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 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大全17篇)

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 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6:43:07
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 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大全17篇)
时间:2023-10-29 06:43:07     小编:紫衣梦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一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二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1.地位作用分析法

根据重点的含义,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2.课题分析法

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例题、习题分析法

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达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安排和配制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

4.学情分析法

学情分析法又叫经验分析法,是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困难程度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三

报名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符合山西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见附件2)。

3.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在读学校在我省或持有我省公安机关签发的有效期内的居民居住证的中国公民。

4.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三年级(含)以上学生、幼儿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在校三年级学生、五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在校五年级学生、专升本一年级(含)以上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本次教师资格考试,其他年级在校生不得报名。

5.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被处以1-3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在处罚期内不得报名。

7.符合我省报考条件的港澳台居民应持有我省公安机关签发的有效期内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有效期内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在我省报名参加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四

我们总体教学思路是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总之,我们需要反思和重构语文知识观。从知识的生成过程来看,学校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有利于个体主体经验结构的联系,并由此出发,去主动地发展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系统。要尊重知识的特征,合理而科学地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一、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取得教学的整体优化,就必须遵循汉语拼音教学的四大规律。其一,汉语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其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其三,掌握汉语拼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其四,传授拼音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二、识字写字教学策略

(1)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2)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一,笔画、结构分析法。

第二,组字归类识字法。

第三,比较辨析识字法。

第四,联义联想识字法。

第五,形象识字法。

第六,结合生活识字法。

第七,游戏识记法。

(3)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第一,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规则。

第二,培养学生“读”字的能力,把字写端正、美观。

第三,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小学阅读知识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的阅读教学呢?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三是阅读教学的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四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是阅读教学的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四、小学写作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 或文章 ) 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当然这些教学策略不是孤立的,一节语文课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已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并不断有所创新。这才是评价学生的真正标准。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真正的适应课改形式下的新型教师。

中公教育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五

教师职业属于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根据专业的标准,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从事培养人的事业。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因此,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的功能表现在:首先,让人人都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培养人才使社会的文化得以传承,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现这种社会意义和价值。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就需要教师遵守专业伦理。许多国家都有教师职业道德规定,我国也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双专业性或复合性,即教师有两个专业:一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另一个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等知识和口语表达、课堂组织、学生观察、心理辅导、活动组织、教育科研等技能。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技艺性、经验性,我们平时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都说明了这个特点。

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一个人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这种训练通常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师范教育来进行。此外,他要经过一定的考核才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资格。各国对教师取得资格的标准和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第四,专业自主。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也就是说,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利。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有明确规定,比如教育教学权、评定权、参与管理权等。教师之所以能够拥有专业权利,是由于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有能力独立自主地处理专业范围内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对教材的处理、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教育结果的反馈等。另一方面,为了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学校在制度上也应该保证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而不应该过多干涉。教师在自主处理这些事情时,应该遵循专业的要求,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和艺术。当教师违反这些要求时,学校应该予以干涉。

第五,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专业组织是指行业协会。1955年世界教学专业组织集会就强调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组织。现在许多国家都有教师的专业组织,在美国有全美教育协会(nea)、全美教师联盟(aft)、美国国际教育荣誉学会(ihsie)等,英国有全国教师联盟(nut),我国有中国教育学会(cse)、全国教育工会等组织。这些专业组织的功能,就是要代表教师的利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育学术和专业的发展,加强教师的联系与联合,对专业领域的成就予以表彰,确立专业的准则和规范,最终推进国家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组织的活动范畴主要包括出版、研究、教师权利维护、公共关系、立法、促进专业发展、改善工作环境和教师福利等方面。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应该致力于建立更加紧密、更加统一的组织。

