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汇总10篇)

2023年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1:39:05
2023年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汇总10篇)
时间:2023-10-28 01:39:05     小编:翰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一

6月27日,收看了“时代楷模”张黎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到深受教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张黎明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践行了国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首先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国网公司的宗旨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客户就是上帝,是我们衣食父母。在目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一切工作都必须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根本的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运监中心围绕“提供最好的服务”重点开展95598投诉、故障抢修、高压供用电合同变更、春节保电、电采暖台区监控等专题监测,分析查找风险点,提升公司效率效益。下一步,运监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营销部门及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的协同配合,聚焦短板改进开展监测分析,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其次要发扬“专业专注”的精神。同样是干工作,有的人在用手、有的人在用脑、有的人在用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黎明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对管辖的线路了如指掌,成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目前,“大云物移”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进一步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是运监中心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对运监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发挥专业专注的精神,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尽快成为工作上的专家里手,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重托。

最后要发挥“持续改善”的精神。持续改善,就是要不断创新、改进提升,努力做到最好。今年以来,运监中心聚焦对标指标短板改进,按照指标的改进周期和内外部影响因子,将公司同业对标的24项非a段指标分为三类,采取差异化提升措施。针对9个内部因子主导短期改进型指标,列入问题档案,挂牌督办整改销号。针对6个内部因子主导长期改进型指标,制定三年攻坚计划,狠抓落实整改,实现指标逐年提升。针对9个对公司影响大、受内外部因子共同主导的指标开展根因分析,落实8项重点管控因子,落实责任,传导压力。下一步,运监中心将继续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指标过程管控,推动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三

他叫张连印,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然而,这位从军40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在自己退休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带着老伴儿离开城市,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誓将老家的5000亩荒山秃岭全部都种满树!

城里回来的将军想要在几代人都种不活树的荒山上造林,亲戚和乡亲们都议论纷纷,说他是在“干傻事”,是“一时兴起,干不长”。

然而整整18年过去了,张连印从刚退休时的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变成了一身泥土、黑瘦黑瘦的农村老汉,而他麾下的千军万马,已然变成脚下千亩“荒山”之上的百万棵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行行、一列列,笔直挺拔、整齐威武!

#1从山村的孤儿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休的张连印每天待在家里,白天浑身不自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一天晚上,心里空落落的他翻出家里的老影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把他带回了家乡……

1945年,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连印才得以入学读书。可短短几年后,奶奶因病去世、爷爷卧床不起,离初中毕业只差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退学回家。

当时,校长、班主任还有乡亲们都想帮助他把学上完,张连印感激地对大家说,爷爷病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回村后,他伺候卧病的爷爷扛起了整个家,可是时间不长,爷爷还是撒手人寰。

只有13岁的张连印彻底成了孤儿,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又是乡亲们把他拉了起来。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都被悄悄塞进了张家的土屋。

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每次回忆起自己当兵离乡的场景张连印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村里的男女老少给我系上大红花,把一个个还热乎的馒头、鸡蛋塞进我的口袋,像送自家孩子一样一遍一遍地嘱咐,“平安,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给咱张家场人争气。”

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19岁的张连印离开张家场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拼了命地学,一路从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回归故乡!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3“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

半个月之后,10000多棵树苗没吐出新芽,而是整片整片都黄了。看着漫山遍野打蔫儿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剜,平时很少落泪的他老泪纵横。

所有人都劝他、安慰他,咱这里的地就是种不了树,放弃吧。张连印偏是不信这个邪,乘汽车从左云县来到太原,几经辗转找到了知名治沙专家桑金海。

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壤、一脸灰头土面的老将军,桑金海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就答应实地考察。

专家的到来让张连印抓住了机会,从选择树苗到如何栽种,从春季怎么抗病虫害到冬季如何抗寒,张连印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技术得当、把关严格,张连印种植的第二批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可还容不得他松口气,这年冬天,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树苗被羊拱得东倒西歪,啃得残缺不全。看到自己的“战士”受了伤,张连印的心一阵阵地痛。他亲自登门到牛羊倌家串门唠家常,中秋给他们送月饼,下雨了给他们送雨衣、送胶鞋……张连印细心的关怀感动了村里的牛羊倌们,之后,啃苗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片饱含着希望的土地在默默地生根发芽。张连印至今仍然记得,半年之后再一次站上山头,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有了成片的绿色。“那个树长得绿油油、胖嘟嘟,成就感一下子油然而生,我特别骄傲地跟我老伴说,你看,这都是咱们栽活的树。”

