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最新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6 14:57:06
最新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时间:2023-10-26 14:57:06     小编:HT书生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每天都在见证着各种各样的事物。有些事物或让人愉悦,或给人以启发,或令人感到震撼,而这一切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些所谓的“看见”,不仅仅是肉眼所见,更是思想上的触动。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了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友善、自然的美丽、人物的伟大以及人生的无常,每一次的触动都让我更加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

首先,科技的快速进步是我所看见的其中一部分。在一个被信息侵袭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与世界互通有无。科技的进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曾看见了无人机为人们送快递的场景,看见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这些都让我兴奋不已。然而,同时我也看到了科技进步的背后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人们沉迷于手机游戏而失去了与现实的互动,科技的便捷也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原本的耐心和勇气。科技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流。

其次,我看见了人们的友善。尽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利益的纷争,但仍然有许多人以友善的态度相待。在我看见的人物中,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那些勇敢的消防员们,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火;还有那些见义勇为的普通人,他们挺身而出去制止不正义的行为。这些友善的行为让我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再次,自然的美丽是我所看见的一道风景。每当我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我总是被它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鲜花绽放的季节,让整个世界充满生机与美好;大海的汹涌澎湃,让人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我看见这些美丽的景象,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然而,我们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问题威胁着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用心去保护和呵护我们的地球。

最后,我也看见了人物的伟大和人生的无常。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伟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改变。如马丁·路德·金为平等与公正而奋斗,如爱因斯坦为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然而,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常。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不幸降临在他们身上的人们,面对着痛苦和困境,他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着生活。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懂得珍爱眼前的一切,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

总之,通过这些“看见”,我深深地体悟到了人类和社会的复杂性。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友善的相处、自然的美丽、人物的伟大以及人生的无常,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和体会到的。这些体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为我的成长和人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意义。在未来的旅程中,我期待着能够继续看见并体悟到更多的东西,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改变。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二

在这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追寻着刺激夺目的事物,人心变得浮躁而复杂。和老公一起去书店买书,老公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老公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就因为老公那句“正能量的书籍”,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回了家。

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象作者在书里说得: “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的思考外,更多的是作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柴静用这本书记录了自己的十年,这十年中看见的人,经过的事,这十年,也是中国惊涛骇浪的十年。我当然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历史和现实,看到了国家大事和社会万象,但我为之念念不忘、字字句句赏析不尽的,是柴静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面对自己的那种诚实的勇气。

柴静也许从来也没有参加过心灵成长的学习班,可是我在她的成长中,看到的就是对自己的觉察。不停地觉察,让自己的心灵迎向一个又一个风口,“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剥掉一层又一层,挤掉青春期的湿哒哒,就这样,一朵莲花亭亭玉立。越看到后来,越感到柴静对人的珍惜和尊重。无论什么样的采访,就是人与人的接触。记者,就是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感受另一颗真心。

《看见》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在柴静细腻真切的描写下,一件件新闻事件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在她倾听不同人来自内心的声音与调查探寻无底的真相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在书中获得了难得的一份心灵的平静与成长。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三

《看见》是中国作家、艺术家鲁迅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它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犀利批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深刻地领悟到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尽呼唤。本文将从批判社会不公、唤起民众思考、痛斥教育落后、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展望五个方面,阐述我在阅读《看见》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鲁迅先生通过《看见》这本书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自己身边的事例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社会弊端,比如不平等的贫富差距、官员们的腐败等。在《故乡》中,鲁迅先生以朴实的文字描述了农村的贫穷和人民的艰难生活。他投身于农村医疗保健事业,目睹了许多农村人民因医疗条件差而失去生命的悲惨场面。这使我们意识到,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而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改变。

其次,鲁迅先生通过作品呼唤民众思考。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他在《华盖文章》中提出“先乱后工”的建议,指出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和思考。他警示我们不要停滞不前,而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以开放和批判的心态对待日常生活。只有思考,我们才能前进,才能看清社会的真相。

