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内涵发展,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xx〕4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发〔20xx〕19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经过5年左右努力,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健全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使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全校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主动应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作。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不断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到2035年,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以教育家型教师为引领、卓越教师群为代表、大批骨干教师为中坚的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党管教师队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确保校、院两级党委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人事部门、各院级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在教师的引进、培育、考核、晋升、评优、奖励等工作中把好政治关,确保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每位教师党员。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教师廉洁从教的良好氛围。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2.加大思政工作力度,健全党委领导、党政同责、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建立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注重因时而新、因事而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充实健全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院两级党委书记亲自抓、经常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常态化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制度。把校史校情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发广大教职工爱校兴校、兴农事农的热情,大力弘扬学校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3.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传播与教育,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经费投入,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青年骨干和名家名师。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2019-2025)》,明确思政队伍建设目标和举措,提升思政队伍质量层次。着力引进建好辅导员队伍,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构建结构合理、总数适量、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
(二)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1.立德树人,注重师德培养。以“青年教师培育工程”为载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讲坛”、“名师座谈”、“教学展评”、“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廉洁从教”等活动中,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师德传承。
2.培育典型,加强师德宣传。着力发挥校园文化精神的浸润熏陶功能,将校情、校史教育融入教师入职教育,增强教师自信心、自豪感,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局面。邀请高校师德典型、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来校讲座,倡导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依托校园媒体,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设立“大北农教学精英奖”、“大北农教学标兵奖”、“大北农优质管理奖”等,定期评选校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形成尊重教师、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教学竞赛和观摩等公开示范教学活动,以老带新、以“赛”促教。
3.健全制度,完善师德考核。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实施方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制度,在职称评聘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为教师年度业绩考核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制,与领导履职晋职、评优评先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科研类单位工作的基础地位。
4.加强教育,强化师德监督。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违规收受红包”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举报监督体系。加大信访核查力度,完善案件线索管理制度,以案件查办推动“师德师风”问题治理常态化。加大课堂教学纪律的抽查力度,强化师德监督。严厉查处师德失范典型案件,建立约谈机制和教师师德师风信用体系,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从教意识。
(三)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1.建立健全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平台作用,持续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灵活度,提高教学效果。对青年骨干教师设立教学研究专项,资助青年教师对授课课程进行设计研究,着力打造精品课堂。以活动、计划和项目为载体,利用团队合作机制,创建新的交流互助平台,组织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研究教学,形成教学团队,将专家引领与团队互助相结合,助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和展示活动,搭建青年教师教学锻炼、交流学习、展示风采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相互学习,鼓励青年教学能手脱颖而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实施常态化教师发展培育计划。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着力发挥指导老师的业务“传帮带”作用,注重让青年教师在学科团队中成长,原则上新入职教师应安排进入学术科研团队,加强对青年教师助教制实施情况的考核监督。拓宽对外人文交流渠道,将境外培训研修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公派出国访学项目。鼓励教师国内访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前往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完善过程管理和考核监督机制,使其能够真正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重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实施辅导员队伍标准化建设,选拔思想品德好的博士生担任辅导员,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政策,健全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单独条件和政策;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支持力度,引导鼓励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4.完善优秀人才聘任与引进的政策机制。修订并执行系列教师队伍岗位管理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来校工作。进一步完善“柔性引进”机制,通过设立梅岭学者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非全职岗位,引进学科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继续发挥校聘“首席教授”、“未来之星”、“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等人才岗位引才、聚才、育才的良好作用,促进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3年一周期的综合培育,培养造就一批本土化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人才。
5.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着力营造高层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务评聘、科研条件、团队建设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跟踪培养,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培育青年拔尖人才,提高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数量。发挥二级单位的主导作用,严格做好人才工作考核述职,突出教书育人的成效考核。
(四)不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1.严格师资队伍准入制度。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助教工作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优先聘用具有知名高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进入教师岗位。探索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完善师资博士后培养方案,做到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同步提高,业务培训与师德培养同向推进。
