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一
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他们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他们就业观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所想与社会需求有何差别。
对于调查问卷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对于学习(考试)成绩入手,询问了他们对于多数人渴求的奖学金的看法,进而了解了与专业相关的一些情况,辅之以对中国大学必设的一些思想理论课的态度,进一步涉及到实现目标所必需的两点:规划与执行,最后是大学生们自己眼中的应有的就业素质。
交叉使用主客观题,尽最大可能透过数目不多的题目了解社会所反映的大学生所学的与社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与就业的思考,希望能通过与采访所得结论的对比得到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益的信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大学生活。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校,这使得有限的100个样本能够较有效反映实际问题。
具体结论及数据如下:
对于成绩单上的成绩,47%的人认为成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大学的表现情况,43%则表示大学的学习成绩代表不了个人能力,大学关键还是靠能力,其中一部分认为成绩只要不挂科就行,其余10%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这首先就证实了一个多数人对于大学成绩的定位:至少大学成绩单远不如高中成绩单重要。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表示看重的稍多于无所谓者,但即便是前者也表示不会像中学那样对分数锱铢必较,对名次耿耿于怀。而对于与成绩单上的成绩密切相关,但要求更高的奖学金,调查者并不像刚入校的学生那样对奖学金获得者顶礼膜拜,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 绝大部分人认为拿奖学金的学生不一定就是优秀人才,那仅代表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差距还很大;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拿奖学金的学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这种能力与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关联性,一个在大学生活中认真对待学习的人,日后也一定会认真对待工作,像公务员等一些事业性的岗位就是需要这种严谨、踏实、肯干、认真的年轻人。
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在校成绩和与成绩有关的荣誉提出的。由此可见,唯成绩论已越来越站不住脚,大学生对于成绩以外的某些东西的重视正在提高。这与由采访得出的社会对大学生成绩外的一些素质的要求相符,但具体大学生对什么重视,还不能简单由这两个问题得到。
3-5题都是涉及专业的问题,均采用选择题形式,统计结果如下表
a b c d
3、你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8% 52% 16% 4%
4、你课余时见会不会学习些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知识 50% 34% 10% 6%
(3-5问题如下:
3、你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4、你课余时见会不会学习些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知识
5 a(对理工类学生)你觉得现代企业管理和人文知识重要吗,有必要学吗
b(对经济管理、文史哲类学生)你觉得理科知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等)有必要学吗
a、与自己的专业一样重要,很有必要学 b、是专业之外的必要补充 c、没时间学,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就行 d、没必要学,我又不干那行)
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28%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认为学与未学存在很大差别。52%的大学生觉得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领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领悟还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与现实中的应用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与剩余20%的被调查的大学生所持有的不同程度的学而无用的消极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二
摘要:
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2.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客观因素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11,(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009,(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应对策略;实践性;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策略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
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5]常惊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四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届、20xx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调查对象分析
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届、20xx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其中109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人,女生513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人,非江苏籍211人,分别占比80.68%和19.32%;城镇户口646人,农村户口446人,分别占比59.16%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
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
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意志层面分析。
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
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
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年6月选取了230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年9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人;20xx年11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人;20xx年12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一)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五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我主要是抽取了一部分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主要是针对现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观展开,具体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毕业后的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的看法等的方面。
二、调查的时间
本次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施行时间从12月2日开始截止到12月8日。
三、调查问卷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本科毕业后的方向,就业区域的选择,希望工作的公司类型,对待如今就业形势的看法,希望工资起薪多少,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及向进入的企业等。
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大多是单项选择,职业选择的标准为多项选择,其中最想进入的企业为唯一的开放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
四、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学校人流比较多的路上发问卷,本部为集中发送地,如食堂门口,学院门口。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另一小部分人托熟人在其他班上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状况,迫使大学生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就能高枕无忧,而是应该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就应该树立好今后的就业观,给自己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只有明确好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标,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寻找一个好的起点,我们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磨练自己,有目标地做好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得更自信,更成功,更容易,更富有激情和魅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六
摘要: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与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与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一、学生面对的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与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与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1、就业竞争环境激烈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就业期望值不匹配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二、匠人精神的三点体现
引导树立正确就业意识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三、关工委如何在实际工作帮助实现有效就业
1、就业知识的普及化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就业实战的常态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就业机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与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与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
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在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总结出的几点结论,希望对大家的求职应聘有所帮助!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八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九
摘要:
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2.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客观因素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11,(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十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进行改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观、职业观、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入学教育、素质能力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发展、择业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专业知识不够强,与招聘单位的要求相差极大。从刚入学时,没有对自己进行规划,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不够过硬。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的发展、假期的要求以及专业等方面。
