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一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发明,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空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身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
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同学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身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俺想发明的机器人
1、激趣导入:
机器人还能帮俺们干什么?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发明的机器人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明。假如对谁的发明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研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身的想象,一起分享发明发明的快乐,研讨机器人的身手。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优秀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一起研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俺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考虑,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需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实际。
第二课时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二
1、能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没有水,生活可能发生的一切”。
2、引导幼儿逆向思考得知水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健康等的重要性。
3、积极进行联想,并大胆讲述。
1、ppt课件:假如没有水
2、图片:小朋友喝水
3、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1、出示图片:小朋友喝水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喝水)
教师:假如口渴了没有水喝,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自由讨论一下,没有水喝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2、启发幼儿想象
(1)提问:假如没有水,人会怎样? 动植物又会怎样?
(2)请幼儿自由议论,教师巡回倾听。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3、引导幼儿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
提问:
(1)假如真的没有水,会对动物与人的生长、生活,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课件:如果没有水
通过观察图片,没有水,植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教师小结:假如没有水,花草就枯萎,人们就不能生存。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对人们、动植物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3)你会用"假如……就……"的句子说吗?
(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讲述,启发幼儿讨论没有太阳水,植物生长受阻碍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及人体缺乏光照产生的影响。)
(4)打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然后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进行讲述练习。
4、活动评价
能否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太阳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失,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会改变想法。(板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思考练习3中的句子。(让学生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
太阳落山时间不会回来
鸟儿飞过
课后小记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四
课题《观潮》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准备:
1、钱塘江大潮录像、图片 2、学生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看,潮了!我们一起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进行画批。
2、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潮水的语句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时的景象的。
(2)远:抓住潮的声、形写潮刚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高,都可以看出潮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
总结
拓展: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板书设计:
观潮
潮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所闻
所见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潮时
近
山崩地裂
白浪翻滚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如下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
1、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2、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时壮观景象。
潮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五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物、虎、熊、通、注、意、遍、百、舌、鬼、脸、准、第”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6个生字:“要、连、百、还、舌、点”,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文告诉孩子通知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培养孩子严谨、全面的思维。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听写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学生分小组读,给生字正音。
2、文章有几个自然段?(18个自然段)
3、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三、课文详解。
师:文章里写了多少动物?
生:老虎、狗熊、狐狸、大灰狼、梅花鹿。
师:狗熊第一次用喇叭通知大家,少说了什么?
生:忘记了告诉大家开会的时间和地点。
师:狗熊第二次通知大家,为什么大会还是开不起来?
生:狗熊没有说地点和具体时间。
师:狗熊第三次通知大家,为什么大会还是开不起来?
生:狗熊没有说明地点。
师: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通知一定要交代清楚地点和具体时间,做一个思维严谨、全面的孩子。
四、再读课文。
1、小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知一定要交代清楚地点和具体时间,我们要做一个思维严谨、全面的孩子。
板书设计: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六
请它帮忙来通知。
狗熊是个小糊涂,
通知喊了十来遍,
丢了时间和地点,
我们千万要注意!
(四)拓展训练,巩固“通知”。
1.比较两则通知。
有两个小朋友学完了通知,也想来写一写,你们瞧,谁成功了?
(1)通知
请大家集合。
(2)通知
本周五早上八点,请参加运动会入场式的各班同学,在教学楼门前集合。
少先队大队部
20__年4月20日
2.指名说一说,哪个通知更清楚?
ppt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通知时间。
3.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书写指导,写好“要、百、舌”。
1.观察都有一个长横,位置不同
2.范写“要”。
3.学生练写。
4.评价:要求a长横写得好一星
b位置对一星
c干净、美观一星
板书设计:17动物王国开大会
时间
地点
参加人
老虎狗熊通知事情
通知人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七
1、指鼻子小游戏:在老师的指示下,快速找到相应的器官。
2、出示生字卡(遮住图),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3、今天我们将要认识新的生字朋友。
二、识字指导
1、教学“山”字
(1)出示几幅“山”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2)引导思考: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3)启发: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山的轮廓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优秀的作品。)
(4)出示“山”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将自己画的山与古文字相比,在比较中感知古文字与山的样子是多么相似。
(5)出示“山”字,启发学生发现“山”的象形之处。
(6)指名读“山”,指导读准翘舌音
2、教学“水”字。
(教法同上。)
3、课外拓展。
(1)启发:你能说出有关“山”、“水”的词语吗?
