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家庭调查报告篇一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波动使得人们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注度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家庭经济,很多人开始进行家庭经济调查和报告。在调查和整理家庭经济信息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家庭收入与支出
家庭经济调查报告的第一步是详细了解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各种支出。通过详细记录家庭成员的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收入来源,以及房屋贷款、教育支出、食品、交通和医疗等日常开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家庭的开支较高,特别是在娱乐和旅游上花费较多,这需要我们合理调整消费习惯以保持更好的财务状况。
第三段:分析家庭财务状况
了解了家庭收入和支出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者来分析家庭的财务状况。在分析中,我发现我们的家庭支出明显超过收入,造成了一定的财务压力。同时,也发现家庭中的某些支出值得进一步审视,例如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开销过高,没有建立紧急备用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段:制定家庭财务规划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家庭财务规划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设定家庭的财务目标,如储蓄增加、债务减少等,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每月的预算和定期的储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制定预算和储蓄计划的重要性,这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开支,避免过度消费,并为家庭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家庭经济调查报告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好的财务管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在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家庭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稳定性。因此,我打算将来继续进行家庭经济调查,定期检查我们的财务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我也鼓励其他家庭也关注并进行类似的调查,以期提高家庭的财务状况和整体经济水平。
通过家庭经济调查报告,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对其他家庭有所启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并重视家庭财务状况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合理的计划和管理来实现财务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家庭的经济状况将会逐渐改善,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稳定性。
家庭调查报告篇二
(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调查的拒访率。
(4)数据代表性:人口统计学方面,chfs调查数据在家庭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方面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比较一致,其中城市人口比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有差异(xx年chfs数据按户口计算为0.36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0.513,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不是户籍概念)。在居民收入总额上,chfs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总额、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额、人均收入方面比较一致,在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内部构成上二者差距比较大。
(5)国内有影响力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charls)。
pp: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它是一种使用辅助信息,从而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概率的一种抽样方式。pps抽样是指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2.家庭人口和工作特征
(1)xx年chfs样本数据显示平均家庭规模为2.94人。少儿(15周岁以下)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3:100,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100,老年(60周岁以上)人口的男女性别小于1。
(2)无论是根据人口老龄化指标1(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根据chfs我国xx年该数据为16.34%)还是指标2(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我国为10.65%)都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少儿抚养比低于老年抚养比,且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高于农村。
(3)根据chfs数据,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63.58%,年龄组越低的人群高学历的比例越高。
(4)根据chfs我国城市剩男、剩女(30周岁以上的未婚男女)的比例41:62,农村为59:38。
(5)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2%,其中38.44%在私营或个体企业工作,大力发展工商业可能是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大力支持私营或个体企业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将可能得到缓解。
(6)具有博士学历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硕士学历职工的工资,在这个阶段教育收入回报为负。
(7)随着人口年龄降低,初中学历以下人口比例显著降低,义务教育效果明显。
3.家庭非金融资产
(1)从土地的闲置率上看,在被征收土地归为农用土地的假设下,限制土地的占比也有9.97%。(这一数据与我观察到的家乡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种粮补贴及苹果价格上涨,农民们甚至把部分荒山都开垦成土地了,根本看不到土地闲置的情形。)
家庭调查报告篇三
二、精心准备
三、调查介绍
2.调查时间:20xx年7月(20xx年第一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时间段)。
3.调查地点:xx省xx县野鸡坪镇。
4.调查人物:第一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邵东支队调研全体组成员。
四、调查现状
现状之一:家庭人口多,家庭负担重
xcx省xx县农村家庭成员数量调查
单位:户 调查总量120 有效问卷:118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xx县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的人口较多,一般在4口人以上,一家4-6口人以上的居多,家中有3人及以下的仅仅占5.08%,4-6口人的高达50.85%,有6口人以上的占44.07%。家中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小孩,有的甚至有6个小孩,但家中一般只有2个主要劳动力,这就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的加重了,这对于农村家庭发展的发展极为不利。
单位:户 调查总量120 有效问卷:118
现状之三: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少
xcx省xx县农村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调查
——以家中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为标准
单位:户 调查总量120 有效问卷:118
xcx省xx县农村家庭月收入水平调查(全家总收入)