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够恰当,内容过于笼统,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到就业的艰辛。学业上拖延,把所有专业上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去做,导致了最后的专业学习结果不理想。生活上拖延,做事不够认真,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生活质量差。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导致就业的学生增加,相应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求职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紧张,导致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本应该得到的岗位错失。还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一)引导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从开始就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将来从事工作领域的相关职业信息,并结合专业和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行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二)引导学生做足准备,应对就业压力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确立新的现代的“先就业积累经验”就业观念,不要因为工作条件不好就不选择这个工作,让大学生做足心理准备,面对就业的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有“就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并重”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为将来的就职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保障,就业质量是就业好坏的标志,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真正做到人得其职、职适其人,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全能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达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四)学校开设具体的职业与就业课程
课程需要注入本专业自己的特色,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安排。在专业课中应该渗透就业的理念,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过程。
(一)教学系统性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几年学习准备和努力最终形成毕业的就业抉择。是贯穿整个大学始终的一种就业教育体系。
(二)教学分段性的特点
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分段性,所以在就业问题上,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认识。在每个阶段上实施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模块化的特点
从整体教学内容上看课程的内容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章节不同教师讲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授课。
(四)教学实践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择业观念的形成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实践改变而改变的,就业技巧、笔试、面试等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训为主。
从入学开始,把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保持高考前的拼搏精神,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根据同学们在大一的表现,许多学生由于上了大学之后,出现了思想上放松、学习上出现了松散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形式不太了解。老师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专业的意识和职业发展的意识。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就业的艰辛,又要让他们体会到就业前景的光明。
二年级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把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处在不同的阶段,也应相应的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成为全面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学习面,不光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开展好职业决策、思维创新、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是专业知识学习提高阶段,把专业思想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择业观。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专业,才会愿意去学这个课程,才不至于等到找工作时,发现专业技能弱,不被公司应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无论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好。一定要学一行,爱一行,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精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给学生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知道成功的背后得付出艰辛与努力,激发学生从业敬业精神。
四年级是学习实践的毕业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健康人生观。开始实习工作和面临就业时,这个过程许多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开始实践就要注重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事必须要遵循诚实守信道德原则,要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尊重他人。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意识强,单位集体个人就会更加地信任,对个人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一个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个人发展指导为线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学生素质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立体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渗透的系统化工程。
[1]赵曼,罗明晖。大学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r]。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20xx(5)。
[2]姜兴健。陕西科技大学20xx届服设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出国与就业,20xx(11)。89.
[5]韦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十一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和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和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1、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 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和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2〕朱文武。高校关工委工作的价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作者:陈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十二
关工委虽然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标,虽然在年纪、思维想法、工作理念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经验引导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面对当代年轻人因社会环境的外因和个人发展的内因双重因素影响而急剧改变的就业思潮,关工委如何顺应年轻人的思想,给予正确指导?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工委;匠人精神;就业;创新创业
面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性地调整企业用人需求;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带动新型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讨“创新”、“变化”的今天,重提“忠诚”、“敬业”、“主动”之类的话题未免会让人觉得无趣和过时,但这些标贴却是关工委老同志们身上内化的绝对敬业、高度执行力和主动性工作美德,是他们希望传承给年轻人的就业“法宝”,而这是大学生匮乏的宝贵品质。
从多家门户招聘网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这两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这恰恰给高职类学生砌上了双层隔墙。与本科相比,专科生只有3年的学习过程,在就职体验上稍逊一成;每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使得招聘市场对于学历要求也是水涨创高。连着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闻总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这种日趋常态化的问题对于就业学生来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能难”。
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也有扩大趋势,北上广及周边城市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现“用人荒”。再加上高职类学校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专业差异,大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广、深,高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局限,导致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文科类尤其明显,对外经贸类、外语类一度招生火爆却是就业困难专业。
3、
根据最近几年麦克斯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分析得出:80%以上的毕业生首选都是大公司、大企业或是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有前景,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预期期望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匹配困难。总结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不适应、思想准备不够。关工委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一般说起匠人,我们的理解是把那些只会埋头干事不知创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关工委的老同志来说,他们是对本职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第一,“匠人”的敬业精神。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本职责任。年轻人要学的不仅仅是聆听老一辈的人的教诲,更要将敬业精神付诸行动。第二,“匠人”的执行力。“匠人”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精益求精,也外显在强大的执行力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与现在年轻人光说不做、办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匠人”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自己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完全显现在强大的执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充斥太多“被动教育”,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似乎没有多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父母似乎掌握着子女人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1、
