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一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1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2想想自己毕业快三年了,作为一名师范类的中文系毕业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很庆幸自己还生活在校园中,这样感觉自己还能经常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爱书,也爱读书!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真的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来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成长。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3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4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5今天,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休闲时,有时间看看书,学一学语文小妙招!新颖的“师生问好”。
1、“对对子”问好
当我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后,我环视全班,朗声吟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孩子们立即对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少壮不努力一”全班马上回答:“老大徒伤悲。”我十分满意:“请坐。”我们师生相视一笑,开始上课。这样的“对对子”问好,有时一两联,有时三四联,内容有课文里的古诗句,也有我们班孩子一直背诵的《日有所诵》里的句子。
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让学生在问好中得到学习!准备在班里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真的是在学习中进步。书跟电脑,还是不一样的。我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翻阅的手指尖总是会有淡淡的墨香。这是一种与电子版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绵长而悠远。
2、谁来揭皇榜
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班里开展了“谁来揭皇榜”的活动,努力培养孩子们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所谓的“皇榜”,就是一张写满问题的纸。问题是学生出的,“皇榜”也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皇榜”上的问题,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出题的学生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发布悬赏分。
“皇榜”昭告天下后,只要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便可揭下“皇榜”,在帮助贴“皇榜”的同学解决问题后,便可到班级管理员那里领取悬赏分。
只要学习的方法适合自己,那就是好方法!别人的方法现在是借鉴,以后,准备自己多动脑子,多思考,多学习,相信自己也会有很好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二
今天,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休闲时,有时间看看书,学一学语文小妙招!新颖的“师生问好”。
当我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后,我环视全班,朗声吟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孩子们立即对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少壮不努力一”全班马上回答:“老大徒伤悲。”我十分满意:“请坐。”我们师生相视一笑,开始上课。这样的“对对子”问好,有时一两联,有时三四联,内容有课文里的古诗句,也有我们班孩子一直背诵的《日有所诵》里的句子。
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让学生在问好中得到学习!准备在班里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真的是在学习中进步。书跟电脑,还是不一样的。我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翻阅的手指尖总是会有淡淡的墨香。这是一种与电子版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绵长而悠远。
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班里开展了“谁来揭皇榜”的活动,努力培养孩子们做学习上的有心人。所谓的“皇榜”,就是一张写满问题的纸。问题是学生出的,“皇榜”也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皇榜”上的问题,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出题的学生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发布悬赏分。
“皇榜”昭告天下后,只要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便可揭下“皇榜”,在帮助贴“皇榜”的同学解决问题后,便可到班级管理员那里领取悬赏分。
只要学习的方法适合自己,那就是好方法!别人的方法现在是借鉴,以后,准备自己多动脑子,多思考,多学习,相信自己也会有很好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三
《教师主角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与未来教师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叶澜教授把教师职业存在的状态分为三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多少次我想过这个问题,现实中“生存型”的教师确实不少,他们或将自我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或默默牺牲将吃苦视为享受,可是,我也看到了更多“享受型”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我的信念,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我最大的欢乐。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也享受着奉献之后的欢乐。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是一位幸福教师,我也是一个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我最大的欢乐”的教师,在体验人生和品位幸福的享受状态下,服务着社会,完善着自我的发展状态。回想自我欢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我教育教学中的成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欢乐。诚然,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更应当调节好自我的情绪,进取地投入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发展型”教师是我们始终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教育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教育者自觉完善自我的同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我的学生,我们明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道理,不要习惯以长者的姿态,居高临下的教训学生,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平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教育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而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稚嫩脆弱,需要教师的爱护。教师仅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和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自我的指挥,理解自我的感情。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用爱的力量去教育学生才能成效卓著。
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作为“人”的教师,应懂得珍惜时光,不断追求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更多的本领,以更好地教学和指导学生。仅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真正地、长久地兴旺发达。因而在教师德性的养成中,强调的是反思和自我修养,在反思中,找到自我教学中的不足,课后进行补救。这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忙自我更快地成长。
“追承生命的阳光,享受生活的`欢乐”,让我们以此言共勉,在教育事业中奉献、求真和创新,真正使我们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四