2.拓宽优秀人才招聘渠道。加大引才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引才渠道,着力落实进人要求。加大海外人才招聘力度,探索加大与海外学联组织的联系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力。举办学术论坛,邀请海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校访问,为青年人才计划申报储备人选。发挥现有人才及及校友资源,广开路径、畅通信息,以才引才。及时掌握国家、省市等人才工作政策,在引才奖补、人才服务等方面争取支持。
3.细化实施教师分类管理。按照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不同岗位,对教师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专业技术分级标准。教师职称晋升坚持以德为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4.优化教师的考核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层次、岗位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考察科学研究和成果运用情况,实施代表性成果制度。注重考核结果运用,聘期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薪酬、奖惩等重要依据。
(五)不断增强教师归属感和获得感
1.推进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科学构建薪酬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原则,重点向一流人才和一线教师倾斜,探索二级单位的考核及分配自主权,切实增强师资队伍活力。按国家规定执行保障教师依法取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完善适应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优化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院级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应切实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花大气力帮助解决其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条件改善、团队融入合作等实际问题,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大力支持附属中学、保育院的建设,切实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1.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学校党委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学校统筹、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教学单位要结合学科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分析研究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具体对策,建立适合学院发展需要的人才工作机制。
2.加强经费保障。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加强教师待遇保障、专业素质能力提升。严格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落实考核督导。建立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明确院级领导班子成员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育工作中的职责,确定目标责任,完善激励和问责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育工作作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二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年省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及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年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范围共10个县区(以下简称实施县区)。
(一)大力实施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年度招录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为全市7个县区的乡镇共招录43名公务员。
(二)大力实施基层教师、医疗卫生、农技队伍建设工程。为实施县区每所高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名,每所农村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名;每个乡镇卫生院招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名、医护专业专科毕业生1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招聘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6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招聘专科以上农、林、水、牧、机或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毕业生5名。全市共计划招聘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人员500名。
按照省上安排,做好我市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选拔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设立110个助学金名额(其中师范类60名,医学类50名),为实施县区选拔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每个实施县区确定资助对象50名。
(三)大力实施支农、支教、支医(以下简称“三支”)工程。从市级选派90名(其中农技人员30人,医生30人,教师30人)、各县区选派20名(其中农技人员5人,医生5人,教师1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和医生,到实施县区及所属乡镇开展“三支”工作。
(四)大力实施学历教育工程。在“振兴计划”实施县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选拔2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进行学历教育。
(五)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
(一)准备阶段
本实施方案下发后,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及时制定本县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部署安排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实施意见于6月底前报市人事局人才引进开发办公室。
(二)实施阶段
1、调查摸底,确定需求。
基层公务员招录确定需求工作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由各实施县区在5月以前按目标任务,对拟招聘人员及接收由助学金资助大学生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三支”工作由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对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和基层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资助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在校大学生工作按照省人事厅和教育厅安排,由市、县人事部门协助高校对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资助贫困高中生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牵头,教育部门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学历教育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按照省、市要求进行调查摸底。
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相关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和省、市振兴计划年度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和人才需求计划,商县区编办审核确定后上报市人事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编办共同审定后报省人事厅、省编办及其他有关部门。
2、分项实施,完成目标任务。
(1)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5月底前,省、市人事部门按需求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及时了解相关信息。6月底前,按照省上规定的招聘条件、范围等,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按县区进行公开招聘。招聘工作结束后,市人事局将招聘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由省人事厅通过媒体予以公示。8月底前被招聘毕业生持就业协议、报到证、资格证书到有关县区人劳局报到。
(2)选派人员开展“三支”工作。市、县农业、教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及时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6月底以前支医、支农人员进驻各乡镇开展工作,秋季开学时支教人员进驻支教点开展工作。“三支”人员的考核由各实施县区负责,并将结果反馈给派遣单位记入本人档案。
(3)开展资助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实施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为全市选拔确定110名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4)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每个实施县区在其所属高中选择50名困难家庭、学业优秀的农村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费用从市、县振兴资金中列支。贫困高中生个人先行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局确认后报县区人劳局,县区人劳局审核同意后报市人事局审核确定受助生。
(5)开展学历教育工作。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进行调查摸底后,将确定的学历教育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上报省人事厅。省上将由教育厅负责落实实施学历教育院校,8月份组织考试,9月份考试合格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列入学历教育计划、按照学历教育程序进行,并获取国民教育学历的人员发放资助金。
