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二次根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通用10篇)

2023年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二次根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0 13:33:03
2023年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二次根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10-20 13:33:03     小编:薇儿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一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二、教材任务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则以及加减运算的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明晰概念;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第四环节: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二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

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 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三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1.初步体会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2.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数字中推理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

【学习重点】

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

【学习难点】

理解数学推理的重要性.

学习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先阅读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然后完成书中设置的两个问题,最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初步体会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62页“做一做”的学习与探究.

【说明】(1)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四

知识与技能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证明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二、讲授新课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议一议

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

想一想

(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五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 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 课的教学目 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 数据代表对数 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 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 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l 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2.平行线性质的简单运用.

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l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被直线c所截.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内.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七

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生学习了很多与几何相关的知识,为今天的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 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已经参与了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猜测、归纳等活动,对今 天本节课的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有很大的 帮助.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的直观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学生仅有对图形的直 观感受而不能进行推理、论证,有时是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本课时安排《你能肯定吗》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从 而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论证等方法来验证某些问题的结论正确与否.

2.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3.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八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若已给出图形,则可省略)

(2)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4)检查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九

(本课适合有条件使用计算器的学校)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了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计算并利用计算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活动,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5节,具体内容为: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有关混合运算.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规律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一个计算器,并按计算器的类型分小组

目的:便于使用相同计算器的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 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