《水浒传》: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头领,人人都是好汉,个个尽是英雄。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真是让人好生佩服。
《水浒传》是一本小说体裁的书籍,为施耐庵所写。它原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具体描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因起义时声势极盛,就在民间产生了许多的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修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因流传广泛,被定为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并驾齐驱。
《水浒》这一本书,浸透了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间全部的英雄气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们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执,有的义气深重、性情耿直,有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有的仗义疏财、公正忠义……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就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英雄、真好汉。
如果说《水浒》里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可太多了。机智勇敢、知错能改、忠心耿耿、仗义疏财……然而,水浒有一种精神最可贵——讲义气。在水浒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义气。换句话说,水浒传就是义气的凝结,就是义气的聚集,就是义气的体现。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双枪将董平……这些好汉,不都是因为宋江等人义气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吗?在平日里,我们对朋友也要重情重义。这样,友情才能长久。
其实,水浒传就是义气传、友情传。愿水浒传和它的精神能够长存于世,永不衰败!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培根随笔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五
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六
余老师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印象中,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群体”现状,多有“恨铁不成钢”要求,各类名家或专家论及“教师群体”,往往多为“专业水平不如人意”感慨叹息,社会上普遍的教师关注,多纠结在教育教学方法、技术和效果上,少有关注教师生活、生存现状。你一聊社会地位的落差和待遇,周围就有人用“师德”和“奉献精神”来压你,让人觉得气短,不敢抬头。久之,政府、社会、主管的领导们和广大的教师群体,仿佛都有点“施虐”和“受虐”的病态心理。
勾起牢骚之语,是因为余老师关注教师工作的同时,还记着教师们的生活。“希望每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充满智慧”,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
“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趁着年轻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
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
“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工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七
本文目录
2019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应该说教材中并不乏古代
散文
佳作,不知为何心中对《陋室铭》这篇仅的散文却情有独钟,那种爱似乎更甚于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细细品来,原因有三。
不知为何,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顽固的想法:如果文缺少了声律的美感,就像音乐缺少了和弦,单调而少丰富的回响。刘禹锡的《陋室铭》正合了自己的这种口味。我总在想:或许刘禹锡是在一个春色怡人的清晨,一气呵成写就这篇《陋室铭》的吧。因为全文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读来琅琅上口,如金石掷地,口感极佳。再加之全文基本上都押“ing”韵并采用对偶句,同比句,更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读之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更为上口。
然而就在曲终人散之时,刘禹锡却让音乐在此轻轻地打了一个漩,一句“何陋之有?”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似乎触及了它的内涵却又不能马上获得解释,一如秋水,水底游鱼碎石只是隐约可见,尤让人回味无穷。
《陋室铭》全文仅八十一,不仅描绘了 陋室更突现了志向,再加之全文穿插运用了类比、对比、白描、用典等多种技法,可谓言简意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铭》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顺理成章,陋室只要主人“德馨”当然就能“香远益清”了。这虽是借用了《诗经》中比兴手法之妙趣,但以仙龙点睛山水的奇妙构想,不能不让后人击节赞叹。
在前面几句生花妙笔点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几句白描将我们引入居室主人的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描写居室环境的,然这种淡雅与生机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主人的恬淡之心,与这恬淡之中所洋溢的生机。“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句则向我们展示了居室主人的交往情况及居室生活,这其中虽有知识分子之清高,但更多的是主人对不学无术之人与世俗生活的拒绝。抚琴研经,远离嘈杂、低糜的音乐,远离暗浊、伤神的公务,这种生活从容而充实的闲暇生活着实让人羡慕。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生活是否有着逃避的消极?遭遇贬官即躲进自己的蜗牛壳,抚琴研经,不问世事,不问理想。正当你困惑、不懈之时,文章忽有暗峰突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后经刘备起用,在政治上建树斐然。而扬雄呢?淡薄功名富贵,在草亭中潜心修学,创作了《扬州赋》,在文学上建树不斐。作者在此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自比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已同道之思,更表明了作者想以这二人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有着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若逢明主则一展抱负,若无明主,则甘于平淡的志向。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安贫乐道”之思想。是以结句刘禹锡再度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储蓄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可谓妙手天成。
纵观全文,虽不足百,可珠玑,一如文中所绘之“陋室”精妙雅致之极。
读完全文,再读刘禹锡之生平,更让人佩服不已。
刘禹锡自幼好学,除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主盟文坛的韩愈,亦引之以为伦辈。然有则如此出众之才华的刘禹锡在仕途上却终不得志。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回京后,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此时的刘禹锡已年逾五十,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最后迁太子宾客。可以说,刘禹锡的一生多是在贬、迁之中度过的,《陋室铭》正是他被贬和州之时所著。相传《陋室铭》还是刘禹锡针对和州知县以貌取人,再三刁难而作。但我们在他的《陋室铭》中却丝毫感受不到那种被贬的郁闷及不满反道一如他的诗歌,有种“晴空一鹤排云上”之豪气。
应该说历史中有着刘禹锡这种遭遇的不乏其人,象他一样乐观、洒脱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一种随遇而安而又心怀理想,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他没有范仲淹“铁肩担道”的沉重,没有欧阳修借酒而乐的无奈,也没有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踌躇。他所描绘的这种尘世中的隐士,即为道德高尚之士所羡慕,亦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所向往。在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在我们教师这个清贫的岗位,或许更需要这种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回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可以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在刘禹锡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掩卷而思,《陋室铭》实在是刘禹锡散文随笔类的典范,全文八十一,不但写出陋室的风雅,而且还道出了自已对道德品格高洁的追求与志向,而这种追求与志向也正是我们今人所需的一种品质,这或许正是《陋室铭》吸引我的主要的原因所在吧。
