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一
路遥(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个从陕北大山里走出的农民的儿子,用他短暂而平凡的人生为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构筑了辉煌的世界。其代表作品有:《惊人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让我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生活故事为时空背景和整体框架。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矛盾,同时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无奈。
高加林,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做农民,他向往城里的繁华与文明。当他从教师岗位回到农村时,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恋爱了。但后来高加林又通过努力再次进了城,并凭着自己的才华和上进精神,在县城如鱼得水,但他却发现自己和刘巧珍之间已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他离开了刘巧珍与高中同学黄亚萍走在了一起。可是,黄亚萍在他被揭发后再次回到农村时与他分手,她也爱高加林,但不愿意他做农民。所以当高加林要回农村时,他们的爱情也就随之而终了。
而此时的巧珍已嫁作他人妻了……
书看到最后,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为高加林,也为刘巧珍。其实,高加林内心深处一直深爱着刘巧珍,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痛苦地放弃了刘巧珍,当他听说巧珍已经结婚时他更痛苦。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或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懂得珍惜,可是当你失去时才会后悔,但是任何措施都无法挽回那失去的东西。刘巧珍,用德顺爷爷的一句话来形容:“她是颗金子。”当高加林失意时,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并安慰他,赢得了高加林的心。他们分手时,她只有无尽的泪水。出嫁他人时,她望着高加林所在的山旮旯泪眼婆娑。当高加林再回到农村时,她跪在地上求姐姐不要羞辱高加林。她就是这样一个自始至终、多情善良的姑娘,即使这种爱是痛苦的,她也在默默承受着,永远只有爱。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高加林。小说中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是一种先进文明和一种落后文明的对抗,而且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高加林,则处在这个对抗夹缝当中。他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呆在农村,城市的文明触动着他的神经。其实,每个人都有从落后迈向先进的欲望,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生的岔道口,每个处在这个岔道口上的人,都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没有人能够提前预知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只有当他们回首自己走完人生路之后时,才能对自己当时抉择做出评判。
正如《阿甘正传》里所描述的那样:“人生犹如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所要选择的是什么。”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二
看到《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书时,首先是被书中田园又恬静的绘画所吸引,看了摩西奶奶的一幅幅田园风情的画,心中真的是会涌现起一种非常美好惬意的感觉,于是禁不住读了下去。全书用清新温雅的笔触,完美再现了摩西奶奶百年人生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人生的真谛与本质。从七十岁前的田园生活,到年近八十开始绘画,摩西奶奶将一切过往感悟缓缓写出,睿智又精炼,从容而乐观,犹如一道心灵温泉,给迷茫与困惑中的我们带来启示与激励。正如,她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让这一点点小小的坚持,带给我们微妙的喜悦。”
我摘抄了书里的目录,其实都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简单但是却很打动人心,每次读都给我以一种激励和能量,摘抄下来和大家共勉,有时间多欣赏下摩西奶奶的画,也是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1、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2、好好做你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好
3、世界会变,但梦想始终如一
4、绘画不是为了名声,是为了时光流逝使我心安
5、找到自己的路,全心全意走下去
6、真正的富有是不放弃希望
7、诚实的面对自己,希望才会如期而至
8、尝试改变心的轨迹
9、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便是真正爱自己
10、 请守护心底的期冀
11、 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开始
12、 爱你的现在
13、 要相信,美好的生活已经出现
14、 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
15、 所有的美好都藏在不经意间
16、 时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生命刻度
17、 幸福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拥有自己的风景
18、 热爱这个世界,不要感到疲惫
19、 最好的时光不在别处
20、 每个人都会从生活中得到一切
21、 所有不起眼的平常时刻,都是永恒
