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汇总9篇)

最新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7:51:08
最新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汇总9篇)
时间:2023-10-31 07:51:08     小编:字海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一

我的.家乡在盐城市大丰区,那儿美景如画,农业发达,虽然不属江南,但也十分富饶。

这次我又回到了家,此时正是中秋节,同时也是国庆节。重返家乡我感到非常亲切。这里的人依旧那么善良;月依旧那么澄澈;河依那么让人感到充满活力。所有的事物都让我倍感美好,我又见到了他们,又和他们团圆。这便是中秋节令我感触最深的--团圆中秋。难道不是这样吗?和自己最熟悉、亲近的人和物团聚在一起,难道不会令你感到格外温馨吗?我想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古月亮都象征着美好和团圆。古人对天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仿佛就连天上的一朵云、一颗星在他们的心中都被想象的非常神圣。月亮当然也少不了,它自然成了古人表达情感、给予寓意的重点对象。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如苏轼借月表达自己阔达的心胸。如王建赏着月,思着亲人和家乡。这些都是古人的幻想和情感,再加上秋天的丰收,让人们又觉得秋天的丰收,成果与月亮息息相关,便有了祭月。

家乡的祭月用家乡话叫"敬月光",我猜想了一下,大概是家乡人以为是月光照耀着五谷,换来了丰收吧。不管我猜想的是否正确,反正都是对"月神"的尊敬。敬月光与家人团圆赏月亮、吃月饼同时进行,准备一个小桌,摆上秋天成熟的一些水果:如橘子、苹果、柿子等,还有月饼和月光饼等,点上一炷香,再放鞭炮,便好了。

准备好敬月光后,家人们便开始聊天、品茶、吃月饼、赏月,一直到深夜有很人家还亮着灯火,整个夜晚都沉浸在水果香、香火香伴着的秋风中度过。

我觉得,中秋这个节日,无论是从团圆、神话、诗情和祭月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人们会用很多的方式、习俗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二

1.打糍粑:糍粑与月亮一样也是圆形,意味着团圆、团聚,因为是极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离。

2.博饼:流行于福建闽南一带的活动,大家通常围坐一桌,放个大碗,往里面掷骰子,以六个骰子轮流投掷,博取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个等第,并按等第获取不同的奖励。

3.赏花灯:其种类多样,有放在水里的,有悬挂于树上或屋檐的,例如江浙一带会有小水灯数十万盏,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

中秋有什么节日意义

首先它是作为我国公认的团圆节,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机会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当作圆满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正值收获的季节,因此还包含了祈盼丰收、幸福的寓意。还有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的来历

由于传说版本过多,关于它的起源已经比较难查证,在这里简单例举一个。古籍《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可见早在那时,就已经有这样的仪式了,其对象是月神,也称作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娘娘。从此以后,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供品拜月亮。拜月完毕,焚烧月光纸,撤下供月食品,散给家人。

中秋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传说之一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二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传说三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三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中秋节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月饼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____李商隐《嫦娥》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____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____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____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9.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____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____高适《送魏八》

1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2.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____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____慧霖《闰中秋玩月》

1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____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8.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____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____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1.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____晏殊《中秋月》

22.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____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3.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____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6.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____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7.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____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8.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____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9.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____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0.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风俗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五

合肥:三招“哄”住灶王爷在合肥周边,包括无为、舒城等地,小年都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被称为送灶节。传说每年的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功过,灶王爷相当于玉皇大帝派来的“特务”。民间传说中,如果房主犯了大错,玉皇大帝就要扣300天的阳寿,犯小错要扣100天阳寿。

为“堵”住灶王爷的嘴,房主要用三招。

一是混淆视听,传说家中的蜘蛛网、垃圾等都是灶王爷在记账,所以演变出“扫尘”的风俗,就是要毁掉灶王爷的“账本”。二是糖衣炮弹,祭灶王爷做糖饼的风俗很多地方都有,用糖饼把灶王爷的嘴抹上,让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最后一招是送上一程。传说灶王爷到天庭是骑马。所以要准备稻草和黄豆,装在盘子里,在送灶王爷的时候要到院子里把这些撒掉,作为灶王爷坐骑的“草料”。

