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8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18:14:06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8篇)
时间:2023-10-19 18:14:06     小编:雨中梧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一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二

美人何处——阅《红楼梦》有感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緑水悠悠。——《红豆曲》去年初夏,初读红楼,只觉心中一丝隐痛,倾慕于黛玉之才华,绝代之美貌。更为她惨美的一生而流泪。但我仍不喜欢她,作为一个红楼的女子,她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泪,也许是为宝玉前世的灌溉之恩,但且问一句“春恨秋悲且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是谁?试问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她含泪吟出的无调的歌,曾几何时,黛玉在我眼中仅是一个深锁闺中、多愁善感的绝代美人,仅是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孤傲小姐,仅是一个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抑郁之人。他在心中悄悄嘀咕的一句“何等眼熟到此”,宝玉脱口而出的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注定了一段千古绝唱,可惜最后宝玉的新娘不是她,恋情不了了之。我曾质疑过本性“喜散不喜聚”的黛玉值得宝玉如此长情吗?她终究脆弱,易伤。今年,随着聒噪的蝉声,我重读了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重读了那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也许是心境不同,我渐渐理解了她。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她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谨守处事规则,红楼中这样写“她步步留意,时时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没有勇气如湘云醉卧芍药丛中,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被子”也许是她缺乏安全感吧;她更无心像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闲情,却只想着“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高雅如兰,汲取了文化艺术之精华,有着异于一般女子的灵慧秀气,她沉醉于诗文翰墨,有着恢弘的诗情。可以说黛玉的才华是与世无争的,可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才情飞扬的压卷之作只能屈于人下,“可叹停机德,堪称咏絮才。”钗黛,一个重德,一个重才。德可拢人,而才人多不识散发着“美人香草”韵味的她却被宝钗责为“移了性情,不做分内的事”也难怪那些洁身自好,多情诗意的女子在那钟鸣鼎食,温柔富贵的大家族中时时处处感到了“风刀霜创严相逼”她与宝玉,一个是良苑仙疤,一个是美玉无瑕。木石前盟怎比不过那金玉良缘?像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能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纵宝玉“终不忘世外姝寂寞林”,黛玉还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了,回到了世外的“太虚幻境”,欠泪的,泪已还,她继续做自己纯洁的绛珠仙子,正如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泥陷渠沟。她焚稿断痴情,静静地死去,“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却是生死离别,哭声震天,“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初入贾府,她那“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之态早已不复。其实细想,若初,黛玉未亡,面对贾府被抄的人间惨剧,岂不是要把泪流尽,以她脆弱敏感的心,如何承受这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若是被抓,被打,甚至被辱,以以她高傲纯洁的天性,怎样面对这样污浊的世界呢?红楼中,美人何处,美人何在?“一种相思,两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红楼梦》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三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齐,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立刻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一样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好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必须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方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以前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它要务必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因此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因此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因此《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方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好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取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务必自己选取,我此刻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正因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人了,本来说的好好的,柳湘莲要娶她了,一下子柳湘莲听别人说这个人品行不好,立刻就要把鸳鸯剑拿回去,尤三姐觉得再也没有意思活着了,拿起宝剑就把自己杀了,前面就讲的关于《红楼梦》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曹雪芹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觉咄咄逼人,不喜爱,他在当曹雪芹《红楼梦》里,用贾宝玉这个形象,一个特殊的形象,这个语言也是特殊的语言,实际上方,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他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生就不好,正因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生,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一种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四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希望对你有帮助。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1)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

2)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默默花愁为我嗔。

3)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4)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5)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6)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7)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8)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9)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10)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11)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12)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3)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14)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15)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16)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17)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18)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19)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五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六

小说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明显,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林黛玉,她给我最深的印像便是她的才华。她如那一池带着灵动而流过沁芳闸的活水,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薛宝钗,这个二百年来饱受读者指责厌恶的任务,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婚姻中获得过快乐。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可怜的她要为自己考虑更需要为整个家族着想。宝钗聪明睿智,大方得体,但她却悲剧性的始终没有明白一场毫无爱情的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七

不解红楼妄读书,深惭半懂半含糊。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八十回悲欢离合几多情。作者曹雪芹以心血塑造群钗,据畸笏叟评语考,更为一百零八位奇女子列了情榜。其中榜上排名在先的,便是“情不情”的贾宝玉和“情情”的林黛玉。他们的相恋相知,成为一段真情的绝唱。鄙人好读《红楼梦》,虽才疏学浅,难以领会其中真谛,但仍为其所感不能心释,意欲浅谈一二。泛泛来讲未免太多,如今只浅谈一下此二人的开端——宝黛初见。

