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一
大家好!
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xx--20xx年为恢复大观楼原貌,又筹资500余万元重建。现大观楼三层,高20余米,宽16米,长60米。重檐高挑,金黄色琉璃顶,缀饰华丽,屹立江畔,宏伟壮观,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临楼台,可俯瞰全城,高安风光美景,尽收眼底。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明代著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明代诗人邹师鲁亦有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1946年国民党高安县县长龙起凤(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题书“大观楼”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书“大观楼”匾。1986年中国著名书法家黄天壁再书“大观楼”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又书“大观楼”匾。1983年5月,高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中国旅游大全》。千百年来,这座楼经过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维修,虽然风格各异,但一直屹立在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仅存的一座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大家请随我登楼。我们现在已经上到了露天观景平台。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间这座楼阁就是陈设大观楼历代文人墨宝及大观楼由来的展厅。里面第一层是陈列了一些高安历次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瓷精品(当然这些只是仿制品)、名人字画,二层就是陈列了高安的一个立体规划图。大家自已可以随处看看。在这里大家还可以凭栏远眺,滔滔锦江水一路向东流。说到锦江,它又名蜀江,俗称锦水,是赣江的支流,发源于宜春市慈化,向东流经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由新建县汇入赣江。全长280余公里,高安境内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晋时,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许真君求救,许真君给了画了符的水壶和竹子一枝,并叮嘱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这样,病人饮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传开,病人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将蜀江改名为“锦江”。所以咱们的这楼最早就是叫“锦水奇观楼”。锦江对面大家还可以看到一排欧式风情建筑,这是高安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
现在我们下到大观楼前继续参观,大家看到这一个石坊,叫“青宫大保坊”。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在郡谯楼(即大观楼)前,“青宫大保坊”左,建有“状元台”,俯瞰锦江。寰春秋赴试,台前竖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饯行,明嘉靖甲午立吴山,敖铣等赴应变会试,太守朱鸿渐饯行,有巨鲤跃入吴舟,朱贺以诗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铣中二甲第三。遗迹今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青宫大保坊是吴山高中,官为探花、礼部尚书后兴建的。当然这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好了,我们的讲解就到这里了,现在大家自由活动一下,照照相,十分钟之后集合上车。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二
xx: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郊约3公里的滇池畔。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远与太华山遥遥相望。被赞为“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大观楼耸立其间,园林也因之得名。
进园门,穿过近华浦,揽胜阁壮丽崇宏,楼槛轩敞;新修的怀古廊萦纡回折,槛外银水玉山;涌月亭和观稼堂树木掩映,花丛环绕,最宜月夜闻笛。观稼堂边花坛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栽下的`玫瑰花争芳吐艳。彩云崖假山幻奇、玲珑嵌空;溯洄洲四面环水,秀坪如茵。过燕语桥继续西行,积波堤压浪卧波,而大观楼则耸立于前,更有那古今传颂的“天下第一长联”,使人留步观瞻。
清乾隆年间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的寒士孙髯翁所撰180字长联,一扫世人俗唱,蕴涵了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惊动一时。今存大观楼长联有两幅。一幅是与孙髯翁同时的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体书写刊刻,挂在大观楼二楼。另一幅则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云贵总督岑毓英托赵藩书写,请工匠刊刻后挂于楼下,即今蓝底金字联,长联系木制,为覆瓦形。上下联各90字,字系颜体楷书,刚劲圆润,颇具功力。长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楝,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写登大观楼抒怀,所见到滇池的四周风光。下联历数云南数千年历史及作者的感慨。大观楼现已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三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去大观楼观光。请大家往车子左边看,这里有处河湾,这个河湾自清代始称为“篆塘”。“篆”为汉字形体行草隶篆的篆,塘就是水塘的“塘”字。在这里,“篆”同“转”谐音,意思就是流水转湾处。车行的左边,我们沿河而行,据传,这条河是在清康熙年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疏挖了自滇池沿岸晋宁、昆阳、呈贡等地运粮到昆明的河道,古称西门河(因在昆明明清古城小西门外),俗称“运粮河”。今称“篆塘河”或“大观河”,是一条人工河道。
大观楼公园座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滇池之滨,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公园碧水涟漪、长堤垂柳、夏荷秋菊、楼外有楼、景外有景,是一个风光秀丽之湖泊公园。更因为有孙髯翁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
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大观楼一带,才渐渐露出水面,成为小岛。因与太华山隔水相对,故名“近华浦”。
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崔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由此看来,近华浦在明末仍是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尚未形成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华浦结一茅底,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后来,善男信女募化将茅庵修为观音寺,游客逐渐增多,便成了城郊名胜。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建楼二层。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后来又相继建华严阁、催耕佰、观稼堂、涌月亭、澄碧堂等,成为昆明的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改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皇帝询问滇池形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赐大观楼。以后,大观楼曾先后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毁灭。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就是今天的大观楼。