#4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

画面中被人搀扶着的老人就是张连印,当时,他刚刚做完疝气手术,为了不耽误种树的黄金期,他瞒着医生偷偷赶回了林场。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症患者。

20,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剧痛,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儿女问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坚决地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20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家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他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必须要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地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想到自己承诺的三十年归还林权地权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这位倔强的老将军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庄取药。

提起自己的老父亲,女儿张晓梅说,有一次,我们知道他要回来取药,想着吃一顿团圆饭,可左等右等也等不到人,后来一打电话才知道,为了赶时间他取了药就回去了,坐了一晚上的硬卧。

从保卫祖国的将军,到保护环境的卫士。40年戎马生涯,张连印把根扎在祖国的万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18年植树造林,他又把汗水洒在家乡的黄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浇灌给1.8万亩林田、205万株树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张连印收获了两大荣誉和一份甜蜜在心头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刚刚,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而那份甜蜜是属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金婚这一天,张连印送给了妻子一份独有的浪漫——一起种下了500棵沙地柏。

现如今,抗癌的张连印奇迹般地保持着不输当年的活力,扭秧歌、办展厅、作报告,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四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入伍40年,在党的培养下,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了集体。他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为宣传褒扬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向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五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百姓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今的左云,青山绿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装。谈及巨大、幸福的变迁,百姓们念兹在兹的,是那位如一日,带领大家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被誉为“绿化将军”的张连印。

一位共和国将军,为何卸下戎装,举家返乡,携妻下地扛起了锄头?

一位罹患癌症的病人,为何笑对病魔,干劲不减,一心要把荒山变成绿洲?

“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初见张连印,一如村民所言:“他不像将军,反倒像地道的农民。”问他为什么回乡种树,张连印说:“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张连印出生在左云县张家场村,从小家境贫寒,4岁父亲病故,6岁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病故,而后爷爷又得重病卧床不起。为照顾爷爷,张连印不得已退学回家。离校前,老师王大国说:“学校能保留你的学籍,等你伺候完爷爷,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再来上学。”同学们以为张连印是因家境贫困念不起书,纷纷出资帮助他。

每念及此,张连印心生感激,常常泪洒衣襟,“我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根本活不成。”

回村后,张连印当过小队记工员、小队会计、大队会计。爷爷去世后,他又坚持劳动了近3年。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段艰辛岁月不仅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还学到了知识,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张连印表示,农村生活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1964年,张连印参军入伍。离村那天,张连印骑着高头大马,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在欢送会上,他编了一首快板:“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张连印回忆:“那时我已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初心就是早日入党,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

到军营后,由于表现优秀,张连印入伍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并成为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

戎马倥偬40载,张连印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从农村娃到解放军,从士兵到将军,张连印说,自己所有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乡亲们的关爱,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

,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恩情远没有报完。无论他走得多远、职位多高,儿时那个风沙漫天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始终是他无法割舍的乡情。

刚退休时,有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游,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张连印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但张连印不为所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左云县地处雁门关外,长城脚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风沙之苦,历历在目。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的山坡上依旧是光秃秃一片,刮起风来照样是黄沙漫天。乡亲们不能再过喝风吃沙的日子,我得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植树造林,绿化家乡!”张连印打定主意,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舒适的生活,把人生的第二个战场选在了家乡的荒山。

“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咱村里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听说张连印要回乡种树,村民们起初不理解也不相信,还有人说风凉话,“他这是脑袋瓜发热,当官久了回来散散心,种几天就走了。”

对此,张连印表示:“回来种树,我绝不是心血来潮!我要向甘祖昌、杨善洲学习,要干就要干出样子。”

一开始张连印的想法比较简单,自掏腰包买树苗,买回来了就在荒山上种。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买得起树苗也添不起工钱,倒不如自己育苗。

“先干起来!遇到困难再一个个克服。”张连印说,“想来想去,我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好事办好,为乡亲们造福。”

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张连印开始了新战场的战斗。建育苗基地,选址是头等大事,他一趟一趟到县、乡政府汇报协调。为了不占群众耕地,他将育苗基地选在了张家场村南湾十里河的一处荒滩。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而出。大女儿张晓梅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了10万元积蓄,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

年春,张连印风风火火带人上了山,白天栽树,晚上浇水。夫人王秀兰回忆:“那时人一出去就像埋在沙子里,嘴唇干裂流血,肿得很高,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张连印的脚步,为抢工时,他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抱着树苗和工人们一起上山,中午就在山上吃碗泡面,稍作休息又接着干,直到天黑才收工。一次女儿张晓梅回家看望父母,几乎不敢相认。为此,家人没少劝张连印,但他坚定地说:“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战场,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本以为一番辛苦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栽种的1万棵树苗“全军覆没”。看着树苗全部枯死在地里,张连印流下了眼泪。