(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县区和市级人事、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劳动等部门要依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采取短期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函授教育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三)检查验收阶段
年底前,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县区年振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招录人员的到岗、奖励费发放等情况,“三支”人员工作情况,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将自查报告报送市人事局。市人事局要与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有关县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相关县区政府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为了鼓励各县区为基层招聘高校毕业生,从年起对列入振兴计划为基层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由市财政在转移支付资金中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拨付工资补助资金,由县、区财政弥补振兴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二)加大振兴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本科毕业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省级负担2/3(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1/3(每年1665元)。
(三)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在省、市振兴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急需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县区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控制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以内。振兴计划实施县区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县区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实施县区要充分认识振兴计划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加大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振兴计划各项政策规定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各实施县区要按照此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实施细则,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强化宣传动员,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各级人事、财政、教育、卫生、农业、水利、林业、计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各项实施工作。年底前市人事局要组织力量对相关县区和市级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成绩和经验,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三
6.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开展先进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依法治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7.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定期评选师德先进树立师德典范,发挥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规划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8.创新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采取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原则,采用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互评、组织考评的办法,定期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师德档案,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设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和“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形成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对教师从教行为进行监督。制定在职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惩治办法,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完善督导评估中对学校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打造教育名城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6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围绕促公平、提质量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目标任务。到2020年,专任教师总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准入更加规范,师资培训质量明显提升,教师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达到标准并满足需求。建立50个名师工作室,实现学科全覆盖;造就100名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的专家型名师,培养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
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
3.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执行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每年实施两次教师资格考试,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提高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继续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向“国标、省考”的方式衔接过渡。
4.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省考、县管、校用”制度。机构编制部门负责中小学新招聘教师编制使用计划的审批;教育、人社部门根据“省考”有关规定,落实招聘有关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依据市“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家、省重点院校直选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吸引免费师范生到我市中小学校任教,合理安排教学岗位。中职学校可在核定编制总额内,拿出不低于20%的编制数聘用兼职教师,完善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行购买服务,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拓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师资的补充渠道,采取公开招聘和从中小学调剂相结合的方式补齐配强教师队伍。
5.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是对教师入职后从教资格的定期核查,实施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定期注册不合格或延期未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师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6.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开展先进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依法治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7.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定期评选师德先进树立师德典范,发挥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规划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8.创新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采取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原则,采用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互评、组织考评的办法,定期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师德档案,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设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和“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形成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对教师从教行为进行监督。制定在职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惩治办法,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完善督导评估中对学校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9.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教帮扶。省、市示范学校等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帮扶;薄弱学校要有计划地推荐选派教师到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挂教培训。通过“结对”形式,加强校际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深化校际间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帮扶薄弱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参加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的教师人事、工资等关系不转移,工资福利待遇不因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而受到影响,工作安排和考核由接受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的学校负责,工作量由接受学校负责安排,派出学校应予以确认。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为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教育水平提升做出贡献,对长期为农村、偏远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给予表彰。各县区、开发区城镇学校选派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的中小学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优秀人才,可延长1至3年办理退休手续。在师资不足的地方,可以返聘教学水平高、身体好的退休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对城镇优质学校选派到分校、结对学校、偏远学校工作1年以上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及伙食补贴。
