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儒家经典四书分别 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优质18篇)

2023年儒家经典四书分别 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8 03:24:04
2023年儒家经典四书分别 儒家经典的心得体会(优质18篇)
时间:2023-10-18 03:24:04     小编:曼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一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古代思想家的智慧结晶,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读和思考,我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儒家经典深刻阐述了仁爱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待人如己,用心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仁爱之风不断减弱。而儒家经典中强调的仁爱理念正是我们需要的。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关怀他人的痛苦,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仁爱之情。

其次,儒家经典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大学》一书中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全面的修养目标,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有能力和责任来治国平天下。通过儒家经典,我了解到一个人的修养不仅包括道德的修养,还包括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全面提升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三,儒家经典强调了养人的重要性。《孟子》中有一句名言:“养心莫善于诚,教诲莫善于信”。这告诉我们要注重教育他人,要真诚地对待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教育和帮助。而儒家经典中强调的养人理念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应该是通过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实现的。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养人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乐趣。

第四,儒家经典提倡了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重要性。《中庸》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修身敬天而无求益”。这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利和利益。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个人的修身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进行自我修正。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

最后,儒家经典提供了一种人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内心的宁静。人应该以仁爱为基础,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人教育他人,内心反省修正等方式,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儒家经典中提到的一系列理念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指南,告诉我们如何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总而言之,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和思考,我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仁爱、个人修养、养人、自我反省和人生指导原则是我从儒家经典中学到的重要理念。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我不仅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儒家经典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将儒家经典的智慧推崇和传承下去。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二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三

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是我们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学习儒家经典语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篇

学习儒家经典语录首先让我明白了修身的重要性。《论语》中有一句经典语录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获得金钱地位,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品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且培养了自己的自律和自省的能力。修身成为了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第三段:治家篇

学习儒家经典语录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孟子》中有句话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依靠的温暖港湾。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我明白了家庭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了孝敬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同时也意识到了家庭责任的重大。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第四段:治国篇

学习儒家经典语录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治国的智慧。《大学》中有一句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能力治理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家庭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我明白了为政者要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要善于倾听民意、明辨是非,更要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够服务于人民、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繁荣的国家。

第五段:社会篇

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最后让我体会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儒家经典中有一句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我明白了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思考和行动,才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学习儒家经典语录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有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公民。

结尾段:总结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了启发和提升。修身、治家、治国、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了我努力的目标。儒家经典语录中的丰富智慧让我从内心深处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我相信,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语录,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有责任感、有奉献心的人。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四

0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0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05、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0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1、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43、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4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4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论语·子罕》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48、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5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51、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52、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5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54、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55、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56、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5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9、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6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6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6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6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6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67、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68、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69、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70、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7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7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73、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4、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75、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7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77、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78、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79、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80、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81、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82、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83、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4、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85、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8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87、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88、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89、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90、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9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9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9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9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9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9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8、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9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100、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01、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10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10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10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105、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10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7、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08、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0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1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1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1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114、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五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六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现在用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他这种装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像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像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知识、品行、忠义、信用。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悬空揣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像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的改变对方的志向。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却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2、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志士仁人)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小处不忍耐,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才真叫错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8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论语》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不担忧财富不多,只担忧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口稀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宁。……如远方的人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乐业。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引以为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成熟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要戒除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的,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惑,要考虑是否向别人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人的本性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互有了差别。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有道义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没有道义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每天学习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博览群书而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则严肃而不草率。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

在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上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做官而有余力的人就要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这样做。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

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小气。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七

儒家民主主义

发布时间:-2-17作者:安乐哲郝大维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都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中,人民已经习惯了与锁链相伴的生活。这两种看法都明显有

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虽然第二种看法显得还较有同情味。不可否认,这些人对中国通常很

真诚,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制度和政治实践时

所用的语言就可以了。他们要么从明确的经济利益出发,并不为人民实际的民主利益考虑

;要么含糊其词地从当代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出发,不切实际地加以发挥。

或许我们已经到了抛弃陈旧民主观念的时候了。比如,我们应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

并没有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民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