宝黛初见之时,贾宝玉第一次全貌登场。对于那大段描写其形貌的文字与点名其性格的两首《西江月》现暂且撇开不谈,只讲一下宝玉初见黛玉时的言行,便足以称得上真挚惊心。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样的言行,怎能不惊心?书里的人惊了慌了,书外的人也惊了慌了。是情深?是痴狂?是宿命?是前缘?好像说什么都对,而说什么又都不对。贾宝玉此时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性情,应了一个“亲”字,应了一个“心”字,但更贵在一个“知”字。宝玉,他是知黛玉的,从一开始两人便投了性情。

宝玉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那么,就以《大学》为解,方不虚诞。

《大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依愚见,这种“知”,应是“格物致知”。郑注有云:“格,来也。物,事也。”直白连在一起,居然是“来事”二字。如今说“会来事”,有褒义上的“聪明”之意。

这种解释自然不合儒家正言。但愚以为古人的认知关涉的是天人关系。格物也相应的是因其天赋异禀所引致。其中性智的天分是最主要的。故所谓“格物”之“格”有“感通”一解。某种天赋的对万物的体悟冥会,能够推出种种对人生世界的认知。简单点讲,一种天生的聪明,加上一点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晓世界了。所以打从一开始,真正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一个,因为他“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双方都要聪明,如天圆地方缺一不可,这个知是相知,彼此了解。两个聪明人在一起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聪明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意诚。这“诚”可解为情真意切。意诚而后心正。彼此真心相对,爱才能得以升华,而不搀杂俗世的功利。从初见开始,贾宝玉就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惊人言语,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后,更有会心一笑。

相对贾宝玉那样大幅的外貌描写,林黛玉在初见时的形容面貌描写甚少,但却最为适宜。这等简略笔墨,方衬这“情情”的佳人。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写,仅寥寥几笔,就点出了黛玉的几点特别:眉眼心病。但查阅影印古本的话,会发现当时曹雪芹定下的只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却没有后面这一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愚以为后一句补得不妥。请不要小看这双眉眼,正是这双眉眼总览贾府,又是这双眉眼还泪几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上面两句要看出前世的绛珠风韵,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不同“言”,则不同“意”。总是有所欠缺。

所幸后来看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文章,《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周先生说过,《石头记》十来个抄本的异文之多,之“麻烦”,是一般人断乎难以想像的,仅仅是“描写”林黛玉的眉、眼的这两句话,就有七种不同的“文本”。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国家古籍整理小组负责人李一氓的重托,亲赴列宁格勒去验看列宁格勒的古钞本,终于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合适的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又惊又喜。

周先生又惊又喜,读者们也是惊喜交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正应前因后果。再说黛玉的“心”与“病”。黛玉是病由心生。她现世情真意切,情宝玉之情;宿命报恩天定,还绛珠以泪。她也曾经说过:“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宝黛相见了,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讨厌黛玉的小心眼儿,曹雪芹也借着湘云之口批评过她。“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但就算是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一个敢于去爱,并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女孩子,一个有着过人才学和自尊心,却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因为有着一份难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于言捻酸于行,削了气量减了心胸,再怎么不随意平和,仍然曾经赏钱给婆子们买酒吃,教过香菱学诗,和宝钗细语在秋雨夕,与湘云密谈在凹晶馆……黛玉毕竟是美好的,单凭她那颗定为宝玉无双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宝玉去爱,值得我们去爱的呀。

此次初见,宝玉癫狂摔玉,满堂皆惊。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袭人劝解后想给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蒙府本》有侧批道:“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被人一哭,以谢作者!”宝玉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担惊抹泪,即便是书外看客,也为黛玉的心疼而心疼了。连起前因后果,怎不肝肠寸断!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动的,是可爱的,是从第一眼开始,便注定了是宝玉知己的。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石头听他们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术,化为通灵美玉,夹带于一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红尘之内。因为顽石随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记下了这一风流孽债。神瑛侍者和通灵美玉,虽然一个有前缘,一个凭机遇,却都成为了绛珠还泪一事的当事人。绛珠还泪,一落凡间,便生成了木石之缘。

确实是木石之缘。通灵美玉并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并不是玉。在绛珠还泪的尘世,没有什么金玉之缘亲许钦定,唯有草木之情似玉天成。与绛珠仙草有缘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缘的对象,愚以为既是贾宝玉,也是通灵玉。当然这样讲“木石之缘”便不只是爱情,更多了份怜惜。通灵美玉从初见开始通灵。“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发了痴狂病摔了通灵美玉,如同抗拒着那即将到来的命运。那一摔,叩开了命运之门,正是通灵的开始。由此,通灵宝玉开始记录下前缘所定的情债,自己也在冥冥之中卷入了这场情债。黛玉怜惜着贾宝玉,因此也怜惜了通灵玉。所以自通灵开始,备受黛玉怜惜的石就“合二为一”一般的真正难分难离了;自通灵开始,曹雪芹的笔墨就饱蘸心血的真正大笔而书了。

