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优质8篇)

2023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01:53:26
2023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6 01:53:26     小编:灵魂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宽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格。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会受欢迎的人,而一个心存妒忌、斤斤计较的认识很难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宽容的同时,还要能够热情地帮助别人。你对别人酷,别人只会对你更酷;而你对别人热情,别人就会对你更加热情。都是相互的!

我高中有个同学,虽然他学习不是很优秀,但在在班里的人缘非常不错。他经常会给同学打杯热水,如果他做错了什么事,他会一个劲地说对不起,直到老师和同学满意为止。就这样,这位同学不但在班级有了很好的人缘。学习成绩也渐渐的上升,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要知道,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就应少担心,多尝试。例如:当你坐火车的时候跟坐旁边的人交流沟通,这是第一种能力;而你在跟他交流以后保持长期联系并在合适的时候让对方给自己事业上某种帮助,这是第二种能力。逐渐的当你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充分,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大学生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

大学生的自卑心里产生于四个方面:专业冷、学校差、学历低、家境穷。但是我就说我自己吧。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每天在那黄土地里辛勤的干活,汗水无数次流露到脸颊,真是很心疼。家境虽不是很好,但我从没感到自卑过。还不是一样开开心心的和老师同学们友好相处,并与学生会的同学多交流多沟通,是自己学会更多的交际能力。父母有钱并不代表着自己有钱,父母有能力并不代表着自己有能力。有钱的大学生当然可以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他们正因为有钱,可能因此而无法拥有其他同学所具备的东西。譬如苦难。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句话只是对于成功者而言的。没有成功的人当然没有资格去欣赏自己曾经的苦难。但是,经历过苦难的人会更加渴望成功,更加愿意为成功付出代价,也更加珍惜自己已有的成功。所以,不要因为家境贫苦而产生自卑,封闭自己、而是敞开心扉学会与更多的人多交流、多交往。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总结更多的技巧。总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更深刻的懂得,做为一名大学生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就应该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诚实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那么。怎样做到诚实呢?简单的说就是一要正直无私;二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坚持真诚坚持守信,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胸怀坦白。总之,对于在校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以便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安慰而对压抑的情绪进行调节,使心理压力缓解。另外,重视人际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大潮呼啸而来.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生视野宽了,思维丰富了,成才路子多了。市场经济的某些负效应在青少年中引起的‚见了好事不愿做,见了坏事不愿说‛等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令人触目惊心青少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和谐道德观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即大学生个体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形***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氛围、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

1.反对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滋长

攀比之风严重。

不满足手上拥有的,非要买不马上需要的东西。明明mp3可以下载大多数需要的歌曲,却非要赶时髦买mp4。从而导致某些青少年对社会阴暗面的看法是,现在社会上心底不好的人越来越多,心底好的人越来越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扫自已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似乎‚人可以为之献身的只有自已‛,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已。什么‚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先人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道德对他们来说成了空洞说教。久而久之,社会的某些方面就形成了邪气压倒正气的不良社会现象。

内地版《流星花园》进入厦门大学拍摄引发不少厦大学生的担忧,同学们认为,‚拜金贵公子‛的故事有损名校声誉和严谨治学氛围。90后大学生们本是热衷追星的群体,明星进校门,却为了学校声誉自觉抵制,这成为引发争议的一大校园奇事。

纵观人类历史,剥削阶级的共同特点都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使用各种卑劣手段,剥夺别人的劳动果实,满足自己腐朽庸俗的欲望。《红楼梦》中有个贾母,这位贾府的‚老祖宗‛,‚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贾府今天过生日明天赏仲秋,专门买了一批戏子在府中演戏……真是‚金棺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民膏。‛享乐主义的天堂,是建筑在对劳动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基础上的。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集体观念,极力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2.反对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善恶标准迷失