看来我们车上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者大有人在,这位客人说对了,那正是我们今天要去观赏的主要内容——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长联因景抒情,借史述怀,有如一篇辞采灿烂,文气贯注的抒情散文,不少人为之赞赏叫绝,将其称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这里,我们先说一段题外话。前边不远,我们看见大观河与公路上有一条铁道,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一直可以通到大理、保山、瑞丽,最后可到达缅甸,就是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开通的中国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这条铁路呢,是1958年动工,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千米,沿途高山深涧连绵不断,工程之艰巨令人惊叹,全线共凿隧道427个,架桥梁653座,是目前我国铁路线中隧道最长的一条铁路。
大观楼公园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相机、胶卷;各位请注意,集合时间是一小时后,喜爱摄影的朋友也请注意时间,及时返回集合地点,前面就是停车处,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号。
这里是公园大门,门额的“大观楼”三个字是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铁舟)所书。大观楼在民国七年(1918年)由云南督军唐继尧辟为公园,如今直呼其名“大观楼”或叫“大观公园”。大家请到这边来。请看,这是大观公园的导游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大观公园大致可分为三个片区:这是我们要去的近华浦,大观楼主景区,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挂在大观楼前,公园主要的亭台水树也大都集中在这一片,我们重点观赏这个景区。我们现在进入了垂杨夹道,荷池分列的主游路。大家请看,在右边荷塘的柳树丛之外,有一片非常别致的建筑,它们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请大家猜猜,这些建筑属于公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公园导游图中没有标出呢?原来,它本不属于公园,只是和公园相邻的“金孔雀宾馆”。它虽与公园无墙垣之隔,仅以一小溪流划出双方的分界,但这群建筑,与公园周围的环境、色调都非常和谐,几乎和公园景致融为一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景观现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构景手段中称为“借景”。这里互为相邻,互为相借,是“邻借”的一种。这一借,在空间上扩展了游人的视觉和联想,使公园的有限变得无限,使酒店的环境平添了幽趣,真可谓相邻相映,互惠互利。
每当盛夏,那路两旁的荷花、荷叶或浮或立,密密层层,微风徐来,清香四溢,更给人以快意。林荫道两旁,还有高大的龙竹、飘香的'桂花、海棠、垂柳。若是遇上秋天菊展,大观公园更会以数不清的缤纷色彩,看不尽的千姿万态来恭迎佳宾。
迎面不远跨一小桥,便是琉璃飞檐的“近华浦”亭阁。前面我已经说过,近华浦就是接近太华山的水滨之意。刚才进门,有的朋友买到《大观楼简介》的小册子,请大家看封底,从清末昆明画家杨应选画的《滇池大观图》的扇面画看,当时的大观楼还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还有围墙长廊;绿树簇拥,碧波回环,山水空溕;远处太华山恰似睡美人,近处还有一些沙滩、小岛,大致景观和我们看到的相当。所不同的是,那时要去大观楼,还需用船摆渡,如今小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可直接进入大观楼景区。
现在大家请看门两侧的这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7白舟。”此联集化古诗而成,现在我要请教大家,这副对联所用的古诗和古诗作者是已经有朋友脱口而出了。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句子。原诗是写爱情,作者作此诗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意又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也就是说曾经观过沧海的人,看其它水就觉得难得称得上水。上联在此把滇池之水比作“沧海”之水,评价是相当高的。下联则化用唐代另一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下联之意是呼唤人们:要想登楼,就请在此停舟上岸吧!停舟登楼干什么?饱览滇池美景,追思历史,抒发人生感慨。
大家知道,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其特点之一就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眼前的大观公园是一个利用天然水滨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自然山水园林。布局上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开阔的空间,以大观楼牌坊、近华浦亭阁、假山、游路、东园、曲廊、桥堤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使湖面显得深远而有层次;当人们漫步其间,感到左右顾盼有景,曲折变化有致;而园外渔舟乡舍、田园山水、谷黄稻香、驻步远眺,使游人心旷神怡、顿生自然野趣。这园林郊野混然一体,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特点之二为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空间总是有限的,而园林风景却给人以“无限”感觉。园林的空间处理,大小不同,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东园、鲁园、庾园、楼外楼、近华浦,各具特色,步移景异,大园包小园,小园见大园,使占地有限的园林层次丰富异常。另外,借景也是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邻借我们已给大家作了介绍。远借必登高眺望,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临大观楼,极目远望滇池、西山之景,远望田园风光之景,远望渔舟唱晚之景,这些为远借。俯视轻舟荡漾、湖光倒影、观鱼游跃,却是凭栏静赏的俯借美景;而观碧空、白云、皓月、明星、飞鸟翔空,是为仰借。特点之三是曲径通幽,处理手法含蓄。当进了大观公园门楼,粉墙花圃、荷塘柳堤,视觉为之收敛;到近华浦之前,左右顾盼倒有几分园林建筑和景致,略见小片水面;进了主景区,山石参差,藤萝掩映,堂轩廊馆,深邃莫测,却也看到水面渐阔;小桥长堤看似还有去处,但游路已尽,假山横卧在你眼前。园内丰富的层次使你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特点之四是空间的流通与对比。我们进了大观公园,就感到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又隔又连,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虚虚实实,有开有合;特点之五是诗情画意。这又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之处。古代造园者善于运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美化园林。匾题楹联,为园林增光添色。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要去欣赏大观楼长联,到时我们仔细去体味吧。