第六,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总体上说,教师在社会上比较受尊重,这主要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所决定的。我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专业人员中是相对比较低的。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六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要发展,年轻一代就要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文化。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也使社会的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再生产)。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对社会发挥作用是通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实现的。教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能够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经验的局限,从而扩大认识范围,加快认识速度,提高认识的效果;第二,教学能够使个体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和内容,都需要通过教学这一最经常、最普遍、最集中的途径来实施,所以,离开了教学,教育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教学的地位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

以教学为主,并非以教学为唯一活动。要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离开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学生的集体活动等是不行的。

命题点三 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基础知识是指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即概念、原理、定义、公式及其结构。基本技能是指读、写、算、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技能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一般来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特殊能力是人们在特殊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创造力是综合运用信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体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如视力、听力、运动器官的动作力)。发展体力不只是体育课的任务,各科教学中,都应考虑到这一任务的实施。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努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耍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七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获取直接经验和获取间接经验。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获得直接经验为辅。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一方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及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直接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在教学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他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有主动性、积极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教是外因,学生学是内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以及所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内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经验共享的过程、交往的过程,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建立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而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只有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而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第二,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做基础。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评价善恶,加深对道德的认识,为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其次,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的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八

1.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及发展;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5.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著作、观点;6.教育与社会的发展;7.教育目的;8.教育制度;9.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丁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九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自小学_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

a.必修课程 3 3

b.选修课程 3 3

c.必修课程 5 5

d.选修课程 5 5

2.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3.( )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认知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4.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学习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a.试误

b.顿悟

c.强化

d.联结

5.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 )

a.正常小学生

b.严重精神病人

c.人格障碍者

d.残疾患者

6.“拔苗助长”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启发式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7.班级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埃拉斯莫斯

b.德鲁克

c.马卡连柯

d.舒尔茨

8.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揉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 )

a.横向反思

b.纵向反思

c.集体反思

d.个人反思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

a.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

b.坚持德育为先

c.坚持能力为重

d.坚持发展

10.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品德》《艺术》课,属于(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通识课程

11.以下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的是( )

a.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b.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c.小学教育为儿童、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d.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

12.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

a.专职的科研人员

b.教师

c.科研群体研究者和个体研究者

d.学生

13.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

14.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a.愤

b.悱

c.启

d.发

1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6.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7.小学英语教学应听力先行,这要求教师必须( )

a.具有较快的听说速度

b.进行大量的听力自我练习

c.具备标准的英式英语语音语调

d.提高自身的辨音能力和听力教学修养

18.小学英语课堂唱英语歌,应要求( )

a.曲调正确

b.结合学生生活

c.唱得有情感

d.重在唱会歌词,产生背诵英语材料的作用

19.教师在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同学们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0.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学交往策略;

(2)课堂管理策略;

(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2.(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反思教学得失);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4)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教育理念);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3.(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

(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

(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

(4)要注意小学生的营养问题。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该班主任的做法值得肯定。后进生往往自尊心强,好胜,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在班级管理中,该班主任能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以表扬、激励为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因而该班能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取得较快进步。

(2)针对该班级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

2.(1)材料中的情况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即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优生和差生。

(2)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者,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看好优生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只有热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处事公道,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3)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照顾到个别学生。运用因材施教原则,不仅要看到优等生,也要注意到所谓的“差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教学设计题

答案: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受一般的(即普遍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知识的间接性;第二,教师的指导性;第三,教学的发展性;第四,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基础,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时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所学的内容即知识本身;第二,要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地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与激发。可以说,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感知教材

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表象,为理解知识奠定基础。感知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必经阶段。

3.理解教材

理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联系,即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掌握,才能记忆牢固,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运用。

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把握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是学生通过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于表象和积极的思考来实现的。

4.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获得的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要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知识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5.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要使练习效果良好,必须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采用正确的练习方法,注意练习的速度、质量,还要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一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开展好课外活动要做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形式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二

一、报考对象

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分别参加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

1.具有江西省户籍或持有效期内的江西省居住证,取得《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者,可报名参加考试。

2.在江西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自愿原则,持有我省签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可报名参加考试。