当认为,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不利于任何真正民主的人类社群的建立,恰恰相反,个人主

义是任何民主社群的大敌;我们应当认为,人权不必非要先写在遥不可即的天际,然后才

宣称在地上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应当认为,民主作为一种人类社群的生活理想,可以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按不同的节奏与时间表运行;诸如此类的崭新视角都要求西方人不应该再

要求中国人既接受民主婴儿,又接受肮脏的洗澡水。

当代著名学者g.k.切斯特顿(rton)曾经说过,传统同我们先人的民主思

想血脉相系,也意味着对我们朦胧的祖先,对他们曾经作出的努力,以及在今天可能继续

发生的影响表示赞同。今天,我们将做这样一种尝试,也就是,我们打算通过美国实用主

义大师约翰・杜威的眼光,结合他关于人类社群的思想,对中国“先人的民主”

许多方面,中国更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而杜威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我们相信,在未来东西文化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美国与其他北大西洋民主国家很有可

能因为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视野。

一、民主化的动力

儒家民主主义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社群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或政府本身。我们和杜

威一样,认为贯彻民主的主要障碍在于,将民主理想与政治制度混为一谈,尤其是当这种

政治制度很虚伪地声称它体现了民主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政府是几乎无法充当民主的领

头人的,尽管政府总是卷入民主化的进程。每当政府试图充当迈向民主的领头人时,在这

种特定情况下设计的民主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迅速流产。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期望中国国内出现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在西方,持

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具有使命感的资本家,还有主张进行自由式民主改革的人。在他们看

来,民主制度的变革理应沿着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继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要说,

其实民主制度的改革并不见得存在非要这么做不可的充足理由。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亚洲民主模式的思想资源。在提出儒家民主主义时

,我们并不将其限定为仅仅具有“亚洲特色”的民主。我们认为,发展儒家民主主义不仅

有益于亚洲的民主化倡导者,而且有益于西方社群主义民主的倡导者。正是由于儒家民主

主义必使双方受益,所以提倡儒家民主主义可以提升中国民主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儒家

民主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在今天还很有希望实现。

二、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有

关的社群观点入手,我们将要看到,在儒家思想传统中,有许多思想与美国民主包含的社

群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重建。在界定何谓“公善”(commongood)时,桑德尔提出以小“r”

因为共和主义自由的前提正是一个成形的公民社会。在这一公民社会中,公民都努力培养

为达到自治所必需的个性和品质,在此过程中,个人对社群的归属感不断加强。由此可见

,在共享的自治社群里,自由(liberty)是通过个人对社群的完全参与表现出来的。

在共享的社群中,个人对自由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不受拘束”(theabsence

是自治的精髓所在。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这样一种社群主义自由概念已经不再对美国的民主起推进作用。

由于企业文化与国家政府的双重扩张,曾经缓冲于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组织机制被削弱了。

曾几何时,象家庭、居民区、学校、工会、社区俱乐部和教区都曾经在教育公民遵守社会

文明公德方面起过较大的作用。可是今天,就公民自由而言,个人自由身份已经成了公民

选择自己目标时的单一能力。

现在,美国民主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和中立化,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一种权利框架,在

这一权利框架中,人们有选择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目标的自由。原则上说,政府既不鼓励

也不阻止人民对任何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概念化的自由给社会留下一个真空,使得形形

色色的带有偏狭性质的说教迅速乘虚而入,比如,自卫组织,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激进的

反堕胎主义,新纳粹主义,白人优越主义,有组织的恋童癖,等等。

桑德尔的分析表明,有两种观点通常被认为与公民对自由的理解背道而驰。第一种观

点认为,世界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就必然要牺牲个人自由,而且这种个人自由的牺牲常常是在强制状态下

实现的。

针对第一种认为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观点,桑德尔提出,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地方自

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原因很简单,不管遥远的政治实体有多么重要,人民不可能真正

对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政治实体宣誓效忠。即使有例外,那也是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及其政

治安排跟参与者有或远或近的关系。

桑德尔非常悲观地认为,目前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基于自由主义的民主概念是没有长

