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4 06:45:02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时间:2023-10-24 06:45:02     小编:文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育研究方法篇一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实践,更要深入理论研究,掌握教育科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而教育研究则是深入科学探究教育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了解问题本质

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必须清楚问题的本质。如何做到了解问题的本质呢?首先,要创新思维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加强知识的积累、拓展、更新;最后,还需要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运用学科交叉思维方法。

第三段:运用科学方法

教育研究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比较、推理等系统而严密的思维过程,来寻找事物规律的一种统一的方法。通过科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客观、严谨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教育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基础和支撑。

第四段:合理构建研究框架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需要合理构建研究框架,以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研究框架应该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其中研究方法尤为重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深入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第五段:注重实践应用

最后,教育研究要注重实践应用。教育研究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研究,更希望能够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指导工作实践方向,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加强教育实践创新。因此,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当考虑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使成果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结:

通过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本质、运用科学方法、合理构建研究框架、注重实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心得体会对于日后的教育工作和科研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篇二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新兴事业,还是一门新的学科与新的课题。如何引导老年教育把“促进健康、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其发展的基本理念,让先进文化占领老年教育阵地,使老年教育成为融“学、乐、为”于一体,既符合老年特点,同时又能实现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应加以深入的探讨,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东西,给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一个宏观指导上的理论基础。本文就此作些初探,意在抛砖引玉,促进老年教育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老年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成分: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它不仅是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渠道,也是老年人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是落实“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还是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应把发展老年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把老年教育作为大文化事业和大教育的重要分支,列入国民教育的整体范畴,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老年大学的主要任务:完成“五个载体”

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人才交流开发的重要载体,其基本的使命是:对老年人开展:学历教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伦理教育;补需教育;先进文化普及的活动。纵观广西老人大学(学校)的办学情况,要办好老年大学,充分发挥“五个载体”的功能与作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办学宗旨体现老年人的根本利益。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许多老年人直到退休,不仅身体健硕,并且拥有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工作经验。许多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动机从开始的,寻找同伴和求健、求知、求乐、开始向体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方面的需求转变。他们的许多人除了通过学习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外,还有乐于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帮助解决一些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是教育形式符合老年人特点。笔者调研发现:讨论交流式、活动式、解难讲座式、调研式、个别辅导等因势利导的教学手段是老年大学中收到广大老年人欢迎的教学方式。此外,通过组织举办老年运动会,开展有特色的比赛活动,同时以各类专项活动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老年节等节日,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赏月会,举办游园联欢、趣味游戏及各类文娱竞赛活动,也是不断充实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精神世界的好方法。总之,老年大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课本与现实、讲授与示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使老年教育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找乐,学、乐、行相得益彰。

三是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意愿。在学科内容方面注重贴近并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等方面。课程设置应由颐养康乐型向应用技能型扩展,在广泛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保健知识等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设电器修理、摄影、电脑、家庭护理等课程,尽量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三、老年教育推进的重要手段:实施远程教育

当前,老年教育普遍采用面授的方式。面授的方式其优势是能直接的、手把手的进行学习指导,其具有比较直观、灵活,师生双方可相互交流的优越性,这种模式仍是今后我国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但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体的人数倍增,各阶层的老年人存在着年龄与身体素质的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国家过去在老年教育方面的软硬件投资条件缺失的限制,采用面授模式来实现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教育愿望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那些地处边远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等硬件设施欠缺的、身体残弱的以老年大学为主要形式的老年教育基本无法开展。因此,借助于现代教育传媒手段,例如,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创设老年教育空中课堂或老年教育网站平台,开发符合不同类型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特点需要的`、丰富多采的老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库,已成为满足老年教育当前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远程老年教育体系的重要能容。