22、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不是属于你的
23、 幸福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24、 生命在任何时候都不太晚
25、 赋予灵魂美感
26、 你获得了什么,在于你的付出
27、 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永远如此
28、 接纳自己,与生命中的缺憾和解
29、 成为你自己
30、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留下什么,而在于经历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三
除了看到好看的小说我会难以抑制的一直阅读下去——我的人生里也有好几次因为看小说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在事后每次都会痛定思痛的反思“自控力”和呼唤“理智”——似乎很少有事物能够让我自主的长时间聚焦。 我日日都读书,但是每日阅读的极限时间大约也就是两个小时——似乎无法在一日内长时间阅读。这大致与我读的书的种类有关。选入我定课的书有两种,一种是当初类似于四书五经之类的“智慧浓缩”的书——每读上几页都有大段大段的批注可以写,其内包含着方方面面的智慧,看久了会有种大脑“数据溢出”、“消化不能”的感觉——还有就是类似于我现在读的《巴菲特自传》这种了。
这本自传的大部分内容中,我要读很久或许才有一两处值得批注的地方,越往后读越是如此,因为多数人成功的燃料大部分源自天生或者幼时的际遇,这些优点贯穿他们的一生,然而对于其壮年之后却鲜有改进——所以一本传记往往前百分之二十我能做下最多的记录和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这本自传更多的是事件的记录——颇似流水账——而不是心路变化的探寻或者意志力量的发掘)。
一本传记的深度除了与作者的水平相关外,更多的是传记所描写的人的深度。老毛,曾国藩等的传记从头到尾都能给我很多的启发——他们的功业需要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能力,包罗万有远超常人。这种人的一生不断的在挑战,而且往往是各种不同的挑战,所以培养和展现了各种品质。对于我刚刚读的巴菲特先生的传记——虽然他亦是有着超人成就的世界首富,投资之神——但是我不得不说一本八百页的自传是有些长了(他的一生的挑战全都有些类似——找到好的投资,赚更多的钱)。 我实在是不愿意表达出任何的冒犯之意,但是巴菲特先生在投资和股票这些“术”上有着或许是人类历史上巅峰的水平,但是他并没有展现出一个非凡的伟人那种宏伟的力量,意志以及最重要的,抱负。做一个不太合适的比喻,一个在股票投资上技艺非凡的人和世上最好的钢琴大师属于一个级别的成就,用一个词来形容,巨匠,或许合适——但是由于前者是关于累积财富,所以远远收到超过后者的追捧和尊重。
巴菲特先生是一个在投资上超凡入圣的普通人——但不是一个伟人。然而在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后,能够始终保持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或许是他最不凡的地方了。 所以在这篇自传中,我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这一超凡的“技艺”上。 一个登峰造极的技艺当然不仅仅需要雄厚的知识以及出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性格以及理念(比如价值观等)。从巴菲特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投资者所需要的所有要素。
首先必须提及的就是他的专注。巴菲特先生和比尔盖茨是非常要好的挚友,当他们第一次相见时被人问起那个因素对他们的成功最为重要,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回答了专注。巴菲特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金钱的强烈的企图心(他爱钱,节约,乃至吝啬。一直到年纪很大了才开始看开了,开始搞慈善)。他十几岁就想法设法的做生意,挣钱,乃至于中学在学校里是知名的差生,成绩全是c或者d(不过其本人不得不说很有天资,后来认真学习还是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变化如此之大,也不知道其参议员父亲是否起到了什么因素——请原谅我无证据的揣测)。对于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人来说,他们非常专注,非常清楚自己希望从事一生的职业是什么,对他们而言,其热衷的事业决定了学校对于他们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巴菲特进入哥大希望师从格雷厄姆学习投资,而盖茨从哈佛退学追求事业,这两种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性质。很多人用比尔盖茨举例,作为不认真学习的借口——实际上盖茨一直认真学习奋斗,只是对他而言,继续在学校学习,已经没有了足够的价值。若是一个人非常专注而明了自己的道路,同时在学校继续学习并无法给他带来超过自我学习的帮助,那么退学我看也是有魄力的明智之举。
第二就是投资者必备的冷静和控制——一如我之前文章提到过的传奇交易员们的一大共性。巴菲特充满了对金钱的欲望——他的一生大半部分都是围绕着赚钱,赚更多的钱——然而他的欲望在给了他强烈的推动力之余并没有左右他的判断。他永远保持冷静,并且依靠理智而非冲动和赌性做决定。他的投资信条:如果无法控制风险,就放弃可能的财富;这正是最好的写照。
第三则是独立思考。一个优秀的投资者要学会从别人那里借取想法——一个好的idea是可以复制的——但同时,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也一定要保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这种“独立”才是你获得他人无法获得的回报的来源——正如投资理论所阐述的,公开消息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价值。巴菲特的名言就是很好的写照:当他人贪婪时你要胆怯,当他人胆怯时你要贪婪。当所有人都在为20xx年初的高科技股市疯狂的时候,只有巴菲特固执的说高科技股已经过高了,并且坚定的不买任何高科技股票——所有人都在说巴菲特已经老了,愚蠢了,跟不上时代了。之后,高科技股确实继续猛涨了一段,但是最终泡沫破裂,巴菲特幸免于难。巴菲特认为高科技股过高是独立思考,而他从不买高科技股则是压制欲望——他说自己对于这些互联网高科技的东西毫无了解,而他对于不了解的东西绝不投资;当然他错过了英特尔和微软股票疯长带来的巨额盈利机会,但是正是这种坚持和自我控制,使他成为“投资界的圣人”。