在书外,这草木之情的创作者是曹雪芹;在书内,这草木之情的记录者是通灵玉。愚以为,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灵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这宿命,也是他通灵来记录这故事。曹雪芹是个哲学家,且是个“二元论”者。如湘云教翠缕二人讨论所讲的,连一个树叶儿也分阴阳。可是,湘云教诲翠缕,不时有一个阴,又有一个阳;是阴尽了化为阳,阳尽了化为阴。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难怪翠缕抗议:“可糊涂死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理为阴阳之道,特重阴而轻阳,与古今先贤大大相违。他又极讲究对称学,“相反相成”,注大智慧于书中。故有宝玉,便有黛玉。一个本质非玉,所带之物也为顽石,另一个草木之身,却韧胜金缕质比圭璋。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从初见开始,便相知相怜了。

既然黛玉怜惜着贾宝玉也怜惜了通灵玉,故愚以为,这怜惜在书内是草木怜石,在书外是雪芹自怜。不但贾宝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灵美玉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也是曹雪芹的一部分。她是与曹同泣之人,是“一把辛酸泪”的代表,是有相同“泪尽而亡”命运之人。林黛玉有矛盾的个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时宜的没落文人气质。可再怎么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务牵连。一次鸳鸯事件以被林请走为名支开平儿,一次宝钗扑蝶借林防小红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难乎!白玉也微瑕,也蒙尘,一如雪芹命运。

情债的宿命是宝黛的,通灵的功效是顽石的,执笔的灵秀是雪芹的,书内书外息息相关命运相连,自从宝黛相遇,这八十回残稿的《红楼梦》便才真是通灵了。它联系起了不同时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学魅力吸引了多少爱好者,这便是最惊人的通灵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定不能预料后世何如。但无论坎坷离合,宝黛也不悔不忏,仍以至情厚意达诚申信。对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从翻开此书第一页开始,便不离不弃,由始至终的热爱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八

读了《红楼梦》,感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俱全。

每天宝玉及宝钗众姐妹游玩嬉戏,时而举办诗社,彼此展现才华,弹琴吟诗。可体弱多病的黛玉却时常独自一人呆在潇湘馆中,每每想起往事,便会潸然泪下。可这虚弱多病的女子哪能经得起这般煎熬呢?值得庆幸的是,宝玉时常来探望她,关心呵护她,让她总是由悲转喜,给了她温馨的安慰。

起初,黛玉似乎不喜欢任何人,唯独对宝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些许是前世的“木石前盟”吧。即便如此,善良美丽的宝钗像对待亲人一样去呵护他,用她的爱去感染黛玉,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至此,彼此相知相诉。可老天似乎都在玩弄她们,给了他们一个坎坷的命运。

贾母及王熙凤等人爱惜宝玉的身体,决定让他与宝钗完婚。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们怕宝玉对黛玉的过分痴情,从而悔婚,竟欺骗宝玉。黛玉闻之,在宝玉完婚之夜吐血病死,真是天意弄人。

再叙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转衰,这是为何?因为自己家人做了太多的错事,导致外人的乘虚而入,这是为何?因为封建的社会制度导致贾府被封,使得贾府的人心乱窜。走的走,留的留,经历种种波折,最终化险为夷。

读了《红楼梦》,看着这贾府发生喜怒哀乐的事,我只能归咎于万恶的封建社会制度,从而导致宝黛的爱情悲剧,让我为之心碎,为之痛恨,为之惋惜。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九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

“道不尽的红楼事,做不完的红楼梦”,初读《红楼梦》,我循着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的身影缓缓进入这部中国古典巅峰之作中,进入那个“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大观园。

黛玉初见贾母,被问曾念何书时,她如实回答:“只刚念《四书》”,但当她听贾母说其他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时,顿觉自己刚才失言,后面宝玉再问起时,就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些对话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充分体现出黛玉的善良、谨慎而又心思细腻。

大观园里的姐妹众多,她们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高,一次“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让她们的才华大放异彩。探春发起大观园中人结社作诗,众姐妹响应,她们还分别起了别号:李纨(稻香老农)、探春(蕉下客)、黛玉(潇湘妃子)、宝钗(蘅芜君)、宝玉(怡红公子)等。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诗会所吟咏的题目是"海棠",时间限制是一柱香时间,差不多十五分钟。比赛规定韵脚,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固定,难度大时间短,但他们不但都完成了,而且还不乏佳句佳作。海棠诗以风格论,黛玉清新而宝钗温厚。宝钗、黛玉终是才高一筹,斗诗中位列伯仲。

