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2、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浪之歌》
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德满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试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雨之歌》
它主要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
文中的空间感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让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第一, 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 意蕴之美。
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 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2、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3、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从赏析《春夜喜雨》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同学默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xxx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我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喜爱小草。
花园里小草长的绿油油的,他们千姿百态,有的跳舞,有的唱歌,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不甘示弱的蝴蝶飞在小草们中间翩翩起舞,像是给小草加了一条彩带。这个景象一定会让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一会就下起了毛毛细雨,雨水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后来雨越下越大,倾盆大雨把小草折磨的奄奄一息。
雨过天晴,小草又挺直了腰板站立了起来。看!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开始唱歌、跳舞了。它们好像在为自己顽强的生命骄傲呢!
啊!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啊,它真的太棒了!我也要向小草学习。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长江之歌》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歌词两首》中的一首。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为本课另一首歌词和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学习做铺垫。《长江之歌》写出了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表达了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荡涤”“磅礴”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歌词的具体内容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课文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借助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并掌握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长江之歌》所述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内容,以读助讲,导引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在以读助讲,导引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文本的感情基调,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领会课文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坚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歌词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反复、大量朗读,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领会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导学阶段、应用评价阶段。
导入阶段: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导学阶段:
(1)教师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2)学生汇报他们搜集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3)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并讲解。
(4)自由诵读课文后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见解,教师点拨。
(6)全班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学生跟唱。
应用评价阶段:分为课堂小结、课中交流和课后背诵并学唱《长江之歌》三个方面。特别是课中交流,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大胆表述对课文的理解。
长江之歌
长江——母亲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母亲河礼赞》。《长江之歌》是电影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七八年级的学生中一大部分已处于变声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声音不稳定,发声持久性差,唱歌费力,还有他们虽然喜欢听影视音乐,但更多的是关注剧情,就音乐与画面,音乐与剧情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江之歌》旋律,用亲切,真挚的感情演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音乐体验,歌唱模仿,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分小组合作,综合利用音乐知识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b。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c。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1)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旋律的音准和情绪。
2)教学难点:掌握歌唱的方法,歌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方法,运用整体感知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视听法等
1)。导课:本课的导入我采用长江风景图片。
2)、歌曲简介:《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3)、歌曲欣赏:欣赏《长江之歌》。
4)、小组讨论:问:歌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歌曲学唱:本课的重点,首先随录音模唱,通过第一遍模唱,使学生熟悉旋律,找出换气点,第二遍模唱,我会指导学生吸气如闻花香,呼气如吹灰的方法来演唱,第三遍模唱让学生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师生互动:教师领唱,男女生分组展示。
7)、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1)音乐课堂具有富有个性、充满快乐、富有想象、动态生成、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 。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示的参评课件是《丰收之歌》,选自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运用了ppt制做了教学课件。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丰收之歌》让学生了解丹麦的人文风情,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出的欢快的场景,并知道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
