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一
语文情景教学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能够加强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较高的学习效果。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外,情景教学都有着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第二段:语文情景教学的优势
语文情景教学能够创建丰富的环境和场景,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懂得学中玩,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美学和表达能力。情景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更深入地挖掘语文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第三段:语文情景教学需要掌握的技巧
语文情景教学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项艺术和技能。在情景教学中,教师需要细致的情境构建、恰当的语言选择和灵活的引导思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学习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段:情景教学应用的常见场景
情景教学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其中常见的应用场景如社会实践、文学阅读、校外活动、现场教学等等。例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更好地感知语境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在文学阅读中,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文化故事,让学生通过感性领悟和体验,加深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态度。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情景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情景教学的技巧和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领悟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二
(一)虚拟情景
这是指在指导学生练习演唱和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歌词内容的描绘、对歌曲背景的讲解、对演唱技巧的形容、对旋律要素的归纳和强调,帮助学生心里再现出一个符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和词曲特点的音乐场景,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逼真的现场感受和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演唱技巧的领悟和练习,就能比较容易做到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准确表达。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气息训练时,如果抽象地讲理论、讲技巧,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虚拟场景教学,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面前阵阵花香飘过,由此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去闻到“花香”。在闻“花香”的过程中,找到呼吸中吸气、吐气的感觉,再把闻“花香”的鼻子的深吸气与嘴巴的深吸气这两种吸气的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在歌唱时要用到的一种气息调节方法。通过这种虚拟场景的设置和想象,就能使学生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方法。
(二)真实情景
这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舞台或模拟舞台上进行真实的现场演唱实践,以获得真实的现场感受和实际的情感体验。声乐是一门实践学科,舞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出真实的舞台情景,就能让学生进行现场的演唱和表演,这应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参加各类音乐会演出与社会艺术实践等形式,都是很好的艺术表演舞台。真实的舞台情景教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现意识和表演能力,还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实践中,通过对以上两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运用,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说来,只要教学中设置得当,二者总能相得益彰。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寻找音乐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然后在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把虚拟情景现实化,再一步步强化其对歌曲的正确感受,使其在“虚”与“实”不断互换的情景体验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声乐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从而为实现完美的声乐表演这个最终目的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真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这两种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是声乐情境教学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情景教学的主要过程
声乐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歌唱技能的训练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在声乐技能的训练中,要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来调节学生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并逐步提高学生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娴熟的歌唱技巧,以达到最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的目的。良好的发声方法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一切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尤其重要。一般来讲,情景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场景。每部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思想内容,这些核心要素已经大致规定或概括了对其进行艺术再现时的基本情境,这就对教学设计课堂情景提供了线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去创设“情境”,同时也可以借助外围环境、视频,甚至陈设某种道具来创设相关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把歌剧中的唱段创设成剧情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对剧中人物进行切身地体验,并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去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二)情景导入
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发于声、及于情。情景导入,可以从歌唱的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和美好的情绪。首先,教师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尽力向学生描绘出其中潜在的形象或意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与歌曲一致的情感,并将这种细致的感受和体验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相结合,再融入到演唱中去,这就能较好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来。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设法通过必要的情景描述去引导学生从歌词、律旋、调式等音乐理论方面去分析、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入到歌曲特定的情景中去。例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可根据歌词的描述来创设一幅草原夜晚的美景:悠扬的琴声、轻拂的晚风、香甜的美酒、美丽的蒙古包,以引起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在自己的心里构建起与歌唱情景近似的“内心虚拟情境”,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个美丽的草原之夜。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熟知歌曲的内容、音乐风格、艺术特征,由此进入到一个符合音乐的意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该作品。情景导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欣赏动感的画面、聆听美妙的歌声,从而去观察、想象画面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让他们似乎来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并把自己放进了音乐作品当中去,这样就能用歌声正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来。
(三)情景体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了解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来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而确定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再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就能彻底进入到情景体验的环节中去。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演唱技能、音乐想象、情感表达。演唱一首歌,感情是否投入,靠的不是音色的纯美,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也是具体的情境描绘,这就为演唱者提供了情景体验的基础。这时,演唱者就可“以境入画、以画寓情”,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从认知情感到理解情感,最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这首歌曲时,就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的主角,仿佛自己身处歌曲所渲染的那个时代的情境、意境之中,只有这样去演唱,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同时,情景体验还离不开声乐演唱技巧的表现。由于每部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对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差异,无论是演唱形式、音乐风格、表情方式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在演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需从发声的要求上让演唱者进入到情景中去,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去演唱,让其感到似乎来到了一个静静的夜晚,这儿有着美丽的月色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再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求声音要唱得饱满坚定、声音洪亮,让演唱者仿佛感到自己就是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作这样的情景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真实体验,并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声乐审美能力。
(四)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主要是指舞台艺术实践,是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情景体验,让学生的歌唱技能、音乐想象、音乐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且还包括了情境教学的各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反之,学生的.舞台实践效果又检验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并从中总结声乐教学的经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声乐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另外,教学双方在人格上应提倡平等、和谐与相互尊重,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和互动性的良好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将对情景教学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帮助。