2019语文教师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2019语文教师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
教案
,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2019语文教师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想想自己毕业快三年了,作为一名师范类的中文系毕业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很庆幸自己还生活在校园中,这样感觉自己还能经常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爱书,也爱读书!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真的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来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八
请听作者为语文学科的辩解正言,也看看他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假如“统一”要如某些专家所言,必须在课堂上予以落实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邀请那些提出这一口号或竭力倡导、鼓吹口号的“大师”,给我们一线干活的老师们“演绎”一节规范的“统一”的课呢?当然,这是过分要求。
2、喊口号的与确立标准的之间不一致,定标准的与编教材的之间的不一致,编教材的与教书的之间的不一致,还有教书的与考试的之间的不一致,他们块块独立,互不买账。这是一个世纪难题,却交给只知埋头拉车的语文教师,既不厚道,也不负责。
4、借用钱理群先生的观点阐述: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5、喊“人文”很时髦,言“工具”也不落伍,问题的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摆正两者的位置,理顺他们的关系。至于在具体文章和教学中,怎样落实二者,多少基础,有无人文,则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6、要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揣摩,对语义的深刻性进行理解,在表情达意的艺术性欣赏方面着力、探究。要专注投入地朗读,认真凝神的静思,紧紧抓住一些关键的语言点,细细地联系比较,反复地推敲体会。因此,现实的语文课堂,迫切需要用有机的“活动”和科学的“训练”来占领。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7、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落实所谓的“人文”思想呢?显然不是。如果语文教学要变“语文”为“人文”,取代思品、历史、社会等课程和教育,既抢夺了别人的地盘,也弄错了方向和方法。
8、三位一体的新概念:——语文教材本身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语文课堂要切实开展语言学习训练,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
9、三维目标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各学科课程的目标,而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落实和完成的目标。用三维目标来衡量和评鉴、约束和限制每一节语文课,尤其总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认定某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高低的做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是相违背的。
10、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而言,应该从过分强调情意价值的培育转而追求“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应该从片面强调“量”的“拓展”转而追求“质”的精深;就学习方式而言,应该从片面强调小组“合作”转而追求个体“自主”独立的研读。
11、课程标准已经修订,但修订后的标准没有什么伤筋动骨,当然,在中国这样讲求人情的社会,指望圈中人做事时有什么大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期盼。那该怎么办呢?要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就只能指望我们自己。
12、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扎实、务实。扎实的专研、出正经的教学成果,乃至包括分数在内的成绩,远远要比立派别、站队伍、拉大旗、喊口号、炒概念来得重要。
读过这些,我才深深地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需要冷静地思索,安静地探究,需要从改变与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开始去努力。我相信,只要你是一个认真、敬业且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只要你按照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实施教学,你每天的天空和当空高悬的太阳必然都是全新的,终有一天你会慢慢成长为幸福的语文人。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九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著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
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十
当了一名教师才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一份爱心,坚韧的耐心,更需要坚定的目标,正确的理念,教师,需一路前行的职业读后感。一则故事——老马与驴子的对话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生、教学莫不如此。可能教了十年、二十年,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领,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结果也许真是原地打转,可能越转越熟,但未向前发展,人不能没有目标,教师更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方向。
没有了教学的激情与理念,确实让人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没有了反思没有了前进的步伐。时间久了,职业的倦怠让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激情;随着自己年龄慢慢的年长,随着孩子的越来越渴求的求知欲让我们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世俗的嘈杂,让沉静的心里越来越浮躁。许多教师越来越感觉教师职业的无奈与茫然。
其实在我们身边面对的是活泼的生命,孩子的童真,让我们有着数不清的`感动。当被你鼓励过的孩子对你说:“老师,我听你的”,一看到你就跑来告诉你:“老师,我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感动,让我们觉得教师的生活是丰富的,让人满足的;感动,是前行的动力。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总有一种力量在逼促自己前行;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虽然两袖清风,却能为自己留一份洁净的心境。“让我们以爱心为基础,在教育学生诗意生存的同时,以自己教学生命的不断成长、收获作为教师诗意生存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十一
爱弥尔·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
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对现实做纯客观的反映,就像在实验室中进行物质试验那样。所以,他反对文学家做政治家、哲学家、道德家,而只要做个“科学家”就够了。他用生理学和遗传学去解释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现象。连人的情感变化也要从生理系统上寻找原因。他注重事实和文献,崇拜资料的考证,热衷于细节的精确和摄影式的“一丝一毫都不遗漏”的描写,迷恋庸俗丑恶的事物,而不重于美学的评价和艺术的精炼概括,显然,这只能引导现实主义误入歧途。这种理论系统无疑是唯心主义的,是反动的。
左拉并没有把这种创作理论完全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作家所面对的第二帝国时代不容他保持绝对的“客观”。他要描绘一个完整的社会画面,就不能不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左拉的创作实践还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但是,自然主义理论也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不容低估的损害,这两个方面在他以后的创作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十二
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读后感《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