(2)将学生说的词语归纳、补充,出示以下词语,教师带读。(高山流水、清山绿水、山清水秀、山高水长„„)
4、教学“金”、“木”、“火”、“石”、“田”、“土”。
(1)出示:金、木、火、石、田、土卡片及图画。
(2)启发:你能将这些字和图用线连起来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
(3)启发交流答案,说说这样连线的理由。
(4)指导读准字音,随机引导组词,帮助理解字意。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八
1.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词语中古今义的不同;体会在不同情境下,利用时间长短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复习修改符号的运用。
4.积累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读书的名人名言。
了解词语古今义的不同,积累名人名言。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这三篇课文,请同学们回顾文章内容,说一说你是如何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
2.全班交流。
预设:学习《自相矛盾》时,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可是,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3.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4.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1小题
1.(出示课本中的6组词语)学生齐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下面加点词语,第1、2、4组词语的古今义相同,其余意思不同。
2.指名说说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吾盾之坚:指坚硬、坚固。坚固:指硬、牢固。
(2)弗能应:回应。应答:回答。
(3)道旁李:指路边。道路:指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4)问其故:原因、缘故。缘故:原因。
(5)冀复得兔:再的意思。重复:反复。
(6)守株待兔:等待。守卫:防守、保卫。
3.拓展: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义意思相同或不同的词语。
(1)剩余:指多余之物。余尝谓:指“我”的意思。
(2)陷入:指落在(不利的境地)。陷子之盾:刺穿。
(二)第2小题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下面的句子对时间的描述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2个句子)
预设:对于时间长短的判断与常理不符。
明确: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的,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
明确:以一种夸张、递进的手法突显出时间过得非常快。
4.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选择一种体验仿照例子写一写。
例: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仿佛一个世纪过去了,老师还没把我的作文看完。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九
1.认识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做到工整美观,结构合理,能够运用所学汉字组词,造句。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熟的水果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直接从树上落下来。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咕咚》,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兔子没有经过自己的验证就被所谓的“咕咚”吓到了的故事,领悟盲目跟从的后果。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2个会认字,7个会写字。
掌握遇事要勇于探索、追求事实的原则。
1.多媒体课件。
2.字卡、词语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随文识字,理解字词大意。
3.知道什么是“咕咚”。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关于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出新课。
2.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引出本课内容,如:先讲“咕咚”这个故事,让大家初步有个印象,再讲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内容。
1.教师泛读,学生听朗读技巧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并对照生字表,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并朗读熟练。
3.检查自读情况,可以展开赛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初步让学生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
1.教师重点指导读准下面几个字的读音:“熟”是翘舌音,“咚、命、领”是后鼻音。“野”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
2.本课生字较少,识记时,可以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根据偏旁、结合字义记忆字形。“吓”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象”和“家”是形近字。“羊”是独体字,写的时候注意整体结构,要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4.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四、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咕咚”。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课下熟读课文内容,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课件)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初步掌握了《咕咚》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些新字,新词,初步了解了“咕咚”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0咕咚
咕咚--声音
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十
1、对比识字。
2、指导书写。
强化识字写字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
1.引言:瞧,天晴了!汉字王国的居民们在欢迎我们呢!(课件出示6个居民,身上分别写着:人、天、口、田、日、目。)
2.小组交流:看,每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都很像,你能区分他们吗?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书空练习。
预设:“人”和“天”——一个“人”伸直胳膊,头上顶着一块木板就是“天”。一“人”不变,二人为“天”。
“口”和“田”——张开“口”,里面没有东西。“田”地中间有交叉的小路。
“日”和“目”——太阳有一个中心,所以“日”里有一横。“目”是人的眼睛,眼睛里有两滴眼泪,所以“目”里面有两横。
4.巩固应用:请同学们大声说出这六个居民的名字,并选择喜欢的一组居民,分别组词语或者说句子。
1.课件播放动画。汉字王国里的教书先生正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二、三”,学生认真观察教书先生的书写顺序。
2.集体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上“先”“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来回答。
3.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一条笔顺规则就是“从上到下”。
5.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二条笔顺规则就是“先横后竖”。
6.互动活动: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除了要根据正确的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外,还要注意书写姿势。什么样的书写姿势是标准的呢?请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
7.教师小结:要想把字写得美观,不仅笔顺要正确,同时要注意笔画的位置,书写的长短等,这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大方。
课后练习:
1.学生自主练习,先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说笔顺规则,再描红,最后练写。注意坐姿端正,握好笔。
2.利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针对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画书写的长短进行点评。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量词短语,认识“辆、匹、册、支、铅、棵、架”7个汉字,体会量词在生活中的使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3.拓展相同部首的汉字,并比较相同部件在不同结构汉字中的写法。
4.在其他课本中识字,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春晓》,大致理解诗意。
6.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量,理解阳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录音和视频结合。
2.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老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2.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重点难点
1.通过量词学习,积累新字新词,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教学难点
1.积累古诗,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习惯,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点读、齐读,借助拼音,把字词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老师个别指导。
(1)朗读指导:“辆”的声母是边音,“册”是平舌音,“支”是翘舌音。
(2)书写指导:“匹”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撇。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
“册”上面的部分不能连写在一起。
“架”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想一想:这些词语我们平时说过吗?