(二)教材适用,课堂活跃
对于声乐教材选曲,应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做到中外作品兼顾。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钻研、分析教材,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的文化氛围,并利用这些因素的融合建立起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教师利用情感创设出教学的意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愉悦性。
(三)创设多元化情景教学
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好学生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去创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四)声乐审美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带入感情去演唱歌曲,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动情”的效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声乐审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声乐美的核心就是“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再以“情”为纽带,把美的声音与真挚的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无疑,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情景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通常注重的是发声训练,常易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审美能力的熏陶和舞台表现能力的养成。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水平与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素质的形成。所以,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更新音乐教育理念,以音乐学理论为基础,在加强训练声乐技巧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情景教学法的融入。情景教学,重视发展学生从“情境”中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想象力,从而充分体现当代教育中倡导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改革理念。情景教学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情并茂”、做到“声”与“情”的完美统一,使演唱产生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期创造出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的过程。声乐技巧的训练和歌曲的音乐表现都十分重要,这是学生情感体验、艺术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只有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才能使教学中的歌唱实践和声乐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寓情于声”、“寓教于乐”。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好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创设出声乐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新篇章。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三
摘要:随着情景教学方法的成熟,情境教学已经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它可以起到联系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感情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小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多个方法入手,阐述了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一定的道具和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在教学阶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反映的生动情境。这种具体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唤起小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感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或教学内容,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中语文教学刻板枯燥的印象,使语文教学变的更趣味和有效,也很好实践了现代教育改革提倡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杜威曾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到,思维是从直接经验的情境产生。小学生还在对外部世界形成初步认识的阶段,对于抽象化的学习内容的兴趣不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适的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学习的重要特点是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形象化的学习内容。所以说,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起到联系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感情的重要作用。下面本文介绍该如何将情境教学的方法具体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1根据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情景
小学语文是将实用性和情感性牢牢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考虑怎么教会小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更要考虑怎么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相伴一生的挚友。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质量较高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当结合教学介绍,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和用意,思考怎么才能准确给学生传达作者的情感表达。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来更好地诠释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尚幼,一般具有天真活波、善于发问、情绪色彩浓烈、对形象化事务的接受能力更强等特点,所以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中要从感知、理解和深化这三个步骤入手,以情动情。兼顾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不能只讲解课文的一些文学知识,要围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让他们主动去思考追问,寻找身边类似的事物来结合学习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情景教学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具有亲和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2使用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艺术是传达美和情感的使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音乐能从听觉上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当这种美与文字的魅力相结合的时候,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和相互强化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教学场景时,不要忽略音乐的独特作用,结合课文内容寻找合适的音乐,为创设的情景增加渲染力,从而更好地导入语文内容的学习。例如在塑造春天的场景中,除了传统的课文,教师可以选用描绘春天的古典音乐,效果比较好的有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选段或者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课前,教师可以选放一段旋律优美,情景塑造感强的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抛出提问,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再让学生说说自身体验过的春天场景,紧接着在教师塑造的情景下结合课文,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万物苏醒,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的景色,在春光重返大地的情景中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这时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里面描绘的场景就会有深刻的感悟和共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使用语言艺术表达情景
语言描绘是情景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直观语言的暗示引导功能,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进入精心设计的情景时,教师要用浅显易懂,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情景,朗读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情感要饱满生动,以情入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情景,在备课时还要注意情景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语言,力求自然简洁。
4使用图片描绘场景
在情景中使用图片描绘场景应该与语言互相结合,以达到相互强化补充,增强感染力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精心准备,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适用性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和图片,增强沟通的效果,成功塑造情景。例如在春天的情景塑造中,选用一些风景优美,体现大自然惊人魅力的图片,使学生感叹于大自然惊人的美丽的同时,也意识到春光易逝,更应该珍惜宝贵时光的感悟,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很好地达到了。
5使用角色扮演体会情景
角色扮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理解上参与语文课堂的情景创设。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常使用的方法。角色扮演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分角色扮演课文的角色,也可以根据课文编写短剧、对话等。学生如果想扮演好这个角色,那么首先就要在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上认真地揣摩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神态和语气。所以说表演是对文字的再创造,这种鼓励学生创造的方式能够真正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体会课文的兴趣,培养抽象化的思考能力。6结语卢梭说过,要善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地传递知识,还要考虑怎样传递的形式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春雨润物而细无声,这也是情景教育的要义。要注意地是,在思考实践情境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类型的语文课文和创设情境的实际目的,灵活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使用适用性比较强的情景来引导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3(14).