从两人诗的开篇就可以看出宝钗和黛玉性格上的差异,宝钗写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而林黛玉写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个关起门来欣赏,表现出封建贵族大户闺秀的自重、保守;一个半掩门,则表达了黛玉内心的叛逆和倔强。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把自己代入创作的人物中,每个人的诗作无不暗喻着自己的身世和未来,充分展示了曹公的才华横溢和奇思妙想。

经典就是经典,读《红楼梦》,我发现通遍文章多一字嫌多,少一字赚少,故事庞杂,却相互辅垫,环环相扣。这本书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我们平时学习以为语文好读书多就可以写出好文章,读《红楼梦》才发现,好文章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作品。一个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就可以把荣府的房屋结构、方位整理出来;一道美食“茄鲞”,让人为其制作过程的繁琐、讲究叹为观止。这些都需要我们多学习多观察,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把学过的知识融合起来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一

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面对这连续了整整一个月的阅读实践,我已经想将自己安在那一个个故事中了,再也不想出来了!一本本书,一个个人物。倔强不懂爱的赵子牛;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活泼机智的贾宝玉;不懂得那份不同爱的“我”;梦境中的爱丽丝,当然还用那个不同于别人的歉意身在天堂的哈利。

众多的书,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在你心中读到这本书,你肯定想到的是那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或是那个夺取别人的爱的薛宝钗,更是那傻傻不懂人事情怀的贾宝玉。贾家是个庞大,香火不息的一个家族,他们京城外有黛玉的父亲,而后宫中有受当今圣上宠爱的贾王妃,然而,这样拥有左膀右臂的贾家,有是为了什么而消失呢?当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是红楼梦里的关键,她,便是——凤姐。然而贾家的灭绝,却是因为这个女人的包庇:替净虚师太包揽诉讼,收了其三千两银子;应叫长安太守退了张财主的女儿的婚事,使得后者改聘给李衙内。

反而不让人圆满的是我们黛玉和宝玉的婚姻。

他们两个的婚事如果成了,都成了世代传送的绝世婚姻!可是,面对,现在的作者,还是以前的作家,给过一个临读者们满意过的结局吗?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还是没有在一起,反而隔离在人间与阴间了。当年,因为黛玉得知宝玉要娶正室了,而且是自己的好姐妹——薛宝钗。(其实也说不上好,要不然,为什么要两女争一夫呢?不对!古代本来就是一夫多妻制哦!不过正室好像更被尊重诶!)而旧病因心头的事而复发,因病而死。而傻傻的宝玉,却将宝钗当成黛玉,而娶进门。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男主角的心理是咋想的。宝玉其实也是十分不满意这段婚姻的。他和宝钗妹妹其实是没有任何瓜葛,只是喜欢一起玩,一起做做诗而已。然而他看见黛玉那可是一见钟情,你又可以那他怎样?而宝玉曾在梦中喊过:“什么金玉婚姻,我偏说是木石婚姻!”这话说出,可伤坏了宝钗的心,毕竟,宝钗也是真心待我们的宝玉,可宝玉却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宝钗呀!到了最后,宝玉做了和尚,也只是为了圆他和黛玉的约定。当宝玉再次走进潇湘馆时,留给他的,却不在是那白色的身影,和常年弥漫中药味儿的屋子了,只是那片潇湘竹,那片湘竹在风中诉讼着,这段绝世佳话。

(此时另加的,是红楼梦的感)

红楼之梦

湘妃泪迹潇湘竹,

黛玉泪浸宝玉心。

红楼之梦谁深知?

无边潇湘无诉笛。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二

我以下面“送宫花”事件为案例分析林黛玉的几种典型认知错误。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姨妈有12支宫花,好心好意送给几位姑娘。王夫人劝她都留给她女儿宝钗,薛姨妈自知宝钗不喜爱花儿粉儿,请周瑞家的送给其他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各两支,凤姐四支。周瑞家的因为顺路,先送给了迎春探春,收到后两人停止了下棋,表示感谢;惜春和尼姑在玩,开了玩笑也请丫鬟收下宫花。之后给了平儿四支转交凤姐,最后去给黛玉送了宫花。黛玉有那么多选择, “谢谢薛姨妈惦记”“谢谢您送花过来”……黛玉偏偏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四,书中未明确提及,但林黛玉也很有可能犯的错误,是“贴标签(labeling)”。她可能会认为薛姨妈或者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碟”,产生怨言,却忘记了她们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在生活中,“窝囊废”“蠢货”等等对人贴标签的做法只能推远人和人的距离,引发人和人之间的恶战。如果林黛玉能够分清楚“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她也可以想,“这次的花即使最后给了我,就算这是我生气的行为,但也只是这一次,完全不妨碍她们平素对我不错的。”

这几种认知错误是导致人生气、忿恨、抱怨的几种典型想法。大家会笑黛玉刻薄,却不一定意识到这些认知错误和自身的关系。其实只要留心,这些认知错误在生活中,电视剧剧情中随处可见。

是否只关注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常常念叨,却忽视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不错?