再次,鲁迅先生痛斥教育落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以《自杀日记》中的故事讽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封闭和偏见。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的是功利和死记硬背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这种教育形同虐待,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和思考,发展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质疑那些不合理和错误的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更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此外,鲁迅先生对生活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批判社会,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在《自杀日记》中,鲁迅先生坚决地主张不抑制和压制自己的个性,他表达了对自由和个体权利的追求。他通过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解放。我从这些作品中学到了要坚持自我,追求真实的内心生活。

最后,鲁迅先生在《看见》中对文化自信的展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中国人既要吸取西方的先进经验,又要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他强调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创新的道路上大胆尝试。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文化,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自己的文化特点为基础开展创新。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也是我们拥有更好未来的航标。

综上所述,《看见》这本书让我从多个方面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思考的重要性,使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希望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勇敢地提出批评和建议,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四

《看见恶魔》是一部关于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和心灵扭曲的小说。这部小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黑暗和邪恶。在阅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了人性和恶的本质。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II. 恶魔不是纯粹的恶

在小说中,人物中的恶魔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说,Jessica的母亲因为想让女儿上大学,为此身体逐渐走向崩溃。Jennifer的父母为了刘华的钱,让女儿与刘华成婚。这些恶魔的犯罪行为并不是来源于其本质的恶,而是社会和家庭对其施加的一种压迫和扭曲。

III. 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差异

小说中存在着许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立场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说,Greg和Jie是同性恋情人,但是在科威特的伊斯兰教文化下,这种行为被视为极其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和扭曲。小说中的这些冲突和价值观差异,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的异同和冲突,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立场和观念。

IV. 人性的黑暗和邪恶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黑暗和邪恶。在社会和经济压力下,人们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恶念。比如说,Hadar因为家庭的经济问题而产生了绑架和敲诈的行为;而Kathryn和Mousa之间的极端暴力和复仇,体现出人性的一面黑暗和邪恶。通过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地认知到人性的黑暗面,同时也需要思考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V. 结语

《看见恶魔》是一部揭露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小说,它让我们思考人性的黑暗与善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重要影响和心理的扭曲等方面。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思索和理解。阅读这部小说,让我同样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学会了给予宽容和理解。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读书对于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有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读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阅读是一种通向广阔天地的桥梁,通过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地点、事件,从而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尤其是读一些名家名著,可以与大文豪一同游历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见证人间百态。通过这样的阅读,我逐渐明白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人的渺小,也更加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其次,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修养。随着不同类型的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和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品味。良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体会人性的复杂和美好。读书成为了我关注社会动态、观察人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读书还能够开阔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和更好的人。

第三,读书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在读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够体验到书中故事的悬疑、情节的扣人心弦。当我投入到书中时,仿佛置身其中,我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主角。这样的体验让我陶醉其中,忘记了现实中的烦恼和不愉快。在那段时间里,我能够暂时抛开烦忧,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阅读不仅是思想的交流,更是心灵的享受,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和冥想的机会。

第四,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阅读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与作者的对话,使我们思维的火花更加迸发。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一些作者没有明说的问题,寻找答案。这种思考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主动探索的意识。同时,通过吸收不同作者的思想,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创造方式和创作思路,从而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读书让我不断思考,让我的思维更加开放和灵活。

最后,读书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和成功励志类书籍,我看到了一些伟人和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和艰辛,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我不仅从中汲取了能量与智慧,还明白了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要经历困难和挫折,要坚持不懈、乐观向上。读书不仅让我有勇往直前的信念,也让我心中的梦想更加清晰。

