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的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字词,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里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
4有感情的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分析桑娜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德。
现在就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读完本段内容,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并归纳整理。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出现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分页标题#e#
(3)采用小组间角色朗读等形式展开自学。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要求。】
3学生准备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体会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4汇报展示。
(学生个性化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1读读最后一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渔夫的高尚品德。】
2指导有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两人的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小黑板)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续写课文故事情节。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一)、童谣 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也有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童谣课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吗?(春节)
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一看,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汇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小组内交流讨论,释疑解惑。
4、班上交流汇报。
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交流要点: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卖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预备足吃的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师:(出示课件)老师听明白了,按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这个年过的可真够长的。请看大屏幕上的时间,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功夫就让我们全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好处。
(三)、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在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么多日子里,有没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腊月、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
(大屏幕出示要求)请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读给同伴听。
2、生自由感情朗读,体味。
3、交流体会感受。 交流重点: 腊八
腊八粥: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比喻的生动,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
腊八蒜:体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指导学生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出让我们垂涎三尺的浓浓的年味。
(四)、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生交流)这四部分作者写得特别详细,其它部分写得比较简略。
2、那么,通过老舍先生的描述,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是一个祥和的节日。 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相机出示课件)
3、小结: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拓展
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编成同学们喜欢的童谣 。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三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四
《穷人》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的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读题激疑。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深层研读。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在这一环节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后思考题,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提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品读
朗读重点部分, 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情忐忑不安的部分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从读中获得感悟,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就“桑娜心情忐忑不安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实施,部分教学环节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读题激疑环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教学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2.表演课本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更对本学习本课的重点进行了升华。
但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这对揣摩人物的心理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可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加以提高;学生在表演中可以说跃跃欲试,但只是一小部分同学敢于走上讲台,今后仍需致力于调动全体学生表演、表达欲望,为他们加油、鼓气。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2.收集有关《论语》这部书的资料。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二、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是特色的一个时期。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鲁国诞生。他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三、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学习能够经常反省,实践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内心里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而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一点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学业的精深造旨得之于勤奋,在玩耍与游戏中荒废了。)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还没有刻完就不刻了,这样半途而废,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坚持不懈地刻镂,哪怕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句话强调的是坚持不懈。)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2.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师红笔板书“穷”),你能说出带有“穷”字的成语吗?
(生说,并由生板书到黑板左边,竖着排列:可能有图穷匕见、穷困潦倒、穷凶极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穷”字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出示幻灯1:
“穷”字解释:
1.缺乏财物。2.环境恶劣,没有出路。
3.达到极点。4.尽,完。
(设计意图:理解“穷”字的几种意思,积累有“穷”字的成语,并由“穷”引出课文重点内容。)
出示幻灯2: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层层深入,学习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一)初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桑娜矛盾的心情
1.谁来读读第九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桑娜的心情吗?(板书:忐忑不安)介绍“忐忑”写法。
3.还可以用什么词说桑拿的心情?(教师适时板书: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找到课文重点段,初步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找出矛盾原因,理解桑娜一家穷苦的困境
过渡:为什么她的心理这样矛盾?(穷)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并适当批注。
1.略读: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回来。
2.精读:(出示幻灯3)
a: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你能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抓住“从早到晚、勉强、黑面包、只有”)
黑面包是一种用麦皮和少量的面粉做成的,吃起来很硬,口感发酸。
(3)这两句话看似简单而又平淡,其实里面蕴含着许多内容,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4)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你的朗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一家真是——(板书: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捉襟见肘)
过渡:还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家里的贫穷?(渔夫从早到晚地打鱼,他今天的收获怎样?)
清早就驾船出去,夜晚十一点多了刚刚回来,至少十七、八个小时,却什么都没打到,每一网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半点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获取关于“桑娜一家贫穷”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理解桑娜一家贫穷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是那样的一贫如洗、那样的捉襟见肘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3.引申理解贫困
以前是勉强吃饱,也许以后会是忍饥挨饿。
以前桑娜还能在家里做家务活,多了两个孩子之后……
(设计意图:想象桑娜一家在非常贫困的基础上,抱养了邻居的孩子之后的窘困境况。为理解桑娜夫妇的品质作铺垫。)
4.再次理解桑娜心理矛盾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有关“穷”的内容,进一步引申,理解桑娜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矛盾、那样忐忑不安。)
三、理解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料这个消息后,他是怎样做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说说你的理解。
3.熬字写法,(板书:熬,四点底用红色)
介绍四点底:煎、熬、烹、煮都有四点底,四点底表示用很长时间、慢慢、不间断地用火煮东西。
“熬”字在字典中解释:1.久煮。2.忍受,忍耐。这里选哪一个?
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忍受、忍耐,这样换可不可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忍受?怎样的忍耐?怎样的煎熬呢?(长时间的、忍饥挨饿的、无穷无尽的……)
(设计意图:通过“熬”字再次感知桑娜抱养邻居家两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妇纯朴善良的形象。)
(二)想象情景,理解夫妇的为人
1. 是呀,教师运用黑板上的成语总结:
出示幻灯:
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说桑娜夫妇的想法吗?