久活力的。他的这种看法特别接近杜威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即民主是表现在态度上的,而

不是表现在组织机构上的,而且民主的态度是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的。桑德尔认

为,个人主要特征的培养应当是地区性教育的结果。这些个人特征首先在一个非强制性的

、自主的社群中形成,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生活领域里去。

桑德尔没有否认,独立自由的自我是一种个人解放,个人洒脱的理想,他们不受外在

道德或社群关系的约束。但是,仅仅追求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事实上,已经阻碍着美国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那些表面上看似不民主

的概念其实都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礼仪制度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级制度,服从

,互相依赖等等,我们先前都把它们与儒家哲学相联系而认识不到它们的民主价值。在当

今世界各种文化日益相互依赖的情形之下,借鉴儒家思想资源对于美国民主来说,是暗示

着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最起码,当代美国的问题对一些亚洲文化可以起警戒作用

。我们注意到,一些亚洲文化有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却没有认真研究儒家思想对亚洲特

色的民主可能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而言,显而易见,支持民主的思想资源与个人自由主义民主形式大相径庭。为

了论证儒家思想与民主相兼容,许多学者从典籍中寻找与当代民主能够发生共鸣的材料。

这样做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解释以往的事件,几乎都可以跟当今的事务有所共鸣。然而

,还有无数偶然因素,特别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当今这种或那种生活形

着矛盾性的政治潜能,如果中国领先于欧洲实现了民主化,那么历史学家们可能宣称,整

个中国文化都是民主的,而且这种民主是独一无二的。

赞成这种说法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中国的传统里,确实存在支持民主化的传统资源

。最起码,这些资源在帮助中国人消化外来民主思想的同时,可以将民主的概念转变为与

中国传统更加吻合的思考方式。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思想方式为提倡民主的人们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与自己社会中试图阻碍民主化进程的更保守、甚至更顽固的敌人

进行论战。

在《尚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话:“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

《孟子》那里,我们发现一句更为人熟知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

可见,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类社群的“民”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先于

刑罚,而这正是任何社群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石。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之所以长期有效

,是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对于法律的优先性,并将道德作为确保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希望人民的诉讼越少越好。应该说

,这一立场与法制并不矛盾,一般来说,儒家解决争讼的方式是,先尽可能使用非正规的

和解办法或进行道德规劝,实在不得已才使用法律手段。一个社会,如果诉讼很多,维

秩序又不靠社会公德,却主要靠法律和制裁手段,那样要想建立社会和谐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运用法

律手段来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时,更

多地使用法律。可是,中国社会一直更依赖道德。

在中国,理想社会是一种“人治”社会,理想的“人治”社会的统治者是道德极为完

美的君主。在一定意义上,孔子既是精简政府职能的倡导者,又是建立自治的人类社群的

积极支持者。在他看来,成功的君王既能将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又同时能够保持“无为

”的状态。比如,《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儒家思想里,甚至说在更为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思想中,有足够多的命题与西方

民主思想相协调一致。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反驳任何对杜威式儒家民主主义可能产生的怀

疑。如果我们把杜威的民主思想和儒家民主主义二者都设定在一个社群主义模型中,那么

这一立场就更加毋庸置疑。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更加详细地对这些线索和观点进行论证,

有价值的(plausible)。

《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象好的实用主义者一样,孔子强调紧密的、内心自发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强

调协调个人与家庭、进而协调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个繁荣昌盛、自治的人

类社群,并将其视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最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类社群才能确

保个人与社群的理念共享以致完全融和。儒家民主主义模式靠两个强大的却又是非形式化

的力量来维系,一个是“耻”字,一个是“礼”字。虽然,强迫作为维系秩序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个人首先是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先要

在家庭内部关系中认识自己,然后才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正如儒家经典《大

的延伸,对国家的认识是在修身过程中逐步加深的,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在人与人的角色和

关系中逐步深化的。儒家民主主义同意这种以家族为核心的思想,因为这一出发点为“公

统更加合理的解释。

在西方,最早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家之一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民主体制