出示学生学过的歌曲《小桥流水》歌谱,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中演唱作为发声练习。
由歌词内容导入到音程的练唱部分。这个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两组音程根据音高设计成摘苹果的自主学习环节,由学生点击其中的任意一个苹果出现一个音名,学生演唱,再通过链接返回主页面。由此反复。最后将一组音名同时出现学生巩固练唱,再进入第二组音程学习。
通过老师现场配乐表演的两段舞蹈,介绍新授歌曲是一首丹麦民歌。再介绍丹麦的人文知识。这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用不同的显示方式插入了9张图片,给学生欣赏。再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通过了解音乐的欢快情绪,告诉大家音乐是表现丰收的场景,请大家在第二遍边听音乐边用丰收的动作表现音乐。
出示歌谱,请学生找出歌谱中几处重复的部分,并用红色、绿色标出,用蓝色标出独立的一句,通过色块的区别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分别出现组成歌曲的三个乐句旋律进行学习。
出示全谱,学生练习识谱,演唱旋律。
出示全部词谱,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随伴奏轻声配词。
用色块标出重复的旋律,提醒学生配词时注意音准。随伴奏演唱。
接下来我插入了8张丰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调动学生的兴趣。
随歌曲伴奏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用链接的方式出现打击乐伴奏图谱,让学生根据图谱用不同的打击乐伴奏。分组配乐演唱、演奏。
通过刚才的打击乐演奏,导入还可以用很多形式表现丰收场景。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随着乐曲中不断出现的乐器作出不同的演奏动作。
总结下课。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长江”风貌简单的了解,并通过歌曲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我采用视频导入方法,我会先播放“母亲河”黄河的视频,并提问学生: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象到什么场景?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与日常经验的总结,可以回答出:给人一种雄伟、壮丽、澎湃的感觉;想象到中华英雄儿女不畏艰险、勇敢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
由此,引入到我国另一条历史长河“长江”的学习,感受一下“长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
第二部分:探究学习,新课教授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
初次聆听,我会设置问题: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行自由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歌曲的情绪为热情、激动、亲切地;给人一种壮阔、震撼的感觉。
再次聆听,我会顺势接着设置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什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我总结为:采用领唱合唱的方式,“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以及人物的情感。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歌曲的整体风格特点初步了解,捕捉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活动二:学习歌曲
首先,我会进行弹琴,组织学生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用圆润、优美的声音进行发声。
其次,我会与学生一起演唱歌谱,在演唱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歌曲中有哪些音乐元素?又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回答;我总结为:旋律中出现琶音、大跳等;琶音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坚定、跳跃的感觉,间接描绘长江水流的特点、以及感觉;旋律中出现大跳,主要是通过旋律的起伏突出人物的情感。
最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思考:歌曲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学生听过对歌词的研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回答出:歌曲通过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赞美与歌颂,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与爱国之情。
通过这样具体、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学习歌曲,了解欣赏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活动三:演唱歌曲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歌曲?学生通过将歌曲与情感的结合,可以回答出:用坚定有力、稍显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然后,我会请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领唱,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循序渐进的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发散思维与想象力,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聆听歌曲《黄河颂》,与《长江之歌》进行对比欣赏。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点题升华
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
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学生针对歌曲,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呼吁学生热爱生活与大自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
对于本节课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长江”的有关内容,下节课进行交流学习。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牧童之歌》一课。本单元以放牧歌谣为主题,安排《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姑娘》和《牧羊女》等四首背景都不一样的歌曲进行学习。本课我将安排学习《牧童之歌》,并借鉴钢琴版的《牧童之歌》带孩子们完整地演绎歌曲。
教材简介、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牧童之歌》(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是一首四句体歌曲,一字一音,第二句的大跳音程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呼唤式音调特征,三、四句级进音节较多,与一、二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巧妙地将生动活泼的节奏与浓郁的哈萨克民歌音调结合,生动刻画了哈萨克儿童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色。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能在歌曲的'听唱及律动中感受哈萨克歌舞的特点,并对哈萨克音乐感兴趣;
3、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演绎歌曲。
感受哈萨克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哈萨克音乐的兴趣。是我将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唱准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能够用多种方式、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情感能诱发其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为了使儿童在充分地体验中既受到情感地熏陶,又获得技能的领悟,我在本堂课中,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与创造体验,努力构建一个宽松、民主、愉快、合作的真情空间。
教学总体思路和安排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模块: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学习、鼓励表现