哪怕……也……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不论……都……
2.听了这些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桑娜、怎样的渔夫?(板书:淳朴善良、心地善良、无比善良)
3.(出示幻灯5)填写:他们( )贫穷,但是他们( )不贫穷。
(设计意图:通过“用关联词语说话、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
三、练习心理描写(出示幻灯6)
……
(设计意图:练习心理描写,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
穷人
一贫如洗 (七上八下) 淳朴善良
捉襟见肘 忐忑不安 无比善良
家徒四壁 (坐立不安) 心地善良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点: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难点: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
二、模拟交流
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
(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量;提供纸张和印刷)
(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
(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样想,怎样说?)
(板书:说想法,讲目的做预案,备应对)
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
(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
(2)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
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3)点拨指导:
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
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些呢?
生:老师,请问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说件事。
生:我们想办一份报纸。
师:老师会怎么说?我想老师一定会问:你们怎么想到这件事?对不对?
生:对,我们就说一说。因为经常在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好多学生们办报的消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生:我还觉得要向老师说一说办报的好处。我觉得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师:自己办的报纸同学们一定最喜欢读,那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生:在报纸上,我们还可以发表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
师:设想真不错。老师还可能会担心什么呢?
生:谁来当主编?多长时间出版一期,时间够用吗?……
师:想的真够全面,比我想到的还多呢。真不错。这些问题你们都想过该怎么回答吗?
生:我们小组都想过了。
(4)各小组依次模拟表演,其他小组评价。
(5)教师评价。
三、口语练习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2.分小组领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来交流。
四、课堂总结
1.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口语交际。态度诚恳礼貌;讲明设想,说清目的;做好预案,从容回答。
2.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八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害怕的语气。因为桑娜怕丈夫打她,所以要读出害怕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因为桑娜为了救西蒙的孩子,这是对的,她自己已下定决心了,所以要读出坚定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是站不同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3:我觉得杨海静读得好,她读到“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慌张不安的语气。
生4:我觉得杨广杰读得好,他在读“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时,语调比较低,也读得比较慢,读出了桑娜决心已定的语气。
生5:我认为从“自作自受”这个词,还能看出桑娜的心灵美。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反思】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教师应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桑娜的美好心灵;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九
style="color:#125b86">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熏陶。
2、长文短教。作为第一课时,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羞愧、兴奋、尽心尽力、割舍”等词语。
2、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3、继续学习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明白老教授说自己是耳聋,体会她的良苦用心。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检查字词。
1、直接揭示,理解“唯一”。(只有一个,与众不同,对故事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检查字词。
词语:沮丧 蹑手蹑脚 抱歉 溜走 羞愧 兴奋 尽心尽力 割舍
(1)读准词语,特别是多音字“兴”“尽”;
(2)正确书写“沮丧”“抱歉”“羞愧”等常用难写的词。
二、再读课文,提炼主线。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唯一的听众”切入,提炼主线。
出示: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1)“那时”是什么时候? (2)再读句子,你有什么问题?
三、抓住语言和眼神,感受人物
1、再次走入课文,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重点品读老妇人的语言。出示: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妇人为什么要说自己耳朵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3)从“每天早晨”你体会到什么?
a、这是老妇人委婉地给我提出要求,要求我每天早晨去练琴,激励我要持之以恒,与此同时,老妇人也要每天早晨来听。
b、老夫人为什么要每天早晨都来当我的听众?是我的琴声好听吗?
(4)指导读好这三句话:你能相像出老教授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4、比较感悟,体会后置式表达的。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2.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哪两个词来学习这一课?(形成和特色)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请大家读读1-3和8-20,说说发现了什么?(总分)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7.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四、补充资料,更多的了解藏戏(机动,看时间而定)
五、课堂五分钟练习:写写学完藏戏后的收获。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
教后反思
[藏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六个生字,并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听众”是谁?是谁的
“听众”?为他做了什么?
3、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老妇人对我练琴时言行的有关描
写,指导学生模仿情景有感情朗读描写老妇人言行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小提琴曲,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揭开课题
1、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一首用什么来演奏的曲
子呢?
2、 生:小提琴。
3、 师:这首小提琴曲是不是很美妙动听呢?
4、 生:是。
5、 师:同学们,曲子好听琴难拉,要想演奏这样美妙的音
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洒下多少汗水!曾经有一个
被人称为音乐白痴的人,后来却成为能在舞台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6、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11.唯一的听众(课件1)
7、 师:来,咱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把“唯一”这个词读
好。(强调“唯一”的语气应重读。)
8、 理解“唯一”。(副板书独一无二,只有一个。)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故事
1、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呢?
2、 生:想。
3、 师:那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自由快速地读读课文吧!