是否没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三

拙友有云:少女时代最不得看两人写的书,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二乃琼瑶全集。前者使人悲切莫名,后者则让人思之若狂。如能不看,再好不过。笔者少不更事还未能遇着这位奇友,听其诫言,于是早早看了琼瑶,更早早翻阅无数次《红楼梦》,境况如友人描述一般,看时且喜且悲,读后患得患失。这等情状在看到宝玉与黛玉俩俩龃龉,又见宁荣二府“呼喇喇似大厦倾”更得以现。可一旦追溯从前,再来一遍从前当初问我看是不看,我会斩钉截铁告诉你,看。

不看不得过。人若无心,无情,无想,无念,无欲,则是安渡过去了也无甚意义了。

红楼人物,各个生辉,只道是将些许名字一一念出,你就晓得这名字底下各自对称的人物性格,身份名目,如标签也似的,自不必我再多废唇舌将几人遑道。只先说那个“无才补天”忿而不平的“石头”但凡有了些不同寻常的精气,是舍不得凡世俗尘的诱惑,一定要挤进人道里流转一番的。《聊斋》书中的精怪,比比皆是如此。而三生石畔旧精魂,又自枉顾一切开了一枝绛珠仙草。好不好要侍者舍恩露,在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古人最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草结环,以报恩德。”好比白娘娘只为西湖来报恩,都是一派好心惹出一串悲情。批曰: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于是乎,黛玉嬴弱之躯,却满腹珍珠血泪,绛为血,珠是泪,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

我将所述,均不与后四十回有关,心存前八十回的念想,已足够花径露台走一遭。又因世人都解“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因而只重重列举此四女来小小的分析一下贾宝玉的灵肉分离。

众所周知,贾宝玉的性启蒙者是死有大蹊跷,身世迷离的秦可卿,曹先生的这股设局有何用意始终令人猜不透,古往今来的学者猜猜测测,并无统一见识。其时,宝玉至多不过舞勺之年,而曹先生通书涉及房事均以俭省笔墨,遮遮掩掩,婉转地一略而过。偶一不仔细,便还就不觉得他们真有些个什么了。当然细究之,宝玉同秦可卿不过梦中相授云雨,而与袭人却是真有其事。第六回章回目录直接点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合着而后还有“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脱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而后,袭人待宝玉更尽职,宝玉也待袭人不同于从前了。甲戌双行夹批在此,“伏下晴雯”。更能与后事对照,可见大不同也。

都说女子因爱而性,因性更爱,故此袭人对宝玉比从前更尽绵力一说足可信,而后若干“隔墙有耳”或以护宝玉之名实赶女侍之种种“罪状”,也因她与宝玉的这层爱欲关系更为人捉住把柄轻易不放。而这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花袭人,最后也并没有能依着这曾关系而最终得到宝玉实在的好处。我若不幸处于袭人的位置上,我亦是不免要抱屈的,本就也仅仅指望能做个妾室或陪房丫头,竟终于抵不上一篇深情雕琢的《芙蓉女儿诔》,空做了那么多好性情的事儿,倒不如晴雯撕扇来的惹人旖旎之想。怨得了人,怨不了命。

鲁迅说,多所爱者,当大苦恼。有人问我红楼芸芸人物最爱是谁,我答黛玉。又追问我最厌恶是何者,我则无论如何答不上来。我是自都喜欢着的,其中大人好人圣人抑或小人坏人乃至不是人,我都想能怀抱于他们,生出更多些臂膀能包容得进他们,即使是宝钗,我若他年生逢于她,也是不能不爱的呀。也只有她能配得起国色天香的牡丹,也只有她能令聪敏的黛玉都对她俯首帖耳,也只有她将公共关系做到了极致,你道她是假,她也是假的如此浑然天成。与其说是后天练就的功力,不如说是环境赐予她的这种个性。与她相辅相成到了完美,便脱成化为了她这样一个人。而宝玉,不过是个孩子家的人儿,即便能多几个心懂些不同于常人的仁人爱物,也不过是一干书里看过来的东西,这种禅经诗词之说在宝钗雪白膀子面前立马被击毙无疑。正不是那一段“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所描述:“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你难道看了此处要怪责宝玉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吗?但凡是正常男子,看到如此佳人在前,也是要不由得动心一动的,何况“混世魔王”贾宝玉?往往是要多了,才失相对也多,放任他也有偶动邪念于其他貌美女子身上,才是个“真人”呀。