四、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资源潜力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老年教育渠道拓宽的重要举措。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各级各类中小学、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各种培训中心、电化教育馆所、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它们不仅具有充分场地图书资料的教育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包括大批退休的专家学者、博士教授。普通大中专学校,除收纳老年人就学外,可以增设老年人的专业,是学历教育,也可以开设老年人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非学历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另外,现有的老年,老干活动中心或场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注入老年教育的内容,甚至象养老院、托老所都可以兴办老年教育,使活动与教育紧密结合。此外,文化体育设施的使用,应纳入城镇社区活动的范围,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同时注入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使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采,老年教育不断健康兴旺地发展。总之,关注和协调全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服务于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大众化、多样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年教育的终极目的,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老年教育体制发展方向:多元化的经营

我国是老龄人口众多,老年教育方面国家投资不足的国家,所以,我国的老年教育只有建立能使自己产生造血功能的投资体制,才能保证老年教育的长兴不衰。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广西的区情,笔者认为,应广泛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最终走向市场化、民营化的方向。

首先,从老年教育的实体的投资环境角度来看:一是要营造一个老年人投资的环境,大部分老年人受教育需要作一定智力投资,这包括购置教材、音像、电脑等设备,缴纳微少的学费等以保证学习的需要。二是确保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享受老年教育社会福利的环境。这就要把老年教育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争取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福利部门在经费上给以支持。三是营造一个老年人消费的环境。老年教育办学的实体部门,把学、吃、喝、玩、医疗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寓教于吃、喝、玩、乐中,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医疗、生活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多方位的服务。通过以上诸种措施,逐步将老年教育推向市场,走向民营化的发展道路。

其次,在老年学校的管理体制上采取董事会或管委会的形式。董事会、管委会主要的职能是管理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和重大事务。董事会或管委会成员应吸纳老年教育受益的系统或部门,以及一些公益性社会团体为董事或委员,董事及其成员每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给学校一定的资助。董事会或管委会面向社会招聘有相关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校长,学校实行董事会(管委会)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向董事会或管委会负责并定期不定期按董事会章程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六、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统一的领导体制

老年教育不仅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还是一项朝阳事业,要使其稳定、健康与持续地发展,需要党政重视,纳入政府规划,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走规范化建设的道路。

首先,老年教育要把体制的理顺作为切入点,将其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系列,转化成为政府行为。目前老年教育工作大都由老干部工作部门或工会等管理,而在很多企业或农村地区这种管理是缺失的,更不要说管理的质量了。所以,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机构与部门的责、权、利及分工与合作,加强对老年教育的规划、监督和协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年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实处,这是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其次,建立老年教育经费的常态投入机制。老年教育的社会福利性决定了政府是投资主体,对老年教育的工作目标的达成及投入状况应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和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范畴。此外,应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企业界、慈善机构以及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老年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老年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要完成“五个载体”的任务外,更要发挥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与潜力,通过老年教育多元化经营体制的改革探索和现代化远程技术的使用开展先进文化活动。惟其如此,才能扩大老年教育的外延,又能丰富它的内涵。实现老年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特殊性与普遍性、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利用、技能知识传授与素质提高的统一。

教育研究方法篇三

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教育研究更是产生着广泛影响的领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它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参与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一些事情。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研究是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研究教育现象,洞察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发现教育问题的真正问题,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改革政策。因此,教育研究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教育研究的历程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一个漫长而短暂的过程。它需要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访问、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深厚的学识、灵敏的感性以及持续不断的实践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寻找一个科学、准确、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段:教育研究的收益与益处

教育学者通过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发掘出许多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取得一些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也进一步为教育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推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依据。另外,教育研究还可以对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段: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不断进步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及更加深刻的教育理论有助于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而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难题的不断出现,教育研究会有更广阔、更深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总结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学习到许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相关的体验。教育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收益性的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积极创新,深入探索教育问题来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研究方法篇四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育起源的理论,正确解释了教育起源问题,他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认为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如下特点:

(1)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1)古代中国

五帝之大学:“成均”,最早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五帝指唐虞之前的时代)。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该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庠”: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所以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庠这种机构,兼有养老与教育两方面重要活动。“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校”: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分别为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阊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官学衰微。但官学的衰落不等于教育发展的中断,私学兴起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和《礼记》为代表墨家:以墨翟及其后学为代表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秦朝实行文化教育专制、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秦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秦禁私学后,百家争鸣的风气从此结束。

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新的教学手段——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是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三个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在这三个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在汉武帝开始实行的“独尊儒术”的政策指导下,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汉朝教育不仅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独尊地位,同时也在教育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两汉时的独尊地位早已成为旧梦。相反,东汉时传人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佛的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学,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宫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并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3)古代埃及

大约在四千年前,古埃及发展成为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荣,教育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进行,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最为重要的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弄风雅的素养。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第一,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五,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第六,宗教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和加强宗教神学精神和巫术思想的灌输。

3、中世纪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公元5世纪到l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在西欧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可以说。教会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教育的主干,封建主的世俗教育是其旁支。教会不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且从思想上严厉地控制人们,垄断了几乎全部文化教育事业、为其神权统治服务。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城市兴起,而且大都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商贸活动也日趋频繁,手工业者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形成且力量不断扩大。这些条件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在意大型和法国出现的。ll37年意大利的萨来诺医学院改为大学,l231年得到政府的承认,它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一所比较注重医学的综合性大学。ll58年意大利波隆那法律学校也改为大学、成了比较注重法律的综合性大学。同一时期、法国在设于巴黎附近的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巴黎大学、该大学于1180年得到法国国王的认可,是一所以神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学。此后,西欧各地纷纷成立大学。英国于1168年成立了牛津大学,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德国于l386年创立海德堡大学。据统计,到公元1800年。全欧洲共有大学105所。

4、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还仅仅是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萌芽阶段,封建的、教会的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势力与影响,因此存在着新、旧教育之间的激烈斗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5、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题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谴、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孟子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主要论点有:其一、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性;其二,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其三、孟子所说人性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这就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从教育可能性角度上说,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因此,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就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施以良好的教育,如同给庄稼以阳光雨露,都能发展得很好。孟子这种思想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相似之处。既然趋向于善是人之本性,而善又是存在于内心的,故他们必然把强调内省的道德自觉,当做教育思想的重心。但两人也有不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以认识论和形式逻辑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定义: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却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内容——仁、义、礼、智、这种不同又体现了东西方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

3、荀子

从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即“化性起伪”。荀子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只要肯学习,接受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呢?可见、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缺陷与错误。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又过分高估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与圣王来主持,而圣人是如何“化性起伪”的,则未能说明,这就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与自相矛盾。

4、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5、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认为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6、《学记》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三)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自尼”,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受形成一门独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

第,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他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5、洛克

进入近代,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6、赫尔巴特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堂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收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7、杜威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过程,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生活的横向来说,则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前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查》、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9、晏阳初

晏阳初堪称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他和陶行知、朱其慧等在北京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促进会总会,之后从城市到农村,辗转各地宣传和推动平民教育。他认为,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凡是中华民国国民,无论男女贫富,只要他是在应受教育而未曾受教育的,或受过基本教育而缺乏公民常识的,都应领受平民教育”,这种教育是“民主国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平民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合平民的生活需要。晏阳初的思想和活动,为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0、陶行知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四)当代教育思想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育研究方法篇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一直关注中学教育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心得和感悟,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二段:理论指导的重要性(250字)

在中学教育研究中,理论指导十分重要。理论指导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实践工作。比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并根据这些理论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通过理论指导,我发现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正是中学时期,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个阶段决定,这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是极大的挑战。

第三段:实践经验的总结(350字)

中学教育研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把研究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促进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力对中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此外,中学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第四段:问题和挑战(300字)

中学教育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中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给教育研究带来了困难。其次,中学教育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最后,中学教育的变革需要教师与学校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才能真正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

第五段:结语(150字)

中学教育研究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其中,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中学教育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案。同时,中学教育研究也需要广大教师的深入参与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有爱心、有思考力、有责任感的青年人而奋斗!