大观楼很美,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的大观楼是花的世界,黄的迎春、红的山茶、紫的辛夷、白的玉兰,争艳斗妍,溢彩流光。人们漫步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展”,仿佛在花海里游泳,浑身都沉浸着春的气息。夏天的大观楼,杨柳堤岸,轻风习习,碧绿的水面上,点缀着红荷翠叶,泛舟湖中,看楼阁倒映,又是一番情趣。秋天的大观楼,历来就是赏月的佳处,每当中秋之夜,天上皓月,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堤外银波粼粼,堤内歌声笑语。秋菊迎宾,丹桂飘香,使人心旷神怡。冬天的大观楼,是观赏梅花和雪景的好地方,每当瑞雪初霁,纵目四望,远山近堤,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腊梅、红梅、绿梅在寒风中竞放。自从红嘴鸥到昆明越冬以来,这里也是海鸥的栖息场所。此时到大观楼来,观水天一色,看繁花似锦,赏人鸥相嬉,不禁让人产生几分物我两忘的感慨。这些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应时之借”。
右边我们看到的这个花坛中,有三株玫瑰是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爱丁堡公爵伉俪访问昆明时所赠,以表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长盛不衰。近旁还有棵纪念树,看,就是那棵高大的按树,那是1921年朱德委员长在昆明所植,如今已是这样地挺拔高大了。
在我们前面,好像已经没有去路,挡在眼前的这一座假山叫做“彩云崖”。穿过“彩云崖”的石洞,使人顿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欲扬先抑,豁然开朗之境,才使得中国园林更具艺术魅力。这种造景手法谓之“抑景”。眼前一片空阔疏朗。大观楼前的碧波中有三个葫芦型白石塔墩,这是40年代从昆明原状元楼移到这里来的,加以环堤为带,垂柳如丝,颇似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对面“楼外楼”景区为大观公园园中园,右拢三潭印月,左挹草海,前面为滇池,后有长堤同东园相连,风景绝佳。二层楼的主楼同石肪联袂:远看就像是一艘古代楼船悠然启航。更为绝妙之处,大观楼与楼外楼互为“对景”,无论站于何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别有情趣。沿堤漫步,清风徐来,看沉睡的西山,听波浪的拍岸声,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右边正面临水,背靠园林,气势雄伟的高楼,便是“大观楼”。大观楼为三重檐四方攒尖顶建筑,琉璃黄瓦,底层面阔17米,进深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层正面六抹隔窗门一堂八扇,两边开洞窗。正面门楣之上“大观楼”三个字金光灿灿。二楼之上,可见咸丰帝所题“拔浪千层”愿额。门框两边,蓝底金字,正是举世闻名的大观楼长联,这便是我们今天观赏大观楼的重中之重。好,让我们从作者讲起吧。
长联作者孙髯(?—1774),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他自幼聪颖,喜习古诗文,胸有奇志。少年时应童试,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人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就走,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而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始终是一个“布衣”诗人。然而他博学多识,年青时诗赋便“名重一时”,常与当时名士聚首,互相酬唱。他除了创作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采》、《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他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还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呼吁减租免税。晚年他生活困苦,在圆通寺咒蚊台卖卜为生,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锐敏地感受到末代封建王朝危机四伏,大厦将倾的时代气氛,并将这深刻的感受融注在这副长联中,以苍烟落照中的断碣残碑,以几杵疏钟、一枕清霜等自然景物,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没落。后来诗人前往其子所在弥勒县,并在那里去世,今弥勒县城有孙髯墓。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四
xx: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俨如高原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这就是古老的“滇南泽”,因距昆阳城最近,故又名“昆阳湖”,即人们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诗人对她描写是:昆池千顷浩溟漾,浴日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坐落在这美丽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六河纵横,中间一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坝子。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为此前人有诗描写它的特点是: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平方公里,建成区98平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5212人,有汉、彝、回、白、苗、蒙古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2.6%,城区人口1611969人。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五
大家好!热诚欢迎你们到泰山来,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泰山中路登上山顶。
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们仍要像古人那样问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
这里是岱庙。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现在被知名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条路中最古老的一条。我们将从这条路登上极顶。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虽是一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朋友们,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着独特地位的,这座遥参亭的建筑构思既出于封禅大典将由此为前奏而步步进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先抑后扬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平是一个神奇的方。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决定于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天贶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宽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使天贶殿与四周的环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贶殿周围施以回廊,形成了一个大院落,在中国的建筑中,廊是起着使空间有联贯、敛气、紧密、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作用,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称道的。岱庙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庑殿的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天贶殿的崇仰。我国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没有绝对大绝对小,大小是从对比中产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贶殿前平台上还修了两个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贶殿,又于雄伟中寓含着恬静闲适,因此天贶殿并不是雄伟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从天贶诬后门出,有砖石甬道与后寝宫相连。宋真宗封泰山时,因将泰山封为帝,帝则应当有后,于是便为之配了个夫人淑明后。从这一点看来,岱庙与其说是道教神府,还不如说更像皇家宫廷,这种布局进一步透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岱庙进行政治活动的功利目的。
