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古人中秋的诗句(优秀15篇)

2023年古人中秋的诗句(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6 00:22:01
2023年古人中秋的诗句(优秀15篇)
时间:2023-10-26 00:22:01     小编:文轩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一

根据农历历法规定,朔所在这一天为每月初一日。但同是初一日,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而且每个朔望月本身也有长有短。这样,月亮最圆满时刻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迟可出现在十七日的早上。众所周知,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但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优点混合而成的,这就难免会有误差,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它会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导致满月迟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引起的。受几百种因素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如果“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慢,则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二

1、吃月饼

月饼在古代,又被称为芙蓉、荷花等,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阖家团圆之意。苏东坡曾有诗云:

在古代,中秋节就已经流行吃月饼和相互赠送,表达自己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月饼最开始是用来祭祀之用,到了唐朝才渐渐成为大家喜爱的食物。古人赏月的场景,往往是三五好友,加上几块月饼、美酒佳肴,算是古人的标准配置。

2、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是一种为了增加节日趣味性的游戏。在中秋佳节的时候,“花市灯如昼”,往往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花市上也有很多花灯,上面写好了灯谜,等才子佳人们一起来解谜题。这一活动,无疑是将男女们之间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在花市街头,不知道充斥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独单心事。

3、观潮

看潮起潮落,最好的时间就是中秋节前后。古人观潮,是一件十分盛大的节日。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描述的就是人们观看潮水的景象。

除了观潮之外,还萌生了另一种衍生行当。每年到了中秋节前后,会有一行专门的“弄潮人”。顾名思义,就是在潮水中表演的人们,像是古代耍杂耍的,想要看弄潮表演,一般都要给钱,才能看到,节目类似现代的水上滑板。直到现在,在南方的江浙等地,中秋节也有很多人去观潮,成为了一种传统。

4、熬夜与玩兔儿爷

熬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在古代的中秋节,却另有一番说法。老人们认为,中秋节这天熬夜,可以得到福祉,熬得越晚,人们就会越长寿。因此中秋节这天孩子和大人们,都一边赏月,一边熬夜。对于孩子来说,中秋节的意义不大,就是能吃点好的,还萌生出一种玩具,叫做兔儿爷。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三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

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7、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8、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着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9、吃芋头

中秋时节,正是收获芋头的好时节,在一些地方,中秋夜一家人聚在院子里,沐浴在皎洁的月色中吃的不是月饼,而是芋头。人们把一大锅芋头带皮煮熟,先以芋头来祭拜祖先,然后围坐在一起剥芋头皮,再把剥好的芋头吃掉。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清朝的.《潮州府志》中有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中秋食芋头,也有寓意辟邪消灾,或不信鬼邪之意。

中秋风俗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玩月

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苏轼的《水调歌头》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周紫芝)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张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明、薛论道)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元、王冕)

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秋瑾)

遥知百国微茫外,来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增广昔时贤文)

凭铁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文天祥)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梁启超)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李白)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李世民)

安能终士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苏轼)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江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京镗)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苏轼)

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冯梦龙)

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陆文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宋濂)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韦 庄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南唐·李 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南唐·冯延巳 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张先 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骧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蝶恋花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李冠 蝶恋花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祁 木兰花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欧阳修 浪淘沙

欧阳修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观潮、猜谜、吃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传说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谚语: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习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今年的清明节正逢我爷爷的第一个清明。一大早,请来给爷爷做法事的和尚就忙活起来了。亲戚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我们家,他们把自己带来的青团、糕点都摆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祭祀桌上。我在亲戚们的指点下,用锡铂折完了一袋“元宝”准备送给爷爷。

十点钟左右,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在和尚的指引下,手拿香火围绕爷爷的遗物兜三圈。此时此刻,爷爷的生活点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我好想爷爷能够回来,回到我的身边。妈妈说:“人死不能复活,我们希望爷爷能在天堂生活得更好,能够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五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在中秋佳节,民间自古有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吉祥物兔爷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团圆

人生中的“诗与远方”有很多,但“在路上”始终不如“在一起”。千百年来,乡愁之伤、念故之美,恰在于对团圆与厮守的渴慕。在中秋,祭拜祈福也好,相聚庆祝也罢,能穿越千百年时光而始终停留在历史“热搜榜”上的,不过“人月两圆”四字而已。这也不难理解,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六