10.完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对选派到分校或结对学校工作的人员视同支教,其支教经历在申报评定高级职务(职称)时予以认可。落实城镇学校新招聘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服务期的规定。定期组织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巡回讲学、送教下乡,促进城乡教师业务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评选特级教师,优先评聘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教师。对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高一级职务。落实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
11.实施教师校际流动。各县区、开发区要建立完善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推进教师队伍均衡配置。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生源变化和教育规划布局调整,实施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之间合理流动,城区(含县级政府所在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并及时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人社部门办理编制、岗位变动和工资关系变更手续。每年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5%。积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五、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教师管理体制
12.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编制、人社部门对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资源配置,依法履行教师的资格认定、招录聘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学校负责教学岗位设置、教师竞聘任用、工作安排、考核管理、绩效工资发放等职能。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依据芜湖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探索完善职称评定的条件,把职称评定作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杠杆。
13.实行教职工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存量盘活”的原则,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学校(教学点)变化,在省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适时核定,动态调整;人社部门负责核定本辖区所属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总量及其结构比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学校核定编制数提出岗位设置的具体意见,学校根据教学任务制订本校岗位设置方案,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社部门核准。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师的聘用管理制度,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学校要完善用人制度,建立年度岗位计划、教师竞聘上岗方案,完善教学岗位、教师聘用审批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教职工岗位聘用人员的核准,经同级人社部门认定后兑现工资待遇。
六、加强教师培训和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14.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结合教师支教交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教师原则上应到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挂教培训1年,以促进新任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学常规,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五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依据,围绕促公平、提质量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目标任务。到2020年,专任教师总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准入更加规范,师资培训质量明显提升,教师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达到标准并满足需求。建立50个名师工作室,实现学科全覆盖;造就100名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的专家型名师,培养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六
办好一所学校要依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负责任的班主任带乱了一个班,有可能影响全年级甚至全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家长对整个学校的印象。一个出色的教师可能为学校吸引一批优秀学生,而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师可能使优秀学生纷纷转学。一个不称职的教师的荒唐教育可能给学生终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说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的基础参差不齐,学校有一部分教师是代课教师转正,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师资培训,没有专业性理论基础,是一种经验型的教师,而且思想观念转变较慢,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其次,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总有图安逸,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如代表学校参加教育教学竞赛或者是在学校内作公开课等活动时,教师都往后躲,不愿参加,不想出名,安于现状;再其次,农村教师的竞争意识淡薄,只求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想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来,没有和别人一争高下的意识,因而也就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一到有竞争上岗的改革动态时,教师所呈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慌,而根本就没有竞争的储备;另外,农村教师的工资低,工作量大,教师的心理极不平衡,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又缺少精神文化的氛围,琐事缠身,没有时间和意识去主动学习,自觉充电.因而造成了农村教师的平均素质偏低且不易提高的现状.
建立健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评价教师的机制,促进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每学期我校都要进行学校评价教师;同行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教师的多种评价,全面真实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师德先进典型,及时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同时也及时表扬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先进事例,激励教师向先进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针对农村教师的惰性心理,经常对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渗透,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比如经常在业务会上鼓励教师,我经常说我们的老师不比任何一所学校的老师差.我们的基础素质和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好,但是由于我们不学习,我们还在原地,而别人已经前进了,现在我们确实和别人有差距。如果我们能坚持学习,我们也会很出色,甚至超过别人。这样,就激励了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转变了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使他们学习新教育理论、新教育技术的热情空前的高涨。