准备好了吗?请你们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
4、 出示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朗读,强调重点字词。
5、 小组或同桌交流故事内容,师提示。(出示:课文写了
“我”开始在家拉小提琴被( )说成是( ),后来跑到山林中练琴,在一位( )的( )下,后来成为了能为( )的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的故事。)
6、 交流汇报:(出示:课文写了“我”开始在家拉小提琴
事。)(在课题下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
三、 再读课文,找出老妇人的言行的语句描写
1|、齐读故事主要内容两遍。
3、生:老妇人的关心,鼓励,爱护。
4、师:你是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吧,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行的句子吧!
5、交流,汇报,出示。
老妇人的言行: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2)、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4)、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想深深的潭水。。。。。。
6、指导、模仿朗读。注意语境、语气。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你喜欢课文中的老教授吗?为什么?请回去用预习本写写你的看法吧,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并把生字词抄写两遍。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
--滨西一小 吴小彬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 教学时数:
2课时。
四. 教学准备:
cai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5----11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二. 新授:
学习5-----9自然段:
1. 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 快速找出周瑜获胜的办法,找到了吗,一起说。(火攻)
板书:火攻
3. 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自读提示:a.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b.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c.细读词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议)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相机板书:写信假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追杀曹军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6. 小结:东南风对火攻战术帮助很大(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板书:利用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这些句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同桌互读,个别指名读,齐读)
学习10,11自然段
1. 师:曹操这一仗输得太惨了,我们来看当时的场面(视频)
2. 刚才我们看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哪些自然段找到(10,11)
3. 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 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 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 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以少胜多
四. 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尽管也 非不可
不是而是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附板书:
17.赤壁之战
写信假降
靠近曹军 知己知彼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追杀曹军 利用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技能: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完整。
能力: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情意: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实验最精彩,最动情的地方写具体。
对策:做一个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写具体。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老师已布置学生一项活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就自己比较喜欢的领域设计一些小实验做一做,并做好条文式的记录;或者把科学课上做过的有趣的实验简要记录下来。
二、引入习作话题。
1、最近我们都做过些什么小实验呢?今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二、口头交流习作内容
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1、实验的名称,需要的材料。2、实验的过程:
2、实验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大组交流。
三、学生写习作提纲。
1、按照实验的顺序把实验过程有条理地写出来。
2、把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详细地写出来。
四、交流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1、实验小组内交流。
2、大组交流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习作。
五、交流教师的“下水文”。
有趣的实验
我将信将疑地开始做起来。首先,我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子和一张长方形的白色纸,来到厨房,在杯子里注满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盖了上去,然后,用手轻轻地盖住杯口一会儿,把杯子倒了过来,倒数一、二、三、四、五,把手放开,嗨!神了,纸头真的把水托住了,这怎么可能?小小的一张纸怎么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试了几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理。
为了炫耀我的实验的成功,也为了我的实验成功的把握率高一点,我决定用半杯水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一下我的魔术。
为了把气氛搞得富有神秘感,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放了音乐,还拿了根筷子作为魔术棒,把杯子倒过来让他们看清楚,把白纸放到他们眼前让他们看清楚,然后倒入半杯水,把纸盖上去,按刚才的顺序用手轻轻按压,倒过来,为了提高魔术的惊险性,我把杯子放在头顶上,数一二三,放手!顿时,我傻眼了,我成了一只落汤鸡,我呆住了。爸爸,妈妈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来。
妈妈说:快快换衣服。爸爸说:快快上查一查。
原来:一张纸是顶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气压,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半杯水比一杯水轻,但是,半杯水,还有半杯是空气,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于是,水就流出来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两个道理:
一是,有关大气压的问题,大气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人类创造着魔力,比如:用吸管喝饮料,中医火罐疗法,输液等等。
二是:更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有根据,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研究,从而发现问题。
1、教师朗读“下水文”。
2、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给老师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对照要求)
3、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4、师生交流“下水文”的成败,提出修改建议。
六、习作评议和修改。
1、根据刚才对老师习作的和补充,修改各自的习作。
思考一下:着重从哪些方面来修改?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学生自由选择交流和帮助批改的对象。
板书设计:
作业4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有条理地记叙
最精彩或最关键的部位写具体、写生动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妙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感受观察和表达:
1、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重点指导:
(一)外形
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深绿色的硬壳里面。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
(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生活习性:
(2)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
(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感受到这么小的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作者的描述,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样可爱这样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
3、小结:
(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四、小结全文:
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六
在简介了林海音后,我让学生确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后,就进步文本的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从哪一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展开学习。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这种方法并会运用。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弄明白作者借了哪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开始,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来回答,我点了几个表达能了强的学生以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告诉学生怎样体会这种表达方法,在后面部分的学习中,基本上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完成。在学完文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知道怎样借景抒发自己了感情了吗?大部分学生能从文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了一篇练笔《家乡的一景》,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法尝试写篇小习作。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级语文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充分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三、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已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