公共生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人就将家庭生活看成是同公共生活根本对立的,此后

,西方社会私人与公众领域的明确界线就固定下来了。

在传统的儒教社会中,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家庭。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庭

,或者说儒家思想对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是跟西方大不相同的。在这点上,美国

实用主义鼻祖杜威关于社群主义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传统儒教社会中的个人概念。

三、杜威与孔子对话的成果――儒家民主主义

很大程度上,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的:个人与社会,私人与

公众,自然法与成文法,权利与义务,国家的强制力(即权威合法性),正义观念,等等。

中国儒家思想关注的内容显然不同,如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传统礼教的功能,以及礼教

调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树立文化典范,提倡劝谏,等等。

从杜威关于民主的思想入手,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儒家民主主义”。在杜威看

来,民主的基础是沟通的人类社群。在沟通的人类社群中,那些出于个人目的刻意求新和

哗众取宠的做法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种情况是肯定的,因为抑制个人出风头有利于

保持人们的共通性,更好地确保社群的沟通。通常,这种抑制不可以来自外部,既不可以

来自法律,也不可以来自压制性的“公众舆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可能进行交流,他

们就会尽量容忍分歧。同时,他们为了能够继续沟通,通常还会尽量避免刻意的标新立异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确立儒家民主主义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多元论

面上,可以容忍那么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形态呢?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少西方人总是怀疑这一事实,他们认定

亚洲文化是单一的,这是一种极端可笑的老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与美国以

及大多数欧洲社会一样,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同一性,在某些领域甚至表现得更加明显。也

许,整体地说,中国要比大多数西方社会更容易达到某种真正的“共识”(consensus)。

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儒学何以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他们在使用西方意义

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其实是和西方大不相同的。例如,一个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很可能既是儒家,同时又是道家和佛家,这种说法会令大多数西方人迷

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个人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哲学立场或宗教立场,就象对自己

乐于接受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那样。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能够和谐共处,不但体现在单一文化中,而且更

重要的是,三教合一能在特定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有必要

里,文化的共识性往往表现在美学和实践层面上,而不表现在思考或理性层面上,这点跟

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的立场,跟儒家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的美学意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文化形态多么多元化,传统都力图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达到和谐统

一,并且将此视为社会公善;相比之下,西方自由主义提倡包容各种不同声音,兰迪・皮

核心。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权利,思想自由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石

。”追求思想自由必然追求合理的信仰多元论,也必然因此反抗一切教条的保守主义和正

统观点。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这个术语在儒家思想里,意味着各种不同成份

的和谐相处,这层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强烈而且清晰的。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儒学对社会和

谐追求的前提是,默认各种不同的成分,并力图使之和谐。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共同的理

性模式里,隐含着相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预先设定了强度和比较的标准

的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思想与行动既可以合为一体,又能够彼此分离。在中国传统中,思

想、性情与行动是相互关联的,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导意识形态截然相反,西方人认为,思

维、行动与情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西方哲学家在哲学关怀上的不同。我们引用葛瑞汉(angus

什么是真理?”葛瑞汉揭示了中西文化问题意识的明显区别,那就是,中西文化面对在自

然和人类社会中,人应该怎样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方向这个问题时,答案完全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事物是什么?”,“世界是怎样构成的?”简而言

发,西方哲学家对事实和原则作了区分,并发明了一套范畴来认识世界。古代中国知识分

子对“如何得道”的追问,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合理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也是一种文

化方向,这种文化方向使他们能够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使他们在所生活的世界

中施展才华。

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每当中国全社会开始反思的时候,道德和政治秩序便容易被破坏

,很自然地,中国人就会特别关心社会和谐。这些人还认为,中国人特别关心社会道德秩

序,因为他们认为社会道德秩序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可见,中国知识分子主要追求的是“

道”。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好象总是在自由而冷静地寻求真理。这无疑是

人”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

其实,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非常关心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在语言多种多样的多民族社会

,比如古希腊社会里,要在不同的语言、神话、风俗与礼仪之间找到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方