“当兵人从来不信邪!”痛定思痛,张连印走大同、上太原、去东北考察学习;先后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订阅了多种专业期刊和报纸;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并协调省治沙办邀请技术专家现地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张连印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问题心里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成了村民眼中的“植树专家”。

“从外地买回来的树苗要带母土,在苗圃培育一段时间,以适应当地的土质和气候,然后再栽种。栽种时还要带上母土,并且要多浇水。”张连印像爱护自己的士兵一样,对种下的每一颗树苗都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张连印常讲,他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年,张连印种下的近万棵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

“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不能责怪他们。”张连印一没有撒药、设栅栏、立警示牌,二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羊倌、牛倌集合了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回来种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把咱这荒山荒坡绿化好,希望大家帮一把,看好自己的牛羊。”大家听了张连印的话,都沉默了。

自那以后,他们放牧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大家都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村子、为了大伙儿,我们再搞破坏,对不起自己良心。”

栽树难,护树也不容易。张连印感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

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张连印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苗木,无偿提供给周围十里八乡需要种树的百姓。

但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杂音也涌了出来,有人说:“老张种树都是给自己种的,等树长大就来钱了。”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张连印郑重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30年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收益也归村民。我们都相信种树这事,他能办成!”村民张连茂说,在张连印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队伍中。18年间,张连印带领大家在荒滩上建起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培育了樟子松、油松、侧柏等20个品种,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今日左云,荒坡荒山变为金山银山,风沙干旱之地变成塞上绿色氧吧。然而,张连印却病了。

,张连印被确诊为癌症,做了肺叶切除手术。20,他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与其让我住院,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面对疾病,张连印冷静对待,科学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植树一线。“看着一片片荒山绿树成荫,家乡的风沙退了,环境美了,我由衷高兴,非常幸福。”正是这份乐观与豁达,他的病情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父亲这样做,我既心疼又敬佩。”儿子张晓斌说,“他的选择,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尽自己一份孝心。”20,张晓斌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涯,回乡与父亲并肩战斗在植树造林的战场。

“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植树造林这份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林场建起了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张连印被聘为“特聘教授”。3年来,张连印应邀为省内外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做报告2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1.2万余人次。下步,张连印还计划建设一处生态园,将华北地区适合栽种的树木种植于此,供人们在游览间增长知识,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当地生态振兴。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六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七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百姓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今的左云,青山绿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装。谈及巨大、幸福的变迁,百姓们念兹在兹的,是那位18年如一日,带领大家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被誉为“绿化将军”的张连印。

一位共和国将军,为何卸下戎装,举家返乡,携妻下地扛起了锄头?

一位罹患癌症的病人,为何笑对病魔,干劲不减,一心要把荒山变成绿洲?

“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初见张连印,一如村民所言:“他不像将军,反倒像地道的农民。”问他为什么回乡种树,张连印说:“我植树就是想报党组织的恩,报乡亲们的情。”

张连印出生在左云县张家场村,从小家境贫寒,4岁父亲病故,6岁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病故,而后爷爷又得重病卧床不起。为照顾爷爷,张连印不得已退学回家。离校前,老师王大国说:“学校能保留你的学籍,等你伺候完爷爷,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再来上学。”同学们以为张连印是因家境贫困念不起书,纷纷出资帮助他。

每念及此,张连印心生感激,常常泪洒衣襟,“我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根本活不成。”

回村后,张连印当过小队记工员、小队会计、大队会计。爷爷去世后,他又坚持劳动了近3年。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段艰辛岁月不仅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还学到了知识,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张连印表示,农村生活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1964年,张连印参军入伍。离村那天,张连印骑着高头大马,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在欢送会上,他编了一首快板:“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张连印回忆:“那时我已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初心就是早日入党,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

到军营后,由于表现优秀,张连印入伍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并成为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

戎马倥偬40载,张连印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从农村娃到解放军,从士兵到将军,张连印说,自己所有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乡亲们的关爱,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

2003年,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恩情远没有报完。无论他走得多远、职位多高,儿时那个风沙漫天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始终是他无法割舍的乡情。