天可怜见,最爱还是黛玉。爱她怜她则有爱怜自己之故,女子往往觉将自己幻做书里的人去一道体尝,便如是看完之后,不能分辨真假,混淆了现世与那世,此时与当时。宝玉与黛玉之爱应是从头至尾自知的,自知之中又涵盖了种种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以至于两人有这样的对话,“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我每每看到这里,心都是要急碎急碎的,总按捺不住自己,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问明白宝玉,究竟懂了黛玉的心思没有。还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黛玉有什么不放心,她打从第一眼见到你起,吃吃睡睡玩玩同住同乐,还有什么能不明白你的?只有你常还会留恋于贪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惹这个姐姐,那个妹妹的。我不管你有多少个姐妹,只我于你是不同的便就好了呀。话是多说无益,你又是常控制不了自个儿的,我但求一个“绝对”,这种“绝对”有你也是没有你的。宝玉那么欢喜黛玉,还是不及黛玉更懂得宝玉。可男女之间不正是这样的吗?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而了解的往往又是女人更多些,男人不是不了解,真是胸怀鸿鹄之志,也就懒怠去了解女人的心思了。

宝玉对情对性自有他自己的一番分寸,许是他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为什么。就像为什么对林黛玉只有情而无欲,双双躺在一张床上都如卧镜台;相反对宝钗的一股且敬且喜,却还生出对肉体的遐思来?而众丫头,他或对谁好惹谁招谁,种种行径又对晴雯不同,这两人在一起即是温情,也是磊落的温情,不带一丝一毫浊念的。更不说袭人,他是惯了有这个人,而并不心爱这个人。

昆德拉是大师,他下笔就成就了一个灵与肉分割,轻与重融合的世界。但他比起曹先生来就显得“直白”多了,他一径告诉你了不能承受之轻,不似贾宝玉的灵与肉显然要你通过那么多事件的表象去冥思苦想的。这想的过程更值得人们去尝试和体验,任何以字句剥夺了各人去思考的小说都还不够好。现代人走的飞快,灵魂拉在后头,就是缺了这些“想”,这些“执念”,所越不能通晓彼此。

常人总说,爱是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我则不大赞成,愈求灵肉合一的往往是女人,因她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积年累月的世俗礼教,教她们定要追求这种“统一”,若不如此,也不会有那么多贞洁牌坊。于是很觉得这是一句女人们顶好的借口。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又有谁能证明爱必定要是有肉则灵的呢?但凡像宝玉此类人,情就是情,欲就是欲,分的一清二楚,倒也是明白人呀。却怕很多人假借爱之名义施肉体欲望之实,才更令人作恶。女人往往分不太清感情是否跟着身体走,则这对于男人而言,却是天生可以分割的。于是,这种不同就造就了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也许,世情本如此。我们解释的只不过是一干“本如此”的情性罢了。

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那么许多文学家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当然还有吾等读者,中毒日深不可戒之。越往里究其所以,越觉得不懂。关于红楼种种,世代均不能说尽,况我寥寥数笔就想解释情与性,爱与肉,又是何其流于仓促。只要不是曹雪芹从棺材里跳出来,我们穷尽此生此世也永远弄不清的了。虽一夜苦苦熬成,翻看之中,还嫌大不够,只当博君贻笑之。尽管如此,我也只好同晴雯补裘最后道那么一句,写虽写了,到底不成,我也再不能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四

曹雪芹最初的想把书的名字叫《风月宝鉴》。他说:我要在书里安排一面镜子,正照是红粉,反照是骷髅,唤醒世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上补青天,下警世俗。玉莹临终绝笔“绝命人声声吐肺腑,盼君为千古红妆同一哭。”让雪芹明白《风月宝鉴》主旨欠妥,从此改弦更张,再谱新篇,为受苦最深,受压最重的世间女子吐哀怨,鸣不平,抒愤慨,重写真书,取名《金陵十二钗》。当看清是世事后,他自言自语说:“仅为女子昭传,显然软弱无力,要刺豪族、反权贵、争公允、鸣不平。”曾想写成戏文,取名《红楼梦》。

当妻子在贫困中死去,曹雪芹烧了半部书稿,半生心血,他明白了,不公不允,以强迫弱,污泥浊水,残暴酷虐等等等等,都是因为气数将尽,末世降临。他要写书,不止是宣色空,斥淫妄,为闺阁昭传,“我还要拆天、拆了这个欺人的天!害人的天!元凶巨恶的天!”