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保障社会和谐的原则和标准一开始就是抽象出来的,而后又

能普遍适用。无论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西方,对大写“t”打头的真理

种标准,这种标准为共同的价值观与实践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方面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应

当容忍那些不同意现有真理的人。可见,这两种含义都是发展民主制度的应有之意。

在比较了“追求真理的人”和“追求道的人”之间的区别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一个

社会对思想和道德行为有明确的区分,那么提倡多元论就会更容易。如果人们不能将思想

付诸行动,那么其思考的自由也是有限的。象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不对思想与行为加以区

别,认为思考就是一种行为。在西方,是我们对思考和行动的区别才让我们得以彻底自由

地思考。倘若西方思想家也认为思考就是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悠哉游哉地享受现

有的自由。

可以这样说,儒家民主主义将来的发展要借助于实用主义多元论那样的形式,这就必

须以中国人接受信仰与行动多元化的能力为前提。这种信仰与行动的多元化总是和民主相

伴的,尤其在它采纳了社群主义形式时更是这样。

幸运的是,从整体上说,儒家思想并不缺乏实现儒家民主主义的资源。为了促进真正

的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强调情感方面的默契,这种默契通过合乎礼节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来

表达,这种礼节在意识层面上掩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人们在使用礼节进行交流的过程

中,重视的是具有很强道德实践意味的“道”,而不是去发现某种客观的“真理”,在这

样一种道德实践中,人们不再简单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种过分随便流露感情的方式一般

不为接受。由此可见,在礼仪背后的统一性是很难用言语加以表达的。由于对礼节的实践

发生争议。

毫无疑问,思想与信仰的多元化将会挑战中国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也

有可能无力应战。在美国,人们每天都在质问,我们的公民文化明天是否还能存在。对中

国也一样,今后,无论中国遇到多少困难,都别无选择,唯有以自身丰富的传统资源来迎

接现代化的种种挑战。

在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儒家社群模式与西方自由主义大相径庭。西方人

关心如何限制国家权力,并尽可能保留个人自主性。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中对个人

和社群关系的学说接近与杜威的观点,比如说,在杜威看来,人类社群的凝聚力有助于确

立个人的价值。

无论是孔子还是杜威都认为,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

国实用主义那里也无迹可寻。儒家思想既不象自由主义民主模式那样,把“手段与目的”

做严格区分,将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一种手段,也不象团体主义模式那样,将个人作为

社会的一种手段。儒家思想与杜威都认为社会群体的广泛目的产生于个人的而且是社群的

目标,他们在这点上几乎完全一致。儒家思想中,家庭模式的特权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就成了合理的政府统治基础。

《论语》还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这就看出基于礼教的社

群不是单纯的,而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精神意义上的持久性。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国社会

的“宗教”性时,必须把建立在礼教之上的社群看成是“宗教”修行的现实基础。

在儒家思想里,基于被礼教化了的人的角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超

越含义。与西方精神超越尘世的意义相反,儒家思想中的人的角色和人际关系所指的是具

有社群生活形式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是精神发展和宗教生活生生不息的源泉。要想了

的,而且应当了解能够将社群统一在追求公善目标之下的礼教,了解礼教之上的社会角色

和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礼”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范畴。事实上,礼仪制度正是“天

”与“道”两个范畴在社群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礼”、“天”和“道”这些概念充分表

达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延续下来的儒家文化精神。

杜威也曾经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原因和结果构成的社群,是我们以及我

们的

后人生存其间的无限之网,它是那么广阔无边,深不可测,充满着各种神秘的存在,这个

社群是我们被织为一体的象征,我们的想象力只好将其称为宇宙。这个社群是我们感觉和

思想的体现,浩淼无边,广阔到知性无法把握……这个社群正是这样一个源头,在它经过

伦理道德的塑造之后,成为了一整套指导个体行为标准以及个人修养目标的聚合体。”

不论是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还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文化价值观都是人类社群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积淀下来的成就。那种设定旨在容纳这些价值观的某种超自然领域的