农村学校的物质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使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不能实现,大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情绪。我们学校根据教师教学和成长的实际需要努力地改善物质条件。学校想方设法解决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师们经过培训都能够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这学期学校又投资在各个备课室安装了两台电脑,并接入了互联网,虽然少一些,但是已经能够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给教师的学习成长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加上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现在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掌握了网络技术,使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实效,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真正有效果的没有多少,我们在教师的培训中,主要注重实效,比如在微机培训中,我们不分初级、中级、还是高级,就针对制作课件,文档编辑、和信息浏览搜集这几种实用的技术进行培训,使教师学习后马上就能应用到教学之中;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不追求时髦,不搞那种和本校实际不相符的集体备课,而是注重实效,进行"教学实践——集体会诊——反思改进——实践提高"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掘个人的潜质,创建有个性的课堂,同时又有集体的智慧碰撞,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短时间内就有质的飞跃。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就要营造一种博学笃行的文化氛围,一种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赶超争先的思想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校长要走在前面,要成为教师的表率,一个校长要经常反思:我凭什么当校长?不同的人当校长有不同的当法,有的人凭德才当校长,有的人凭经验当校长,有的人凭吃苦精神当校长,有的人是靠关系当校长……那么我们扪心自问:我现在是凭什么在当校长?要靠过硬的"本领"。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当今的中小学校长,要保证自己不出现"本领恐慌",唯一的"法宝"就是要加强学习、学会学习和坚持学习。校长本身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每一个教师,所以在教师的素质提高过程中,校长要走在前面。校长要通过学习和实际工作锤炼,力使自身具备治校的硬功夫。比如,能做到胸有成竹地抓教育教学质量,能魔术般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科学有效地搞好学校管理,能使教师主动地投身教育科研,能冷静沉着地面对和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一个校长只有真正具备了几下"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真功夫、硬功夫,才能当得有底气,有品位。在建设教师队伍的同时,校长要做好自身的建设。不少校长尤其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都有这样一种心愿:如果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多建几幢校舍,帮助师生多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就感到很欣慰。即使自己以后不当校长或不在这个学校当校长,也能给后任校长留下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后任校长也算有个好交待。其实学校是一个多因素的"结合体",它不仅包括许多有形的东西,如教室、食堂和各种教学设备等。还包括各种无形的东西,如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文环境,学术氛围,还有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形的东西,校长可以通过努力去争取上下的支持;而那些无形的东西,却非一日之功,它不能靠争取外界支持得到,它需要校长和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甚至几代人的奋斗才能形成。有形的东西很重要,但无形的东西更可贵。一个学校要发展,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校长不仅要注重那些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更要注重那些可感触得到的无形的东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严谨科学和学术氛围,这才是校长"造福一方"的大事。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七
为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根据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x]14号)及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宣发[20x]23号)两个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
方案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立足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进一步提高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思想理论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充实力量、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文化工作队伍,为推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认真贯彻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切实增强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工作本领和领导水平。二是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活动,对领导干部严要求、严教育、严管理、严监督,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增强群众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加强宣传文化干部管理工作,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和履职需要,把政治上清醒坚定、熟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配备到领导岗位,特别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四是健全完善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水平,增强班子的生机和活力。
2、加大教育培训和交流锻炼力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切实加强宣传文化干部素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责和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一是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体制,由县委宣传部制定教育培训
计划
,在20xx年前分期分批将全县宣传文化干部轮训一遍,重点对乡镇、村和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普遍培训。二是加大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力度,进一步推进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交流任职,有计划
地选派县级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到乡镇、县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岗位实践锻炼。3、夯实宣传文化工作组织基础。一是充实县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力量,进一步明确县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构,合理配置工作力量。针对宣传文化职责延伸拓展的实际和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状况,重点加强县委宣传部组织建设,尽快配齐文明办、国防办专职主任,增加事业编制7人,其中文明办工作人员2人、国防办工作人员1人、报道组2人、部办公室2人。按照配备比例不超过机关科级领导职务职数50%的规定,县委宣传部设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各1人,并要求县委宣传部新进入人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二是配齐配好乡镇、村和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年内配齐各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并确定1名乡镇宣传文化干事;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并于年内配备专职人员;乌兰镇各社区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宣传文化工作,农村各行政村要明确相应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三是积极发展服务基层的社会宣传文化队伍,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宣传文化事业,对具有一定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县直宣传文化部门在招考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各乡镇都要采取乡镇聘请,村或社区管理使用的办法,聘请城乡社区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其他有一定专长和热心宣传文化工作的人员组建乡镇义务宣传志愿者队伍。
4、培养专业技术和民间文化人才。一是重视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的培养,在宣传文化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采取参加专业培训、公开招考招聘等措施,加大网络宣传、信息服务等新型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二是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人才,加强联系,充分挖掘,年内建立专门人才库,并将其纳入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范围;继续推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完善评选办法和措施,推动此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5、提升队伍建设保障能力。一是健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在市级以上宣传文化工作表彰活动中,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人员,推荐申报时更多地予以关注和倾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级宣传部门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县级宣传文化部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经费自主保障能力。