刚才,我们是沿着岱庙的主轴线游览,而主轴线两侧,原另有4个别院,东面前后两院,前为汉柏院,相传汉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内;后为东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这里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盘了。大约25亿年前,在一次被地质学家称作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中,古泰山第一次从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几度沧桑,泰山升起又沉没,沉没又升起,终于在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古老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三个断裂带,最上一层从云步桥断裂带到极顶,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这一层地带与四周群峰产生强烈对比,犹如宝塔之刹,形成了东天一柱的气势。
这里是紧十八盘,也是整个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题刻: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励我们。大家再看,那负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修路人大山无言,但它们能激励人们向上。朋友,登山犹如干任何事业,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南天门到了,我们现在已置身天界了,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仙,但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迈。
进了南天门,与之相对的是大殿取名为未了轩,未了轩两侧各一门可以北去。出门往西有一山峰叫月观峰,山上有亭,名月观亭。据说,天高气爽的深秋时节,在这里还可以一览黄河金带的奇异景观:在夕阳映照的天幕下,大地变暗了,惟有一曲黄河水,反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像一条闪光的金带,将天在地连在一起。入夜,在皎洁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见济南的万家灯火,因此月观峰又称望府山。
出南天门院落东折即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诗意的地方。沿天街东行,中北有一坊,匾额上题有望吴圣迹,这就是相传孔子与颜渊看到吴国阊门外一匹白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庙。
天街最东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给大家讲讲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间被称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并被称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众对泰山老母的候信仰与喜爱,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层的对母亲的爱。多少年来,碧霞元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巅,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
好,让我们进到碧霞寺来。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门,正殿,配殿,3座神门,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设的典范,人舞到这里来进香并不感其小而觉其高大,神圣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中独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东神门北折沿盘道再上,可见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布,洋洋大观,人称大观峰。大观峰西侧,几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笔,这一带可谓是露天的书法艺术博物馆。
沿大观峰西侧盘道而上,至最高处,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阶终于到了尽头,这里就是泰山的极顶--玉皇顶了。
玉皇庙建在极顶上,红墙碧瓦像是给泰山戴上了一顶桂冠。由山门进庙,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极顶石。极顶石卧在一圈石栏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别处,将是一块最普通不地的石头了。但是在这里,它的旁边有碑恭恭的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根据地质学分析,就是它,在3000万年前从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于1万米的地壳深处;就是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使它高耸云天,以至玉皇庙中的玉皇大帝简直就成了它的守护神。
朋友们,一天的行程已经结束。希望你们能再度到泰山来。谢谢大家!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六
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昆明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昆明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昆明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昆明昆明大观楼的文化与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昆明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舒藻《碑记》)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14年修筑。
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1998年,为迎接99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鱼池柳堤,溪流石桥,芦苇芙蓉,芳草萋萋。至此,大观公园总面积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七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谯楼,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锦江北岸,现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明朝万历中叶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改名为“东风楼”,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大观楼”,一直沿袭至今。这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冬(1946)进行了简易修复,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00--2002年为恢复大观楼原貌,又筹资500余万元重建。现大观楼三层,高20余米,宽16米,长60米。