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伴奏音乐为“牧童之歌”的旋律)带领孩子们走进哈萨克族。学生看画面、听音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他们就此谈对视频中风景及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感想。为下面新课学习作好了“情境”引导。
2、引导探索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以组为单位学习哈萨克族基本舞步:动肩、跑马步、垫步,加入《牧童之歌》范唱音乐。学生在学习动作的同时,再次熟悉了歌曲旋律。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不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体验更进一步,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哈萨克族歌舞的热爱之情。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
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学歌曲。让他们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自已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然后请学生用自已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这时我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已教,让每个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随后,我看时机抓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让全班学生对比并进行拍击。至此,本课中的难点得以解决。我再进一步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进行渲染。让孩子们感受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心情。这一环节设计中,教师参与其中,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鼓励表现
欣赏老师弹奏的钢琴版《牧童之歌》,学生思考与歌曲《牧童之歌》的联系。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用钢琴,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歌曲意境?这时,学生会想到打击乐器、舞蹈、口风琴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我趁机让他们成为小指挥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器乐家的身份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表现歌曲形象。至此,学生大脑被激活,情绪自然被积极调动。师生一起跟音乐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表演音乐和创编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文档为doc格式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但毛老师却抓住了重点,课堂效率较高。
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课堂的反映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老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在《牧童之歌》教学时,毛老师用优美有新疆特色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把学生带进新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真正融入课堂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课堂氛围才会融洽。
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毛老师先是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毛老师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在享受音乐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完整唱好歌曲后,引导小朋友为歌曲加入动作,以表现活泼形象的“小牧童”。学生在歌唱、舞蹈、表演的活动中,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两点小建议:
1、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更加精确一些;
2、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正确的歌唱坐姿、正确的歌唱方法,面带微笑轻声唱,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母亲河礼赞》。《长江之歌》是电影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
七八年级的学生中一大部分已处于变声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声音不稳定,发声持久性差,唱歌费力,还有他们虽然喜欢听影视音乐,但更多的是关注剧情,就音乐与画面,音乐与剧情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江之歌》旋律,用亲切,真挚的感情演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音乐体验,歌唱模仿,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分小组合作,综合利用音乐知识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b、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c、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1)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旋律的音准和情绪。
2)教学难点:掌握歌唱的方法,歌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方法,运用整体感知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视听法等
1)。导课:本课的导入我采用长江风景图片。
2)、歌曲简介:《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3)、歌曲欣赏:欣赏《长江之歌》。
4)、小组讨论:问:歌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歌曲学唱:本课的重点,首先随录音模唱,通过第一遍模唱,使学生熟悉旋律,找出换气点,第二遍模唱,我会指导学生吸气如闻花香,呼气如吹灰的方法来演唱,第三遍模唱让学生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师生互动:教师领唱,男女生分组展示。
7)、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音乐课堂具有富有个性、充满快乐、富有想象、动态生成、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 。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去年中秋节,超强台风“莫兰蒂”侵入厦门。“莫兰蒂”的来到,让许多树木在这场天灾中失去了生命。街道上的树木东倒西歪,鼓浪屿的古树被拦腰折断,枯枝败叶铺满街道,到处是树的“尸体”。厦门理工学院携手华美空间举办了一场很有创意的活动——“让枯枝拥有第二次生命”。我也报名参加。
活动开始了,我准备做一棵彩色的“树”,我选了一根细长的树枝放在一旁备用。再在画盘上调着自己需要的颜色备用。接着,拿起小刀小心翼翼地修整枯枝的形状,让它更加美观。然后,轻轻托起画盘,小心地端好,不让它有一丝倾斜。我拿起画笔,把笔尖在画盘上轻轻一蘸,仔细地涂抹着树干、树枝,把颜色涂得很均匀。不知过了多久,我眼前突然一亮,枯枝已经穿上了绚丽多彩的衣裳,身上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正在跳一段充满活力的生命之舞。我满意地笑了。环顾四周,每一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打扮自己的树枝,连说一句话的工夫都没有。为了让这美丽的衣裳舞得更欢,我还采用了别人的方法:让颜色越来越浅,然后再换另外一种颜色。于是,我就一会儿用大笔涂抹颜料,一会儿用小笔勾画花纹,忙得不可开交。
终于,涂好了颜色,我仔细地端详着,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对了,我可以找些花儿和果子来装饰它呀!我冲到外面仔细地寻找着。啊,找到了!我在一簇花丛旁发现了几朵掉落的小花儿。我连忙一边挑选,一边收集着。然后用细细的铁丝绑上,再绑在枯枝上。哇,总算大功告成啦!五颜六色的树枝有了花儿的点缀,顿时显得春意盎然!