皖北:送枣花馍报养育恩皖北祭灶王爷用的“糖瓜”是比较独特的:是用红芋熬成的。“糖瓜”与合肥的“糖饼”的功能基本一样,都是为了甜灶王爷的嘴。

在亳州,一些地方蒸馍的风俗非常特别,一般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左右开始蒸。其中,有一种馍叫做“枣山”,是用面和红枣做成,在过年的时候摆在客厅中间,红白相间、层层叠叠非常好看。

此外,当地小年还开始蒸“枣花馍”,馍上面还放着一颗红枣。这是当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时的必备礼品,主要是送给女性的长辈,寓意为报答养育之恩。而长辈还晚辈的礼馍,多用自蒸的面狗,意为性命大、好长成;而面蒸的青蛙,则寓意能跳得高。

皖南:既要祭灶王爷也祭祖在皖南过“小年”的时间不尽相同,在徽州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三,在旌德却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五,而祭灶王爷、扫尘等习俗与其他地方差不多。

按照传统的习俗,小年既要祭灶王爷,也要祭先人。“小年”的时候,一家人要将祖先的牌位请出,摆上几样菜,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先人“送走”。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六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二、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三、陕西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它作为解暑良品,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具有宽中下气、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且,吃月饼之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习惯,所以当今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七

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随妈妈在城市里生活。那时候,家里面很穷。过中秋节了,城里的孩子都有月饼吃。我俩也缠着妈妈。想要讨一口月饼吃。妈妈带着我们俩从家里出来,在金虾巷里转悠。

金虾巷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样。那时候,马路很窄,马路两边摆满了小摊,卖服装的,卖水果的,卖书的,总之卖什么的都有。卖的所有的东西对我和弟弟来说,都是那么让我们奢望的东西。

妈妈带我们到一个用铁皮搭着的小店里,给我们买了一块月饼,那时候的月饼,也不象现在品种繁多。那时候的月饼馅好象都是冰糖加果条仁吧,咬在口里,硬梆梆的。那也是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爱吃月饼的原因。小时候,对月饼的印象就不是很好。妈妈看着我们姐弟俩分一块月饼吃,幸福笑了。

第二次有中秋节的印象是在我高一那一年。那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军训结束后,中秋节也来临了。学校放假。回到家里,那时候正是农忙,在镇里干活的爸爸买回来几个大梨,几个大桔子摆在门前。那是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大。一轮红红的明月正挂在门前的柳树上,门前稻坪上正摆着打了头遍的稻子,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饭,爸爸跟我讲:跟梅姐讲,军训你晒黑的象锅的反面了。呵呵。爸爸幸福的笑了。

这是我三十几年以来,唯一记得住的中秋节。

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多少个中秋节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也许永远不会再有了……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八

在八月十五这月色如昼的夜晚月饼专卖市场的柜台上传来了叽叽咕咕地争论声。

"瞧瞧我是多么的时尚穿着巧克力夹克套着奶油鞋子多神气!你们哪一个比得过我"元祖巧克力奶油月饼扯着嗓子喊道。元祖雪月饼滔滔不绝地嚷着;"我和你虽然是一个牌子但我可比你美多了看我有象调皮的小星星似的外形我有一层又白又嫩的皮肤里面还有象白雪一般的冰激淋呢!"元祖雪月饼一说就说个没完没了。最土最俗最普通不过了的间装月饼吞吞吐吐结结巴巴难为情地说:"虽然我—我样子没—没没你们漂亮—亮但但是我很便宜味道也—也也不错。"不知道它是很内向的人还以为它有口吃呢因为它很土里土气所以别的月饼看都没看它一眼。这时维生素月饼嬉皮笑脸油腔滑调地说:"月饼里数我营养最好我肚子里面藏着维生素abcde!"

维生素月饼刚想称霸突然深藏不露的月饼之王—海鲜天价月饼语惊四座出口成章:"你们都瞧见我这威猛的身躯了吗你们都嗅到了我的肉香了吗你们都知道了我是哪级人物了吧"月饼们齐声说:瞧见了嗅到了也明白了你太伟大了。"月饼王问:"那是哪一级人物啊"月饼们纷纷议论起来你一句我一言有的说:"你的事我咋知道。"有的说:"我为什么要知道你的事"天价月饼听了托着脑袋大叫道:"哎呀跟这些蠢驴在一起简直是我的耻辱。"

中秋节的风俗和感悟篇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祝大家在中秋节快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