重檐高挑,金黄色琉璃顶,缀饰华丽,屹立江畔,宏伟壮观,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临楼台,可俯瞰全城,高安风光美景,尽收眼底。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明代著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明代诗人邹师鲁亦有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1946年国民党高安县县长龙起凤(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题书“大观楼”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书“大观楼”匾。1986年中国著名书法家黄天壁再书“大观楼”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又书“大观楼”匾。1983年5月,高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中国旅游大全》。千百年来,这座楼经过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维修,虽然风格各异,但一直屹立在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仅存的一座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大家请随我登楼。我们现在已经上到了露天观景平台。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间这座楼阁就是陈设大观楼历代文人墨宝及大观楼由来的展厅。里面第一层是陈列了一些高安历次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瓷精品(当然这些只是仿制品)、名人字画,二层就是陈列了高安的一个立体规划图。大家自已可以随处看看。在这里大家还可以凭栏远眺,滔滔锦江水一路向东流。说到锦江,它又名蜀江,俗称锦水,是赣江的支流,发源于宜春市慈化,向东流经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由新建县汇入赣江。全长280余公里,高安境内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晋时,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许真君求救,许真君给了画了符的水壶和竹子一枝,并叮嘱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这样,病人饮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传开,病人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将蜀江改名为“锦江”。所以咱们的这楼最早就是叫“锦水奇观楼”。锦江对面大家还可以看到一排欧式风情建筑,这是高安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
现在我们下到大观楼前继续参观,大家看到这一个石坊,叫“青宫大保坊”。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在郡谯楼(即大观楼)前,“青宫大保坊”左,建有“状元台”,俯瞰锦江。寰春秋赴试,台前竖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饯行,明嘉靖甲午立吴山,敖铣等赴应变会试,太守朱鸿渐饯行,有巨鲤跃入吴舟,朱贺以诗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铣中二甲第三。遗迹今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青宫大保坊是吴山高中,官为探花、礼部尚书后兴建的。当然这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好了,我们的讲解就到这里了,现在大家自由活动一下,照照相,十分钟之后集合上车。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八
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昆明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昆明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昆明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九
北京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位于宣武区南菜园(市区西南隅护城河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大观园的
导游词
,欢迎欣赏。不知不觉,已来到了一处气派的两层建筑前。原来是迎春
出得潇湘馆时,已近黄昏。目睹夕阳余晖中的大观园,我的心中不免有感慨万千:大观园中的种种已成过去。与其说树倒猢狲散应验在贾府兴衰史上,还不如说腐朽的封建王朝已如被蝼蚁蛀空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塌。劳动人民创造的终归是要还给人民。
今天,这座被曹雪芹用文学语言构筑的"温柔富贵乡",昔日权贵们的挥霍之地,却成为了集红学学术,古建筑技术、传统园林艺术精华为一园的旅游胜地。今日的大观园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新式园林。我相信,她的艺术生命力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将让我们永存美好的回忆。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十
清道光八年(1820___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昆明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昆明昆明大观楼的文化与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昆明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十一
“莫道红楼乃一梦,淀山建有大观园”。大观园占地面积1,300多亩,已建成的“大观楼”,“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等,或华丽、或朴拙、或清幽、或淡雅,处处体现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风韵和意境。
“……走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四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行。青松指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眼前的大观楼,恰是如此,这里是元妃省亲时族人朝觐之所,正殿主楼的东西两面,有含芳阁和缀锦阁,三座建筑以游廊相连,并与前庭的两庑相接。
旁边,则是戏台,是元妃游幸时观戏的地方。整个建筑群飞光流彩,金碧辉煌。一派帝王邸宅的气势。大观楼东南,便是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从月洞门入,沿曲折游廊,经六角亭,便可看见黛玉所挂的鹦鹉架,跨过溪水上的水桥,可来到“有风来仪”主厅。而薛宝钗的“蘅芜院”,另是一番情致,院内不相干一株花儿,迎面太湖石玲珑好听娇,鱼儿在池中安逸地喷水。真可谓“蘅芜满净苑,萝藤助芬芳”了。
大观园内的“怡红院”一组建筑。跨进镌有“怡红快绿”匾额的院门,只见深宅重院,富贵典雅。绎芸轩前,植着芭蕉和海棠。西屋为袭人、晴雯等丫头的住所,东屋则是贾宝玉的卧房,花嵌砖绿,雕床描金,堂皇中又有点脂粉气。中间过厅,东西两屋,以碧妙橱和博古架相隔。今天,这里不仅发秀美旖旎的景色令人陶醉,还将以鲜美的鱼虾蔬果奉献给游人。在淀山湖风景区东面的关王庙,已开辟了一个游泳场。岸边芦苇摇动,远处水天一色,不等下水已令人到浑身舒畅。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十二
大观园,是为贾元春归省而营建的省亲别墅,由元春亲自命名。多少人感叹"一梦红楼二百秋,大观园址费寻求"。感的是"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大观园只能神往;叹的是"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的人间美景不能亲游。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一部《红楼梦》成就了一座经典园林。今天,就请大家跟随着我的镜头,一起走进这个曾经充满了故事而现今又优美秀丽的公园-----北京大观园吧!