饱受“莫兰蒂”摧残的枯枝经过我们的装点,变得更加美丽,充满活力。厦门理工大学这次“变废为宝”的创新活动,诞生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工艺品,让枯枝拥有了第二次生命,再次唱响生命之歌。这些独一无二的工艺品,见证了厦门人的团结与强大,诉说着厦门人灾后重建的勇气与效率。赞!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二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特点。
一、说教材
《长江之歌》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这是一首抒情诗,歌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根据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有关长江的资料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等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深入理解诗歌意思,体会长江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定为紧扣中心句,通过文本的细读、资料的交流、影片的欣赏和歌曲的学唱体会情感,引发共鸣。
二、说教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欣赏、思考、讨论和朗诵的形式。
本课主要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欣赏和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长江之歌》专题网站,网站分为6个版块:“了解长江”“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精读入情”“拓展学习”“练习巩固”。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欣赏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
本课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此片当年创下了至今仍无法打破的40%的收视率,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的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
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
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的《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聆听之后,学生会对朗读跃跃欲试,于是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初读感知”。
明确初读要求:1、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点击图片进入课文。2、找出不懂的字词,两人一组讨论解决疑难。3、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请相互评价。初读过后可以检查生词,检查诗歌的朗读。
本诗中心明确,情感突出,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我设计了“细读感悟”和“精读入情”这两个学习环节。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我便把中心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勾画相关词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这首诗歌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所以在交流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景音乐,比如选择《在灿烂的阳光下》,点击打开,就可以朗诵了。在感悟完整首诗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选音乐练读整首诗歌,然后在班内展示。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主角,所以我设计了“拓展学习”这一环节。
在这里学生会欣赏到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我还插入了一些相关链接,有赞美长江的散文诗、文章,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欣赏之余,我引导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
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五、说设计特点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自主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很浅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三
李老师这节课,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是完成好综合音乐活动的关键。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象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李老师的这节课在音乐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上述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
音乐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挖掘。在理念上提倡学科综合;在内容方面强调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等的联系。吴老师的这堂课以新疆哈萨克民歌编写的《牧童之歌》为基本教学内容,多处穿插了体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多媒体画面:首先展示了集声、色、象、形为一体的优美的天山风景图;接着又展示了配有《牧童之歌》的体现新疆牧民生活习俗的载歌载舞的画面。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新疆文化的印象,教师声情并茂地清唱了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进而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手拿摇鼓头戴新疆帽,伴随优美旋律和“特别的”节奏,体验了一回做新疆人的滋味,学生动得充分、学得快乐。以上内容的穿插,对学生用欢乐、轻快地声音唱好《牧童之歌》,表现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时的愉快心情起到了铺垫作用。当学生放飞自己的想像沉浸在紧扣教材特点的意境中时,吴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南通。结合家乡“五成同创”的活动,学生欣赏了mtv《南通好家园》。学生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跟着唱一唱等,对家乡的真挚、热爱之情得到了自然流露。这也是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中所追求的。
《牧童之歌》这节课李老师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模唱法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牧童之歌》,而吴老师在解决歌曲的重难点:直到学生把握附点十六分音符时,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学唱歌,再学舞蹈,最后再边学边跳的教学模式。教师直接从歌曲中选择典型的节奏型,通过尝试学习拍打新疆手鼓,念歌词,跟着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学生初步掌握了《牧童之歌》中节奏的难点,这为顺利学好《牧童之歌》这首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本课中重视学生的听觉体验,因为“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运用传统的听录音的形式,并结合现代“多媒体”共安排学生听了8遍。有开头为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兴趣和好奇的班杜拉的“大自然系列音乐”(之一);有老师范唱和磁带里的《牧童之歌》;还有体现人文拓展因素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及《南通好家园》。每次的“听”,教师都能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能够结合问题有意识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和体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继而学生学会唱《牧童之歌》便水到渠成。
就解决本堂课难点的来说,《牧童之歌》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及其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李老师首先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知了叫”,即“知.了”;然后针对“ ”这一乐句“说(按节奏说歌词)”并“唱”这一乐句,唱时教师尤其提醒并指导学生“马”、“羊”唱得短而弱,“边”、“滩”唱时字尾快点。难点解决了,学会唱就不成问题。就整堂课的框架设计来说,开始部分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画卷:火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原,飞奔的骏马……幸福的牧民。将学生带入了《牧童之歌》歌词所描述的美妙意境。基本教学部分教师再握歌词、旋律、节奏、音乐表现等音乐意境要素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听一听——动一动——再听——学唱等,这一过程中吴老师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由“新疆”联想到家乡南通,在轻松和谐的美妙意境中结合南通的“五城同创”,学生们通过语言,发自内心的“跟唱”《南通好家园》,表达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这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的美好境界。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特点。
《长江之歌》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这是一首抒情诗,歌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根据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有关长江的资料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等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深入理解诗歌意思,体会长江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定为紧扣中心句,通过文本的细读、资料的交流、影片的欣赏和歌曲的学唱体会情感,引发共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欣赏、思考、讨论和朗诵的形式。
本课主要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欣赏和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我设计了《长江之歌》专题网站,网站分为6个版块:“了解长江”“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精读入情”“拓展学习”“练习巩固”。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欣赏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
本课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此片当年创下了至今仍无法打破的40%的收视率,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的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
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
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的《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聆听之后,学生会对朗读跃跃欲试,于是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初读感知”。
明确初读要求:1、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点击图片进入课文。2、找出不懂的字词,两人一组讨论解决疑难。3、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请相互评价。初读过后可以检查生词,检查诗歌的朗读。
