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大全9篇)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7 15:35:10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大全9篇)
时间:2023-10-17 15:35:10     小编:雅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 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 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20xx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6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 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 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 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 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20xx年10月22日镇政协活动小组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周密调研,了解了镇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推荐,从中受到了许多启示。现将此次调研状况总结如下:

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今年以来,街道居民用心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持续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透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好处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镇市场规模过小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的集镇市场规模偏小,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来来统一划线。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务必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3)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潜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县委也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开拓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必须规模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用心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务必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透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校园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用心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投资建设,逐步构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xx镇位于xx县东北部,国道和郑吴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全镇辖个行政村,万亩耕地,万口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

近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了“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工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容镇貌得到极大改观,镇村经济日趋繁荣。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果亿元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特色乡镇,年月被省政府列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年被河南省评定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一、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自我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下设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编制了《xx县镇建设规划说明书》、制定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市政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会议、宣传车、广播、放电影、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书写固定标语余条,散发传单余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群众会余次,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

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委托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测绘,同时聘请河南省豫建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工业兴镇、商业旺镇、农业稳镇,工商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工商贸型:

一是在镇区东北部规划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农药化工等,使之尽快成为支柱产业。

二是在镇区南部以棉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等,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以原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工商贸带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

镇区道路方面。投资万元正在对镇区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万元整修了顺南街南段道路,投资万元整修了镇东顺京路,投资万元完成了镇区大南街下水道建设工程。

在通信方面:投资万元地埋电信电缆公里,完成了镇区通信电缆入地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邮政大楼,使全镇电话装机突破门,电话入户达到以上,移动通信,因特网用户与日俱增。

在工业商贸方面:投资万元扩建了瑞可信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扩建了金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容纳个摊位的工贸商场,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公颂的加油站。

在教育卫生方面: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职高教学楼,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初中实验楼,投资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石佛分院。

除此之外,投资万元建成了居住面积平方米的敬老院。现已做好规划,近期建设的项目还有改造镇区大街街道,硬化大北街东段道路,商贸一条街、农机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卫生院病房大楼、自来水厂、汽车站、体育娱乐中心和居民住宅小区等。通过努力,我镇的交通、通信、供燃、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将日益健全,城镇载体功能日臻完善。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2009年

郑州市

37

35

32

开封市

1

1

3

洛阳市

15

15

11

平顶山市

2

2

3

安阳市

13

12

14

鹤壁市

1

1

1

新乡市

5

6

6

焦作市

8

8

7

濮阳市

2

3

3

许昌市

3

1

2

漯河市

1

3

3

三门峡市

1

1

1

南阳市

1

1

2

商丘市

3

3

3

信阳市

1

1

2

周口市

2

2

1

驻马店市

0

1

2

济源市

4

4

4

我市进入百强名单的乡镇数量较少,如:20为长葛大周镇、坡胡镇和石固镇三家,分别居第81、88和89位;20仅长葛大周镇一家,居第53位;2009年为长葛大周镇、和尚桥镇2家,分别居第74和79位。

二、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是规模逐渐扩大,实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09年底,全市建制镇36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6.2%;行政区域总面积2071.81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1.5%,平均每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57.5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57.55平方公里;镇区占地面积达到19106公顷,平均每个镇镇区占地530.7公顷;总人口185.24万人,占全市的40.4%,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镇18个,占50%;3万以上人口的镇35个,占97.2%;镇区总人口达到53.13万人,平均每个镇镇区人口达到1.48万人。2009年,全市36个建制镇实现财政总收入7.42亿元,占全市78个乡镇财政总收入的59.6%;平均每镇实现财政收入206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0.26亿元,占全市乡镇的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38.5亿元,占全市乡镇的55.8%。从人均水平看,36个建制镇的人均财政收入为400.32元,是全市乡镇平均水平的1.3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32元,是全市乡镇的1.18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3万元,是全市乡镇平均水平的1.02倍;36个建制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7000元以上的镇14个,占建制镇数量的38.9%。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灵关镇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孕育出了灵关镇千年传奇,大熊猫从这里走向世界,古青衣羌文化在此演绎。

灵关镇距成都市区180公里,雅安市区67公里,国道351线、省道210线平行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190.2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5140户,总人口近2万人。

灵关镇是全国重点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四川省安全社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雅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雕之乡)”,灵关镇团委被评为“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灵关镇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一、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灵关镇是10月,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第三批100个小城镇之一。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灵关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传承小城镇建设接力棒,使灵关镇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成绩斐然。

灵关镇是“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地震灾后重建给灵关镇的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轮灾后重建,共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对灵关镇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重建,小城镇打造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灵关镇成为全省灾后重建的一颗璀璨明珠,灵关镇毓秀社区被省住建厅作为全省智慧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灵关镇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完成小城镇建设使命,充分利用建设县城副中心的机会,把小城镇建设范围延伸到8个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乡村公路沿线的所有村组户,使小城镇建设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比省政府批准建设灵关小城镇1平方公里面积翻了15番,提前50年建成了灵关小城镇。

