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一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4课《戏曲人物》。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我国的戏曲艺术品种繁多,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遍及全国每一个城市,涉及到每一个民族,剧种有三百多种,剧目数以万计。本课是从拓宽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角度来设置的,这是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艺术特色的课题。现在的学生对于流行歌曲兴趣浓厚,但对于戏曲却是非常的陌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华夏子孙,应深刻认识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热爱并宏扬祖国的戏曲艺术。所以本节课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和热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走进文本,我发现它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神态和动作,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关于戏曲的知识是本课的新知识,水墨画学生在第六册《我爱大熊猫》那课虽已接触过,但由于平时学生很少运用水墨画去作画,因此技法的指导还很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确定为:对戏曲人物神情、动作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稚拙、天真地加以表现。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辅助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录像、音乐等传统媒体;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播放京剧的磁带录音,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戏曲人物创作的同时,了解戏曲。
2、自主探究学习法 :
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的欣赏,在自主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的活动中,让学生既学习了运用水墨形式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又加深了对戏曲内容的理解。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示范教学法、合作交流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在这节课前学生要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而我要准备的是课件,水墨画工具。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6个环节来说明。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老师手持一根制作的马鞭,踱着方步走进学生的视线。这样,在一片浓浓的京剧味中,我们的美术课拉开了帷幕。这个开场,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课程主题上,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关于戏剧的最初知识。使学生先感受到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并开始揣测本课的上课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比如,戏剧的伴奏形式,马鞭等道具的含义,戏剧演员表演时身段的特点等。我会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来的吗?(聪明的学生会说是骑马,这样道具的含义就能抛给学生去讨论去学习了。)
你觉得老师走进来这架势如何?有没有兴趣也来骑骑马?(寓教于乐,还能展现学生的能力)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戏剧的知识呢?(学生根据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给学生展现的空间,并相机把我们身边的戏剧形式介绍以下,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有了第一个环节的铺垫,第二个环节就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了。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会播放经典的段子给学生欣赏,比如《三岔口》、《闹天宫》,在欣赏前,用激情的语言讲述这两出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学生在欣赏时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二
我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伞”为活动主题,用实物“伞” 把 幼儿带到活动的氛围中来,然后我提出问题:“这么漂亮的伞,你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你也想试一试吗?以此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和想创作激情,通过活动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创作活动的快乐。
1.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胆地进行伞面设计。
2.感受各种伞面的装饰美,体验创作活动的快乐。
1.实物:小花伞2至3把
2.课件:小花伞
3.彩笔、油画棒、纸(画好小伞轮廓)
1.猜谜导入课题:
谜语1:一朵花,真奇怪。晴天不开,雨天开。
教师:是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伞)
谜语2:小帐篷,圆又圆,雨天满街走,晴天家中闲。
教师:这个谜语又是在说什么呢?小朋友们好好想一想。
教师:这两个谜语都是在说什么呢?(都是伞)
2. 欣赏实物小花伞。
(1)出示一把实物小花伞,提问:小花伞有什么作用?
(2)介绍伞的构成:伞顶、伞面、伞把。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伞,为什么?
(3)拿出其他小花伞,说说有什么不同。
3.播放课件,欣赏小花伞图片。
(1) 提问:你们喜欢这只小花伞吗?为什么?
