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一
本次期中考试;语文总分1720分,平均分59.3。29人中16人及格。及格率为55%。优秀率为0.最高分为孟祥娇的100分。最低分为0分。
通过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的两极分化的越来越严重。
而且学生也出现了厌学现象。虽然此次试题难度时上次考试偏难,但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月学生的及格率并不好。学习积极性照3月份有所下降,导致成绩不升反而有所滑坡。三个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
一、通过阅读。发现一半的同学存在着不会审题。审题不清的题。比如说:积累与运用中6.怡人的春景是诗人的最爱。韩愈偏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朦胧,向白居易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蓬勃生机的欢闹,学生没注意到“欢闹”两字就随便写上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再如说阅读题20.纵观全文,作者回顾了学生时代,与张老师相关的那些事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学生没注意到“学生时代”四个字。把虽有的事件都写出来了,这说明他们审题不够认真仔细。今后一定要督促学生要注意审题。
二、二个月来。我把所有题的答题技巧。方法都交给了学生。但是通过考试发现他们现在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今后对于提高学生的回答能力是迫切的任务。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二
一、教学背景
20xx年10月,我校开展“人人上一节优质课”活动。《乡愁》一课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新诗单元,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吟诵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和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造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三、教学目标
2、品味语言,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深刻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生1: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3: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4: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我们来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那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学生纷纷举手)
生1: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湾。
生2: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生3:诗人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诗歌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重的历史感,构思精巧,意象新奇。
(三)指导朗读
师: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赏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语调和语速。下面欣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播放课件,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被深深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及语速
师:听完录音,谁能说一说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生: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还有点哀伤。
师:“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还要读出重音。请大家便标节奏边小声读,体会重音;并在小组内试读,试评,推荐出读的好的同学。
(学生边快速标节奏边读,组内试读点评,气氛热烈。师巡回指导,并参与点评)
小组代表朗读,竞赛,学生评出最好的。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分男女生朗读。个性化多形式的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研读诗歌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崇高的爱国之情,感受诗人内心浓厚的中国意识。
生:诗歌按时间顺序写了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
师:好!回答的很全面。“诗以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生2: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母亲在里头”看出。
生3:还有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从“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看出。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乡思亲思国
2、理解意象的作用,运用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诗歌内容
师:是啊,诗人由小而大的经历中饱尝思亲之苦,但更深挚的还是那浓浓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是余光中诗歌的主流情感,像他在其他诗作中吟诵“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百玉苦瓜》;“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得想”《当我死时》等等,都体现了诗人心底浓厚的中国意识和民族意识。那么这种抽象的感情是借助什么形象表达出来的?请大家帮我找一找.
生(纷纷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板书)
师:这些意象分别对应着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便有着不同的内涵。你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这些意象分别寄托的感情,描绘具体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诗歌的具体内容吗?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写一写,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的讨论,发言积极,有的写写记记。师来回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讨论。三四分钟后,请三四名同学来描述并点评。
小时候,诗人外出求学。儿行千里母担忧,小小的邮票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同样母亲的安危也时时凝聚在儿子心头,。每当夜深人静时,诗人总忍不住提笔写信:家乡的母亲啊,你是否平安依旧?细心的贴着小小的邮票,它呀也寄托着儿子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长大了,成了家。夫妻情深,可为了生活却不能朝夕相守。新娘本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风景,诗人却只能常常买那窄窄的船票,回家看看自己的新娘,。那船票啊,可是诗人爱情的见证?后来使人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迫不及待地去见母亲,可母亲却已躺在了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与自己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什么比和亲人生离死别更令人肝肠寸断呢?现在,诗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愈发有了叶落归根的念头。诗人站在台湾的高山上,久久地凝望着祖国大陆,他多想回乡啊,可一湾浅浅的海峡像天堑一般阻断了诗人回乡的脚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母亲已长眠于地下,大陆母亲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唉,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五)品味语言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大声朗读,在读中体会,有的边听边记。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小小的”“窄窄的”两形容词使乡愁浓缩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生(纷纷地):不可以。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学生微笑赞同)
师: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老师向你学习!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取自诗人奔波的生活,很典型、具体;分别寄托了作者不同经历阶段的乡愁,使“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具体可感,生动又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生3:“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海峡既是“浅浅的”,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表现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地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
生4:“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既写出诗人的经历又推进了事情的层层深化。
生5:“这头……那头”方位词语从空间上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那样的浓厚。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的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酝酿感情,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比较准确的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生6:“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量词丰富多样,体现诗人杰出的语言艺术。
师:这“一湾”能不能改成“一道”?
生:不行。“湾”写出了海峡得形态,语言也美;而“道”太平淡。
……
师:大家说的很好,品析词语理解非常准确到位。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我们再从整体上来发现诗人的独具匠心,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等方面来谈。
学生独立思考,不时的圈点勾画,又时小声交流。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地乡愁具体化了。
师:嗯,不错,你能说一说这几个意象的内在关系吗?