总之,读书给予我很多,它拓展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读书使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让我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读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我将继续坚持读书,让这种心灵的享受延续下去,让读书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六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一路采撷,慢慢成长。“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陈虹这犀利的语言就像一盆冷水泼到了柴静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浇灭了热情。曾作为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静轻松自由,不拘洒脱,她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不羁。然而进入央视后,服装、发型、言行举止都被严格约束。她好像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对袭来的一切不习惯、不适应。但是她不是畏难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难而进的强人,勇敢地选择接受残酷的现实,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矫揉造作的现场采访变身为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是非典时期的记录,我很佩服她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与刚来时的小姑娘相比,她学会了勇敢。“双城的创伤”在别人眼里是教育问题,她却读懂了孩子间复杂的情感和坚固的友谊。慢慢的,她由浅薄懵懂走向成熟稳重。柴静并不优秀,却可以在磨练中变得强大,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场蜕变,蚕蛾唯有历经漫漫长夜,挣脱重重束缚,才能蜕变为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在这期节目中,由于柴静采访吸毒女、同性恋者,于是就有人评价:“自从柴静去了新闻调查,节目就堕落到了去拍网站新闻的最底下一行。”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样去关心边缘人群只是为了耸动,吸引眼球。“只求认识与了解自己”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记得那段时间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连刺被撞者六刀闹得沸沸扬扬,若不是《看见》对该事件的真实阐述,深入了解,在我的认知里药家鑫就应该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二代,是一个心理畸形丧心病狂的杀人狂魔。采访就是为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吸毒女、同性恋者,这些我们口中所谓的“下流”“另类”人群。当我们批判踩猫女时,是否看见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内心的压抑。药家鑫拥有的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压力造成了他内心的恐惧,从而酿成了不可修复的悲剧,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没机会倾听儿子内心的声音。一个“死刑”结束了他的一切。所谓坚守正义、捍卫法律权威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碎与绝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次救赎的机会。虽然柴静的这些调查不是宏大的时政热点,但却点点滴滴激荡人心,充满人情。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的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画面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在这条路上,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谛,看到了许多拭去浮华的真实。在这采访的过程中,“柴静们”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线:非典病房,地震灾区······真实的报道需要真实地去感受。不论狂风暴雨,冰雪艳阳,他们毫不畏惧,毅然接受。在时间的磨合下,柴静与自己的同事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友谊。陈虹是给她批评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虽然陈虹已离我们而去,但“陈虹不死”。“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正是他们情谊的深情呐喊。在《看见》里,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七

简介:

《看见》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者是柴静。

该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2、读书感悟

读书心得:

上学期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初看,作者柴静,知道这个人,央视名记,但是,她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在记者这门行业上做的有声有色,却一无所知,就这样,怀着一颗奇的心,我打开了《看见》,走进了柴静的那几年。

书中以陈虻电话起笔,又以陈虻去世收笔,以时间为主线,洋洋洒洒的讲述了柴静从刚来到央视的愣头青到成为知名记者的成长历程,无论是饱受争议的双城的创伤,还是非典时期的艰难时光,亦或是药家鑫之死……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成熟的过程。

书中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的痕迹,亦未表现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她只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她与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因。我们得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走进中国社会中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地方。纵观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实,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实,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无论是虐猫事件还是药家鑫之死,她以客观陈述的方式,告诉我们不仅仅是事件的事实,更是人性的善恶,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好并非真的是好,我们看到的恶也未必就真的恶,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柴静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药家鑫的父亲说。柴静给了他说出这句话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观看与思考这种救赎的机会。感谢柴静,给了我们一个看见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个世界的视角。感谢这个世界,一直让我们有所期待。

陈虻对柴静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读完这本书,我更想说,走,用你的眼睛看见世界。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八

“看见 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一次与作者对话的机会。读书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启迪。《看见》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冷漠、艺术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第一段:人性的复杂性

在《看见》中,余华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作为一个作家,余华善于通过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在小说中,有善良而聪明的孩子,也有心黑手辣的恶人。人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复杂且难以预测,他们的抉择经常出人意料。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也让我思考起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二段:社会的冷漠

《看见》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背景下,揭示了社会冷漠的一面。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时,常常选择保持沉默或者逃避现实。社会的冷漠让人感到绝望,让人思考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读完小说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时常被社会冷漠所影响,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和帮助他人,以改变社会的冷漠现象。

第三段:艺术的力量

《看见》中的故事虽然描绘了社会的黑暗面,但却通过艺术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小说中的孩子们用歌声、文艺等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勇气。作为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够传递情感、启发灵感,让我们面对困境时仍然坚持追求真善美。艺术给予了我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启发,让我明白人生不仅有黑暗,也有光明。

第四段:对未来的希冀

《看见》的故事发生在历史的片段中,但余华在小说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通过描写一些孩子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读完小说后,我也对未来充满了希冀。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对整个社会,我们都可以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只要每个人都肩负起改变的责任,共同努力,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五段:总结