写书并不顺利,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大骂:两试不第,习武又无端终止,真是文不成,武不就。我曹门仕宦之家,相传数代,怎么可以出个写野史小说的呢?简直是浑账。后一把大锁将其禁锢在悬香阁。然而曹雪芹仍伏案疾书。书稿曾被撕、被烧、遗失,然而曹雪芹不改著书痴心。

为了生计,雪芹进宗学当杂役,创作《石头记》。此书引起学子敦诚敦敏的极大兴趣,《石头记》在宗学里传开,惹起风波,雪芹被赶出宗学。当过更夫,甚至打过“执事”就是扮孝子贤孙替人送殡。最后穷困潦倒中在黄叶村夜以继日写《石头记》。最后,儿子的夭折彻底击垮了他。除夕之夜,冰天雪地里,在儿子松儿的坟上,吟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仰面跌倒,阖然长逝。留下未完书稿,成为传世《红楼梦》。

在《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感性地看到了曹雪芹坎坷艰辛的一生。他才华横溢,文彩飞扬,然而他不事权贵,不受封建教化束缚,处处充满了反叛性格。他正直善良,对人真诚,追求平等,对自由爱情有着极度的渴望。他身上闪现着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性光辉。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曹雪芹在生活中历经种种痛苦磨难,最终在一场痘疹流行中失去了妻儿,除夕雪夜,冻饿而亡。

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活动史。历史文学是昔日的人艺术化的再现。将历史以文学形式呈现,让历史人物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走来,带着鲜明的禀赋与个性走来,展示了丰满的血肉和独特的灵魂。让读者把自己深深沉浸在描写对象的情感世界中,心与心相碰,情感与情感交融。让世人透过个体看到了那段凝重苍凉的历史。曹雪芹的一生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一生,但这个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五

总是一度认为名家之作是深奥的,是难懂的,看起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自从看了《红楼梦》后,我不说看透了曹雪芹,但至少他的品性或者是精神世界,我应该还是可以了解的。

曹雪芹,宇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著有伟大作品——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簇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曹雪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辈都在朝庭做官,因选择支持王子做皇帝时,选择王子不太正确,雍正当上皇帝后,对曹雪芹一家心存敌视,借助各种借口将曹雪芹一家贬官,从此,曹雪芹一家家落中道。

我爱上《红楼梦》,是因为我爱上了林黛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她就像一朵出水芙蓉,那么清纯,那么高傲地俯视于堕落的红尘俗世,她的才华无人可及,但我却为她鸣不平,在海棠社中,大家对菊作诗,她的诗可说是堪称绝作,但是可恶的李执竟以薜宝钗有大家闺秀风范,将第一的宝冠就那样轻易的带在了宝钗头上。

在金世良缘中,由于宝玉是衔玉出生的,而宝钗又有金锁。贾母不顾宝玉和黛玉的情投意合,毅然地私底下为他们定了亲。可怜的黛玉就这样被贾母安上体弱多病的“王冠”后被晾在了一边。有谁曾想到黛玉可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啊!黛玉的母亲在未出嫁前,曾是贾府最富贵的人儿,她披金戴银,娇羞可人,举止大方端庄,是贾母跟前最疼爱的小女儿啊!她嫁给林如海后,过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或者说,当她去逝后,她可曾想到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受到自己母亲的如此“优待”,是的,黛玉同样披金戴银,可是她心中的苦楚又能够向谁倾诉。黛玉也并不是天生就体弱多病,她是由于心中抑郁而成,心魔是折磨她夜夜未眠,咳嗽出血的根本。她有身份又能如何,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照样也只是行尸走肉,照样也还是寄人篱下。

众人羡慕她赛过天仙的容貌,羡慕她金尊宝贵的身世,可是又有谁想过,当众人去欢庆宝玉与宝钗结婚时,她被孤单地安排在潇湘馆度过还剩下的时间,原因是贾母担心她这体弱多病的阴气会冲掉宝玉的喜气;也不知贾母是真心还恶意,在黛玉远远的还未病危时,她就买好了棺材,说是以白冲白。也不知宝玉到底是真傻,还是假装,就在贾母安排他结婚拜堂时,他竟像个天真的孩童,装作什么也不知。不过,令人稍微有点欣慰的是:因为贾母,王熙凤怕由于宝玉接受不了与宝钗结婚的事实,而骗宝玉说是与黛玉结婚,宝玉信以为真,高兴地直跳,一天天地计算着结婚日子,但由于贾母,王熙凤等人的阴谋,黛玉还是在宝玉结婚拜堂的那一刻咽了气。

我悲叹黛玉可怜的结局,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满20岁便悄然离世;我愤慨,一朵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封建王朝抹杀掉了;我哭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被掩埋在了一无名的山丘上!