单位:户 调查总量120 有效问卷:118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xcx省xx县农村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拥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只占21.19%,拥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数也仅有22.03%,也就是说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员还不到50%,而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却占到56.78%,而且在这些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中大多数人是没有读过书的或者是只读过一两年书。农村的文化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是阻碍当地经济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我们再看家庭的月收入状况,一般的四口(及以上)之家的月收入水平,达到20xx元以上的仅占到33.90%,大部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1000-20xx元,其占到42.37%,更有23.73%月收入低于1000。这与野鸡坪的人均收入水平(3516元)相差较远。再比如说,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吃穿住行,再加上家中有小孩读书和老人要看病,一年下来,基本没有钱结余。基本上可以说,也就是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如遇上特殊情况,温饱问题都将受到威胁。
五、影响xx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农村家庭劳动力思想观念和素质是制约农村家庭经济增收的首要因素。
农村家庭务农人员的素质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xx县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 留下的是老年人和妇女在家务农。因此, 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差, 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的难度较大, 一些先进的、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很难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造成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 而投入的劳动成本较高的尴尬局面, 势必影响农民增收。
(二)农村家庭劳动力现有劳动技术、技能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制约农村家庭经济增收的重要因素。
劳动强度大, 劳动报酬低。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 为了生计, 纷纷到城市去打工, 但由于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往往从事的是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工资报酬低的简单劳动。据调查了解, 在一般建筑工地上打工, 每天的劳动时间长达10—12个小时, 甚至更长, 但其每天的工资只有20—30元。由此可见由于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其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
(三)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和其它生产成本的增加, 是制约农村家庭经济增收的重要因素。
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利益, 尽管政府部门对化肥、籽种和其它主要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由于受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 致使化肥、农膜、农药、汽油、柴油等相关产品价格及运输价格快速上涨, 从而引起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导致农民生产成本的增加,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六、促进xx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我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传统的耕作或只有从事传统的农业经验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要发展技术含量高、价值量大的农产品,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针对xx县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特点,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尽快帮助农村家庭劳动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使他们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劳动力,成为种田的能手。要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责任制度,使市、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第二,在农村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免费培养农村技术骨干,然后进行全面推广。第三,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农民掌握致富技术后利于建立农民致富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服务
制约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和信息。市、县、乡(镇)各级党政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而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卖不出。为了减少其从事农业经营的盲目性,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同时,各级党政组织应帮农民牵线搭桥,帮助农民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建立帮助农村家庭致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要增加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需要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但只有这些措施还不行,还需要建立保证这些措施得到真正实施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这些措施不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使这些措施能够得到真正实施,必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增强农村家庭的增收实力,激发其创造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劳动力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极为显著。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使大批农村青年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一方面,政府在支持九年义务教育执行力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技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激励和帮助农民增收。当前,科教兴农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扩大农产品的门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搞好人才培训,把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大力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人之所以外出务工,是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太低,空闲的时间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浪费时间和劳动力。若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一些农产品或其他加工企业,使得务农空闲时间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的话,那么,将会改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单一的现状,使得其既能务农,又能在本地务工,充分利用劳动力,大大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不会只能卖“原农产品”,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略来完成农民增收的艰巨任务。