第四则是对于名声以及信誉的绝对原则——不做任何过线的事情。巴菲特极其珍视自己的商业名声与信誉,对于信任自己的人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在他决定关闭自己的合伙公司之后,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信任他的合伙人们找到值得信赖的下家。包括九几年他担起所罗门公司的主席重任尝试拯救这个深陷丑闻危在旦夕的华尔街之王,也是将声誉放在很前列的位置。第五则是他作为一个大资本家,一个商人的精明吧。巴菲特似乎是个温和的人(当然是按照自传中的描写),但是在商业谈判中他就会变得狠辣而精明。他善于利用自己的声誉来压低价格,而且通常不留余地。 在以上所有的描述之外,最令我敬佩的倒是他在成为一个大富豪之后依然保持的朴素生活以及一份对于他人的善良。与他的妻子苏珊的“极为热于助人”不同(各种基金会,各种慈善,捐款,帮助别人),巴菲特非常吝啬——哪怕对于亲人也一毛不拔(直到年纪老了以后才有所改观)。虽然如此,但是巴菲特自己也从不奢侈浪费。在受到盖茨等人的影响之后,最后他更是决定将大部分财富在死后捐给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会——一个嗜钱如命的资本家到了晚年,终于做出了伟大的突破。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四
一直以来,我以为幸福是因为外在的环境,例如财富,名声,威望,名誉,读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来源于我们个体,个体的差异显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认知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谓财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种媒介。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幸福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于个体。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数越高。
同时,有很多新的见解:书中写到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痛苦,要么选择庸俗和无聊,确始终只能选择其一。
最后,金钱才是年老后唯一的需求,这一说法的确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岁,我们五兄妹给她们拿钱和买东西,相对拿钱她们更开心,读了《人生的智慧》很有体会,所以为了父母开心幸福,除了买东西可以多给她们钱。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五
《人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六
三个因素决定人的命运具有根本差别。
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虚荣和骄傲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誉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幸福论
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诸多不幸的生活。
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确生活的目标——尽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欢愉。
2.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敌人)
过分地为生活做准备,其实都是极大的愚蠢。
1.人们未雨绸缪,却没有考虑这些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2.计划会遇到的阻碍是难以预料的。
3.一个人未必有预言时代发展的智慧。
4.自己也会被时间改变。
态度
对自己的态度
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计划。
微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既要观照未来,也要对照过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当下。
珍惜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深思熟虑的生活。
对他人的态度(与人相处)
1.学会宽恕(为了达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种人事纷争和吵闹)
2.保持礼貌
3.不要驳斥别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别人精神上的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一特性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把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会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对命运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运气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连串的外来事件和我们不断做出的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气于人,无比重要(不提倡过犹不及的勇气: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气,还要有所畏惧。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七
《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八
学无止境,治学之道是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谨记践行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本龙世谱所著的《治学的智慧》从读书、写作、研究等方面讲述了治学之道。