通过阅读《看见》,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冷漠、艺术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读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智慧、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于未来,我希望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用艺术的力量传递希望,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改变中。阅读《看见》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九

柴静《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柴静《看见》读书心得,欢迎欣赏。

决定写文的那一天,我看着书目发呆。的确,我只是个肤浅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欢看安意如写的那些诗情画意的词赏析,喜欢在那些词藻中遐想,然后说说那些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偶尔发发感慨,既没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够的思考,纯属的自娱。书目上的每一本书,按理说,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着书名,我就能想象到一个夫子在我面前讲书的情景了,所以选择柴静,除了因为知道她是个让人敬仰的记者,更多的,只能说是天意吧!

匆匆下载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便没有再管了,直到前些天的晚上热的睡不着了,才带着些许催眠的心里看起来了。可谁知,这一看,就是整整一夜,有笑有哭,有无奈,有欣慰,我不想说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只想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很完全的演绎了这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写到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故而,在这深夜,我看着你的《看见》,流露出了人性最真实最本能的心情。

看这本书的开头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柴静就是一个十足的感性的人,她似乎不是记者,不是新闻事件的挖掘人,她只是个观众,一个有权利和当事人见面并责问他们的观众,她看着非典病人会流泪,面对恶人会咄咄逼人的责问,她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镜头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意无意的透露自己的感官认识,甚至引导观众的评判观,用自我感觉渲染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那个时候的她好亲切,好像和我总是统一战线,她恨我恨,她哭我哭,她笑我笑,我的脸上好像一直都是她的表情,生动的表情。可是慢慢的,她变了,看似短短的几章她就慢慢的变了,但是我知道,真正去体验这个变的过程的柴静,其中的痛苦和艰辛,用文字是写不出来的。她慢慢的像一个记者了,虽然自己依旧独自的感性着,但是能用理性去告诉别人一个事实。少了一丝敢爱敢恨的直言责问,多了一些理性的陈述和成熟的选择,她能忍了,甚至可以做到没有任何表情,可以握紧了拳头收起拼命想伸出的双手,但是她的文字依旧透露着她的心情,一字一句里依旧撞击着我的心,不能平静,深夜里,我丝毫没有睡意。

说完了人,再来看看这些事。首先,请原谅我不能对每件事深深的研读。这本书,里面大概有二十几章,讲了多多少少几十个故事,每个故事又有每一个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价值,这个,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读出你们所处阶段的所能读出的深意,我再多说其实也是无意。我匆匆的读完这本书,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从哪件事中看见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触动了我的心,毕竟,我只是粗读,我的收获是从一件件事中,看见了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在一个职业中慢慢的成熟,心态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变沉,让我这个大学生,真真切切的认识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长。

柴静到新闻调查的前半段,全国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体自杀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气呵成的写完,留给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来的两会,山西煤矿,虐猫视频等等,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作者对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转到了人物当中,并且对于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评论,这让我看见了文章开头陈虹所说的记者应该有的一种“欲望”,那是对于新闻的欲望,对事件剖析的一种欲望,是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到再后来的时候,很多作者以反问的手法写出来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参透其中的深意,说白了,就是柴静能够到达的深度,对于我来说已经太深了,我不曾经历过这些,甚至不曾经历过什么,人生阅历尚不足以与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参透的东西,当然也可见一般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长,她的字里行间开始透露出成熟的气息,不一样的是,这种成熟里,我还能看见有一种叫活力的东西。

关掉书本,看看周围的人,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世故当成熟,把死寂当沉稳,完完全全进入了一个“成熟”打造的误区。像大人一样世故而实际,对于青春而年少时遇到的一切机遇轻易放弃,不再会疯狂,不再会拼搏,不再有挥洒热汗热泪的感觉,那不叫“变成熟”,那顶多只能算“会模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早熟”,这是一种悲哀,一种全社会的悲哀。当你听到,电视机里一个17、8岁的少年对着全国观众说“长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时,我知道很多同龄的孩子会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见了一个个人的沉默,看见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迷茫的无奈,从眼睛里看着,那种感觉,一览无遗。也许是我本性就透着些许的悲观,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伤的情绪,甚至可能会自动的夸大一些悲伤的情绪,但是,无论怎样,我看的出来,周围越来越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误区,慢慢淹没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如果不是看见了这本书,我会和他们一样,把世故当成熟,将成熟进行到底。