1、歌舞马拉松

没电视节目就活人演,反正弘历童鞋手下人多,而且他似乎钱也多,重要的也是钱多。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看戏的排场,有人在偷偷的想,这一场活动下来要喝多少瓶82年的拉菲啊。想想反正有的是钱,无所谓。

2、吟诗作赋

“朕写的不错吧”只要到中秋必须写诗,弘历同学一辈子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写完了还必须要求众人传阅集中点赞,皇上写的棒棒的。弘历童鞋的诗作大致写的内容就是月亮很美,月亮很棒,每天生活都棒棒的。比如这句“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全然无需解释。

3、必须去打猎

中秋节第二天弘历童鞋准时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打猎去。该童鞋经常开着爱车(就是骑马),去狩猎家养动物。大家都特别开心,你想想,一个爱看戏的半宅男,竟然还有段子手的潜质,运动上似乎天赋还不错,毕竟没人敢让他丢面子。想一想,累觉不爱,人生似乎总是不公平的。那弘历童鞋过节到底吃什么呢,反正似乎光点心就30种吧。至于吃饭的具体开销吗,这里送你一个乾隆年夜饭的食材状况做案例好了。年夜饭食材: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3个,猪肚2个,小肚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等等。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什么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七

朝代:宋代 作者: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创作背景

辛弃疾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八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简析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的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九

现代人过中秋节的好多习俗都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那么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旧时的月饼制作被人们称为“打月饼”,用面团把馅包好了,做成团子放进模具里,按压出图案再倒出来制熟即可。这民间收来的月饼模子。

燃灯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在《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描述说,中秋节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古时中秋燃灯之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

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玩兔儿爷

四、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熬夜

五、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六、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中国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鸭

七、吃鸭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中秋节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吃田螺

八、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是因为此时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是因为此时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九、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寓意辟邪消灾,并有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1.有人喜欢春意盎然的春天,有人喜欢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而我却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天的菜园格外美丽,而且又充满了浓浓的成熟气息:柿子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远看又像点点的灯光,点缀大地。而萝卜却躲在黑黑的土里不敢出来,只是露出那绿油油的头发,像是在和人们玩捉迷藏一样。白菜也不示弱,他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自由的跳舞,辣椒像一个个战士披着红袍在随时准备同残酷的春风战斗。茄子仿佛一个个可爱的孩子穿着紫色的风衣在荡秋千,可爱极了!

而秋天的果园更是引人入胜。当你站在果园之中你会感受到一阵阵香甜的气息。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垂在枝头沐浴着露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一个个荔枝粗糙的外壳,透露着成熟,饱含着丰盈。红红的大苹果像小朋友的红脸蛋一样。挤来挤去等着人们去摘呢!

庄稼地里,农民伯伯在地里辛勤地收割呢!小朋友也在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秋天又充满了丰收的气息。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不错,我眼中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秋天是迷人的,桂子飘香、菊花盛开、枫树成林、落叶缤纷。让人联想到很多、很多。桂花张开了它那黄黄的小脸,顿时,香气弥漫了整个世界。真是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到了深秋,你会看到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菊花,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你仿佛在菊花海里走动,来到了花海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便会想到一句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当你走进山林里,你会发现:枫树成林,像一团火燃烧着人们的心,你看,那一片一片的枫叶,火红火红的,像一个个小小的手掌被拍得通红通红,看到这样得美景,你又会想到那句著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诗句。

秋天是丰收的,秋姑娘带我们来到田野,闻到谷香;秋姑娘带我们来到果园,闻到了果香;秋姑娘带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秋天是快乐的,在秋天里有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吃月饼、赏月,非常开心。还有人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

秋天还是忙碌的,人们忙着收割粮食,小孩在果园里摘水果。收割完了还要把稻谷送去工场加工,才能让人们吃到香喷喷的米饭,想到这些我又想到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

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我爱这多次多彩的秋天。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祭品,那么,古人中秋是怎么过的?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古人中秋夜都做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

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一

如今的中秋节差不多被我们过成了月饼节和团圆节。你知道古人如何过中秋节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人如何过中秋节,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神话的丰富