书中指出,治学必须严踏实,只有树立了良好的的思想,治学才有真正的意义。浮夸,意志不坚定等现象都是不好的。刻苦用功不是一时的兴趣,要把它当做终生的治学目标。治学,顾名思义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良好的书籍能帮助你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开卷有益也是道明的这个意思。
有像陶渊明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说的是那些能人才士。书读得再多,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也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治学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譬如你主攻新闻学方向,那就得以看新闻学书为主。那发散思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人说的要多方思维其实指的是在你在该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后,才有去发散的能力,不然邯郸学步似的治学对治学本身来说是没有智慧的。
我很佩服有的人精读一本书,精确到书中字里行间,要弄清楚每个字每句话在这里的用意。好的书就得这样去品,不断重复去品,最大限度榨取当中的实际存在的价值,挖掘当中存在的隐形价值,为自己所用。
图书馆是个好地方,里面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从图书馆出身的名人们,如毛泽东、蔡元培等,他们起初是图书馆里面的小小职员,为何能有如此能耐走上了辉煌之路。这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立志成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造化,不断自学,不断治学,成就了他们。
在读书治学中,注重质与量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要想学到东西,必须注重读书的质,读什么样的书,有选择地去读书,看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是能力修养是缺少哪一部分,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读书治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寅恪在学习外语上,通过早留学国外的方式学会了日文,德文,英文。法文等10多种文字,在他学习外语经验上,哪里有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便在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治学还要注重写作,三天不练手生,倘若不能将看到的文字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成文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治学方面也要注重写作。多观察,发现,进行创作。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随身带好纸和笔,很多好的i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的智慧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九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消极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身。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身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身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争取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身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消极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一
为这本书写书评,实在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行为。就连毛姆自己也在序言中说:对于这部作品本身,我什么都不打算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没有留下丝毫可以评说的空间。
书评大多会从讲述作者生世开始,想知道孩子长什么样,总会先关心一下他的父亲。毛姆的小传不难写,难的是如何才能写得比原书更有看头。要知道《人性的枷锁》作为自传,毛姆把自己前半生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到了菲利普凯里的故事里,而作为小说,书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又比普通的传记要生动得多。在这样一部自传体小说面前,我真的没办法再写作者介绍了。
《人性的枷锁》用的是一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言写成的。有点像老舍,但连北京味儿都被抹去了(当然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整本书就是一句大白话接着一句大白话,一章节接着一章节。毛姆彻底收拾起他的文采,为的是让读者把注意力全部停留在他所讲的故事身上。当他在展示自己内心和人生时,毛姆不需要用语言挑起你阅读的欲望。《人性的枷锁》篇幅较长,那是因为三十年的经历本身就是如此漫长。《人性的枷锁》中不少章节内容沉闷,那是因为人生的大部分,原本就是如此沉闷。
既然作者和写作技巧上说不出些什么,那么读了这么长的一部小说,感想总能写不少吧。很遗憾,我做不到。虽然我逐字逐句地把全书读了两遍,我仍然写不出任何感想。不论是对于菲利普起伏的半生,还是米尔德丽德疯狂的作为,或是书中其他人物的境遇,我都没有任何感想。因为我发自内心的感到,人生就是这样,我无话可说。
最后,我仿照书里的语气,为本书写了一段内容摘要,供大家参考。
伦敦哈灵顿街上一家有家小餐馆,他们的鸡蛋总是煎过火候,面包也很不新鲜。但是,只要在那儿花上六个便士,我就能听一位非常有趣的客人聊上一晚,这让我感到无比地满足。