(1)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数量词。
(2)明确“量词”的含义,学会运用。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尺、斤、个、支、只”等。量词经常和数词一起用,如一个人、一辆车、一匹马等。
3.看一看:引导学生发现量词运用中的不同。
明确:我们发现,车、马、书、铅笔、树、飞机等事物前所使用的量词都不一样。
4.说一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达到正确运用量词的目的。
示例:一个人、一台电视、一把茶壶、一扇门、一块黑板、一把椅子、一碗饭、一个文具盒、一块橡皮。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背一背: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字母表的内容,点名背诵,按顺序背诵,巩固大写字母表。
(2)读一读:点名学生读或是齐读,分组读,把题目中上排和下排的大小写字母读正确。
(3)连一连:让学生自主学习,试着自己先连一连。看看下排的小写字母与上排的哪个大写字母是对应的,然后连起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指导。
(4)看一看:对照大写字母表检查是否连正确了,不正确的要马上改正。
明确:n-nr-rd-dt-ta-ab-bg-gh-he-eq-q
2.读一读,想一想。
(1)读一读:点名读生字,引导学生把这些生字都读准确。
(2)看一看:观察左右两组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是特点。
明确:左边一组字都含有“日”,“星、早”两个字中的“日”在上面,“明”字中的“日”在左边,而“阳”字中的“日”在右边。可见,“日”这个字和其他偏旁部首或字组成生字时,可以在字的上边、左边、右边。右边的一组字都含有“寸”,可见,“寸”和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生字,意思也不一样。
3.说一说:引导学生多说几个带有“日”和“寸”的生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示例:日--晨、暖、晴、旺、易、旦、春、显,寸--付、讨、忖、射、寻、导、夺、封。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十二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 由本站会员“小卜子”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
教学
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了,一路上,它看见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可爱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兴。可是当它回家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这只小猴子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块”“非常”“往前”“西瓜”“蹦蹦跳跳”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猴、瓜”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掰、扛、扔、摘、捧、抱、蹦、追”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块、常、往”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块(石块)--快(快乐)--诀(口诀)
常(经常)--赏(欣赏)--裳(衣裳)
往(来往)--驻(驻足)--炷(一炷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地”“土”作部首时,末横变提。
“非”横间距均匀,两边最下横稍长。
“常”上宽下窄,“巾”的竖在竖中线上。
“往”“主”的三横长短不一。
“瓜”第一画是短撇,要写得平一些。
“进”写“辶”的捺时,要写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横短、下横长。
易错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写成“亻”。
“瓜”不要漏写点,不要写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写成”宀“。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土:地(土地)--场(场面)--坏(坏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采摘)--捧(吹捧)--抱(拥抱)
彳:往(向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词归类示例:
块:一块玉米地一块糖一块石头
棵:一棵桃树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树叶一片月光
只:一只兔子一只袜子一只小船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明确: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小猴子这一路上看见了哪些东西?
明确: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可都是好东西!可是,小猴子不仅没有满载而归,反而一无所获。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寻找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第一课时模板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篇十三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谈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