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实用8篇)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16:56:02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实用8篇)
时间:2023-10-25 16:56:02     小编:碧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用的同时,也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方式,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较快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在保留本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实现本国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根本性影响的风俗、表演艺术、民族语言、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通过文化全球化,这些文化形式正摒弃或超越国界、民族的限制实现着民族与世界的“资源”共享,同样也是通过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积淀物”得到保护,从而使他们永久的被保留而不断地被传播。

2、文化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历史已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而新的先进的世界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而只能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发展中国家凭借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互动使本国的“传统”与世界的“现代”进行有力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秀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本国文化与先进的世界文化融会贯通起来,实现本国文化的现代化,从而推动本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与腾飞,但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被遗弃或消失,而文化全球化则使这一影响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印度,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存在几百年的古老的建筑被拆掉或是呈现出残垣断壁,但印度国家却对此表现出不自知;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风俗礼仪、民族语言等传统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被“时尚的、彰显国际风范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其他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则可能在这一过程的影响下被改造,从而变换为具有“西方特质”的内容。而传统文化中一些精髓文化的逐渐改变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可怕的,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强大也将会受到限制,所以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饱尝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美味大餐”的同时,也一定要时刻注意随之带来的对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负面冲击。

2、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性,一方面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并积极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摆正态度,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到来,对于处在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对他们尤为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更深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国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把文化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排斥与拒绝,甚至一些国家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的高度。文化全球化的确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回避或忽视文化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富强,必须要摆正态度,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丰富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体系。

第二,发展中国家要以文化全球化为契机,在立足本国文化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1970年,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6]。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努力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国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以此为契机,抓住这一时代赋予其的有利条件,丰富完善本国的文化内容,使其更好地为本国的现代文明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时,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尤其是要从本国的文化实情出发,本着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取长补短、去劣存优,从而实现本国文化的“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对于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家也要注意进行继承与发扬,尤其在与世界现代文化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不盲从,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对本国有益的国外先进文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要勇于抛弃落后于时代并阻碍本国发展的一些旧观念、旧传统,积极“解放思想”,实现本国文化的“优化整合”,从而为本国文化的创新开辟道路。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所谓创造的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却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全成一个新的事物”[7]。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的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在文化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它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态度而放慢脚步或停止,相反,在当今信息大潮的作用下,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有效资源,实现自身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从而最终推进文化大潮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8.

[4]许悼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73.

[5]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18.

[6][荷]m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15.

[7]鲍宗豪。论文化全球[j]。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中国文化的源流悠久,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三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成就相继出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在学习《中国文化简史》这门课程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生敬畏之情。

第二段:封建道德的影响与传承。中华文明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封建文明,而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它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了教育体系中,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简史中,我了解到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包括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四个关系,以及重视孝道、尊师、礼仪、廉洁等伦理道德概念。这些道德理念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段:中国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精神。中国文化的艺术和文学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具特色且具有影响力的。从古代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到现代的电影、音乐、舞蹈,中国艺术一直都在积极地创新和发展。我通过学习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精神追求的是“大美”,注重表达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又融入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四段:中国传统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与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传统宗教多元而丰富,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塑造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力量之一。宗教信仰的传统让中国人尊重自然、崇拜祖先,注重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简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段: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以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特征,重视创新与传承的统一。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简史》,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内涵让我深感自豪。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三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并体会到中国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下面将从传统价值观、文化传承、中国特色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我对中国文化的体会。

首先,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强调了家庭、友谊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帮助。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家庭对个人的塑造和影响。此外,友谊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朋友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文化还注重社会责任感,鼓励每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思想引导了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其次,我认识到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对于经典书籍的研读和理解,通过研读经典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在课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奥和博大精深之处。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中国文化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经典作品的研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第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平衡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念使得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环境破坏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也对我个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让我更加注重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也存在着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我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有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和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指导意义。中国文化赋予了我对于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新认识,引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独特性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我们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我相信自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并为实现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国文化简史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会逐渐加深。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对人类智慧和美德的积淀。通过对中国文化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中国人民学会了合作、耕作和生产,并从中汲取智慧。古代的农耕文化为后来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务实、勤劳和过日子的精神。这种勤劳和智慧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我钦佩的品质,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其次,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智慧的人。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德。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感。仁者爱人,义者尽责,礼者尊重他人,智者谦虚学习,信者守信守诺。这些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处世并塑造自己的品格。

第三,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和美好追求的不懈努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传统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逐渐与外来文化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不断创新和发展。我深受中国人民对于生活和美好追求的努力所打动,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努力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第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中国人民都能够秉持着同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共存。这样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值得我学习和借鉴。我相信只有在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够实现和平、繁荣和稳定的社会。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简史,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美德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引导。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倡导传统美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价值观、智慧和美德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简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作为中国人,我将以中国文化为荣,并时刻铭记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六