县委宣传部要认真履行在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责,经常向县委汇报工作,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县委组织部和县编办、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切实把我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八
为了进一步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舆论斗争和舆论引导,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局面,按照省、市委网信办相关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获取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并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生活乃至生活观念发生着广范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辨别真伪的难度,容易产生某些思想混乱。各种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网络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方式,散步各种有害言论,影响社会的稳定。加强网络大v和网评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清朗网络空间、正面引导网上舆论、广泛影响社会共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集团公司网络大v和评论员队伍的组织和领导,经集团公司党委研究决定,成立网络大v和网评员队伍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常青为办公室主任,陈晓红、白林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网络大v账号由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创建并管理,网评员队伍主要由集团公司机关、各二级单位党务工作人员组成(网评员可由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兼任),各二级单位至少选拔推荐1名网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网评员根据工作综合表现,实施可进可出的动态管理方式。
正能量网络大v管理员和网络评论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热心服务;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有较强文字功底。
1.发动网络大v和网评员参与企业网上重大主题宣传。
组织培养的正能量网络大v及时围绕企业重大主题正面发声,提高对发声时机、议题设置的把握。动员网络大v和网评员积极参与中国好网民、网络公益等活动。引导正能量网络大v和网评员讲好甘肃故事。国企故事,提升舆论话语权。
2.组织网络大v和网评员开展网上舆论斗争。
针对网络有关本企业和国企系统的热点话题、突发事件,组织正能量网络大v和网评员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发挥专业优势、身份优势回应关切,纠正误解,澄清真相,反击谣言,共同维护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3.及时有效完成各类工作任务。
正能量网络大v严格按照省委、省国资委、市文明办和集团公司要求,及时参与、发起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做好推广,扩大影响,并做好舆论引导,及时删除、屏蔽抹黑、造谣的留言和评论;网评员及时关注工作信息(甘陇之窗app和工作群),认真完成省国资委、市文明办发布的转发和评论任务,并按要求做好截图、上传工作,取得相应积分。
4.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
实行网络舆情上报制度,涉及集团公司的网络舆情,特别是负面信息,网络大v和网评员要及时回应处理,主动回复、正面评论、积极引导。遇到单位处理不了的情况,要及时将情况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协商处理,适时上报相关领导。
5.实行网络舆情问责制。1引言
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占领扩大这个阵地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的传播作用,利用其积极正面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在新时期能否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可控,网络媒体的泛在传播方式具有不控性,舆论场的形成具有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当新媒体凭借技术强势遭遇新的民众心理期待时,就会发为新兴的能够引起极大震动的舆论场。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看法,网上充斥着网友对骂虚假新闻等负面现象,尊重不同的概念、不同见解、不同声音、不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论表达自由,也是提供一条释放情绪的渠道。如何做到疏通,网络评论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切实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改善业务沟通能力,才能真正架设起政府与人民密切沟通,团结合作的坚固桥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
2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各政府机关部门对其建设重视不够
在当前阶段,我国政府各部门对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依然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的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网警对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的监控上,尚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从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进行定期及时的整理报告和深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定期提供给政府严谨的监测分析报告,供政府参考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很多带有负面信息的网络新闻,经常由于监测不到位,当负面新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时才被有关部门发现,而网络群体对事件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已经不易接受真实而内容相反的政府报告。
2.2网评工作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
网评工作的研究中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具体表现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象学和重要性的阐述比较多,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索比较少。二是对网络的工具性特征与网络环境认识不清,很多研究都只是传统的德育研究前面加上网络的冠名,并没有针对网络的特性予以应变,理论死板且不符合网络潜在规则,对网评工作不具有指导作用。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宏观对策探讨较多,实证性和涉及到具体操作化问题研究较少,缺乏明确的可供政府管理机构和一线网评工作人员直接参考的成果,缺乏相应的实证性研究。
2.3网络评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国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监管与评论工作明显落后。网络评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与问题亟需改正:
第一,网评员本身缺乏发言的评判标准,应变能力不足。第二,网评内容死板机械,没有网评员的真情实感,无法引起共鸣。第三,网评员具有双重身份,应首先将自己归结到网络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中去。如果网评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就首先将自己与网络群体割裂开了,不是为了大众发声,而是沦落为散步信息的工具,那就必然与网络大众产生隔阂,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效果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这正是“五毛党”被网络大众鄙弃的原因。
2.4网评员来源单一,覆盖面窄,待遇欠佳
我们国家的网络评论工作主要依托各地高校,由政府宣传部门或者相关网站负责人担任领导职务,招聘学校有关部门的干部或者在校学生担任网络评论员,没有长期稳定固定的网络评论队伍。网络评论员的这种模式,成员来源单一,水平较差,经验较少,同时比较缺乏传承与系统性,组织结构并不稳定,不能很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而进行。同时,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经历不多,对于国家政治与社会问题理解的也不够深刻,在遇到突发事件中,很难有效并且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见地与想法,只能机械的搬运组织内的公文信息。而目前阶段我国的网评工作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待遇比较差,大部分多以兼职、零工的形式计算报酬,这是制约我国网评工作成熟发展的重要瓶颈。
集团公司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网络舆情安全负领导责任。网上有关集团公司、各单位工作的负面信息及舆论,责任单位网评员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并上报临高小组办公室备案,如未能发现问题或不及时处理,造成负面影响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6.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网络大v培养和网评员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敏感,已引起舆论关注,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要求,合理限定各环节工作内容知悉范围,严防泄密失密。集团公司正能量网络大v和网评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范文是网友投稿分享,属于方案模板格式,共有4686个字。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篇九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29.4%;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21.4%;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