[3]乔芊.灵动的体验,活力的课堂―――让体验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05)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四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渐渐走入课堂当中。给学生增添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微课程的简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五
一、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探究法误区
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在我国实施教学改革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开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法最新是由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并阐述了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说明比较是所有思维以及理解的基础,人们可以经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来理解世界和了解世界。可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探究法的过程中进入了误区。假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能够依照计划使初中生应用探究法进行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上学习的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总结规律,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的训练和适应之后,可以积极的、举一反三地学习。那么,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授课和初中生的学习都是好的,也是高效的',学生在互动和沟通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是假如过于深入应用探究法,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放得过深,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就很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师对这一方法理解得并不到位,甚至错误地理解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本意,把教学都推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担负全部的课堂学习任务,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模式,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对其实施引导,使初中生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初中语文课文的知识。甚至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又开始实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节课教师是表演的主角,不去留意学生是否听明白和理解到位。甚至有时初中语文教师对探究法直接粗暴的加以否认,认为其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设计探究题误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深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运用范围也特别广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探究题,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步提高,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探究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十分巨大。可是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极端性,比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特别深奥,初中生难以理解,不符合探究题的设计初衷,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能达到原先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又比如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过于简单,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思维深度不够,没有思考性,初中生直接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探究题的意义没有表现出来,探究题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城乡出两张皮的现象。又比如探究题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其层次性,这就让初中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逐层提高。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当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不合适的时候,探究活动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本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启发功能不能体现出来。
二、改善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的对策
(一)探究法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探究的形式是怎样表达和呈现,其探究模式始终就是一个教育教学方法,不要将其简单地当成一种形式,我们需要将其看作为一种观念或者是指导思想。在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其理论构成和理论含义,之后再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成功地运用探究式来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对比,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掌握其本质。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引导,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成果和效果,而不是对学生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对学生不管不顾,把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这不仅不科学也是不可取。
(二)开展探究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教学
要想使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探究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探究题能够满足初中语文日常教学需求,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必须考虑探究题的三大特点。下面对这三大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第一,具有全面性,要求初中语文探究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二,具有循序渐进性,初中语文探究题的难度要是渐进式的,题和题之间不能有太大的跳跃,使出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第三,具有思维的启发性,初中语文探究题要求其不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而是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题目。
(三)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上,应用探究法进行授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归纳,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对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探究之后的归纳总结,因为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完成任务,而是需要最后的总结来画龙点睛。假如没有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那么此次的探究活动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初中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大胆、科学合理地梳理归纳。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要走入探究法的误区,要端正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探究法,让探究法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新时期,教师要能够贯彻新课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六
一、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
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切合实际、运用实例,精心设计活动,力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主观努力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故乡》一文时,笔者紧紧扣住中年闰土称“迅哥儿”为“老爷”这一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分析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理解作者笔下的闰土和“迅哥儿”,并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阅读感悟和语感培养的过程。当然,学生想要真正读懂上面这段文字的内涵并不容易。仅就闰土而言,他的变化,特别是对自己身份认识的变化(少年闰土是没有什么身份概念的),就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揣摩、细细咀嚼之处。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多品读、多比较、多揣摩,特别注重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揣摩文字背后的内容,如中年闰土见到中年“迅哥儿”时的复杂心情,为什么闰土的表现大大出乎“迅哥儿”的意料等。最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从这类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阅读教学中,教师科学的方法引导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提升极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是一项熟能生巧,同时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仅仅带着学生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科学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量,增加阅读体验,逐步优化语感,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一般而言,学生阅读量的提升应该包括课内内容的反复阅读和课外阅读面的拓展两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对课内外阅读内容进行有效的遴选、整合,形成课内外阅读内容的互动。例如,笔者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时,就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结合文中特别有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从这扇门之于他们的人生意义,到文本中的内容为我们提供的阅读方向指引,再到开列一张包括四种文学体裁的阅读书目,同时给予一些规律性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产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从实践情况看,这样的.设计安排对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增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有了课内课外的结合阅读,再加上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自然就会有阅读量的提升;而用心整合课内课外的内容,形成阅读思维的聚焦或发散,自然就会有阅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内内容,也要善于引导他们将阅读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将课内阅读能力提升的途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从而获得量和质同步提升的效果。当然,我们在充分认识阅读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科学地精选课外读物,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及时检查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甚至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这些,都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好方法。