家庭调查报告篇四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20xx年5月在我市范围内开展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5月13—17日,调研组深入右江区、田东县、靖西县、凌云县的计生局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部分乡(镇)计生办和计生服务所、村计生服务室、企业,并走访了部分计划生育户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进行现场调研。通过采取实地查看、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听汇报、专题询问和现场走访计生奖励扶助户等方式进行调研,实地了解当前我市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强化落实措施,细化工作责任,加大责任追究,确保各项计划生育贫困家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并且把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和绩效考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人口计生目标责任管理,健全了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三条线”考核机制,有力促进了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各县(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一系列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帮扶措施。市人口计生委、扶贫办、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也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给予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相应的优惠政策倾斜。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涵盖“奖励、扶持、优惠、救助、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奖励扶助政策体系。
(二)广泛宣传,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报纸、标语、电视、广播、节庆、歌圩、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广泛深入宣传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重大意义,让人民群众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国家的奖励扶助政策,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广泛宣传,使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传统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可喜转变,激发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增强了群众响应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号召的自觉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扎实工作,推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
xx年我市家庭总数995517户,其中计划生育家庭户660714户,占总户数的66.37%。全市贫困家庭432270户,占总户数的43.42%;计生贫困户282544户,占贫困户的65.36%。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市扶贫对象有169.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8.6%。其中,计生贫困家庭人口107.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63.48%。到xx年末,全市落实专项扶贫项目的贫困家庭158565户505707人,其中落实专项扶贫项目的计生贫困家庭为135308户464669人,分别占落实项目户和人数的85.33%和91.88%;落实专项扶贫项目资金34929.29万元,其中落实计生贫困家庭扶贫开发项目资金31297.76万元,占89.60%。据统计,xx年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20.34万人,减幅12%,其中计生家庭减少贫困人口18.42万人,占全市减少贫困人口数的90.56%,减幅17.11%。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是落实了以下几项政策:
1.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xx年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实施以来,全市通过层层动员,严格审核把关,强化监督等方法,按照自治区制定下发的相关奖励扶助实施方案,从调查摸底到三级公示,逐级审批,入网,发放存折等程序,尽量做到奖扶对象不漏不错。至xx年12月止,全市共确认奖励扶助对象14596人(国家政策8806人,自治区政策5790人),奖扶资金1395.71万元。
2.较好地落实人口计生优惠政策。为切实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全市加大投入,保障经费,保证了独生子女保健费、非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和无业计划生育家庭退休后享受提高待遇人员经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扶贫项目资金及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代缴新农合经费等各项经费的兑现。xx年,全市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60172户(农村38720户),投入经费722.06万元(农村464.64万元)。年度兑现非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和无业计划生育家庭退休后享受提高待遇人员5884人,金额516.30万元。为100609个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321949人代缴新农合1931.69万元。年内享受扶贫项目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135308户464669人,项目资金达31297.76万元。
3.各级各部门较好落实对计生家庭奖励政策。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实施各项惠民政策中,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或诚信计生户进行优先优惠。如,xx年,市林业部门把对计划生育家庭或诚信计生户的帮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在举办的20多次林业技术培训班中共培训计生贫困家庭或诚信计生户共1300多人次,占培训总数1600多人次的81%;帮助20多万户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林下经济,补助珍贵树种120多万株给诚信计生户;安排1800多万元给7200多户计生贫困家庭或诚信计生户建设农村能源沼气池。市教育部门除了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就学优惠政策外,xx年对全市高中3898名诚信计生户女生发放每人1000元补助金。为210人普通高校本科学历贫困家庭每人资助5000元,其中诚信计生户190人。市扶贫办年内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亿元,共7000多户,其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户6300多户。完成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3000人次,其中诚信计生贫困户2900多户。完成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97人次、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2802人次,分别惠及诚信计生户1900多和16000多户。市民政局对诚信计生贫困家庭给予享受低保优惠政策,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奖励和扶助金均不计入申请低保救助的家庭收入,全市享受低保的计划生育贫困户8334户共22246人。市人社局在就业创业援助行动中加强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援助,共培训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群众7309人,并拿出10万元作为流动人口创业项目扶持金,帮助计划生育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创业。市扶贫办、市妇联、市人口计生委在联合实施“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活动中,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子女作为重点,750名学生中有686名学生是诚信计生家庭子女。xx年新招生400人中有375人为诚信计生家庭,委托百色农校招收的男儿自强班学生400名,有360人是诚信计生户子女。
4.实施“生育关怀”救助行动成效显著。一是全市12个县(区)已为76549户计生家庭投保,投入保费229.65万元。xx年拨出办理理赔案659件,赔付金额138.25万元。那坡县还从财政拿出补助经费20万元为参保双女户的另一个女孩和独生子女再投一份保险。二是全市xx年上报小额贴息贷款扶持2102户,共办理贷款3835.97万元,为计生贫困家庭发展“短、平、快”生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试点工程在隆林、田林县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均使受助家庭人均年增加收入1000至1600多元。