立场是站不住脚的。那些具有很强理念意味的宗教所珍视的价值观念,是将和自然有关的

事物特征理念化。为了避免这些理念化内容在世俗层面上被伤害,这些文化价值观被塑造

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中国人尊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基督徒对上帝很依附,这显得有些旗鼓相当。但是,

尊崇祖先与文化英雄的儒家民主主义真正是一种“先人的民主”。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民主”仍然很有生气。正是这个道理,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回答谁是

孔子的老师时,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

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一个哲人的意义在于他所创

建的价值和思想为人传颂。中国人重视葬礼,重视家族的延续,重视孝道,重视落叶归根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习惯,而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

总而言之,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许多观点是关于社群生活的,它们强化了儒家民主主

的民主之间徘徊不定,我们应当寻求某种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一思路可以说是一语

中的。如果希望中西文化交往能更富有成果,我们必然期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深入

。但是我们知道,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尤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因此我们希望,儒家民主主义是这场深入的中

西对话的成果,它是中西信仰融合的结晶,它主要是在中国儒家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对

话中形成的。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八

1、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3、(《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年),迄于鲁悼公年(前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5、道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究规矩,佛家讲究包容。我从太极中悟到事情并没有好与坏,关键是看你怎么看。

6、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7、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非圣贤所独具。为学的工夫,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则是孝;用于事君,则是忠;用于与人交往,则是仁与信。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9、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孟子(公元前年―前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省邹城市)马下的凫村(凫村年划归曲阜市)。

12、书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书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与中心体系,其内容构成了儒家这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主流同志思想的精华与真谛。其语言则千锤百炼,字字如金,是千百年来代代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史还是世界思想史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里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14、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17、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言俗缘之未脱;儒云致一,释云昧,道云贞一,知奥义之无穷。

1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八目)戴圣《礼记》

19、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为学术研究基础的古代本经典书籍的合称。东汉儒者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经注疏》传世。“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20、儒家的《中庸》里提到中与和,原文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

2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4、道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究规矩,佛家讲究包容。我从太极中悟到事情并没有好与坏,关键是看你怎么看。

25、三国时期,吴国的主将吕蒙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晋代时期,国家的栋梁之才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学习精神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韦编三绝的学习精神。是的,只有勤奋读书学习,才能够成才。

26、内地的人也好,气质也好,文化也好,有特别阴柔的东西,就是儒家的感觉,四平八稳那种,就是缺少激情力量奔放质朴泥土的感觉。"

27、(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28、中庸之道,俗称中道,儒家视之为天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即是天地间万物的存在,依赖的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即平衡协调。而“中和”“折中”“和谐”是达到整体平衡极为重要的方法。

29、《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30、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且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31、em(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rlrl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32、“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4、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36、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当天的工作当天就要做完,不要嫡复嫡的耽搁。许多时辰尤其月末熬夜在做的事变,都是月初时部署的,月初空闲时总想着离月尾还早,先放放不着急,直到月末邻近,手头的事变一大推,忙得不亦乐乎。

38、“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39、“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的亲善与关爱。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即关爱他人,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去爱护,并且是不存私欲,不求报答。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41、儒家的忠君思想,可保百官对皇上忠心不;儒家的仁爱思想,又可以让君王与百姓保持良好的关系。

42、注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书经”。通行本《论语》共篇。

43、书经艺都是儒家经典的称呼

44、社会成员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之和就是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作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严格遵循人伦操守,即是严格依礼做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为好人”,也叫“成人”。

45、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时所授艺,所以此艺即儒学最早的教材!相传它们都经过了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因此,艺就变成了经!

46、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48、这是孔子对人生发展的感悟。这应该也许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生经营意识。因此,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位人生导师,其儒家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经营管理理念,且系统而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堪称圣人而伟大。

49、(作者简介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url/url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50、中庸的境界,大至治国安邦,小至柴米油盐,无处不在。然而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已近消声灭迹,人们对中庸嗤之以鼻,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人性浮躁,道德沦陷,人情冷漠,恃强凌弱,急功近利,这些都是抛离中道的必然产物。而提倡中庸,容易被他人视为无所作为胸无大志甚至是顽昧无知之所为。更有学者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庸之道让中国人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地去生活,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对此,我虽不敢苟同,但又没有资格去反驳,保持中立的态度吧。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九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