教育研究方法篇六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式:培养工作要遵循如下原则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

(3)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和科研群体集体指导研究生的作用。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分为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奖励规定,北京化工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研究生奖惩及管理相关规定。而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让人感觉心服口服,乐于遵守,爱与执行。我希望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能将我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第一,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抽出时间学习汉语,因为在本科做毕业设计时就已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太多,为此必须调控时间学习母语。第二,学习好与人交往,包括与导师、师兄、师姐、班级同学、宿舍舍友等的交往,做到心胸开阔,遇到挫折时能够及时调节好低落情绪,同时多与周围人沟通,希望自己的言行能缓解这一肩负重任人群的心理压力,其次与周围人一起作好身体锻炼,最终使大家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第三,学习好三大工具:英语、计算机、数学,使其更好的为专业服务。第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学习好自己的专业,除了学好自己所选课程外,多涉猎与高分子材料有关的书籍,同时还要多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学科书籍,原因很简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作好以上几点我想我的综合素质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将其与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结合起来,我一定能把我的研究生研究工作做好。

教育研究方法篇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中学教育研究者,我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有了一些独到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式、学生激励以及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教学方法方面,我认为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中学教育研究者,我发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利用案例研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课程设计也是中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对中学课程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设计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真实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课程的权威性和启发性也是课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钻研,创新课程设计,以提升中学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评价方式的设计对于中学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我主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制评价、口头报告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激励学生是中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研究和实践,我发现通过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奖励和表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并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进行适当的肯定和奖励,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有勇气面对困难。

最后,师生关系在中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教育环境。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同时,教师也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亲切融洽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中学教育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式、学生激励以及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法,进而为提升中学教育的质量做出积极贡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中学教育领域,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研究方法篇八

摘要:情感伴随人的一生,而儿童时期的完善适合的情感教育是奠定良好性格、人格的关键,小学是情感教育和情感形成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小学中建立适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本文的讨论主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儿童教育学科的进步,越来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学龄儿童在小学中接受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其中是情感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最近几年中被重视的,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需求,无论从哪方面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一、以学生作为主体对象

作为教育对象,学生自然是主体,无论是在知识教育还是情感教育中,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讨教育方法和方式判断这一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小学生通过观察、接触来感知身边的环境,从而形成最初的经验和认识,这种经验和认识需要反复的感受才能最终形成向儿童的记忆,影响他的选择,表现为最后的行为,这时,教育者才能发现早已形成的道德情感。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激发主动引导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去认识各种行为背后的道德选择性。

在面对儿童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过程,操之过急和过分放松都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必须把儿童情感发展的概念与儿童的年龄水平联系起来考虑。从一方面来讲,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没有明显地区别,这是因为还处于道德情感的初期,特征还不是很明显,也易于引导,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积极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做到情感与行动相配合。学校和老师要重视校外实践活动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例如科技知识馆,福利院,甚至是春游秋游活动,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社会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同行动相结合,最终产生正面的情感积累。

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和义务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小学生对教师充满了依赖性,教师不仅需要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更要成为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真诚地面对学生,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以自身做典范去积极地影响和感染他们。

(一)保护学生的情感健康

小学生的情感活泼外向且变化快。作为单独的个体,他们逐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好奇,这时候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适合儿童接触的,而作为教师的职责之一是避免小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样做的关键不是将他们关在象牙塔内。

(二)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感

情感的.调节指的是个体本身对于自己不良情绪反应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小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小学作为集体社会,要求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在小学情感教育中,要帮助建立小学生的情感稳定性,通过疏导教育协助小学生养成自我调控情感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

小学情感教育是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更是重中之重,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最后能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要帮助儿童去面对是非选择,协助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出决定,让他们形成对是非曲直的自我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的理解成长的内涵。

三、家庭教育和父母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是无可比拟的。小学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经对小学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学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进行沟通和配合,任何老师和学校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儿童健康的情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