(2)小结伞面设计的特点:首先确定伞顶,伞顶可以设计成圆形、波浪花纹、小花等图案;伞面的边缘可以设计成重复的图案,可以是一朵朵的小花、一只只苹果、一个个爱心等图案。
4.全体幼儿进行伞面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1)出示画好的小花伞轮廓,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让这些空白的伞面变得更美丽。
(2)要求幼儿大胆想象,你设计的图案可以和别人的不一样,伞把也要涂上颜色。发现有困难的幼儿教师重点指导。
5.将幼儿作品拍下来后放在电视上播放,欣赏幼儿作品,教师进行引导性评价。
6.活动结束,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览区。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三
《色彩与生活》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7课的资料。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资料。本课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经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已具有必须的抽象思维本事。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色彩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但对色彩搭配的认识有限,缺少运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的本事。
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列举很多生活实例,帮忙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练习色彩搭配,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白恰当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它的构成受色彩规律制约;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难点则是: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一样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中我以色彩为主线贯穿,依托视觉形象引导,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绘画工具如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提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供给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出示图片并提问: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起学生兴趣。接下来我会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继续追问:假如让你选择,你想生活在哪个环境中,黑白的还是彩色的为什么揭示课题《色彩与生活》。
环节二:探究色彩,新课讲授
(一)色彩三要素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蔬菜、天空及衣柜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三要素,教师讲解色彩三要素的概念。
(二)色彩的搭配方法
当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与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出示两组家居装饰图,鼓励学生观察分析:两组在色彩搭配上有什么不一样你比较喜欢哪一组的色彩为什么色彩的搭配方法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不一样的色彩搭配方法。
环节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青年人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创造生活,美术课程更是如此。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运用本课学习色彩知识及色彩搭配方法,为校服进行色彩搭配。学生创作完成后自主展示并描述作品,同学之间也能够相互评价,教师做最终总结。学生在展示成果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评价。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所以我最终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色彩三要素及色彩搭配方法的相关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举例说说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让色彩动起来
一、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二、色彩的搭配方法:
色相比较、冷色调搭配、暖色调搭配、比较色搭配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四
1、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地位。
本课为浙人版美术第二册第十二课,课型为[设计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一年级对这一学习领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对比与和谐,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纸拎袋》这一课就把这一要求融入了本课的教学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课堂。
由于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呈螺旋形上升,学生在前几课的教学中以初步掌握了有关设计的知识,所以本课在学生掌握设计技能的基础上,紧密融合生活,大胆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纸拎袋。拎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拎袋的品种和式样也越来越多。《纸拎袋》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拎袋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利用一年级小朋友好学、好问,有强烈表现*望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美,运用各种材质用撕、剪、折、卷曲、插接、粘连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和半立体纸工制作,参与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来体验造型设计活动的乐趣。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拎袋的设计制作方法,运用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拎袋。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提示,在本课中我将实现以下三个领域的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各种式样和材质的拎袋,以审美的眼光发现拎袋的美。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拎袋的制作方法,运用画画、剪剪、撕撕等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彩纸、废旧材料进行拎袋的设计制作。
情感目标:领悟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拎袋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新颖有趣的拎袋。
一年级学生好问、好学、好奇心强,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望,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追求有趣味的课堂形式,向往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方法,所以,本课着重于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创造,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各种体验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1、本课的设计我以皮亚杰、布鲁纳的“构建”“发现”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看看、拆拆、议议等活动自主探究拎袋的构造和制作方法。以体验性学习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充满对生活的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挫折体验和成功体验等,各种体验学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体验性学习中渗透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杜威的“从做中学”的主张,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观察拎袋作品、尝试制作拎袋,在探索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法。语言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尝试与探索*望。生活情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为生活服务,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创设生活情境,以旅行这一导线,从准备旅行——欣赏拎袋——设计制作拎袋——推销介绍拎袋——游戏模拟旅行这一系列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1、情境创设,对话激趣。