儒家经典读后感,新鲜出炉,欢迎围观。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儒家经典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

三字经

》、《

弟子规

》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一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从治国到处理人际关系,一直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个人的修养等方面,可以说都有一套非常周全的理论。

儒家关于生命的经典名言

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

一、孝顺。

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也。

35、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6、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38、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39、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0、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44、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5、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46、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50、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1、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54、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55、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56、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57、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8、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9、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60、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61、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儒家的修养观决定了儒家生活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它恰恰是跟佛教相反的。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命,而儒家则是很乐呵,但这并不妨碍从不同的道理通向同一个境界。

就像孟子讲性善,而荀子却讲性恶。但不管是性善也好,性恶也罢,一个是通过扩展善心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是通过改变你的恶性来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最后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手段也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教育和修养。

你不能说我人性善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这是不可能的,也必须要有一个不断地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而如果人性恶,你就认定自己必恶的话,那么你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法生存的,还是要化性起伪,通过教育、通过自身修养来达到最终的目的。

所以孟子和荀子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达到了一个人生的理想人格的境界。

儒家的生活态度既然是非常乐观的,那当然就非常珍惜生命。孟子曾说,“君子不立乎危墙之下”。明明知道这个墙要倒了,却偏偏非要站到那里,这并不能显出你的勇敢。所以不是说,我活着就要怎么了不起,不是这样的,而是要重视现实,不回避现实,不沉醉于一种虚无的理想,而是要通过实践努力实现理想。

可以说儒家非常重视人的努力,所以儒家有一句话叫做“尽人事,听天命”。这个“听天命”也不是一个消极的意思,而是指一件事情有时机成熟与不成熟的问题,时机成熟了就行了,就可以实现了;时机不成熟呢,它就可能一时还实现不了,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努力实际上也是在创造时机,你没有机遇不能成功,但是这个机遇也不是坐等来的,所以必须要“尽人事”,只有“尽人事”才能够创造一些机遇,儒家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三

五经是指儒家典籍《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温柔宽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因此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

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

《春秋》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四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五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春秋时百家争鸣,汉朝时百家中分出了胜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中国数千年的王朝都沿用了儒家学派的教义用以教化民众。数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固然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也使中国多次遭到灭顶之灾。

儒家学派讲究忍让和妥协。不到最后关头不会反抗,导致中国多次被外族侵扰,凌辱,践踏。外国占领后民众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反抗侵略。这点在五胡乱华,靖康之难,崖山之役,满清灭明等多次王朝更替中体现。泱泱中华,汉族人所有数量是这些外族的千倍,万倍,十万倍。但敢于反抗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这与儒家提倡反对战争以德服人是分不开的。可你打着和平友好,以德服人的旗子去和别人讲道理,没人会理你。战争中一切的道德都得靠边站。在这点上俄国人宁可火烧家园也不留给敌人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加值得推崇。

除了上述的“仁”以外儒家的教义中还有大量想法是反人权及带有歧视色彩的。儒家着作《论语·阳货》中写到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把儒家学派歧视妇女的本性暴露无遗。这大大增生了中国百姓心中更多的男权主义色彩。

儒家学说同时又极度蔑视法律的存在。认为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比如说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儿子应当在父亲违法后依旧包庇父亲,这一想法完全是无视了法律的存在。儒家思想一味排斥法律规章自以为人们都可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是白日做梦!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当今的中国大陆有一大批的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儒家在被当时各朝各代推广时大量传播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并同时告诉人们,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报销国家而是为了当官,指挥别人“学而优则仕。”。

最后,儒家思想过分注重等级观念,让人们认为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得反抗或提出异议。这个做法过分压抑了个性,把所有人教育的循规蹈矩。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六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治学篇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译: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七

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5、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尚书》

6、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礼记》

7、一轨九洲,同风天下。《春秋》

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10、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左传》

11、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1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

1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17、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

18、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

19、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

2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2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2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24、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左传》

儒家经典四书分别篇十八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