就业成果作为考量一个学校工作的硬性指标,得到了学校的有效重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就业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就业素质作为基本素质之一等措施都是为保障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但是与专业课程授课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通过3-4年的渐进式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只想通过1-2个月的密集型授课就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受用一生的就业技能,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关工委在每个大学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培训、就业讲座。通过阶段性专业知识普及,让学生在入校后就能实现有效的就业规划,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谈起来有些陈旧,但这一理念却永不过时。再好的专业培养都是为了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运用,实战好比容器,将学习过的知识置于这个容器中。关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长期工作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在校实战平台。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网上招聘会,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增长;运用企业人脉,推荐优秀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3、
目前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保障机制随之完善,很多学校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受到个人潜力和市场机遇的阻碍因素,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会选择就业。但是就业的配套保证体系却没能跟上时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荐会上。关工委可以组建就业特长生工作室,激起学生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创立就业学生保障组,提供一站式咨询、困难帮扶体系、多元化的推荐就业等方式。从学生进校后就能对就业产生认同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业。
〔2〕朱文武。高校关工委工作的价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作者:陈潞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观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应对策略;实践性;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上,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面临着三方对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严重缺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另一方面,经过了四年或三年大学的系统教育后,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待磨练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塑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专业技能。对毕业生择业价值的强化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受到了个人价值、薪酬标准、就业地点、知识技能、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继而对人才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在大学毕业前夕,有的毕业生已经面试好了工作单位,准备毕业后即投入工作。有的大学生则挑灯夜战,准备报考研究生深造,而有的学生则开始积累人脉,准备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观念的不同形式,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解除就业者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1.就业竞争压力逐年上升
当前发展形势下,“全民大学”的概念逐步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加大促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仅144万人,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多达699万人,到了,已经达到了749万人。在十几年的变化中,已经翻了5倍之多。很多福利待遇好、稳定性强的工作岗位甚至出现了“万中求一”的局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甚至可以称为“人才的白热化”发展形式。学历、经验、容貌、气质、能力都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聘管的重要标准。
2.高学历人才不断推进
受竞争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学历高一些,自己才有更多的的就业筹码,所以考研深化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人。自从198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学历人才都在稳步递进,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国家,至少培养出12万名博士、85万名硕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研究生大国。
3.自主创意意识的萌发
“创业”的大热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期心里十分迷茫,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创业,能够让自己摆脱给别人“打工”的命运。但是,由于学校“象牙塔”搬的约束性,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仅凭热血和想象很容易遭受失败。马云、冯仑、陈金义等富商的创业史让无数大学生热血沸腾,可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性格上急于求成,很容易深陷到“自主创业”的误区中。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策略
尽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依然是“挑战和发展”并存的局面,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优化:
1.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要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环境的融合,创造积极、宽广的就业影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内因、外因的多项交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力资源的调配。在高校管理者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优秀创业事迹的传播,呼吁学生学习先进事迹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始终呼吁用人单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始终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终,帮助他们改变“消极”“懈怠”“孤傲”等不利于生存发展的性格,消除任何可能出现的就业偏差。在家庭教育方面,要积极深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将毕业生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融入到家庭发展中,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家长首先要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不断强化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引导,从而为就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正确看待大学生择业、创业理想
从内因上讲,在“创业”的发展热潮之下,学生想要达到择业、创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大学生首先要从自身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新的岗位,增进市场创业的生命力。同时,大学生要养成“多听、多学、多看,少说、少论、少谈”的习惯,求真务实,不做一个眼高手低的人。而从外部因素来看,相关部门要为高校毕业生创立一个适宜的创业条件。政府应该有选择、有计划的推进社会就业,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福利保障、创业贷款、劳动保险等人才需求上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思想成熟、可行性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倾斜政策,在税收、贷款等项目上给予一定帮扶。
3.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服务意识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价值可以用薪酬来计算,而劳动的价值是相互等同的。为了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进行及时的转变。对于酒店、餐饮等一些服务行业,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却看待它们。毕业生应该树立全局意识,认同劳动无贵贱的科学观念,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为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大学成为培养社会劳动者的熔炉。
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也要面临个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却往往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从这个基础上说,大学生能力服务意识的素质十分重要。例如,马云当初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面临着无数的冷言冷语,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因而才有了今日淘宝日均销量过亿的神话。大学生要本着正确的就业观念,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最快速的成长,避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的通病。
4.认真做好大学生自身价值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要从出校门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把握自己在每一个阶段从事的工作、职务或以后即将进行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摆脱盲目的就业观念,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完善的就业规划中,寻找积极的就业观念,将诚信、友善、努力、持久等观念融入到自身职业发展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完善的价值规划,分析自我实际环境。在自身价值的运作中,设定职业阶段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职业实施修正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自已更好的面对学校、社会,学生、员工的身份转变,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社会教育、高校教育都要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中下足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引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的同时,让他们学会的客观分析自我优缺点,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09)
[2]潘业旺,矫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34).
[3]李娜。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4]段志英。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5]常惊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