与很多人一样,我很喜欢那些漂亮的照片,更喜欢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它们总可以让一瞬间的情景丰富起来,立体,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令那些隐没在历史书中的人物鲜活。随着"红楼梦"的热播,重温大观园的热情与日俱增,重拍大观园的冲动与时俱进。每一池,每一台,每一轩,每一馆,每一泉,每一石,每一林,每一塘,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依、有所寄......我用我的镜头记录了它的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不想错过,因为正是四季的轮回才会让这座充满了故事的园林更加的绚丽和更加的丰富与多彩。(下附图3张,怡红院及其月亮门儿)
沁芳桥西,便是粉墙环护、绿柳周垂,《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
"怡红院"在红楼中来自于贾宝玉做的一句诗,"怡红快绿"。"红"指海棠,"绿"指芭蕉。贾宝玉为"怡红快绿"匾额题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宝玉在这首诗里借花木写人,表达了对"婵娟"、"红妆"的同情与"解怜"。此处,是园中活动的主要场所,这里,发生了一系列重要故事-----晴雯撕扇、玉钏尝羹、绣鸳兆梦、平儿理妆、病补雀裘、招将飞符、群芳寿宴、晴雯被逐等。最有趣的是"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了。(下附图1张,潇湘馆北门儿进口儿)
潇湘馆,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这里的建筑与别处不同,不仅精巧纤细,雕满竹子花饰,而且在油漆彩绘方面也采用冷色调的"斑竹座"技法,泪痕点点,所谓"斑竹一枝千滴泪",活生生的映出了这里的主人公寄人篱下、以泪洗面的孱弱形象和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
大观园西北部,忽见柳荫中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过桥便是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这便是贾宝玉的姨表姐,后来成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走进大门,迎面插天的玲珑山石,四面群绕各色石块,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彷佛象征着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走廊、窗棂全是冰炸纹形象,因为其主人是个"冷美人",有着"一阵阵冷森森甜丝丝的幽香","任是无情也动人"。如同用湘竹象征黛玉一样,用香草喻宝钗,《离骚》以香草喻君子,宝钗也正是闺阁中的君子,"蘅芜君"的别号恰如其分。最喜欢她的一句诗是:"华日祥云笼罩奇",而它的前一句是"芳园筑向帝城西"更恰恰成为今日大观园地理位置的文学依据,因为大观园正是位于北京市区西南方向,宣武区南菜园附近。(乘车线路:122、351、395、56、59、744支线、800、819、922、939、423、721、特3等,大观园站下车即可。开园时间:7:30-17:30(17:00停止售票)门票40元。)
元妃为此殿题额为"顾恩思义",题联为"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省亲别墅是贾元春省亲时,接受朝觐和驻跸的场所,是人间的太虚幻境的幻象。这组皇家气魄的建筑包括正殿顾恩思义殿、东西配殿。正殿后有大观楼及东西配楼。这座具有帝王宅第威严气势的建筑是大观园的主景儿。正是曹雪芹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进得大门,只见楼台高筑,殿堂气派,此建筑不同于故宫、颐和园、天坛、北海等皇家宫寝御苑,殿宇不饰琉璃,以青白石为栏,而不用汉白玉,这是根据元妃的身份、地位而决定的,在当时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三面拾级而上的台阶,分为九级,暗含"九"之阳数。"九"或九的倍数只有皇家才能应用。殿宇雕梁画栋、龙凤合玺的贴金彩绘,殿内的藻井天花,又寓意皇权神授,更突出了森严、深邃的帝王威仪之势。
春光易逝,韶华难留。所以,贾府中最具代表性的命名,"迎春"之后,接着就是"叹"、"惜"——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因其短暂而更加美好。
游廊蜿蜒向西连接一精美的水中亭,坐在廊上,可观水景;可观鱼跃,胜过杭州的"花港观鱼"。亭上额为:"饮碧涵泓",形容此处碧水蓝天,彩虹呈现,好像探进碧水中饮水。
缀锦楼是《红楼梦》中贾迎春的住所,与藕香榭隔水而望。在海棠诗社中,迎春的号为"菱洲",惜春的号"藕榭",便由此而来。
缀锦楼位于园东北紫菱洲,依山临水,两层楼阁,飞檐彩绘,曲折游廊,院内依山而建的彩绘游廊蜿蜒迂回,与主楼相衔,极富变化又错落有致。这里的大部分匾额、楹联均为周汝昌先生所拟。正楼联为:"画栋参差春似织,宝帘掩映梦如云"。大意是:春天的景如织出的锦,竹帘掩着的生活梦如境。