(一)认真抓好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灵关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小镇大产业。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灵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着力打造石城灵关,把灵动河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汉白玉之都。

(2)小镇大融合。以特色石材产业带动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根据全镇12个行政村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和地理位置,划分为:精品旅游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幸福美丽新区、幸福美丽家园。

(3)小镇大服务。以国道351线和省道210线为发展轴心一城十三点为发展理念,建成经济发展“三片区”:石材产业片区。物流商贸片区和生态产业片区。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通过灾后重建,加速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初级目标:

(1)城镇风貌,焕然一新。

(2)镇区环境,洁净亮丽。

(3)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灵关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注意保持和彰显特色传统文化,让熊猫文化、历史文化和长征文化传承发展,交相影辉。

4,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经过灾后重建的全力打造,如今灵关小城镇范围内:

(1)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公用设施全域铺设:

(3)公共服务全域布局:

5,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新建的灵关小城镇,成立了《灵关镇毓秀社区》,协助政府搞好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在小城镇范围内:

(1)树立了态文明理念:

(2)创新了规划引领机制:

(3)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

(4)创新了协调管理机制:

(5)创新了科学决策机制: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随着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收官,灵关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城镇建设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余个完成投资近30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率和完工率达100%,新增市政道路49公里,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完成场镇景观改造3.6公里,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讯光纤实现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2%。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00余个,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中国汉白玉循环工业园区1个,承接县内29家石材企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4a景区2个,初步形成了由中心集镇辐射到指尖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在新城核心区,以“钟灵毓秀,石城灵关”为重建理念,围绕“产城相融,镇村一体”的总体思路,新建街道三纵十六横,约16公里,强弱电、自来水、天然气、排污地下管网全线贯通。公园绿地、步行系统、石雕文化等整体推进。新城区幼儿园、灵关中心校、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接待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停车场、菜市场、有机茶叶市场、物流中心等商业服务设施全面建成。以发展居住办公生态旅游度假、现代商务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为第一业态,精心打造集公共服务、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遵循“人流带动物流,人气带来财气”的城镇经济发展规律,在灵关新城核心区,重建安置受灾群众679户,小城镇规划区外入住统建统分小区楼房1383户、4631人。

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灵关小城镇建设进程。通过实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工程,把灵关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特色小城镇。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新村聚居点的建成和受灾群众的入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余、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村聚居点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新村聚居点,恢复重建了一批名胜古迹:磨刀湿地公园建成运营,新场恢复重建了古庙观音寺,钟灵老街具有青衣羌文化特色的青衣古街打造成功,计划投资10亿元、按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的空石林景区,目前已完成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全镇8个新村聚居点建成后,入住受灾群众882户、3398人,按省市县规定的时间节点,实现了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标。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20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7万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9户、1065人,已实现323户、896人顺利脱贫,大沟村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二,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招商引资有待加快。

2,功能设施有待完善。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4,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5,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6,环保质量有待提升。

三,今后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

根据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的经验总结,结合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灵关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1,加快小城镇产业发展速度

小城镇建成后,常住人口近1.2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近0.3万人。1.5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今后小城镇工作的压力和重点,计划通过3个途径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通过提升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用工人数。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引导鼓励城镇居民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鼓励在乡下有土地、山林资源的区外统建统分户,回老家发展生态产业,搞好种养殖业,坚持就地创业增收。

2,清理盘活小城镇现有存量土地

灵关小城镇建设启动21年来,特别是成立工业集中区和这次灾后重建,国家通过征地为灾后恢复重建、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区内宅基地回购、工业集中区和旅游开发区,都存在土地闲置问题。这些土地如果长期不清理、不监管,就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形成一方面国有资产被侵占流失,一方面建设资金紧张的恶性状况。因此,党委、政府决定把清理存量土地纳入巩固提高小城镇建设成果的工作范围。将组织专门力量、争取县国土局配合,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登记造册、立标定界。

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利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迅速把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做到政府规范运作、企业市场运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切实加强小城镇管理工作

长期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常规工作,如果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就会给党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灵关镇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已经收官,要长期保持小城镇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强长期不懈的后期管理。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小城镇管理工作,结合社区安全、环保治理和产业发展,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苗头。

二是充实灵关镇小城镇办公室力量,稳定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使小城镇管理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起一支敢于碰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小城镇管理队伍。

三是强化城监中队管理职能,不断创新小城镇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各项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是加强新村聚居点自管委工作,把新村聚居点的治安、环保、清洁工作纳入小城镇统一管理。

五是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整体作用,加强巡逻监督,实行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要立足“小城镇、大市场、强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持之以恒,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宜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意识,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将其突出作用延伸到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每一个角落,使全镇人民分享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 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 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20xx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6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 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 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 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 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 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二) 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因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我镇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我镇村镇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

