体现简约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第二、四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的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这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痛击敌人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重点是每个人作战时的神态和动作,第四自然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样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将课堂还给学生,使我们的课堂跳出了繁琐的分析模式,真正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
三、巧用资料,实现简约
在本单元学习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学生缺乏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巧妙地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朗读的层次也有所提升,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细读“引上绝路”部分,“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此时,我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绝路”的含义。学生们看到险峻的棋盘陀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呼,也进一步体会到五位壮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主力部队,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进而走进了人物内心,体会到了这豪言壮语背后所体现的英雄情怀。
再如,“顶峰歼敌”部分,一个“砸”字虽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但对于为什么用“砸”,却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受。于是,我适时出示了一段文字资料,当学生们看到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了解到日寇犯下的累累罪行时,他们的痛恨之情被点燃,也明白了在最后一刻,这一个“砸”字,饱含了壮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也饱含了他们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样,不仅体会到了用词的精准,更使学生的朗读由内而发,自然流露,实现了朗读的层次与提升。
“简简单单教语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引领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运用的过程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简约却不简单,让我们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吧!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安宁区长风小学)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五
经开第一学校刘波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也是一篇年代久远的文章,那么如果结合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组织,思维的创造,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这四个方面来组织课堂呢?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观壮行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时候,让他们注意文章两部分写人物的时候称呼不同,痛击敌人的时候为战士,顶峰歼敌为壮士。然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通过品析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战士战斗时候的英勇无比。接着分析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然后利用视频资料介绍了当时的故事背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内心情怀,从而为练笔做铺垫,利用刚才讲过的人物写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语言的组织,既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的消化和创造。
二、解壮称
为什么他们开始时候成为战士,后来称为壮士?然后我引导孩子们有层次的进行品析,首先是人生观的选择,壮士们为了他人而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利用孟子的“舍身取义”对学生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最后是面对死亡时候的的大义凛然,这样孩子们对壮士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明白壮士不仅是语言行动的英勇豪迈,更是深藏于内心的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同时从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有审美的体验,感受构图者的审美;补充的名族脊梁的名言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这两方面入手,更有从他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的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气壮山河。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思维创造,不是单单读文,而是带着问题有层次的`读文,称呼的转变不仅是文字的差异,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中,更加让学生通过这五位壮士以点引面,以小见大,体会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一定的人物写作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读文,所以又让学生类比学习《中条山八百壮士》,去体会文章中的“壮”,达到了以文代文,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部分也是学生自己审美的体现,学文章,用文章,最后赏析文章的精彩部分,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语。
四、忆壮士
最后列举出了新中国伟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谨记历史,缅怀先烈,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学生爱国之志,从小做起。
当然这节课上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太紧张,而导致我的教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只是在朗读中感受他们的所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完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六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篇十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
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
“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