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有的家长把子女臵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给以过分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娇生惯养。家庭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百般宠爱。二是百依百顺。一切听之顺之,一切按孩子的要求办,即使不正当的要求也会给予满足。三是袒护包庇。家长对孩子的缺点,不但不正视、不教育,相反,爱护短,惟恐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甚至有些家长当孩子触犯了法律,也采取能瞒则瞒的袒护做法。四是纵容放任。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纵容放任的态度。由于一个人的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处于自我认识的朦胧期,家庭的溺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导致文明意识淡薄有一些大学生离了父母怕没照顾 准大学生患上‚开学焦虑综合症‛我们大学应懂得独立照顾自己,懂得感恩父母,我们大学生都要踊跃做一名懂得感恩的人,能领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单元要心存感恩,因为她是我们衣食的依托;对父母要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学校应心存感恩,因为她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让我们能放飞起青春的理想;对师长应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诲,让我们明晓事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因为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温馨的服务和可靠的生活保障。朋友们,感恩我们的父母吧!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一般的,一般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们大学生们要我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风雨人生路,让感恩与你我同行!3反对文明意识淡薄。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bbs中有一个热帖——《校园十大恶习,你最憎恨哪一个?》。由一名大学生发帖,并呼吁‚净化校园环境,需要共同努力‛后,许多同学纷纷跟帖,历数校园中不文明现象。有人抨击,也有人忏悔:‚都憎恨,但是有时候自己也忍不了要犯,哎。‛当然,也有人在沉痛反思:‚我现在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印象会这么差???到底是谁在破坏我们大学生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但这些不文明现象也有其社会因素,这些恶习也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校园中。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了不文明现象对美好校园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与反省,这种bbs评选扩展了校园里积极与文明的声音。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诚然,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近年来,高校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诸多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我们大学生学生始终要怀有深切的关怀与理解,关切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向上,成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从学校教育这个制高点入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根本上扭转重智轻德的影响。开展教育时.以《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为内容,建立教育基地、制定教育规划,开展分层有序、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已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当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通过开展活动,用健康的思想占领青少年们的思想阵地,将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引导到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上来。处理大学生道德观念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正确处理大学生的心智,消除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不和谐因素。

心智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评价、一种判断。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隐藏于人的内心,不容易被察觉或检视,但却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形成。近些年来,每个到过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人,最感震撼的已不是西方的物质文明水平,而是人家的精神文明程度。例子可举许多,但最令国人钦服的,一是行人横穿马路自觉等待绿灯,二是地铁站乘客自觉排队候车。这自然都是些小事,都是我们所谓的小节。但小节不小,这些小节体现出的正是公民自律守法的常德觉悟,而这恰恰是现代文明大厦的道德基石。甚至有理由这样说:一个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民族,一群不会自动排队的公民,要实行真正的法治,要实践自由和民主,难矣哉!

行人站在没有车辆的街头等待绿灯时,他所表现出的正是一种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使其将个人利益追求严格限制在法的范围内,自觉不越雷池一步;这种觉悟也使他能将法作为评判他人行为的准绳,自觉维***的尊严。这即所谓:人人管我,我管人人。当全社会普遍具有这种道德修养时,其功能并不仅在阻止违法犯罪,而是形成一种孤立贬斥违法犯罪行为的正义舆论。这才是法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环境。而我们目前所稀缺的,正是这种道德环境。在无视交通法规或漠视公共秩序的背后,表现出的是国人对各种游戏规则的游戏态度。当这种游戏态度主宰舆论时,即便法治再健全,也难免会失范甚至异化走向其反面。

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道德影响培养德性的过程,是道德信仰重建的核心途径。它是一种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养塑造人为 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充分突出主体性,反对灌输,使道德主体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并为道德行为承担责任;采取开放的姿态,抛弃旧的道德观点接受新的道德观点,促进和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愿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出他人的好恶取舍。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把他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形成一种源于由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的精神自律。同时教育者的道德善恶很大程度影响着民众,所以要发挥积极向上的道德示范,树立民众对社会道德的信心。

(二)和谐互动,塑造大学生和谐道德观

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一群‚90后‛结梯扑进江中营救落水者,凄美壮烈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起了一座年轻一代不朽的丰碑;他们用惊天动地的壮举,毅然向世态炎凉宣战;他们为人之子,却把恢宏的大爱献给他人之子。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长江大学17名大学生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本身就是对社会责难和怀疑的有力抨击。他们奋不顾身的表现,生动地说明了90后并非‚崩溃的一代‛,而是可敬、可信、大有希望的一代。我们的社会提倡发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而传统道德中也包含着相关内容。这几名大学生的行为正展现了这样的‘人性光辉’。‛施索华同时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用‚金子换石头‛,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影响13亿人。和谐互动,不仅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和谐的信息沟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和分析,使德育内容真正触动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喜欢所学的课程,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并且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在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明辨是非,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一致,形成和谐道德观,而且还可以创造使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条件和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和对话的空间。结合个人优势、经验和研究心得等,最大限度地容忍差异和不同,容忍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充分展现‚和而不同‛的人性关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本位向人格发展的转化,由知识灌输为主向以价值道德观引导为主的转化。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就象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和谐互动,促进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达到自身道德观的和谐。