刚退休时,有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游,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张连印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但张连印不为所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左云县地处雁门关外,长城脚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风沙之苦,历历在目。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的山坡上依旧是光秃秃一片,刮起风来照样是黄沙漫天。乡亲们不能再过喝风吃沙的日子,我得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植树造林,绿化家乡!”张连印打定主意,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舒适的生活,把人生的第二个战场选在了家乡的荒山。

“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咱村里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听说张连印要回乡种树,村民们起初不理解也不相信,还有人说风凉话,“他这是脑袋瓜发热,当官久了回来散散心,种几天就走了。”

对此,张连印表示:“回来种树,我绝不是心血来潮!我要向甘祖昌、杨善洲学习,要干就要干出样子。”

一开始张连印的想法比较简单,自掏腰包买树苗,买回来了就在荒山上种。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买得起树苗也添不起工钱,倒不如自己育苗。

“先干起来!遇到困难再一个个克服。”张连印说,“想来想去,我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好事办好,为乡亲们造福。”

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张连印开始了新战场的战斗。建育苗基地,选址是头等大事,他一趟一趟到县、乡政府汇报协调。为了不占群众耕地,他将育苗基地选在了张家场村南湾十里河的一处荒滩。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而出。大女儿张晓梅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了10万元积蓄,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

2004年春,张连印风风火火带人上了山,白天栽树,晚上浇水。夫人王秀兰回忆:“那时人一出去就像埋在沙子里,嘴唇干裂流血,肿得很高,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张连印的脚步,为抢工时,他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抱着树苗和工人们一起上山,中午就在山上吃碗泡面,稍作休息又接着干,直到天黑才收工。一次女儿张晓梅回家看望父母,几乎不敢相认。为此,家人没少劝张连印,但他坚定地说:“军人的价值体现在战场,林地是我现在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不当逃兵!”

本以为一番辛苦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栽种的1万棵树苗“全军覆没”。看着树苗全部枯死在地里,张连印流下了眼泪。

“当兵人从来不信邪!”痛定思痛,张连印走大同、上太原、去东北考察学习;先后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订阅了多种专业期刊和报纸;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并协调省治沙办邀请技术专家现地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张连印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问题心里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成了村民眼中的“植树专家”。

“从外地买回来的树苗要带母土,在苗圃培育一段时间,以适应当地的土质和气候,然后再栽种。栽种时还要带上母土,并且要多浇水。”张连印像爱护自己的士兵一样,对种下的每一颗树苗都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唤起全民生态意识是我的心愿。”张连印常讲,他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年,张连印种下的近万棵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

“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不能责怪他们。”张连印一没有撒药、设栅栏、立警示牌,二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羊倌、牛倌集合了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回来种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把咱这荒山荒坡绿化好,希望大家帮一把,看好自己的牛羊。”大家听了张连印的话,都沉默了。

自那以后,他们放牧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大家都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村子、为了大伙儿,我们再搞破坏,对不起自己良心。”

栽树难,护树也不容易。张连印感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

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张连印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苗木,无偿提供给周围十里八乡需要种树的百姓。

但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杂音也涌了出来,有人说:“老张种树都是给自己种的,等树长大就来钱了。”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张连印郑重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30年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收益也归村民。我们都相信种树这事,他能办成!”村民张连茂说,在张连印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队伍中。18年间,张连印带领大家在荒滩上建起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棵,培育了樟子松、油松、侧柏等20个品种,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今日左云,荒坡荒山变为金山银山,风沙干旱之地变成塞上绿色氧吧。然而,张连印却病了。

2011年,张连印被确诊为癌症,做了肺叶切除手术。2014年,他又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与其让我住院,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面对疾病,张连印冷静对待,科学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植树一线。“看着一片片荒山绿树成荫,家乡的风沙退了,环境美了,我由衷高兴,非常幸福。”正是这份乐观与豁达,他的病情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父亲这样做,我既心疼又敬佩。”儿子张晓斌说,“他的选择,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尽自己一份孝心。”2015年,张晓斌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涯,回乡与父亲并肩战斗在植树造林的战场。

今年8月,张连印与夫人王秀兰在北梁山坡上栽下了500棵沙地柏,纪念他们结婚50周年。

“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植树造林这份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2018年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林场建起了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张连印被聘为“特聘教授”。3年来,张连印应邀为省内外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做报告2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1.2万余人次。下步,张连印还计划建设一处生态园,将华北地区适合栽种的树木种植于此,供人们在游览间增长知识,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当地生态振兴。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八

清晨,天刚蒙蒙亮。

一位身着旧迷彩服的老人,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已在山头劳作。

慢慢地,东方泛起一片鱼肚白,霞光映衬着老人的背影,也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林场。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就像是一排排、一列列在整齐报数的士兵。