(三) 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按照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同时要坚持科学引导设计,对新建道路的道路绿化带,要充分考虑行人方便和行车方便,留下行人和行车道路。对原有绿化带行人经常踩踏的地方进行改造,既保护绿化带,又方便行人。

(四) 创新机制,盘活经济,发展新型建设融资模式

(五) 稳步向前,分类管理,扎实推进户籍改革

发展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城镇,列入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费用,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是城乡商品、信息、技术传递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只有先行发展小城镇,使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在日前公布的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名单中,我市仅长葛大周镇、和尚桥镇跻身百强,分别居第74和79位,属于跨入百强乡镇数量较少的省辖市之一。

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排序指标体系及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利用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定23项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测评的方法,对全省所有乡镇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排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0名的乡镇(简称百强乡镇)。

(一)指标体系。以统计系统收集上报的“乡、建制镇基本情况”统计年报资料为基础,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定23项指标作为评价体系,采用专家赋权和综合指数测评方法进行综合测算,而后排出前100名的乡镇。

评价指标

单位

一、经济发展

1、乡镇总人口

2、财政总收入

万元

3、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4、外来从业人员比重

5、企业人均上缴税金

万元

6、人均财政收入

万元

7、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

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万元

9、人均储蓄余额

万元

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二、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

11、通自来水的村比例

12、垃圾集中处理村的比例

13、每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站数

14、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5、每万人拥有中小学教师数

16、公路密度

公里/公顷

17、农民人均纯收入

18、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口比重

三、可持续发展

19、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

20、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21、万元财政收入单位用电量

万/千瓦时

22、万人拥有农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数

23、万户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建市之初,被称为“农村版”的贵港市,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奇缺。

通过实施“人才项目”捆绑开发,贵港实现了以人才推动项目,以项目聚集人才的初衷。“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开工重点项目386个,随着重点项目“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贵港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形成了“锻炼一批、培养一批、成熟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人才总量已达10.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9万人。

在原县级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贵港市,将人才与城建项目捆绑开发,引进急需的城镇规划、设计、建筑等专业人才,在加快城市建设速度的同时,也锻造出一支城建类专业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合作、兼职、参与项目设计、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方式,贵港市灵活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城建人才,并建立“一对一”结对培养制度,借助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培养本市专业人才。

5年时间,先后有中科院院士吴传钧等100多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和建筑师,来到贵港市参与项目的合作、咨询、考察讲学。贵港还先后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印尼、香港等地的国际著名设计师,对城北新区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引进博士夏汉平、吴泽荣等一批城建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贵港工作。

推行“政府项目人才”的培养模式,把项目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政企联手,按需培训,合作共赢。市政府每年都要选派一批青年干部到市重点建设项目跟班进行学习,建立“一帮一、一对一”结对培养锻炼的制度。还从在职干部中选送7人攻读土木工程城镇化管理硕士研究生,先后提拔任用18名城建专业人才,到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负责分管城乡建设工作。高层次人才、高起点、高标准,提升了贵港城市规划水平。

每年,贵港市都要向社会定期公布城建项目的建设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为项目建设招聘大批人才,壮大发展贵港市城建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仅去年就有300多名区内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被吸引到贵港,担任项目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在引进大量合作项目的同时,贵港市努力促使合资方中层以上起骨干作用的人才跟着项目一起来。通过人才和项目共同引进,郁江制铁有限公司30万吨转炉钢、台泥集团黄练峡900万吨水泥、贵港华润360万吨水泥、平南丝绸工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项目引进高级人才,仅仅是贵港市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一部分,激活贵港市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贵港整体经济水平,才是根本。

近年来,贵港市组织500多名科技人才实施科研项目100多个,取得科研成果49项,其中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贵糖人才小高地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作用,研制实施的“甘蔗压榨全自动控制系统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制糖行业的一项技术空白。贵港市生物制药人才小高地研制的“银胡感冒散”获国家专利和日内瓦世界发明专利金奖,杀灭艾滋病病毒的新药“ax抗菌洗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发展企业的思路改造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造就大批加工业技术人才队伍,是贵港市实施“人才项目”的又一举措。通过人才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捆绑开发,贵港市已初步建成扬翔饲料、丹竹大肉余甘果等十个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基地。目前,全市已有8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农产品加工率由20__年的16增加到22。8000多名加工业技术人才有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并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向第二、三产业大转移。把人才与多元化产业项目捆绑开发,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促进贵港市多元化产业的竞相发展。仅在城镇规划、楼盘设计、资产评估、政策咨询、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就有300多人。

各类各层次人才集聚贵港,使贵港市从原来的农业城市逐步向产业多元化城市发展,并使贵港市的“人才项目”思路,向农村推进,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市各乡镇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