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 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又是一篇关于社会公德的事例,却与上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三)注重家庭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最早受教育的场所,也是终生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人们的第一教师,也是最永久的教师。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由一家一户分别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那一个家庭或父每的私事。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你们应该常常记得,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也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给社会造就出不好的或者坏分子,尤其是你们更大的耻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是在尽生儿育女之道义上的责任,更是在尽社会责任。年轻的家长们应对孩子严而有格.爱而不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严得当。另外,还要以身垂范,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四)树立榜样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人物思想、言行,把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雷锋的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在几代人心里扎根,就充分说明了榜样的作用。对现代青少年追求的多样化,应分行业、分层次树立一批活生生的有说服力’的先进典型,使青少年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前几年,少年儿童学习赖宁、青年学习张海迪、大学生学习张华,达到引导青少年学习典型,教育青少年争做新人的目的。另外,有关青少年教育部门还应结合实际大张旗鼓地设立‚青少年育人奖金‛、‚见义勇为奖金‛诸如此类的激嫩性措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树立起来的典型能真正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上的胆子着实不轻。思想道德的修养当然是相当要紧,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守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轨道上,做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素养的人。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受封建残余思想观念、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群体差异以及大学生滞后择业理念的束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在宏观上打造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观念,中观上优化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微观上铸造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与社会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就不存在社会。同样的道理,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之间亦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也可以为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增添动力。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环境与毕业后的社会环境相比较存在着迥然的差异,大学生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现实与心理上的脱节,他们一只脚虽然已经迈进了社会的舞台,可另[]一只脚却仍然滞留在校园的狭小空间内。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犁深了大学生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与整个社会之间的鸿沟,相反,和谐的社会氛围,将会锻造他们的思想,历练他们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增强他们面对社会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使他们在与整个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填平现实与心理之间的沟壑。

(二)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掌握较高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是个人进步与成长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就业恰恰为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汇集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迸发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跃进,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反向作用于生产关系,并再次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从而在和谐社会的范围内不断调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代当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宏观上,打造和谐的社会观念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不只是生产力的发展,更包含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然而在今天,和谐的社会观念建设正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二是封建残余思想对和谐社会观念的侵蚀。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发展、相互推进,和谐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也只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够在观念上不断消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羁绊。

(二)中观上,优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此种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正是这些领域的变化催生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变化。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那些以充分就业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或集体企业逐渐被淘汰,相应的那些以利润最大化为本位,以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私有制企业继之而起,这种变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就业理念相应的由传统的依附型向竞争型转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传统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均衡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上来。此种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又要及时考虑到各种新型产业的兴起。再次,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以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代替劳动力的投入,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此种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满足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需要,又要使大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三)微观上,铸造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技术的不断革新,全球化的蔓延以及市场经济的渐次推进,使得企业在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早已将生存、竞争、发展的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之中。因此,企业在为自身寻找和配置资源时,势必秉持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修炼扎实的实践技能。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唯一手段,它是认识的源泉,它可以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循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途径不断发展。实践丰富了认识,认识指导着实践,因此实践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作为一种能力,它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的重视。第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错误的择业观念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当前大学生的这种观念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符;二是与他所处的就业环境不符;三是与用人单位的雇佣理念相悖。因此摒弃观念上的积弊、调整择业心态就成了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前提。首先,国家定期出台的就业方针和学校发布的相关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以及做出的选择要以此为依据。其次,不同环境下以及同一环境下不同时期内,人们的择业理念会有所变化,大学生在跨区域或较大的时间范围搜寻工作的时候,要留意周围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并择善而从之。再次,不同规模以及不同性质的企业和单位在录用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增添成功就业的筹码,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考察其背景、企业文化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大学生只有不断的完善和转变自我,不断的革故鼎新,才能够克服就业路上的种种羁绊,最终步入事业和人生的坦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三

本文从学生个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进行干预和调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障碍,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

第四,学会幽默。

第五,主动热情。

第六,学会赞美别人。

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张宏伟。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72.