"斋",书房也。是贾府三小姐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在这里,探春曾发起结"海棠诗社",和宝玉、黛玉、宝钗、李纨、惜春等互起诗翁别号,因院内植有芭蕉,探春的别号为"蕉下客"。"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四句判词,活生生刻画出了一个热情泼辣、精明强干、爱憎分明的女子形象,更展现了"一番风雨路三千"、探春远嫁那生死离别的悲恸场面。
暖香坞在秋爽斋以北,其南边是蘅芜苑,且与稻香村紧连,是贾四小姐惜春住所。院墙南面有一夹道,东西两边有过街门儿,上嵌石头匾,西门有"穿云"、"度月"。"穿"和"度"都是过的意思,"云"和"月"都要在此流连。东门的"揖旭"、"延霞"则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拟。"揖"是作揖,"延"是请,意思是说,清晨向初生的太阳作揖行礼;傍晚恭请天边的彩霞进来。惜春是宝玉的堂妹,"四春"中年龄最小,贾府通称四姑娘,是大观园的"小画家",因住处与藕香榭相近,宝钗给她起了个"藕榭"的雅号。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十三
大观园占地面积1,300多亩,已建成的大观楼,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等,或华丽、或朴拙、或清幽、或淡雅,处处体现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风韵和意境。
走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四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行。青松指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眼前的大观楼,恰是如此,这里是元妃省亲时族人朝觐之所,正殿主楼的东西两面,有含芳阁和缀锦阁,三座建筑以游廊相连,并与前庭的两庑相接。
大观园内的怡红院一组建筑。跨进镌有怡红快绿匾额的院门,只见深宅重院,富贵典雅。绎芸轩前,植着芭蕉和海棠。西屋为袭人、晴雯等丫头的住所,东屋则是贾宝玉的卧房,花嵌砖绿,雕床描金,堂皇中又有点脂粉气。中间过厅,东西两屋,以碧妙橱和博古架相隔。今天,这里不仅发秀美旖旎的景色令人陶醉,还将以鲜美的鱼虾蔬果奉献给游人。在淀山湖风景区东面的关王庙,已开辟了一个游泳场。岸边芦苇摇动,远处水天一色,不等下水已令人到浑身舒畅。
大观峰导游词讲解篇十四
北京大观园是1984年为了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建成的,是京城一处极赋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多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心境。大观园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修的别墅,元春看了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建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园内主要景点有怡红院、沁芳亭桥、潇湘馆、衡芜院、紫菱洲、蓼风轩、秋爽斋、稻香村、栊翠庵、芦雪庵、藕香榭、暖香坞等景点。
栊翠庵位于大观园东部大主山脉向南延伸处,沿山坡由怡红院往北不远。妙玉自西门外牟尼庵迁居大观园后,在此修行。贾母初宴大观园时曾在此品茶,刘姥姥从这里出去转了两个弯迷了路,误入怡红院;宝玉往卢雪庵赴诗会时经过此处,闻得"寒香拂鼻"。"栊翠庵"是园中唯一的庙宇景区。院内有禅堂、净室等,花木繁盛,冬天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北屋佛殿,东屋禅房,龛烟青青,炉香袅袅,是妙玉参禅修行之场所。庵中白雪红梅,冷中有热,正符合主人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性格。
稻香村是贾宝玉的寡妇嫂子李纨的住处,宝玉题对额时,取唐寅"红杏梢头挂酒旗"诗意,以杏帘在望题酒幌,又欲以许浑"柴门临水稻花香"诗句之意,命为"稻香村",但被贾政一声喝断没了下文。元春归省时,先赐名浣葛山庄,后见黛玉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诗中有十里稻花香句,复改为稻香村。此处辟处一隅,一派村舍田园风光,院里建筑无一彩绘,村舍清寒,屋内纸窗木榻,陈设简朴。"富贵之气一洗皆尽",合于李纨"槁木死灰"的心境。李纹、李琦来贾府投亲在此居处。诗号"稻香老农"的李纨即在这里吟诗"课子"。
暖香坞在大观园西部,紧邻水池中央的藕香榭。往南穿过东西有穿云度月石匾夹道的过街楼门即至。秋爽斋在其南,这里是有大观园小画家之称的四小姐惜春的住处。
秋爽斋在大观园的西部,潇湘馆的东北。院内正房三间,因探春素喜阔朗,不曾割断。因前院有芭蕉后院有梧桐,元春省亲时赐匾额"桐剪秋风"。院内的晓翠堂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也是宝玉和姐妹们互起诗翁别号、结海棠诗社吟诗之所。室内中间有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陈设著名人法帖、宝砚、笔筒、花囊,墙上挂着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显示了三小姐的个性和身份。