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长假马上到来了,同学们有什么打算吗?很多同学会说打算全家外出旅游。
师:旅游要作哪些准备呢?
生:准备食物、日常用品、相机等,准备拎袋……
从而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纸拎袋》吧!
2、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图片展示各种款式、各种材质的拎袋,有云南白族的绣花拎袋、蓝印花布拎袋、旅行拎袋等,初步认识拎袋的外形、色彩、材质、图案及用途,感受拎袋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
3、初步了解,尝试制作。
发给各组一只简易的拎袋纸模型,各组所发到的拎袋为不同的造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拆一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拎袋的简易的制作方法,各组派代表上台示范制作方法,各小组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怎样使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样粘连会更牢固?……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制作一只拎袋。
4、拓展思路,感悟设计。
出示几只新奇的拎袋:像房子造型的拎袋、蜘蛛造型的拎袋等,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并在拎袋的形状、色彩、图案基础上进行想象,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再让学生欣赏综合使用卡纸、瓦楞纸等废旧材料,用各种手法制作的拎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5、动手动脑,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设计怎样的拎袋,发给学生作业设计单,在作业设计单上填好设计说明、创意、色彩、材质、设计师签名。让学生领悟设计的意义,并根据设计方案有目的地选取材料进行分工合作。
6、师生互动,“展销”评价。
开个小小“展销会”,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拎袋最受欢迎,“推销商”从拎袋的造型、色彩、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顾客”为国庆旅游挑选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拎袋,教师以记者的身份用相机拍下“推销”的场面,又以评委的身份颁发“心灵手巧”、“最佳创意”奖牌。
7、游戏体验,拓展延伸。
学生提上拎袋作品进行“我们去旅行”的游戏,体验成功的愉悦。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五
本节课根据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依次展开教学。在形态美这一环节中梁老师充分利用书中的范作,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摄影等的画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多样的鸟的表现手法。其次,在讲授动态美时,梁老师又巧妙地结合教具,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自主地发现鸟的各种动态,并在游戏中轻而易举掌握鸟的结构。
如今的美术范画多数都是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把书本中学生作业编辑到课件中,今天,梁老师则是推开了黑板,几张用油画棒描绘的漂亮的范画跃然眼前,这一时刻,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激情完全被释放,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美声,纷纷评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业时的要求。
“美术课需要用到美术书吗?”说实在的确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很纠结。 多数的美术展示课几乎没有看到老师们使用本书,因为所有书本中的范作范画、名师赏析都放置在ppt中,真的没有必要。可反言之,书本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书更直观更亲切更有思考空间,所以,对于常态课而言使用书本这一环节还是必不可少,梁老师的这堂课几次重复使用书本,欣赏书中的作品来讲授贯穿知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书本的真正妙处。
下面几点思索与老师们共勉
1、在板书设计上不妨把课题写的高点,有更多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把‘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纳入到板书内容中。
2、讲授鸟的动态这一环节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拼一拼、摆一摆,我想会更有效地拼贴出各种姿态的鸟。
3、学生作业要求中可以加入鸟的生活环境,让作业更加丰富、饱满。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六
(一)教材来源、分析
《出壳了》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本课教材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理解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构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生命的奥秘,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技能目标:经过记忆和大胆的想象,用自我独特构思的表现形式来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三)教学重点:用独特的构思表现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一样种动物的特点,经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观察——引导——启发——创造”,以小鸡出壳为线索,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我的不一样感受。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资料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观察尝试表演的学习方法
(2)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二)在欣赏,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头,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你们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了十个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脚蹬。是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受苦的`一天。妈妈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幸福,因为妈妈有了你这个可爱的孩子。动物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
鸡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它在鸡妈妈的精心孵化下,蛋宝宝的内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了第21天的时候,小鸡最终破壳而出了。
(二)在欣赏,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之后,请同学们来做做小鸡从壳里出来的样貌。(破壳——用嘴啄开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用脚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有的很新鲜、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娇气躲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伙伴一齐打闹、而妈妈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爱惜又是激动。
还有什么动物是象小鸡一样从壳里出来的?如:恐龙、企鹅,鸡,鸭、鸟类、鳄鱼、蛇(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的动物的形象)
它们一出生最想干什么?比如小海龟、企鹅等等。(播放课件)
我们共同欣赏小朋友的画。(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不但观察了小动物出壳的情形,还欣赏了小朋友的作品。下头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想画什么?(如:小鸡和鸡妈妈、小鸭刚出壳的情形、小海龟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小动物出壳的表现方法:
(1)生命自然构成的连接图。
(2)妈妈和出生的小动物、未出生的小动物的心境。
播放以出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梦想的作品让学生自我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我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终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我的不一样感受。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七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
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李老师在讲授绘画技巧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并通过提问题答问题,让学生思考,逐渐引导学生获得绘画方法,了解有关注意事项.李老师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此外,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显示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赏析《苍松翠柏——山石画法》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节课重点讲解“皴法”,但在学生练习时,对如何起笔勾出山石轮廓,较为迟疑,我认为教师在画石起手、组合等方法应讲解一下,降低学生难度。