(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老师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生2:诗人用时间词构思全篇,年龄越来越大,情感越来越深,最后集中抒发思念大陆的感情,构思好。
生3:说到构思,全诗还采用了“乡愁是……”的比喻句式,反复运用,有一种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师:乡愁是中国古典诗歌历久弥新的话题,余光中选择了这样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感情,流露了他深厚的中国意识。诗歌由个人的思乡怀亲之情升华为更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同学们,带着对诗人深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朗读这首著名的《乡愁》!
播放名曲《思乡曲》,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全体师生一起朗读诗歌。
(六)情景对话
师:乡愁是对家的向往,对根的企盼,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情思。“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作为大陆的一员,你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以南北排为两岸,做一个情景对话。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情景对话中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并激起学生对两岸人民同是炎黄子孙的强烈认同感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庄严的爱国之情。
(七)拓展延伸
师:山水能隔开一切,却隔不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余光中老人的这首《乡愁》是所有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他自己也因而被称为“乡愁诗人”。诗中小小的邮票是浓浓的亲情,窄窄的'船票是长长的爱情,矮矮的坟墓是萋萋的别情,浅浅的海峡是深深的爱国情。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仿照“乡愁是……”的句式写一写你心中的乡愁。
学生略思片刻便纷纷动笔,稍后请学生展示。
生1:乡愁是儿女远行时母亲伫立在村口久久凝望的身影
生2:乡愁是童年时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生3: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神话
生4:乡愁是那根搏动在灵魂深处的血脉
生5:乡愁是游子们一辈子都走不成的精神的家园
…………
师:(激情地)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祖国从来都坚持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正在积极地推动两岸三通,积极设法两岸直航。两岸的一些商人,民间团体、个人已经能够来往。余光中老人也曾欣喜地踏上大陆的土地,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再吟《乡愁》,连战、宋楚瑜访大陆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相信两岸人民的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那时,月圆人也圆!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背诵这首《乡愁》。
(八)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完成课后题
2、模仿本诗的结构,创作一首新诗。
(九)推荐阅读
余光中《白玉苦瓜》《五岭少年》《当我死时》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思亲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爱国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乡愁诗名作,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因而教要用心教,用感情来教;学更要用心学,带着满腔感情来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在这堂课中设计了“朗读---感悟---品味---对话---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音乐《想家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了情感氛围;另外,老师的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感染力,乡愁诗名句既检查了学生的积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融入到浓浓的乡愁意境里,为学习文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诗歌是朗读的艺术,《课标》对朗读主要从“语音、语调、感情”三方面进行考察,所以我设计了指导朗读的环节,让学生注意诗歌的感情、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探讨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听读录音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在听得基础上,由学生自己体会,讨论交流中确定该怎样去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课标》),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另外,语文的课堂也应该响起琅琅的书声。
4、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独具匠心之处,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构思、立意、主旨的升华等---不能小看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5、“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情景对话”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了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使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独特的体悟。
6、仿句练习,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作业的设计主要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考虑: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在本课的习得有了良好的延伸。
7、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8、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师应时时做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我极力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找到了信心和成就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理解,自我学习,使以往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三
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戏剧理论内在的规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很多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作一下反思,以期待将来能够更开展戏剧的教学。
第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文研读的关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用很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展现的。过多的媒体使用,如视频、音频、图画,会削弱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过于以来感官的.刺激,比如在上《窦娥冤》的时候,学生没有读课文的前提下直接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以视频替代课文的做法只能是进一步恶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该是适时的、适事的,而不是随便为了让学生感兴趣乱来。只有在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穿插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第二,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古代戏剧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戏剧的文字本身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因为课文的注释相当详细。有我们经常会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学会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窦娥冤》一文,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学生准备充分,做了大量的道具,表演真切,在《哈姆莱特》一文都把课本剧搬到了讲台,从导演到演员,整个过程,学生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我也在剧中客串角色,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好的把握,最后两个班级还互相学习经验,相互交流点评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四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代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代教学要求语言代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代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代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代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代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代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学生课前阅读训练教,让学生课前阅读、准备,每堂课课前介绍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光焕发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代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代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蹦蹦跳跳,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代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代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代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代必修五和选修1 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代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代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代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代课索然无味。
2、对教学重点的困惑。
现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要求都很少,这一方面是扩展了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对教师来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必修3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五