(一)家庭教育和父母行为对学龄儿童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获得一切的地方,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是无可比拟的。小学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经对小学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学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进行沟通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儿童。

(二)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儿童在感情和物质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决定了父母的权威性,父母对于儿童的约束力很大,儿童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父母行为的正确与否逐渐增加和减退。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力在儿童成年之后都会显现,很多人在成年后会选择和父母相同的职业,拥有和父母相似的生活习惯,甚至以异性父母作为择偶标准。这些都是家庭和父母影响力的最好证明。

(三)反面影响的消除困难

在学校中,教师们都听过5+2=0这句话,意思是说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在学生回家两天之中接触到不好的影响,会功亏一篑,甚至有的老师提出了5+2=-1这句话。足可见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难消除的。父母或者长辈的不健康言谈和行为会使小儿童留下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在这些不良行为和儿童在学校学习内容相抵触的时候,小儿童往往习得是家庭行为,因为对于他来说,这行为早已习以为常,更加熟悉。

四、小结

小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参与的工作,只有在学生产生情感回馈的情况下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良好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力量。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从出生就由父母开始的,在学龄阶段进入学校后,又有教师帮助完成的,而不是孤立的阶段教育。而且教育本身就是终身的,不是可以划分阶段的。

参考文献:

[1]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刘长双.春风化雨润真情——浅谈中小学情感教育[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4。

[3]余慧斌.小学情感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7。

[4]袁兴来.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知识经济[j].2009。

教育研究方法篇九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经主管部门评审立项后,课题主持人会收到一份专门的文件---《课题立项通知书》。《通知书》除列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课题编号等课题基本信息外,还会提出及时组织开题(一般为接到立项通知书 3 个月内),并将开题报告电子稿发送到指定邮箱等要求。不少教师就会问: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呢?这就需要对课题开题报告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

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 + 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教育研究方法篇十

作为一位广东教育界的参与者和观察者,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广东教育研究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心得体会,深刻认识到广东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广东教育研究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首先,广东教育研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广东教育研究始终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核心目标,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实践,为广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例如,广东教育研究在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推行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广东教育研究强调高素质的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广东教育研究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研究队伍,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广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进行研究和实践。广东教育研究机构不仅注重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还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研究人员的成长和发展,激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超越。这种高素质的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为广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再次,广东教育研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广东教育研究机构积极与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广东教育研究机构也积极向国外推广和宣传广东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增强了广东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广东教育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水平,为广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最后,广东教育研究强调服务社会和服务教育实践。广东教育研究始终把服务社会和服务教育实践放在首要位置,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广东教育研究机构不仅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科研项目,还为广东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广东教育研究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践的问题为导向,为广东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广东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综上所述,广东教育研究在推动广东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东教育研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强调高素质的教育研究队伍建设,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强调服务社会和服务教育实践。广东教育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不仅在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相信在广东教育研究的不断努力下,广东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教育事业将蓬勃兴旺。

教育研究方法篇十一

就业、创业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多点突破,实现对大学生意识矫正、思想梳理、技术辅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创业观,提升社会竞争实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学教师,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择业创业认知,塑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品质,提升大学生社会价值度。