在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倒,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病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感染到其他人。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在我们身边,政府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从下令让民众“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便坚决不出门”,到设置关卡,测量出行民众的体温,再到进行楼层、大街消毒,封路、禁止民众出行,甚至延迟开学。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让我们意识到这场灾疫的严重性。同时,我们也知道,只有积极配合政府,这场“战争”才会早日结束。

“武汉加油”“今夜我们都是武汉人”的声声呐喊,再到来自各方的物资支援,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有网友感慨,鼠年春节恐怕是最冷清的一个春节。但恰恰因为所有中国人都都心系疫区、心系彼此,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最暖心、最热闹的春节。

战,则胜;不战,则败。合,则利;不合,则伤。公共健康是全民健康,公共安全是全民安全,具有公共属性,不能有个别得失之分、利益之别、属地之界。抗击疫情,不是一城一地之事,不是医疗卫生战线的事,而是全国人民的事。医护工作者换上防护服,义无反顾地走进病区;武汉采取应急措施,留下阻击疫情的决心;厂家加紧生产口罩等医疗用品,承诺不加价、不断货,驰而不息地运往各地……从政府到个人,从救治前线到支撑后方,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起来、誓死坚守起来,才能以自我之强大压制住病毒,全社会的“免疫系统”需要在恢复中增强抵抗能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中华大地上,从来不乏英雄的足迹。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中华儿女总有超乎想象的坚强、团结与力量。

新年的钟声已近敲响,万紫千红的春天已经不远了,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辽阔而深厚。对于外国人来说,了解中国文化是增进中外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文化简读》的书籍,通过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下面我将从文化的定义、传统婚礼、茶道艺术、中国节日以及太极拳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文化的理解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方面所反映的一种集体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深厚丰富,千姿百态。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简读》,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其次,传统婚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中国的传统婚礼历来被视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仪式。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严肃的事务,不仅仅是两个个体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间的联姻。婚礼准备工作繁琐,程序繁重,其中鞠躬、敬茶、行礼等一系列传统仪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尊重之道。通过了解传统婚礼,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家族观念。

接下来,茶道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茶作为中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中国文化简读》的介绍,我了解到了茶道艺术的博大精深。茶道注重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茶道的世界里,茶人以自然净化心灵,以细腻的情感传达与沟通。茶道艺术的理念也深受日本茶道的影响,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了解茶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推崇自然之风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代表着中国人的情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传统节日还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凝聚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最后,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太极拳融合了中医、哲学等多种元素,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深奥的内功而闻名于世。通过了解太极拳,我深感中国文化注重的是身心合一,追求内在平衡与和谐。太极拳所倡导的“以柔克刚”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通过读书了解中国文化,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文化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传承,也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对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八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用的同时,也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方式,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较快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在保留本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实现本国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根本性影响的风俗、表演艺术、民族语言、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通过文化全球化,这些文化形式正摒弃或超越国界、民族的限制实现着民族与世界的“资源”共享,同样也是通过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积淀物”得到保护,从而使他们永久的被保留而不断地被传播。

2、文化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成长起来的,现代历史已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而新的先进的世界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而只能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发展中国家凭借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互动使本国的“传统”与世界的“现代”进行有力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秀文化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本国文化与先进的世界文化融会贯通起来,实现本国文化的现代化,从而推动本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与腾飞,但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被遗弃或消失,而文化全球化则使这一影响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印度,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存在几百年的古老的建筑被拆掉或是呈现出残垣断壁,但印度国家却对此表现出不自知;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风俗礼仪、民族语言等传统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被“时尚的、彰显国际风范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其他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则可能在这一过程的影响下被改造,从而变换为具有“西方特质”的内容。而传统文化中一些精髓文化的逐渐改变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可怕的,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强大也将会受到限制,所以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饱尝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美味大餐”的同时,也一定要时刻注意随之带来的对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的负面冲击。

2、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性,一方面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并积极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展中国家要摆正态度,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到来,对于处在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对他们尤为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更深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国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把文化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排斥与拒绝,甚至一些国家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的高度。文化全球化的确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回避或忽视文化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富强,必须要摆正态度,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文化全球化,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丰富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体系。

第二,发展中国家要以文化全球化为契机,在立足本国文化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1970年,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6]。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努力进行本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国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以此为契机,抓住这一时代赋予其的有利条件,丰富完善本国的文化内容,使其更好地为本国的现代文明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时,如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尤其是要从本国的文化实情出发,本着各国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取长补短、去劣存优,从而实现本国文化的“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对于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家也要注意进行继承与发扬,尤其在与世界现代文化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不盲从,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对本国有益的国外先进文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要勇于抛弃落后于时代并阻碍本国发展的一些旧观念、旧传统,积极“解放思想”,实现本国文化的“优化整合”,从而为本国文化的创新开辟道路。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所谓创造的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却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全成一个新的事物”[7]。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的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在文化方面一定要时刻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也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它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态度而放慢脚步或停止,相反,在当今信息大潮的作用下,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有效资源,实现自身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从而最终推进文化大潮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8.

[4]许悼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73.

[5]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18.

[6][荷]m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译。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15.

[7]鲍宗豪。论文化全球[j]。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