3.江西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含在读研究生),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在校毕业年级学生,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学生,可在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

4.2021届及以后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执行。

二、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在我省学习、工作和生活并持有有效证件的港澳台居民;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身体健康;

4.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即:

(1)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申请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申请参加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申请参加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申请参加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同时应具备助理工程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中级及其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三

什么人:李双喜是“三峡蚁工”志愿活动的发起人。

什么事:因为偶然看到一篇外国小伙义务清理垃圾的文章,他萌生出到长江边捡垃圾的想法。此后每个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受他影响,捡拾垃圾的队伍一天天壮大,固定成员现已超过300人,捡走的垃圾超过200吨。

什么点:保护环境,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三峡蚁工”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提醒我们环保不能只挂在嘴边,更需要付诸实践。

核心主题词:实践

适用主题词:环保、奉献、公德、示范

2、探究

什么人:我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制笔大国。

什么事: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圆珠笔笔头的核心材料却一直依赖进口。为了给国产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在多年前就启动了该项目的攻关计划。历经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在2016年取得成功。

什么点:凭借持之以恒的探究,我国攻克了技术堡垒、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也让我国制笔业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核心主题词:探究

适用主题词:钻研、创新、突破、工匠精神

3、机遇

什么人:晚清重臣左宗棠出身书香门第,20岁就考中了举人。

什么事:但会试接连三次落榜。他在失望之下背井离乡另谋出路,首次出仕,已年过不惑。他曾在花甲之年义无反顾地率军出征新疆,还命人抬棺随行,以表战死沙场的决心。最终收复了失地,他也因此被载入民族英雄的史册。

什么点:尽管早年仕途坎坷,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栋梁。是金子总会发光,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一旦机遇来临,便能大放异彩。

核心主题词:机遇

适用主题词:运气、积累、厚积薄发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四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三、试卷结构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五

个人活动(也称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课外阅读与写作,是小学经常开展的以个人为主的课外活动。

2.小组活动

课外活动小组是各种普遍参与持续专项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学校要为课外活动小组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确保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按进度进行。

应以学生个人自愿和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给学生以表现机会。

3.群众性活动

以这种形式进行的课外活动具有普及性,形式上适合大多数学生,内容也是大多数学生需要的。具体形式如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竞赛、仪式、运动会和专题教育活动等。

命题点六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仔细、周到地考虑每一具体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哪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要使学生掌握何种类型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什么样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目标的确定要做到明确、具体。开展任何一次课外活动都不能目标不明,为活动而活动。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是保证课外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2)要有知识性与创造性。要使小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

吸引力来自活动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方式的变化多样。

(3)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4)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六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即“看”,察即“审查、思考”,观察即通过眼看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观察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最为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师工作中,如果设计得当的话,观察法很方便运用。

2.观察法的设计

科学的观察方法需要有目的和计划,需要系统的观察计划和详细的观察记录。研究的内容不同,观察计划和观察记录也不同。具体到内容方面,陈向明教授提出的观察法的一个基本框架值得参考:

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

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

何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

何地?(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色?)

如何?(这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情各方面关系如何?)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促使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绘制成表格,即成为观察记录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篇十七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 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 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 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请在下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师在教学“相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方法时,请同学比较3215和2145的大小。有位小女孩站起来说:“3215大于2145,因为3215的最高位是千位,有3千,214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2千,3千比2千多。”

(教师预设:“相同位数的数”比较大小时应从最高位开始)

一个小男孩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呢?”

(教师预设:该问题是“相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示意女孩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小女孩有点急了,马上答道:“如果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百位”。“百位也一样了呢?”小男孩继续追问。 “百位也一样的话,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话,我就再比较个位。”小女孩一口气把男孩没有问的问题也回答了出来。话音一落,全班同学都为小女孩的精彩 回答和小男孩穷追不舍的问题意识鼓掌喝彩!

材料二: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材料三:(具体学科教学片断或案例描述略)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