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着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自明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演变为团聚和拜月之后,中秋节的浪漫格调就主要由月亮神话、月宫传说所奠定和维系。在唐宋中秋节形成并兴盛的同时,此前流传了千百年的月亮神话、月亮传说等就跟中秋节联系在一起,并且生出了许多新的传说,如吴刚伐桂、唐玄宗游月宫、杨贵妃赏月、李白捞月等。这些神话传说已经流传、积淀为民族文化根基的构成部分,并且造就了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符号或者说特色元素:月宫、月饼、嫦娥、玉兔、桂树、桂花等。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节日象征符号数量尤多,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尤为深厚。可以说,中秋节的纪念物比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还要丰富、浪漫。经过对传统习俗的合理吸收、改良和创新,我们本土的中秋节应该在浪漫、轻松、有趣等方面一点儿也不比洋节逊色,比如这些纪念物就有足够的潜力被打造成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中秋节日符号。

重塑中秋娱乐的公共性

由追溯历史可知,我们的中秋节其实曾经是具有轻松浪漫的风格和诗意抒情的氛围的,不仅有饮酒、赏月、赋诗等小规模的欢庆方式,还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比如在街市上举行的通宵达旦的灯会、夜市等。即使在今天,各地仍然有许多轻松有趣或声势浩大的游戏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玩灯、游园、观潮、竞技、放烟花、文艺表演等。但是总体而言,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中秋节习俗主要是在各自家庭举行的团聚、宴饮等活动,在公共场合举行的欢庆游艺活动太少。要繁荣中秋节习俗,加强中秋节习俗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好较大型的中秋欢庆活动,除当地特色习俗之外,一般地方可以组织或鼓励以下活动:大型中秋文艺晚会;在公共场所举行的赏月活动、咏月诗文朗诵活动;夜市,出售中秋纪念物、特色小吃等;大型的联欢、表演、游戏娱乐活动;灯会、舞火龙、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游艺项目;天文科教活动,并提供器材以夜观天象。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二

中秋历佳节来是中国文人墨客的最爱,今天阳光网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古人描写中秋节的诗,希望你能喜欢。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 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一剪梅·中秋元月

朝代:宋代 作者: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创作背景

辛弃疾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秋夜月·当初聚散

朝代:宋代 作者: 柳永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时离开的时候,就说了,没有机会再和你见面。最近呢,没有想到我们却再次相遇。闲暇的时候,喝着酒,你皱着眉头叹气。又想起旧时的无限忧愁。

你眼睛里闪着泪光,在我耳边说着你的万种怨恨。但是我也许多的无可奈何,不可能这样永远陪你。等我没有什么牵绊的时候,我就会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

秋夜月:词牌名。仄韵。因尹鹗词起句有“三秋佳节”及“夜深,窗透数条斜月”句,取以为名。以尹鹗体为正体。别格83字,见柳永词。

聚散:离开。

再逢:再次相遇。

叹:叹气。

泪眼:闪着泪的眼。

奈:无可奈何。

伊:你。

创作背景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鉴赏

风流才子柳永仕途失意后,终日冶游,过着偎红倚翠的放浪生活,这首俚词可为代表作。年轻时在汴京的一次宴会上,他与一个已经分手的歌妓不期而遇,重逢交谈终于达成谅解。这是一段悲欢离合的事,虽然只是宴会上这一场面,却将词人和她的恩恩怨怨写得细腻逼真。上阕先写彼此散后,突然相遇的神态。他认为没有缘由再与她合好,又见她席上强装笑颜,不时皱眉长叹,那楚楚动人的神态勾起他对旧日恩爱的缕缕情思。只见她双眼泪盈,不顾约束,对着他的耳边倾吐着种种隐藏在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且她对他情感却始终专一。他表示要她“待信真个”,即割断了一切羁绊,他才“收心”,“共伊长远”对前番误会表示谅解后长远相爱。

柳永的俚词特色多方言口语,既通俗又妥贴而曲尽其意,这是他在接触市民口语中获得的。也因为他对市民观察入微,摹写入物的情态、语气及心理变化,才下笔如此传神。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三