这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共和国少将张连印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林场,也是他退休后的新“战场”。

18年来,张连印扎根荒滩、默默奉献,绿化荒山1.8万余亩,植树205万余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绿化将军”。

老将军开辟第二“战场”

76岁的张连印看起来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啥区别,身材消瘦,双手粗糙,脸色黑红。他的家就在张家场村旁的荒滩前——一排红顶瓦房,进门一个简陋的客厅,红砖铺地,两张破旧的沙发,一张简易折叠桌充当茶几。卧室一张火炕,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书桌,仅此而已。

如果说与普通农民家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客厅墙上挂着的那几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这样写道:“将军征战岂止在疆场,绿化家乡仍堪显神威”。

还记得205月的那天,张连印退休了,面对军旗,他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从列兵、班长、排长……一直到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长期奋战在带兵打仗第一线,曾亲自指挥多次实战演习,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员。

退休后,家人劝张连印出去旅旅游、读读书、品品茶,享享清福。也有人冲着他的将军头衔,开出高薪聘请他当公司顾问,甚至堵在家门口软磨硬泡,请他出山,但他都不为所动。

其实,张连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

张连印的童年很不幸——家在雁门关外、长城脚下,风沙极大。民谣唱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而他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成人。后来,又是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送到了部队。在部队,张连印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立功、提干,被毛主席接见……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植树造林,绿化家乡”,这八个字,张连印已经思索了很久很久。现在,他终于要开始行动了。

听说张连印要带着老伴儿回家乡种树,亲朋好友都来劝他。可他却坚定地说:“我是靠乡亲们的救济才长大的,参军后是党把我一步步培养起来的,我回来是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回报党的恩情,绝不是心血来潮!”

村两委会议上,张连印郑重表态,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植树造林绝不当逃兵

,是张连印种树的第一个年头。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人上了山。节气不等人,白天栽上树,晚上张连印老两口就在月光下浇水。

本以为万无一失,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张连印傻眼了,春天栽种的10000棵树苗没活几棵。他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看着树苗荒在地里,老将军哭得像个孩子。

有人劝他,“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你就别再费心思了”。

张连印撂下狠话,“林地就是战场,让我撒手不干,等于让我当逃兵”!

平复好心情,他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第二年,他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85%以上!

那年五一假期,大女儿张晓梅回村探望。一进村,看到一群身穿迷彩服、手握铁锹的村民迎面走来。

刚要走过去,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晓梅,你怎么来了?”她急忙寻着声音转身,只见队伍中两位老人,头发吹得蓬乱,脸又黑又红,正是张连印老两口。看着变了模样的爹娘,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出来。

村民们也被张连印与民同心、同甘共苦的情怀深深感染,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村民家里有点事儿,都请他出面主持。种树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没让他打。

随着张连印事迹的传开,很多单位经常邀请他授课。尽管植树之余难得有休息时间,但他仍然有求必应。他觉得,这是一个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绝佳机会。

可每当人家给他课时费时,他总是断然拒绝。他说:“我讲课是应该的,不要你们一分钱。真想做些啥的话,那就帮我栽上点儿树吧。”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他的无私付出和影响下,绿化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左云县,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现在,这里风沙没了,山也绿了。

这绿色有张连印的功劳——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年的38.6%上升到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九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义务植树。18年来,扎根荒滩、默默奉献,植树200多万株。

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76岁的张连印拿着铁锹正在山头辛勤劳作。这里就是张连印退休18年来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战场”。

张连印:是党、是部队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将军。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我就想回到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这里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地区之一,所以我决定和当地人民群众一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防风治沙做点工作。

张连印18年里共植树一万八千多亩、200多万株,左云县林木覆盖率也由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张连印:现在当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树和山地防护林的成果,心里特别高兴。坚持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理念这个阵地,把治理荒山、治理风沙这件事做好,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

评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与人民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

时代楷模张连印的事迹材料篇十

一身沾着泥土的迷彩服,没有军衔,没有标识,只有胸前一枚熠熠发光的党员徽章。一棵宝塔状的樟子松,五六米高,18层苍翠的枝丫,层层分明;18节特有的“年轮”,节节向上。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的北梁上,一位老兵望着他种下的树,满眼欣慰。

18年,205万株,1.8万余亩。从一片荒坡到一片林海,这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的“战场”。

绿染山丘,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一位军龄40载、党龄56年的退休将军,对故土、对乡亲、对家国最深的情意。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