本人在拙文〈语文课本难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里提到学生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教育以致对一些相应的语文考题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基层中学的不少语文老师在批改相关考卷时的表现也很难让人信服。请大家先看如下题目:根据句意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回购来了,―――――――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里,供在了博物馆中,我想―――――――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就这个简单的填空题来说,有不少中学生填上“就算……也”或“纵使……也”或“纵然……也”等,你能说他们不对吗???可见,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真的该好好给自己补补语文基础知识了。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现行的语文教育使然啊)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关联词”,更不清楚那些关联词的类别。不过,他们却非常能干,居然也写出了不错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答“那么……应该……”,根据这个学生的填空细心地去品读,整个句子也是通顺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呀。在此,我又想到了“宪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由此看来,新课标还真不是一般的标准,句句在理啊。可问题是有谁在/能指导我们基层中学的语文老师负责任地给中学生批改语文考卷哪?千万不要永远地――简单的一道填空题难住了不少语文老师啊!!!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六
很享受地和学生们一起品评《雷雨》,学生们分角色阅读,学生们对人物独到的评析,都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潜力。是啊,语文课堂的确应该相信“群众”的力量,放手让学生投入其中。《雷雨》既能演,又能读。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话剧的学习方法,在了无痕迹的表演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在学生分角色阅读时,因为我过于专注与课本,学生读完了我还没有反应。在学生的提醒下,我回过神来,忙说“我深深地被这两位同学精彩的表演陶醉了”,听到这里同学们善意地笑了,那两位被表扬的同学有点得意,我也有点小得意啊!这可能就是平常所说的教学机智吧。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共同发现了侍萍身上所蕴含的深沉的母爱,母亲宁愿扛起所有的痛苦与黑暗,也不让孩子受半点难为。这是我在预设时几近忽略的内容,也是很多人不大提及的侍萍的美德。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以下遗憾:
由于很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面对镜头,如履薄冰,紧张感一直伴随着我,总感觉不自然,有时甚至语无伦次起来。以后要多请别人听课,多录录课,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备课的时候,我定位于周朴园在利益漩涡中的选择。虽然《雷雨》的主题是丰富的,可目标一旦确定,只好对课堂预设的内容亦步亦趋。实际上,语文的课堂完全可以更灵动,面对学生思想的火花,完全可以引申开去,激撞更多的思想。
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虽然如此,在这节录像课上,我也收获到了许多。在如何指导陌生学生的学习上,在对待作品的多元化解读上,我都有了自己的风格。虽然我表现得不完美,但学生全力以赴地读过、研究过、精彩地展示过,我也觉得此课不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精心地打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我的学生最棒!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物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2)共有六章,其中的前五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每一章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一个中心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拓展再到应用。如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的运动,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第一节中讲述的复杂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方法的时候,再进入抛体运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以匀速圆周运动不同于其它运动的特殊性及其周尔复始的规律,阐述了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进而得到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然后将这一概念和公式演绎到了一般的圆周运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3章动能的变化和机械功,从合外力做功入手,定义动能的概念分析得出了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的关系,由此得出了动能定理,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以物体受力中只有重力做功为主线,定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计算式,并以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势能变化也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结合起来得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以近代天文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后再引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万有引力结合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概念应用到天体运行的过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
物理必修(2)共有三个二级主题:
(一)机械能和能源,(1)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联系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2)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现象。(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4)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5)了角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定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离心现象。(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内容属于了解性的,重点是前面两面个主题。
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理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问题情景意识不浓。如:有一条渡船要渡河,河宽为26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水的流速为15 km/h,为了尽快到达对岸,应怎样渡河?用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依照题意要求尽快到达对岸,是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而时间最短的条件是船厂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应垂直河岸,合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斜向下游。可是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让人感到思维过程是乱的,感觉他们的分析有时毫无逻辑可言。细想起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概念不清,有两个障碍,一是时间最短的条件认识不清,二是学生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同时性理解不透,也没有画草图,帮助思维的得为习惯,所以学习效率低下。
再比如:关于斜抛物体的运动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这个题目,学生选a答案的很多,究其原因也是概念不清,把力、加速度、运动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认识不清,也有是对这几个答案的安面含义不知道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概括建立起物理概念,再以物理概念为因子,将物理现象概括上升为数学公式,得出物理规律,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通过物理概念描述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如什么是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什么是分运动与合运动及它们的同时性;提供的向心力和需要的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否是一回事;等等。
如:一质量为m,高度为h1,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f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到h2时的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可得如下的关系式:
wf 一 wg = ek2 一 ek1
上式表示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将wg = gh2 一 gh1 = ep2一 ep1 代入上式变形得到
wf =(ek2 + ep2)一 (ek1 + ep1)
上式表示非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当wf等于零时,初末态的机械能守恒。由此得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同时也说明一个物体机械能的改变不是重力和弹力作用的结果,而是除了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其它力作用的结果。这样就理顺了各力的功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才能运用准确自如。
一是关于排课上的连堂问题,我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有体会,这样排是极不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个意见上学期就说过,从全国课改区的情况看,也极少有这样排的,我想创新也应遵守自然规律,更何况这是课改的实验,既是实验就应有错立改。二是应当将物理科目全学期排,物理学科本身就难,时间长一点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大有益处的。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不对之处请请指正。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八
一、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
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三、培养思维能力,学会科学记忆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程标准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篇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