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优质8篇)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08:52:03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优质8篇)
时间:2023-10-19 08:52:03     小编:影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一

《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而且它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非常多,应该有一个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点,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两节,从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写一个月字,却能够尽得月之风姿说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二

我原想通过欣赏作者“剥开来看,拆开来看”的技巧,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可能因为时间紧,没很好地落实到位。看来放到上一课时,可能还相对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来也就只点到为止,大家好明白。而应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正好吴特所言,干脆就来个美文美读。

自我感觉,“抢”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老怕问题处理不了——问题本来就没有足够精选,致使教师操控太多,结果学生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就某个具体问题充分地展开探讨。徐芳松副校长说,课堂生成上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还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我的课堂牵引太多。现在想来,远没达到吴特所强调的充分放手,逼学生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进入问题,跳出问题的理想境界。吴特总是给我真诚的关怀,切实的指导,有时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恰如庖丁解牛,关键处一刀下来,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杂,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陈信怀先生第一次来校视导的时候(2009年10月)曾叮嘱我,一定要给吴特打好杂。话里话够我回味。

感谢吴雪姣同学在谈比喻句时对“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个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三

《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而且它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非常多,应该有一个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点,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两节,从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写一个月字,却能够尽得月之风姿说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四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五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不满当时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

2.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学习作者刻画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方面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语言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

2.培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作者的游踪。

2.重点语句段落的讲解,修辞手法的学习,词语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通过文中的字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通感手法和叠词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写荷花的,不过就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先生。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

(ppt出示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六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

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七

我原想通过欣赏作者“剥开来看,拆开来看”的技巧,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可能因为时间紧,没很好地落实到位。看来放到上一课时,可能还相对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来也就只点到为止,大家好明白。而应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正好吴特所言,干脆就来个美文美读。

自我感觉,“抢”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老怕问题处理不了——问题本来就没有足够精选,致使教师操控太多,结果学生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就某个具体问题充分地展开探讨。徐芳松副校长说,课堂生成上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还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我的课堂牵引太多。现在想来,远没达到吴特所强调的充分放手,逼学生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进入问题,跳出问题的理想境界。吴特总是给我真诚的关怀,切实的指导,有时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恰如庖丁解牛,关键处一刀下来,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杂,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陈信怀先生第一次来校视导的时候(10月)曾叮嘱我,一定要给吴特打好杂。话里话够我回味。

感谢吴雪姣同学在谈比喻句时对“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个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篇八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