[4]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四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旅行社、景区服务等相关工作,他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一)自我意识太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都是集体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个宿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为了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度过大学生活,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让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不影响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宿舍里总有那么几个成员不愿意做卫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动;更有甚者,有同学反应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戏兴奋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为别人着想的做法短期内别人可以包容,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

(二)容易冲动

大学阶段的学生二十岁左右,一方面社会经历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护,极度想表现自我个性。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好多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总是跟着感觉走,有时表现的很冲动,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稳当。曾经我们班里有一个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别人打篮球时被对方无意打断一颗门牙。双方简单交涉之后,对方的解决方式他有些不满意,这个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乡一起把对方门牙打掉了事!这种遇事容易冲动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沟通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经过高考的统招生,又有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入学的单招生。统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因对自己在高考时表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单招生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怕别人伤害自己。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自我封闭,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太愿意与其他人真诚沟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阻碍他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对人际交往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一心只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也表现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操心任何除学业以外的事情,这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没有机会、没有意识去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养方式和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家庭过度保护让学生们对社会认识严重不足、没有目标感、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长过程中的一路无惊无险、缺乏挫败感,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所以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沉迷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状态自然会让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大,阻止他们人际交往的发展。

(三)教育体系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

纵观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时候认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多是学生在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我们很少导向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与人际关系相关课程,也只是课时为数不多的选修课。教育过程中对于人家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或者缺失,也是学生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能想当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于此同时,培养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强,可以考虑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所有课程当中,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重视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人际交往意识,关键的一步是要在整个课程习题中专门设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有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自身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事业发展前景的因素中,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快速融入所供职的团队更为关键。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又有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再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急于表达自己个性,所以不刻意的“润物”、贯穿于专业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各科任课教师从意识上先得足够重视。

(三)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

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会打折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能从管理规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更要主义和学生及时沟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职责更重要的其导向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入人际交往能力一项就能从管理规定上给学生“一颗定心导向丸”。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务实”,在他们没有从社会经历或者实践古城中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从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看到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好处是有效督促学生重视和发展自身该项能力的有力途径。

(五)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工作和实践过程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参考社会反馈和市场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形成联动,有效发挥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帮助学生做好将来面临工作环境的准备,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田晓卿。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2]杨群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74.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作者简介:柳玉民(1971.09—),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五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以社交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强弱已称为衡量一个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倍受人们关注。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作为主题能力的表征,通过社会实践,将会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推进人际关系的高尚、纯洁、和谐。

关键词:人际关系;同辈群体;非正式群体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分热情。一类是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二、对策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

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主观方面讲,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

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新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增进了了解,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便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并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真切的理解、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现代高等学校内组织的活动,在其精神实质上展示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2、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今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群体交往的特点主要使其人际关系富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人际交往不仅扩大了中学生交往的时空范围,加强了他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体验,而且亦使其自身发生着变革,从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如果说,人类个体早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水平一开始所受制子群体活动的话,那么越往后,主体能力的发展则越依赖于群体活动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扩大、丰富和深化。只有当人的群体活动、群体意识形成了,人才开始了真正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了解与理解。

3、中学生的个体交往活动在其人际关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

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群体交往方式的意义,而过分地限制个体交往活动。把中学生个体与其周围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限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认为个体交往多了就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凝聚力。个体交往能对群体交往起消解作用,从而把个体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气之交”。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补,缺一则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而且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势作用,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是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爱,别人也愿意与之继续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当然不会愿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确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仪表。在公共场所中人们总是趋近外表美丽、英俊、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并且常常有意无意中还会把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同他相应的身份、修养、品德连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给人较好的印象,人们对之评价较高,也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美是人人向往的。第二注意言语表情。语言不俗、内容丰富有趣总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夸夸其谈、气味平庸,使人厌恶。第三注意举止。举止得体、优雅、潇洒,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能增强人际吸引;反之,如果过分拘谨、轻浮、粗鲁则使人远离。总之,无论在求职、交友、恋爱,还是在课堂、集会等公共场所都应注意使自己个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以后长期交往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穆怀中《青年人际关系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2]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六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归因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100081)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七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八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