2、学生参与面较小,虽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了“互动”教学,但参与面较小,只有个别同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小组比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入竞争意识提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虽然,本节课存在着若干缺憾,但总的来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深切的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东风43小学的翁朦,很荣幸我能参加此次的说课比赛。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小学美术五年级第十册第六课的资料《喜怒哀乐》。
针对教材资料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美术造型表现课。接下来,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喜怒哀乐》这一课要应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十分丰富活跃的时期,结合这一学龄特点,教材要求让学生了解人物表情的不一样表达方式,经过观察与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表演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为一个课时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人物表情的不一样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经过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
情感目标:理解不一样表情下不一样的经历,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本课的重、难点:分析五官的微妙变化所产生不一样的表情。结合表情特征,大胆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必须的教学方法,我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中的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游戏教学法:
(2)示范指导法
(3)引导欣赏法
以上的方法主要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问题讨论法
2、自主学习法
我时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创作的欢乐。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亲近学生,游戏导入。(本环节用时3分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简便进入课题,我出示一幅趣味的故事画。一只鸡蛋打碎了,旁边的四只鸡蛋看到这一现象露出4种不一样的表情。学生观察故事画,提出两个问题:旁观鸡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情?猜一猜谁才是这只碎鸡蛋的好朋友?经过学生一翻讨论,得出了答案。并借此机会引出人物四大表情:笑、哭、怒、愁。
(设计意图:使用游戏激趣法,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导入课题。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很快认识到产生的表情和心境有关。)
2、解析图例、总结规律。(本环节用时6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给大家出了一道连线题。让学生把出示的人物表情照片和对应的简笔画表情连起来。学生很快就把对应的表情连起来了。而在简笔画人物表情中五官变化的比较十分清晰。使用问题讨论法,让学生根据简笔画中出现的五官特征,讨论总结出画表情的口诀。学生边读口诀边亲身体验做出喜怒哀愁四种表情,同桌之间相互观察。
(经过本环节的设计,降低了总结五官变化规律的难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让学生敢于说出自我的见解和猜想。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构成共识、而得出的结论更能被熟记和领悟,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3、游戏测试、巩固知识(本环节用时2分钟)
这一环节中,我例举了产生微妙变化的眉毛、嘴巴、眼睛等单独的五官,让学生先讨论后猜,这是哪一种表情中的五官。
(设计意图:使教师对学生掌握五官表情的情景进行检测和反馈,为后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4、欣赏名画、感受意境(本环节用时7分钟)
本环节,我准备了4副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首先为大家讲解这幅肖像画当代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我感受画面主人为何有这种神情。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感慨,再继而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五官变化和规律。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大师作画的意图和情境。这一阶段是作为本堂课情感升华的部分。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由情入景,深切的感受到画面的心境与意境,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作时大胆抒发心境奠下基础。)
5、步骤示范、技法总结(本环节用时5分钟)
示范前,我先抒发自我的心境,讲述今日发生了许多让我感到开心的事,能够用一个“乐”字来概括。我忍不住想把“乐”画出来。在黑板上示范自画像。边示范边提醒学生作画能够将五官适度夸张,结合表情口诀。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虚实等,并留出一个五官“嘴巴”,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根据我的表情添加。
(设计意图:经过示范指导法,让学生更清楚更有效的掌握作画的步骤,留空示范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与教师建立亲密关系。也为他们后续无拘无束的作画做好铺垫。)
6、大胆创作、巡回指导(10分钟)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在积累了必须的美术技法和情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望已经很强烈了。这时我给学生自主创作的机会。以镜子中的自我为模特,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画。也能够画你的同学、父母、教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表情。
(作业设计意图:这一阶段是对自主学习的体现。让学生对自我抒发心境后五官的微妙变化产生了兴趣。让他们画出具有表情特征的自我,是很趣味的一件事。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间接教育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在巡回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明白想要表达的心境,但由于拘泥于技法,又害怕把自我画的不像,导致人物表现的很紧、构图不饱满、表情不夸张生动这些问题。于是我立刻当堂挑出一位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线条画的不够流畅、也不是很像自我,但将人物表情表现的很夸张,笑的时候颧骨和下巴也会跟着变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大胆的画出了自我的感受,我抓住机会大力的表扬这幅作品。这时很多同学不再纠结于画像不像,都放开手笔,大胆的去创作,随心所欲的去表达自我的心境。以至于来后出又现很多生动的作业。
7、展示作品、自评互评。(本环节用时5分钟)
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我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为大家讲述这张心境背后的故事。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猜画面所表达的是什么表情,也能够从美术技法,如线条、构图这些方面去评价(这样设计评价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景,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本事、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8、课堂小结,扩展延伸。(本环节用时2分钟)
本节课是以线描述生的方式画人物表情。但其实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心境,比如为开心的人物肖像加上暖色调的背景,更能衬托画面的喜感。为哀愁着的人物背景加上冷色灰色调,更能衬托人物的悲愁感受。
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提议同学们回家为自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画一张肖像,并为画面填上适合的色彩。
最终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对大家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祝愿大家笑口常开!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课堂。学生回味无穷。