邂逅他的那晚,我一边写作一边等我的咖啡。
“对不起女士,您介意和我拼桌吗?”我没有抬头,但似乎瞥见一位穿着礼服大衣的男子站在面前。
“请便。”我把稿纸挪了挪,看见一顶礼帽放在了桌角。
过了一会儿,侍者送来了我的咖啡和一杯啤酒。咖啡很烫,我没有马上喝,而对面的男子则端起了他的酒杯。
“能告诉我你在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吗?”他的口音和周围的人明显不同,似乎带着点法语的腔调。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唐突,于是信口编了一个关于年轻牧师和富有的医学院学生同时爱上一位漂亮女招待的`故事。
“嗯。”他听完后说,“我想这样的故事最多能卖两便士一本。”
我放下笔,抬起头看着他。
“你看,我对这种小说的读者很熟悉。”他说,“如果你半年前光顾议会街上的一家点心店,你就能见到一位名叫罗杰斯·米尔德丽德的女招待,她的身边总有一本这样的小说。”他喝了口啤酒开始讲起米尔德丽德这个人。她市侩,庸俗,平日里总是穿着廉价的衣服,却对各种奢侈服饰的价格了如指掌。她吹嘘自己良好的家世,但只有艳俗的音乐剧才能让她笑得前仰后合。她每次去餐馆吃晚餐,都要点一杯香槟,她并不喝酒,只是把它一直放在桌上。如果你和她通信,寄去四封长信,才能换回一封像便条一样的短信,词汇空洞贫乏,句子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当她相中一顶插满羽毛的新款帽子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给你发电报,索要五英镑。
“我不但熟悉你的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还认识一位你的同行——诺拉·内斯比特太太。她和孩子被丈夫抛弃了,不得不自己谋生。诺拉每写出三万字才能换回十五英镑,远不够房租和生活开销,所以一有机会她就去剧团兼职跑龙套,有时还要靠典当来贴补日常的花费。但是诺拉开朗乐观,精力充沛,从不把生活的苦难放在眼里。和她在一起的时光真是让人轻松愉快啊,她与米尔德丽德完全不同……”男人突然停下了喃喃自语,瞥了一眼我光秃秃的左手,“也许你不久以后也会和某位出版社的总编订婚,就像诺拉那样。毕竟这就是生活。”他喝干最后一口啤酒站起身:“我必须走了,如果不在十一点前赶回宿舍会被罚一个先令。晚安。”
我迷上了这位会讲故事的男人。他每晚都准时现身,点一杯同样的啤酒,聊着完全不同的话题。我渐渐得知,他自幼父母双亡,在特坎伯雷一个牧师的家庭里长大。牧师是他的伯父。他上过皇家公学并且成绩优异,却并没遵从伯父的安排升入牛津大学。他固执的去了海德堡,“当时我只想摆脱身边的一切,我渴望自由。”他说。在海德堡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两年后,除了一位善于夸夸其谈的朋友外,他一无所获。伯父煞费苦心地送他去会计师事务所,可他却非要去巴黎学习绘画。他花着父母的遗产,在巴黎结识形形色色的人物。老师说他在绘画上不会有多深的造诣,不如及早转行。在巴黎,他目睹了同学普里斯小姐因穷困而自杀,和诗人克朗肖探讨人生的价值,还学会了以天空为背景观察房屋和树木。
“父母留给我的遗产只剩一千英镑了,我必须学个能谋生的技能。”他说,“我去了圣路加医学院。医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我得靠一千英镑熬过六年。”圣路加医学院离这儿隔着半个伦敦城,而且我从没在这附近见过医学生。“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他说,“我辍学了。我在米尔德丽德身上花光了全部的财产,她怀孕了。”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补充道,“孩子不是我的。”我差点被呛得咳出声来。他告诉我,米尔德丽德爱上了一个德国商人,怀了他的孩子,却被无情的抛弃了。
“这和你又有什么相干呢?”
“我爱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甚至养她和别人的孩子?”
“人性就是这样不可理喻。”他轻描淡写地说,“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她嫁给你了?”
“她和我的朋友私奔了。”
我一时回不过神来,可他却说得波澜不惊。无论说起什么,他总是那么冷静客观,好像这些事和他毫不相干似的。这口吻让我想起了福楼拜和莫泊桑。
“我想,皇家公学的那些同学,不少已经成为了助理牧师。而圣路加医学院的朋友们也都快拿到行医执照了。你猜我是干什么的?”他指了指自己的礼服大衣,“我在林恩—塞德利服装公司为客人指路。右边第一个拐弯,夫人,左边第二个拐弯。”
“但这并没有什么分别。在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一个人可以从那宽阔无垠、起伏不平的人生中随意选择几股不同的丝线,编织成某种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图案,最显而易见,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好看。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出生来到世上,渐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为生活而辛苦工作,最终死去。可是人生也有其他样式的图案,既纷繁复杂,又相当奇妙,在这种图案中,幸福并没到来,人们也不力图取得成功,但从中可以发现一种更加乱人心思的韵致。”他说,“用幸福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如今,当我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我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跟人生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眼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更趋复杂而已,而且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我会为这种图案的完成而充满喜悦。那会是一件艺术珍品,仍然会那么美丽,因为只有我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我的死亡,图案也就立刻消失了。”
我来不及思考他话里的意味,只是尽力把它们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我不知道有朝一日是否能把这段话写进我的小说里,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卖出超过两便士的价格。
“那你今后的打算呢?”
