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6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1:47:55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6篇)
时间:2024-03-20 21:47:55     小编:MJ笔神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9—31页。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

教具准备: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执教者: 张聪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圆柱筒,同学们这两个物体,哪个大一些,

谁大就是指它的体积大,今天我们就学习--圆柱体的体积

师: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数学知识?或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根据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三、出示自学指导

(二)观察拼出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三)你能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四、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五、学生试做

学生试做

1. 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4分米

2. 底面半径2分米,高10分米

3.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 20米

判断对错

1.一个圆柱形水桶,它的容积也就等于它的表面积。 ( )

2.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底面积相等,高相等,那么体积也相等。 ( )

3.底面积不相等的两个圆柱的体积一定不相等。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 )

5.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有多少立方分米,是钢材的表面积。 ( )

填空:

1.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它的高就是圆柱的( )。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是( )。

3.一个圆柱底面积是25cm2,高是4cm,体积是( )cm3。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0cm,体积是( )cm3。

六、议一议

议:“圆柱的体积公式中的底面积怎样理解?”

(1) 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相等

(2)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3) 圆柱体的底面积是什么图形?

师:做完的同学看黑板上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同答案,可以上前面来改正。

评议黑板上的数学题。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小测试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做个当堂测验,只写答案不抄题,看谁又快又对(见测验题)

一、填空(每题10分)

1.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乘( ),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1平方厘米,底面积是7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高是0.4分米,体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每题5分)

1.把一个圆柱截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增加了。( )

2.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那么他们的高也相等。( )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2倍。( )

三、计算圆柱的体积(每题10分不写答话)

1.底面积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

2.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0厘米

3.底面周长62.8厘米,高10厘米

四、一根长50分米的长方体钢材,底面是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锻造成底面面积是1000平方分米的圆柱形钢材,这根圆柱钢材的高是多少分米?(15分)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材第25页 例5、例6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 。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

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

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 ”: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3、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3)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4)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5)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教材第25页例5、例6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