本课的目的是经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的表情变化及规律,并用绘画表现人物的不一样神态。我从两方面入手,人物表情神态中最突出的就是眉毛、眼睛和嘴巴,只要让学生抓住这三个器官在产生不一样表情时的变化,就能准确的描绘出人物表情,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绘画作品,顺水推舟,继而发展到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是未来的大师,增强他们作画信心。在此基础上,我再做示范突破解决本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不足:学生的作业代表了一节课的学习成果,我对作业的点评应当从美术技法层面升华到情感表达层面,让他们大胆联想抒发看到作业后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到达知识与思想的双丰收。
美术新课标指出:教学不仅仅关注美术学习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本节课经过合作探讨,实现了创新意识、思维、本事的培养,实现了知识与本事的同步提高。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乐趣的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儿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
我的说课完毕!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九
这是由海滨一小的 王老师执教的《风儿吹过》一课,从整体上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王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通过听风——模仿风——感受风——画风,层层诱导深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不足之处:
1、教师上课语气过于平淡,要富有激情,不要吝啬激励学生。
2、教师拿出迷你电风扇让学生感受风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凉快,这时教师总结了不同季节吹过来的风有不同的感觉,这时教师是否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冷暖用什么颜色表达好。让学生从不同的色调中尝试出不同的表现风的方法。
小伙伴说课稿美术篇十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上册第五单元造型广场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上一节课《小泥人》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法本,本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学会制作动物笔挂的方法和美化壁挂的技巧,巩固学生所学的泥工技能。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粘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变的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粘土制成泥胚,把它烧制成陶器。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 、彩陶、引纹陶和拟形陶器。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物。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制物的印象较大,在烧成的陶器上还保留着编织物的痕迹,像布纹、席纹和绳纹都成了简单的装饰。随着轮制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匀称,较之有手捏塑的器物,在装饰上又出现了新的纹样。如今,陶艺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开发创造力的生活时尚,国内已有不少以陶艺为休闲方式来经营的“陶吧”。
本课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做一个泥工动物壁挂,学生在掌握压、捏、搓、团等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做的各种动物造型进行分析,甚至可以提供学生一些他们喜爱的动物造型,并与学生一起探究、指导其制作方法,同时将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学中,教师对造型独特、图案新颖的作品应多加赞扬。
这一课是第19课《小泥人》延伸课,这节课要求学生在掌握泥工的一些基本技法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图案的添加与技巧的灵活运用是本课的关键。同时以启发学生想象,刻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为难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泥工的基本制作方法,回忆各种动物的造型,并用
泥团制作出各种动物的外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欣赏动物图案装饰美的趣味性,并通过泥工的各种技法的巧妙使用,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壁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壁挂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动物壁挂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感受动物壁挂的造型,培养学生对陶艺的热爱。
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旨在增强学生的感观欣赏,引领其积极参与课内的多种探究创作。同时,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从同龄人优秀作品到教师范例、欣赏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广泛涉及的各类学生作品,使其在多元信息化的环境下能通过欣赏,观察范例的材料、方法和制作特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多种尝试实践,多种体验创作中,学会思考和自主探究。
课的引入部分,首先组织学生对二种由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进行比较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进行对比。教师及时的告诉学生不同材质的壁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其用途也不同。然后小组探究壁挂还可以用哪些材质来制作,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供学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引出课题。
接下来的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学生欣赏各种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学生自主探究做动物壁挂所需的工具,从而让学生认识一些新的制作工具。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探究动物壁挂的制作方法,教师边小结边引导,并告诉学生制作动物壁挂时首先要擀泥板,并用竹泥刀切挖出动物的外形。这里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动物外形的剪影,以便学生制作出更多的动物壁挂,同时降低学生刻划动物外形的难度。接着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懂得切挖外形时一定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才能达做好到动物壁挂的第一步。此时学生开始尝试作业练习一: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多次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以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与创作活动中自觉,主动,独立地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多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进行思维发散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为学生作业的创造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尝试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后为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欣赏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作品,同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各种花纹排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物壁挂上的五官和花纹是怎么做的?教师小结:壁挂上的花纹可以用各种小工具刻划或搓一些细的泥条、小的泥团添加在上面。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一些图案排列的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刻划各种图案。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开展进一步持续的方式的过程。
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壁挂”展。然后请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创作的壁挂作品。学生根据评价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然后由小组推荐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并由组长进行介绍。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学生在参与中调动了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信。
拓展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泥团除了制作成泥人、壁挂还可以制作哪些物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