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呈现个性化特征。有些学生对创业缺少必要的认知,对创业艰难程度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甚至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还有些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持轻视态度,认为就业不需要参与相关教育培训。因此,教师要从大学生思想意识开始,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创业思想。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捷广泛,就业创业观念先进时尚,个性化特征非常显著。教师要多从思想意识角度展开突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就业创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度关注,引导大学生展开职业规划。这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品质有重要帮助。创业难免要经历失败的打击,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创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是彻底的失败,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韧劲来支撑。教师要多从意识角度展开教育突破,让大学生明确创业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遭遇创业困扰时能够挺过去、站起来,这对提振大学生创业信心有重要意义。由于资金、技术、经验的短缺,大学生创业起点很低,在创业中经历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教师要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前给予针对性教育,多多进行理性分析,让大学生保持清醒头脑,对市场风险有充分的估计,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意识非常强烈,“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很快就能够赚到大钱”,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共同心理和职业追求目标。在接受职业教育方面,大学生大多对实际操作过程比较重视,而对一些法律、道德等知识表现淡漠。这当然是不明智的就业创业思想。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但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创业更是需要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意志,自然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从不同维度展开。现代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教师要注意进行学情调研,掌握不同群体学生思想状况,对大学生就业观、价值观展开摸排,然后针对性制定教育引导策略,提升分层教学意识,帮助不同群体大学生提升就业创业思想品质。大学生大多有创业热情,常常对创业前景有过高的憧憬和期待,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多给大学生列举创业现实事例,用活生生的例子给予大学生警示。教师要多给学生以个性化的思想引导,这对梳理大学生创业思想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创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技术素质培养。大学生有专业技术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技术观念做好引导和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如何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是大学生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创业面临诸多困扰和难题。专业不对口更是创业大忌,走太多弯路,对大学生来说是输不起的“赌博”。大学生创业有现实困难,但大学生创业也有自身优势。首先,大学生有敢为人先的闯劲,创业热情高涨,是创业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其次,大学生有专业技术特长,虽然大学生很多理论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但创业本身就是实践过程,这也为创业提供了重要内驱动力。再者,大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有特殊敏感性,这为创业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所以要对学生意识、思想和技术等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充分思想认知准备,特别是技术准备。培养大学生技术素质,已然成为现代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作出多元考量,对大学生社会就业创业环境进行深度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稳定、完整、科学的价值观,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篇十二

近年来,中学教育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教育者,通过参与教育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形式,分享我的中学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研究需要在实践中展开,贴近中学教育实际。教育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深入中学实践中,了解教育的实际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研。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为中学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例如,在我参与的一项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几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并与教师合作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教育现场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其次,教育研究需要与学科研究相结合,融合学科特点。中学教育研究不能孤立于学科之外,而应该与学科研究相结合,以学科特点为基础进行教育研究。例如,在中学物理教育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学习难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等。然后,我们重点关注了物理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如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等,并通过学科研究为中学物理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教育研究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研究效能。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育研究,提升研究效能。例如,在我参与的一项中学教育研究中,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在线调查和问卷调查,这大大缩短了数据收集的时间,并且通过网络分析工具,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同时,我们还利用了虚拟实验室技术,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第四,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应用,促进中学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教育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教育现状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促进中学教育的改进与发展。例如,在一次关于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并通过实际教学实施和调查评估,发现了许多有效的培养途径。同时,我们还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向教育管理部门提交建议,促进中学教育改革的推进。

最后,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分享与交流。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项目,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专长,促进研究的深入和有效。与此同时,教育研究还需要注重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例如,在我参与的一项中学教育研究中,我们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和中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总之,中学教育研究对于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中的教育研究,结合学科特点和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实践应用和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为中学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此处词数已删】,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中学教育研究,我们才能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研究方法篇十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教育研究的讲座,获益良多,深感受益匪浅。在本次讲座中,我了解到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下面我将简要总结与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强调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键领域,只有通过教育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讲座中提到,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政策。因此,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次,讲座中介绍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理论框架可以指导我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使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深度。而研究方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提供研究结果的支持。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在讲座中,我还了解到了教育研究的一些困难与挑战。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教育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争议。而且,教育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者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此外,讲座中还提到了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如如何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和权益,如何处理研究结果的公正性等。这些困难与挑战使得进行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和道德观念。

第四,讲座中还介绍了教育研究的应用和价值。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所在,通过研究结果来制定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同时,教育研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教育研究的应用和价值在于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在本次讲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应当积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研究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的支持,只有这样,教育研究才能取得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进展。

总之,本次教育研究讲座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教育研究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与困难,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同时,我也对教育研究的应用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通过参加这次讲座,我对教育研究充满了更大的热情和期待,我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能够在教育研究领域有所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