中秋节本来起源于赏月。唐朝是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时代,而月色又是农历八月十五最好,于是从唐朝初年就形成了在这个夜晚赏月的风尚。这个风尚首先是在文人、富家、官员等上流社会兴起的。他们的生活优裕娴雅,赏月的兴致最为浓厚。但是寻常百姓也不像今天这样功利和缺少诗情,中古之前的布衣黔首也是相当洒脱和风雅的。要不我们古代的中国怎么会号称诗的国度呢?八月十五赏月之风很快蔓延到百姓之家,到了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是一个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全社会的节日了。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全家聚集在一起,或者跟好友同僚一起,这就附带着团聚的习惯了。如果月圆之夜离乡在外,就会有游子思乡之情,感慨月圆人不圆了,由此催生好多中秋思乡的诗词。但是团聚成为中秋节的第一主题是明清以后的事。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了高潮。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那时无论贵贱穷富,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中秋之夜观赏月色。由此可以想象,那时的社会必定有一种普遍的娴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

酒的狂欢

当然,赏月不是一味地仰头望明月,那样不仅有点傻呆呆,脖子也会累得受不了。赏月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伴随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晚上人们通宵赏月、游玩。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载,此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全都登上高楼,临轩玩月,许多大户人家还摆上丰盛的宴席,在琴瑟铿锵之中酌酒高歌,通宵玩乐。即使那些住在陋巷破屋的贫穷人家,没钱买酒,把家里东西典当了也要换些酒来,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佳节。这晚街上的商铺一直开到五更,玩月的游人在市面上络绎不绝。看这两段描写,可知宋朝时期的中秋节之隆重,简直是全民狂欢。

诗的雅兴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有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对月作诗本身就是中秋习俗之一。检索全唐诗,唐朝流传下来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至于那些写的不大好、没有流传下来的赏月诗更是不计其数了。那时有名的诗人差不多都有赏月诗传下来。写赏月诗最好、最有名的当然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了,他甚至被称为“月亮诗人”。他又是“酒仙”,其赏月佳作都是在醉醺醺的状态下吟出的,正是美酒与月光的结合才给后人留下“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妙句。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写中秋节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在《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就有178首,其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宋代写赏月诗最好的是苏轼,他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只是文人喜欢在中秋之夜赏月赋诗,许多寻常百姓也有此雅兴。民间广为流传的三个女婿或三个儿子中秋赛诗的故事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元代中秋节是宋代中秋习俗的持续,民间过中秋以赏月宴饮为主,并且增加了男女月夜相会的爱情元素,这体现在一些以中秋节为背景的元杂剧如《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张生煮海》《云窗梦》的爱情故事之中。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四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原文: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鉴赏

“雁边”三句,月未升之景。“飞琼”,月亮的别称。此言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天上的琼楼玉宇——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露冷”两句,遥想爱人赏月情状。言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所以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难受。“净洗”两句,述月出。此言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使人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秦镜满”三句,既结束上片称赞月圆,又启下片之离愁意。言到了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词人因秋已过半,人在瓜泾却仍旧未能与爱人相聚,而倍感离别之苦,所以反而怨恨起圆月不肯为离人着想也作半圆状,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上片扣题“瓜泾度中秋夕赋”。

“每圆处”三句是说: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本来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羁旅瓜泾,寂寞对圆月,更增添了许多烦恼,所以我对月悲歌,临风泄怨,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万里”两句,词人说:普照人世的圆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由此想到自己羁旅他乡,也不知会遭受到别人多少欺凌?“孤兔”四句。言自己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当晓风起时,才从梦中醒了过来,他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抬头望去,银河已经西斜,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词人记起梦中曾与爱人相聚,但醒后才知是一场空欢喜,这种孤旅客中的凄凉景况,怎不叫人兴一大哭啊!下片忆爱人、叹离愁。

古人中秋的诗句篇十五

2、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元好问

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辛弃疾

4、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晏殊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

7、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8、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月夜思乡》佚名

9、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八月望夕雨》徐凝

10、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八月十五夜》徐凝

11、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陆龟蒙

12、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13、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14、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15、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1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刘过

17、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18、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19、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念奴娇中秋对月》文征明

20、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21、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阳关曲》苏轼

22、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丘崈

2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24、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吴文英

25、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白居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