三、结语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得以实现。因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必须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而当这种能力达到很高的境界时,就会质变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素养”。总之,只有切实重视学生阅读实践的阅读课,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也只有真正的阅读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获得阅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七
活动建构教学论倡导构建“生命课堂”,强调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存在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促进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让置身其中的第一个人都体验到幸福和需要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构心情境体验 为中心的范型。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崭新的变化,情境教学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颇具生命力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以往常规、单调、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不会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会难以提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果,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情境教学的几点心得:
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五花八门,各显其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一)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当然导入情境法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专家、教师的共同探讨。 课文的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教授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这是所有教师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课堂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让现实生活走进文章,以情动情。
初中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的文章,所以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自己的亲身体验像润滑剂那样,不断加速运转,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真正地理解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轻松愉快。
2、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语言与文学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图片、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4、课堂中形象的“角色”扮演。
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后老师随即指出平时同学们在作业中,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的写话、说话不具体,不完整的毛病,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在名词前加上一些确定具体意思的话,意思会表达的更加具体,句子更加丰富,这种直接形象的教法使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并从“角色”扮演的亲身实践中收获重要信息。
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努力积极探索,创造出适合学生并且富有感情的课堂情境,那么学生便会自主探索,愉快学习。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八
作为一门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学科,中学语文比其他各类学科对语言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比重日益增大,受到越来越多教学者的青睐。本文在介绍情景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情景教学;中学语文;应用;探究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在全面分析学生个体认知特点、年龄特征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原理,在教师和学生这一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互相认知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各种教学过程的展开建立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能力,在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环境、进入学习状态方面有很大帮助。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尤为重要,要利用相关措施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情景再现,通过音乐、多媒体等方式对教学知识进行合理教学。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得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加透彻,达到增强体验性的目的,教师就要注重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个故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实现艺术性和设计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不能单纯的将语文课堂当做学习的场所,还要将其打造成学生的兴趣乐园,培养学生的各类兴趣爱好和他们对生活的情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知识的累积。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类道具进行辅助教学,让传统形式的语文教学充满乐趣,吸引学生融入课堂,认真观察周围世界,用心感知现实生活,并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实现从引导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例如在《翠鸟》一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对翠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细节进行着重讲解,从细微处激起学生对翠鸟的好奇感,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翠鸟鸣叫时的声音,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翠鸟形象,进而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自然的就会感受到文中一些细节描写时形容词的运用,体会到其妙处所在,不仅更好的学习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
2.重视音乐的“渲染力”。因为音乐可以使人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所以中学语文情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音乐对教学氛围的“渲染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充分考量课堂内容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首先对全诗内容加以讲解,在朗诵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现准备好的音乐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诵诗词,更能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中,边朗诵便聆听,更好的对诗词内涵、诗人情感进行领悟。除此之外,音乐的加入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美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使精神得到升华。
3.重视语言的“表现力”。中学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外部社会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憾,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利用语言的表现力为学生搭建与其生活实际相匹配的文学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文学的世界里”理解文学,体会文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例如,老师在对文章进行领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充分将疑问、反问、好奇、欢快、难过、悲伤等情绪表达出来,在字与句的碰撞中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沁园春雪》一诗的学习中,老师在朗读时要注重用语气和语调把学生带入北国的风光里,是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国风光的旖旎壮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诗的内涵进行剖析,对诗人的壮志进行解读。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老师可以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状态,这对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美,一举多得。
4.重视教学的“现代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使得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其生动直观的教学展示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再现,这对更好地实现情景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所特有的方便性可以提供任何教学所需的图文、音乐等材料,它所拥有的清晰的图片、流畅的画面,可以很容易实现图文并茂和动静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
二、结语
新课改实施后,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明显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快打破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整个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其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认识美的能力,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梅.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1.
语文情景式教学模式篇九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当中,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强调识字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可以为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并彻底革新机械性的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文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保障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语文教育的深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