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9篇)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6:30:02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9篇)
时间:2023-10-27 16:30:02     小编:笔砚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

师板书:脚

同学们,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从文中我们知道了,小鸡的脚像竹叶,小鸭的脚像枫叶,小狗的脚像梅花,小马的脚像月牙,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长脚,而且它还有一个动物性的名字,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教学生字“虎”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也解决了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课文写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内容(叶、脚)那那几段是写叶,哪几段是写脚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请你从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相关信息。

2、精读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长在茎上"也就是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所长的位置(板书:位置),那”茎“又是什么呢?看着这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把它指出来吗?原来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茎啊。

(2)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短短的几句话,同学们就从中读出了这么多关于爬山虎脚的信息,同学们课真会读书,那爬山虎这细丝般的脚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地去瞧瞧,这节课就到这。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感受爬山虎脚的细。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板书:爬:触――巴――拉、贴(牢固)

师: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脚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爪子的图片

进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2、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4、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四、板书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三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四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上山-----尽力

爬山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教案爬山-24米芾学书(s版四年级下册)]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四上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九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课件演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https:///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