缀锦楼是贾府二小姐迎春奉元春之命进大观园后的住所,位于园东紫菱洲,距潇湘馆不远。开海棠诗社起别号时,宝钗说"她住的紫菱洲,就叫紫菱洲"。故迎春的诗号叫"菱洲"。邢岫烟在大观园时也住于此。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来此徘徊。室内轩窗寂寞,屏帐倏然,门外荇翠菱紫,幽默凄凉,是绰号"二木头"的迎春"误嫁中山狼"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
蘅芜苑是贾宝玉的姨表姐,后来成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住所。位于大观园西北,与大观楼相近,有折带朱栏板桥相通。院里的水磨砖墙围护着"清凉瓦舍",大主山分脉穿墙而过。院内不见花木,只有插天的大玲珑山石和堆山,和各种奇藤异草等溢香植物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正房五间旷朗清厦连着卷棚,室内清雅脱俗,两边是抄手游廊,四面出廊,院中所有游廊窗棱,均为"冰炸纹"形,更比别处清雅不同,充分显示了"冷美人"封建正统、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第二十三回宝钗奉元春之命住于此处;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时来此,见房中没有摆设,衾褥也朴素,认为过于素净,显示出宝钗端庄稳重的品格。湘云在大观园时也常住在这里。
怡红院在大观园内东路,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院外粉墙环护,绿柳低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正面五间抱厦,宝玉原题匾额为"红香绿玉",元春归省时赐题改为"怡红快绿","红"指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园锦簇,剔透玲珑,室内陈设华丽新颖,极为精致,无不透着主人的脂粉气,曾被刘姥姥认为是"小姐的'绣房"。后院有满架蔷薇,石头砌岸的水池上架着石板,可顺甬路过月洞门出院。贾宝玉曾对黛玉说:"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它与潇湘馆遥遥相对,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姐妹们常相聚会、频繁活动的场所。
芦雪亭亦名芦雪庵,位于西部傍山临水的河滩上,建筑简洁,茅檐土壁,槿篱竹牖,夏季推窗便可垂钓,冬季可赏雪景,元春为此题写"荻芦夜雪",点出了芦雪庵的雪景之美。四面都是芦苇掩覆,往北一条小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就是藕香榭竹桥,其南边临近蜂腰桥。李纨、湘云等人曾在此吃鹿肉,众人即景联诗。
藕香榭是建在大观园中轴线以东的池中水上的敞厅,这里四面临水,佳荷飘香,左右有回廊,跨水接岸,是隔水赏花,临水观景的好地方。后面有曲折竹桥,与凸碧山庄隔河遥遥相对,沿河岸东行可通山庄下凹晶溪馆。湘云曾在此请客设螃蟹宴,开菊花诗会,众姐妹咏菊联诗。贾母两宴大观园在大观楼东飞楼缀锦阁摆酒时,曾命小戏班在此水亭演习乐曲。
顾恩思义殿-省亲别墅是大观园主景,元妃省亲活动的主要场所。这里玉石牌坊高八米,宽十一米,宏伟瑰丽,正殿顾恩思义殿巍峨耸立,匾额及对联均为元妃所题,正殿后为大观楼及东西配楼。整个院落充满了皇家邸宅的豪威、华贵的气派。
曲径通幽此为贾宝玉根据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题。寓意只有沿着妙道取经蜿蜒穿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诸景。这是一座用著名南北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开门见山"之特色。众生说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滴翠亭是一座卧水而建的双层湖心亭,四面游廊,曲桥通岸。这里发生过"宝钗扑蝶"、"金蝉脱壳"等有趣故事,反映了宝钗童心未泯的情趣,更是她"藏愚守拙",随机应变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示。亭南土丘,是黛玉葬花的花冢。凹晶溪馆是山脊上凸碧山庄的退居,傍水而建,因屋宇呈"凹"字型,故得名。与山庄一高一矮,一山一水,成为对景建筑,均为赏月佳处。爱山高月小,便到凸碧山庄;爱浩月清波,就到凹晶溪馆。
凸碧山庄是《红楼梦》中中秋月夜贾母赏月的去处,因建在山之高脊,故名凸碧,与近水低洼处的"凹晶溪馆"成对景建筑。贾母率众人边赏月,边玩击鼓传花,边品笛,明月清风,笛声悠扬,自使人心旷神怡。
花溆是园中别具一格的风光景点。当初宝玉将此处起名为"蓼汀花溆",被元妃改为"花溆"。这里山石叠垒,水声潺潺,港洞幽深,绿柳周垂,是文人理想的武陵胜境,世外桃源。
嘉荫堂与凸碧山庄凹晶溪馆为一组建筑,贾母等人赏月在此小憩,她八十大寿在此上香。
红香圃是一处以赏花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夏秋时节,这里牡丹、芍药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三间小敞厅便是红香圃,即《红楼梦》中所写的芍药圃,专为观赏芍药而建。其东面是藤萝架,夏季一片绿荫。曾发生"湘云醉卧"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