“谁知道呢。也许不久我能从年老体衰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笔遗产来完成学业。为了通过实习,我不停地为穷人接生。最后一例病人,生产时大出血,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然后我毕业了,幸运地在法恩利的索斯大夫那儿获得一个代理医师的职位。索斯大夫性格古怪但和我却很投缘,他邀请我和他合伙行医,可我还是选择回到伦敦,成为圣路加医院的住院医师。我放弃了前往东方地夙愿,娶了如今地同事阿特尔涅的女儿丽莎为妻。”
“所以,你最终想成为一名医生。”
“或许吧,也可能成为一名二流的作家。”
“你完全放下米尔德丽德了吗?”
“如果她执意要向看着艳舞的男人们兜售自己,我实在无能为力了。”
“我很好奇她究竟长什么样?”
他拿起我的笔和纸,不假思索地勾勒出了一个女子地肖像。她相貌小巧端正,眼睛很大,脑门低而宽阔,头发看上去十分浓密,经过精心梳理,有意让几缕被她称作“亚历山大刘海”的青丝垂在额前。嘴唇削薄,脸颊清瘦,嘴里的牙齿长得倒很整齐。她戴着一顶夸张的帽子,露出一副厌烦的神色。我发现速写的右下角有一个签名:菲利普·凯里。当我抬起头,他已经不见了,这时我才想起,他走路的姿势似乎有些怪异。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二
高加林,《人生》(路遥著)的主人公,高中毕业后,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后被别人顶下,回家务农。他和本村的刘巧珍相爱相恋。巧珍美丽大方、勤劳纯朴、心地善良,但没有文化。高加林的叔叔转业地方任职后,有人为讨好他,安排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在县城工作期间,高加林遇到了高中要好的同学黄亚萍,并在她的追求下,经过思想斗争,和巧珍一刀两断,与黄亚萍建立起恋爱关系。后来,高加林因入职不符合规定,被解除了劳动关系,又回到农村生活。此时此刻,美丽善良的巧珍已经嫁为人妇。
高加林做得对不对?
有人认为高加林做得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加林遇到爱自己、自己也爱的高中同学黄亚萍,而移情别恋,也是人之常情。黄亚萍有好的工作,有知识,有阅历,有长相,和高加林有共同语言。黄亚萍又积极主动,以火一样的热情,向高加林求爱,高加林难以拒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任何一个青年人处于高加林的位置,都会动心。大多数青年人,甚至绝大多数青年人,一般也都会做出和高加林一样的选择——舍弃农村里没有文化的恋人,和城里的同学恋爱。
这就是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有人认为高加林做得不对。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后,特别是和黄亚萍来往后,和她谈论国际形势、听她阐述16种能源,觉得她知识面广,有文化。巧珍进城去看高加林,跟他说他家的母猪下崽了,被压死了一个。他就听不进去,觉得巧珍家长里短的话没有趣味、没有见地、没有水平。高加林在和黄亚萍交往过程中,已经体验了她的霸道,看出了对他的不尊重,但还是决定和她好。他也看出巧珍事事顺着他,是真心爱他,但依然离她而去。可见,他追求的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城里的生活。
巧珍是多好的姑娘啊!一听到高加林说要调到两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就劝他忘了她,劝他在遥远的城里找个好姑娘结婚。即使高加林和她断绝了恋爱关系,她仍去照顾他的父母亲。她听说姐姐要在路途中要截住高加林在众人面前羞辱他,就赶过去劝走了已经在路上等候多时的姐姐。她也是有眼光、有气魄和胆识的,在摆脱失恋的痛苦后,决然和喜爱她多年的马栓结了婚。
如果高加林没有去城里工作而是生活在农村,和巧珍结婚,他的生活大概率是幸福的。如果他到城里工作后没有变心,也就不会得罪黄亚萍前对象的妈妈,而失去工作。如果他进城工作后,仍和巧珍结婚,只要心态平和,爱情专一,一样也会幸福。如果他跟黄亚萍去杭州生活,不管他有工作还是没工作,一向倔犟的他肯定会处处受她的摆布,而生活痛苦。
但是,人生没有假设。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两难抉择的情形。选择哪一个?其实也容易,依据法律法规去选,依据制度规则去选,依据道德良知去选,大抵不会犯错。虽然有时在某些事上,好像失去了什么。但相对于失去来说,实则得到的更多。
人还是本分一点儿好。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三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在思想和心灵之间的深度交流。书籍,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理解,指引我们探索人生的真谛。在我人生的阅读之旅中,我积累了以下的笔记和感想,这些笔记和感想让我不断反思和成长。
人生如书,每一页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在阅读《百年孤独》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那些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喜悦、悲伤、挫折和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是无法预测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预料自己的人生会经历什么。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勇敢面对。
《活着》是余华的一本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苦难人生。这本书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可能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我们必须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活着,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追风筝的人》,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这本书通过讲述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这本书让我明白,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良和黑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黑暗面。
阅读《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我思考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让我思考了人生中的理想和现实,责任和自我,真实和虚伪。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场矛盾和冲突的斗争,我们必须学会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阅读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理解,是一种体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见识到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理解到不同的生活。在阅读中,我学会了接受和理解人生的复杂性,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我学会了寻找生活的意义。