本诗中心明确,情感突出,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我设计了“细读感悟”和“精读入情”这两个学习环节。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我便把中心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勾画相关词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这首诗歌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所以在交流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景音乐,比如选择《在灿烂的阳光下》,点击打开,就可以朗诵了。在感悟完整首诗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选音乐练读整首诗歌,然后在班内展示。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主角,所以我设计了“拓展学习”这一环节。
在这里学生会欣赏到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我还插入了一些相关链接,有赞美长江的散文诗、文章,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欣赏之余,我引导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
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自主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很浅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长江”风貌简单的了解,并通过歌曲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我采用视频导入方法,我会先播放“母亲河”黄河的视频,并提问学生: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象到什么场景?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与日常经验的总结,可以回答出:给人一种雄伟、壮丽、澎湃的感觉;想象到中华英雄儿女不畏艰险、勇敢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
由此,引入到我国另一条历史长河“长江”的学习,感受一下“长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
第二部分:探究学习,新课教授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
初次聆听,我会设置问题: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行自由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歌曲的情绪为热情、激动、亲切地;给人一种壮阔、震撼的感觉。
再次聆听,我会顺势接着设置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什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我总结为:采用领唱合唱的方式,“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以及人物的情感。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歌曲的整体风格特点初步了解,捕捉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活动二:学习歌曲
首先,我会进行弹琴,组织学生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用圆润、优美的声音进行发声。
其次,我会与学生一起演唱歌谱,在演唱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歌曲中有哪些音乐元素?又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自由回答;我总结为:旋律中出现琶音、大跳等;琶音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坚定、跳跃的感觉,间接描绘长江水流的特点、以及感觉;旋律中出现大跳,主要是通过旋律的起伏突出人物的情感。
最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思考:歌曲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学生听过对歌词的研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回答出:歌曲通过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赞美与歌颂,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与爱国之情。
通过这样具体、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学习歌曲,了解欣赏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活动三:演唱歌曲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歌曲?学生通过将歌曲与情感的结合,可以回答出:用坚定有力、稍显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然后,我会请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领唱,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循序渐进的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发散思维与想象力,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聆听歌曲《黄河颂》,与《长江之歌》进行对比欣赏。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点题升华
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
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学生针对歌曲,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呼吁学生热爱生活与大自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
对于本节课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长江”的有关内容,下节课进行交流学习。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江之歌》,我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特点。
《长江之歌》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这是一首抒情诗,歌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根据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有关长江的资料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等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深入理解诗歌意思,体会长江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定为紧扣中心句,通过文本的细读、资料的交流、影片的欣赏和歌曲的学唱体会情感,引发共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主要采用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在学法设计上,主要采用欣赏、思考、讨论和朗诵的形式。
本课主要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欣赏和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我设计了《长江之歌》专题网站,网站分为6个版块:“了解长江”“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精读入情”“拓展学习”“练习巩固”。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欣赏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断。
本课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此片当年创下了至今仍无法打破的40%的收视率,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的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
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
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的《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聆听之后,学生会对朗读跃跃欲试,于是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初读感知”。
明确初读要求:
1、请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点击图片进入课文。
2、找出不懂的字词,两人一组讨论解决疑难。
3、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请相互评价。初读过后可以检查生词,检查诗歌的朗读。
本诗中心明确,情感突出,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深刻的爱国情感。所以我设计了“细读感悟”和“精读入情”这两个学习环节。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我便把中心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勾画相关词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这首诗歌气势昂扬,富有激情,是一篇难得的朗读佳作。所以在交流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背景音乐,比如选择《在灿烂的阳光下》,点击打开,就可以朗诵了。在感悟完整首诗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选音乐练读整首诗歌,然后在班内展示。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主角,所以我设计了“拓展学习”这一环节。
在这里学生会欣赏到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我还插入了一些相关链接,有赞美长江的散文诗、文章,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欣赏之余,我引导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
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自主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很浅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花之歌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七
课前黄老师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在这里,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黄老师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感悟文本,升华情感。黄老师首先播放了课文朗读的录音,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起来,那投入的样子真让人神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体会,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既温柔而又充满力量,你看她……"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温柔而有力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博大而无私""宏伟而壮观""热爱而依恋"这些关键词都从学生口中如诗一般地流淌而出,带给我们不小的惊喜,学生是伟大的,他们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学生还发现了作者用"你"而没有用"她";发现了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处而又有不少不同;发现了"走和奔"给人的感觉不同;发现诗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两句话是一样的;提出"为什么说长江能推动新的时代"等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