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优质16篇)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2:08:04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优质16篇)
时间:2023-10-27 22:08:04     小编:JQ文豪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 重点、难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播音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 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 作者简介、解题

1、 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_,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雷雨》是我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其情节与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著名演员巩俐、周杰伦领衔主演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雷同,据说该片就是根据《雷雨》改编的。

《雷雨》全文以两个冲突为主线,一个是周家大家长周朴园与妻子蘩漪的冲突,表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矛盾;另一个是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表现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两条线通过周家与鲁家两个家庭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可尖锐悲剧的戏剧冲突。

《雷雨》的人物关系如下

这样的人物关系注定里这里的大部分人要悲剧了。不过在曹禺先生设计的剧情下,所有的人都悲剧了。

下面是我就三个最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周朴园

(二)蘩漪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虽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三)鲁大海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鲁大海虽然在谈判中有些失利,就是因为他太相信那些代表,太缺乏社会经验了。但他的刚正不阿实在令人佩服。 他就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下燃起的星星之火,终有燎原之势。

《雷雨》中的所有人都是悲剧的,他们很可怜,但也有可恨之处。所以的一切其实很大程度就是那个社会背景下人们悲剧的缩影。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 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解释词语:

李杜: 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

2、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3、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十、《论诗》

1、解释词语:

李杜:指李白、杜甫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1、 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第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第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第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1.知识与技能:

把握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运用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把握教师的外貌特征;

(2)在欣赏中了解表现的技能技巧;

(3)在创作中感受情感表达的愉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谢恩师。

1、教学重点: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3、兴趣点:

(1)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2)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印象。

4、教学观察点:由教师的眼神、嘴巴、脸形、发型所体现的外貌特征。

1、基本要求:用手绘图象的手法描绘一个自己喜爱的教师形象。

2、较高要求: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画出衬托教师个性化及职业特征的背景。

3、个性探究:大胆地尝试运用不同的造型工具,画出我和老师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课堂:

播放一段感恩教师的视频片段

(1)请同学们说说,视频中的小朋友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感谢老师、为老师过教师节的?

(2)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对,既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又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即将毕业了,你相对老师说点什么呢?(播放幻灯片)

(二)思考:

(1)说一说:从你上学到现在,哪一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她)有

什么外貌特征?你和这位来时之间曾经经历过什么难忘、感人的故事?(每个组讨论,先和你的同学讲一讲,然后每组最少有一名代表说说你的老师。)

(2)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爱?

1、为老师画一张肖像画;2、给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的祝福;

3、为老师献上你亲手做的手工艺品;4、和老师合影留念??

(三)欣赏与感受:(欣赏课本35页画家林墉的作品)

(1)这幅画中的女教师五官有什么特征?她在干什么?

(2)画面的主要色彩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色彩的对比?

(四)欣赏学生的线描作品(播放幻灯片)

(五)教师示范

(1)以数学老师田老师为例,先看看用电脑处理后不同效果的照片,再看看怎样用线描的形式画人物。(教师用线描示范画)

(2)展示各位老师的照片,在这些老师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老师画一画,或者也可以画一画曾经教过你的老师。

(六)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1)构思:你所画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外貌特征?

(2)构图:画面以头像画还是半身画为表现形式?主要人物与背景是怎样安排的?

(七)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同学来评一评,谁画的最好、最像?哪里画的好?

(2)比一比谁画的教师形象外貌特征鲜明、画面构图生动、情感表达真切。

(八)课堂小结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要用优异的成绩和感恩的心去回报老师,即使以后你和老师分开了,老师也可以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加油吧,好好学习!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九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过程和方法: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介绍《茶馆》剧情。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完成字词积累。

2、这一幕写到了哪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点拨:这一幕出场的人物较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人物、情节就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子恩、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3、这一幕写了哪些事件?用小标题概括。

主要事件: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关系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无可救药。

五、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体会剧本如何形象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本文的主要事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三、课堂小结。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四、作业。

1、写一篇人物评论:我看王利发 (300字左右)

2、分成几个小剧组,准备分角色读老师指定的一个或几个片段。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译文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过程:

自学导引: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 ) 冀州( ) 风骚( ) 搔首弄姿( ) 涨秋池( ) 涨红了脸( )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 ,号 , 代诗人,和 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 , 代诗人,著有《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偭规矩而改错

今义:改正错误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自前世而固然

今义:前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7.长余佩之陆离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退将复修吾初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鸷鸟之不群兮()

2.驰椒丘且焉止息()

3.步余马于兰皋兮()

4.屈心而抑志兮()

5.伏清白以死直兮()

6.回朕车以复路兮()

7.忽反顾以游目兮()

8.驰椒丘且焉止息()

9.哀民生之多艰( )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伏清白以死直兮()

12.高余冠之岌岌兮()

13.固前圣之所厚()

14.长余佩之陆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 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謇朝谇而夕替。()

答案:

离骚

一、1.“错”通“措”;2.“邑”通“悒”;3.“圜”通“圆”;4.“反”通“返”;5.“离”通“罹”;6.“章”通“彰”。

二、1.荒唐,没有准则;2.善于取巧;3.改变措施;4.走投无路;5.古来;6.高耸的样子;7.修长的样子。

三、整理/高高的/长/修建。

四、1.群,名词做动词,合群。2.椒,名词做动词,长着椒树。3.步,名词使动用法,使……步行。4.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委屈;抑,使……压抑。5.死,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6.回,动词使动用法,使……掉转。7.游,动词使动用法,使……游。8.驰,动词使动用法,使……疾驰。9.哀,形容词为动用法,为……哀伤。10.善,形容词做动词,崇尚,爱好。11.直,形容词做名词,正道。12.高,形容词做动词,加高。13.厚,形容词做动词,推崇。14.长,形容词做动词,加长。

五、1.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定语后置句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3.被动句清晨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__ 《雷雨》。经巴金等人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着名剧本。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