简介后记:《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黛玉与宝玉在天界曾有一段离奇的“邂后”,黛玉在前尘只是一株仙草,而宝玉则是侍草的仙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黛玉为报答宝玉悉心浇水的恩惠,这一世且用眼泪偿还。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六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七

秦氏是宁府蓉大奶奶,平时待人友善,对下人不但不摆架子,而且怜贫惜贱,慈老爱幼,颇得人心。如今她去世了,葬礼举行得隆重盛大,不但有和尚尼姑作法,而且有八方宾客赶来,送殡队伍更是浩浩荡荡,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许多下人哭得很惨,有的甚至自寻短见。(师曰:这是因为她看到了可卿与公公的丑事,不死也得死)

相反,如果一个人我行我素,做事横行霸道,处处与群众作对,那他一定会遭人痛骂,臭名远扬。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

秦可卿刚刚因为积虑成疾而死,然而送殡路上,秦钟也因为受了风寒,调养不当,又被挨了一顿打,最后也死了。就这样,宁府失去了一个好奶奶,宝玉也失去了一个好知己。

生老病死,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秦可卿和秦钟作为好人,应该多活几年才是,偏偏这么早就去世了,无疑是一种遗憾。

或许,这就是命。

可是,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王熙凤这种人,什么坏事都干,还干得成功,而且心安理得。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三回讲了3件事:第一件事是贾赦看上了鸳鸯,要取鸳鸯,鸳鸯不愿意。第二件事是香菱用心去钻研诗集。第三件事是贾琏在外偷取尤二姐。被凤姐发现了。

读到贾赦逼鸳鸯嫁给他,鸳鸯不愿意,要剃头做尼姑。顿时,我明白一个道理:勉强别人做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大多时候是不可能办到的。只要让他人心甘情愿才可以办到你所想让他人做的事。

我很喜欢香菱。因为他喜爱读书,爱钻研。这样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吗?香菱读完一本书,便又找黛玉换另一本书钻研。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

贾琏在外头取尤二姐,以为不会被人发现,可是最后还是被凤姐发现了。不过凤姐也真是的,表面对尤二姐很好,可私下却骂她。尤二姐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最后死掉了。凤姐表里不一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八

他是她一场好梦,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题记

提到《红楼梦》,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亦或是为林妹妹的香消玉殒而扼腕叹息。而对于薛宝钗,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虚伪、善于逢迎,认为她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内心却很势利,甚至连对宝玉的感情也带着利益的成分。其实我认为未必就真是这样的。首先,宝钗接受过良好的封建正统教育,宽容大度,温婉娴静,是个典型的名门淑女,其次,她博览群书,文采斐然,这从她所作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说她虚伪、善于逢迎,可就真是有点冤枉他了。宝钗早年丧父,只有一个年事已高的母亲和一个不成器的哥哥,家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需要她的操持,她从小就要周旋于各色人物中间,所以养成了“见人总带三分笑的性格”,后来,宝钗因为种种原因而进了贾府,在贾府里,宝钗因为自身温和宽容、平易近人的个性而“大得下人之心”,又因为贤惠能干而为贾母所称道:“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评价可真是极高的。宝钗有了好东西也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且从不厚此薄彼。第六十回中,薛宝钗把薛蟠从江南回来送自己的东西,在分送众姐妹时,也送了一些给贾环,贾环的母亲赵姨娘非常感激:“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平常看起来果真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几东西来,他挨门送到,也不显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尖酸刻薄,对人总是有三分防范心理,宝钗能够得到她的赞扬,更是说明了宝钗是极为为人处世的,这也是天性敏感孤傲的林妹妹所比不上的。

贾府里几乎人人都对宝钗佩服不已,连丫头下人们也喜欢和她说话,可就是这样好人缘的宝钗,却偏偏对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静若秋波”的风流佳公子暗生了情愫。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之女,他对贾宝玉的感情也和贾府中的其他女子是不一样的。他深爱着贾宝玉,却不似袭人那般对宝玉百依百顺,也不似黛玉那般对宝玉使小性子,更不似晴雯那般处处与宝玉针锋相对。从始至终,他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宝玉。她劝宝玉打马进京,求取功名,丝毫不是为了自己着想,仅仅是希望自己深爱的男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之人,而不是整天流连于脂粉丛中,虚耗大好时光。可是宝玉却对她的善意不予理睬,认为她势力世俗,反而变得和她有点疏远了。

连后世之人也认为宝钗劝宝玉做官是为了自己日后当宝夫人而做准备,而林黛玉才是真正和宝玉性情相投之人,他们可以在月下共读西厢,可以在花间吟诗作乐,不理会世俗的牵绊,伦理的束缚,是一对真正的神仙眷侣。可如果事情真照这样发展,如果薛宝钗不在宝黛之间横插一脚,结局就真是皆大欢喜吗?我看未必。贾宝玉若是不考取功名,吃穿用度倒是不用愁,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有些才华的败家子而已。而林黛玉任性敏感的性子,也是极不适合做贾府未来当家主母的。更何况贾宝玉天性“博爱”,四处留情,这样的两个人,如果以恋人的关系短期相处的话,还可以比较和谐,但如果是要以夫妻的身份长期和平相处,这是断断不可能的。而只有宝钗大度宽容的性格,才可以包容宝玉的风流和孩童习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