是夜,我看着你的看见,终于看到了即将出现的黎明。也许,现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静,但是这本书,他们就像一个向导,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谓成熟,是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独特自我却不孤立自我的一种表现,在成熟这段道路上,还有很多路,需要我们自己去铺。

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也是这篇文章使我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也使我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而《看见》使我得以满足,既认识了柴静也成长了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通过这就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

最浅层的,通过读《看见》确实“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她尽可能诚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最隐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她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情不自禁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

而透过事件,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经历。从刚进新闻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定位。从早期的青涩、懵懂、“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省、观察和沉淀。她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书中的记录不是简单的叙述,它融合了自己对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己、对记者职业职责的不断思索。柴静对于记者职业的热情和对自我不断打破再纠正的态度令人感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和精神,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是记者,我们也要有这种对工作、对职业始终保持热情的心态。对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审视自己矫枉过正。“生活里怎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就不能有这个”。因为我们都一样是普通人,会犯错、会惶恐、会困惑,只有由内心而发的热情才是坚持的支柱。不断的自省和思考使我们学会去回归生活,去认识而不是去指责批判。

从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什么是“韧劲儿”,它是对自己要求的坚守。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想,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或附庸。柴静是一个追求“精确”、追求深度的人。当然这也是在她不断成长中所养成的,在她刚进入央视时同样惨败过。她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话题,采访录了三十分钟,谈完剖腹产怎么不好就结束了。结果送审后被公开批评“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选择剖腹产是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你找了几个层面?„„”同样我们在对待工作,处理事情时有没有想过更深层面?是不是只考虑眼前而不顾长远?处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从细微处开始的,多想一点,做好一点,终究造就不平凡!

《看见》是一本讲故事的书,但在书中我看见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觉悟,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任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

这几天下班回家看见女儿在看柴静的《看见》,兴趣使然,我便与她一起读了这本书。原先对柴静的节目并不怎么关注,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真心赞叹这位姑娘敢于探寻真相的执着和勇气。其实我本不该称呼她为姑娘,因为柴静与我同年生,她经历的中国社会变迁与我经历的是完全一样的。这本书中,有非典、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这样轰动中国的大事件,也有讲述平凡个体的小故事。柴静白描式的娓娓道来,也一点一点牵起了我的回忆,仿佛我也回到起点,从小姑娘到中年妇女重新走了一遭。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小姑娘,来体会这位央视名记者的成长历程。

刚进央视的时候,她还是个有楞有角的小姑娘,她“知道自己能到达的高度”。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可以微笑着向被采访者抛出尖锐的问题,把人家堵到墙角,像一把匕首一样剥出真相。

在采访完“踩猫女”那期节目后,她开始意识到采访的意义不在于批判坏人,歌颂好人,而在于给每个人平等地诉说自己的权利。看似应该遭到唾弃的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也值得悲悯,我们要做的只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冲动得一刀把好人和坏人切开。

做“唐山地震三十年”的报道,她明白了,记者要冷静客观,现在早过了媒体提供观点让别人读的年代,媒体应该做的只是提供信息,而把是非对错的判断留给自己。别总想着要比大众更有深度地思考问题,不管你的第二落点多漂亮,有一个简单疑问总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认为这样很好,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被别人觉得肤浅或可笑,所以总喜欢搜索别人的应该是正确的观点。这样下去,中国的下一代会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做“5·12汶川地震”专题,柴静早已不是那个急功近利的小姑娘了。她第一次尝试没有策划案,没有主题方向,什么都不知道的拍摄。摄像机往幸存者家门口一架,什么问题也不想,她索性与灾区人民一起生活了起来。无需刻意选材,生活自然地从片子里流淌出来,有悲伤,有同情,有鼓舞,有感动,个中滋味,由着观众自己体会,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采访,不仅是工作,更是人与人的往来。在十年的问与答中,柴静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正是透过这些注脚,我们才得以真正地看见。

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体会篇十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