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就是一场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起点,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终点。无论生活怎么安排,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我们阅读每一页,理解每一个故事,思考每一个问题,寻找每一个答案。阅读,就像是一次人生的探索,让我们理解生活,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谛。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阅读什么,无论你理解多少,阅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更是思考,是反思,是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人生的重新理解,都是一次人生的重新认识。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在阅读中理解,让我们在阅读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四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著名文学家毛姆的作品,文中以“枷锁”来比喻二十世纪中的种种社会的黑暗。
故事讲述一个刚出生就失去双亲的小男孩菲利普,他被寄养在伯父家里,所幸伯母待他十分的温柔。
菲利普上学以后,经常因为一只畸形的脚而被嘲笑。他一心一意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脚。
长大后,菲利普前往巴黎学画画,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辗转多次后,他被米尔德里德骗得身无分文。
他又转行学医,他努力考医学证,他努力生活。
后来他取得了伯父的一笔遗产,也找到了真正相爱着的萨丽。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米尔德里德这个人,他花言巧语讨好菲利普,他要走了菲利普所有的钱。身无分文的菲利普戴上了“金钱”的枷锁。
米丽最后厚颜无耻地与菲利普的同学格里菲斯私奔了,这也是菲利普爱情的“枷锁”。
我也十分厌恶米丽,她一次次伤了菲利普的心。每当读到菲利普为她而愤怒、失望时。我也会在心里替菲利普感到不值。
但米丽消失在菲利普的生活中时,我也松了一口气。
菲利普这一生遇到了许许多多爱情、金钱、宗教、家庭的枷锁。
他努力的地打破了这些枷锁,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篇文章很长,十分耐人寻味。虽然故事有一些悲观的情绪。但是主人公还是阳光积极的,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有了动力。
毛姆告诉我们要追求“真善美”,这是毛姆最好的作品。他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国外的真实世界。
乔治。奥威尔说:“回首现代作家,毛姆给了我最为深刻的影响。”我也认为是这样,他洞悉人性,故事十分贴近生活。
愿每一位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努力去寻找生命中的一缕光,打破枷锁。像主人公菲利普的故事一样,最终苦尽甘来。
人生的读书笔记与摘抄篇十五
最近读了一位哲学家的书,作者叫叔本华。说起哲学家,脑袋里总是会充斥着各种繁奥晦涩的辩证道理,看名字有时候都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显得那么的亲切了。叔本华将自己这一辈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么做才会幸福。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而让这两大死敌减小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面对痛苦的时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对无聊时有事可做。这样就不会在时间地流逝中慢慢地遗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无数烦恼。
我们出生到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虚,借以身外之物来填补,或酒精,或感情,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等到下次填补空虚时,只会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实自己,健康自己的身体,不断的了解自己,正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符合这个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培养成业余爱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锻炼自己的身体自不必多说,一个轻松的身体给你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齿蛀了,牙的神经暴露出来的那一晚上犹如在刀割火烧,一吸气,凉风就会顺着管道冲到我智齿的神经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当时在抗日年代的英雄们被拷打时,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医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从此更加爱惜自己的牙齿。现在的工作大都是长期久坐,久而久之对于颈椎和腰都有造成负担,休息的时候多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才是正经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视自己,因为痛苦和虚无是伴随自己一生的,并没有什么幸福的终点,生活的环境可能就得取决于你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获取感,为每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开心愉悦,一辈子的时间很短,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绪的变化,开心和悲伤都能创造出珍贵的记忆。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小到大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经历影响着你的下一次的选择,如果想要摆脱现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从中做出改变,不断地做出正向的反馈这样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不过不管好的还是坏的经历,这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证明,证明你存在过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心,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