(四)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我市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折不扣,在做好稳定低生育工作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民生工作,确立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的指导思想,树立了良好的责任政府形象。实施奖励扶助制度后,大大增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感召力,对“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激发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育决策更加理性,群众真正体会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光荣,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保证了各种计划生育优惠和奖励政策健康稳定地实施,也为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广大群众一致认为这项制度是深得民心的德政善举;奖励扶助对象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在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中,一些政策没有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优惠、优先和倾斜,如征地拆迁,还存在按“人头”计算的分配方式,存在计生家庭实际上“少生孩子吃亏”的情况。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各相关部门都强调按各自上级部门的文件办,协作配合不够;没有整合有限资源,扶助资金分散,扶助成效不明显。
二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不同人群的认知情况也有明显差异:如村干部对奖励扶助制度普遍比较了解,但也有些群众知之甚少;老年人群特别是奖扶对象了解较多,而育龄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了解程度不高或不太关心。
三是政策兑现需进一步加强。现有奖励政策规定无业人员由属地人民政府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由于国企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后,属地政府难以确定身份置换后的企业职工,是否是城镇无业人员难以确定,给兑现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部分私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有的企业不愿意按政策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四是奖励扶助制度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我市尚未出台市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各有关部门职责不明,责任不清,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工作未能完全形成合力。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好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工作作为奖励、扶助、关爱计生家庭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真正把这项为民、利民的德政善举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计生家庭、特别是计生贫困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二)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要继续把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宣传形式、载体的选择与创新,找到效果好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宣传工作效率。
(三)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提高奖励扶助政策实施成效,整合部门资源,构建“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关爱”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协作机制。各部门在制定相关奖励扶助制度和政策时,把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作为扶持的重点统筹考虑,互相协调。人口计生部门要牵头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扶贫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民政部门要对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把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对农村独生女入学给与降分优待,对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子女入学给予学费减免和奖励。财政、劳动保障、农业、卫生、妇联等单位,要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覆盖面。
(四)结合上级奖励扶助政策,尽快出台百色市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具有百色特色的统一的计生奖励扶助办法,建立计生国策与各部门普惠政策相衔接机制,让计生家庭、特别是计生贫困家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强利益引导,推动计生融入民生大局,促进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随着广大干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家庭逐年递增,奖励兑现所需资金越来越多,除了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奖励扶助政策要100%的按时兑现到位外,各级财政要按中央、自治区的要求,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经费在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预算比例,确保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好计生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问题。
家庭调查报告篇五
在**区的城乡低保家庭里面,存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年龄在49岁以上,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的空虚。他们都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计生事业做出贡献,而今却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区民政局一直对这一群体深感同情和关注,今年6月上旬,该局深入社区、村组入户走访,对低保失独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
现将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上,失独引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失去独生子女后,孩子的母亲通常已经过了生育年龄,只能放弃再生育;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家庭瓦解;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切断与亲朋好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苟活;无配偶的主要投靠亲友或独自居住,有的甚至连进养老院、上手术台,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经过调查摸底,我区城市低保家庭里共有19户失独家庭,其生活质量低下,其家庭现状可以归纳为四类: 第二类是因重病重残丧失劳动能力,养老堪忧的家庭。此类型家庭有2户,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64岁,智力三级残,患有严重胃病,无生活自理能力,其丈夫陈群岩,70岁,患有严重的哮喘、心肺病,其独生女儿**智力一级残,于20xx年元月死亡,目前两老仅靠低保金艰难度日。他们的共同点是,因病因残等原因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独生子女的去世使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的传承,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最基本的赡养保障。 第三类是中晚年丧子,因悲痛阴影相互埋怨、丧失生育能力而感情破裂离婚,晚年越发孤寂和贫困的家庭,此类家庭我区共有11户,占到了总数的58%,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54岁,女,1984年5岁的儿子**溺水而死,因为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而实行一胎结扎手术的她因不能再生育,其丈夫与其离婚,现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身体多病,丧失劳动力,仅靠低保度日。 第四类就是夫妻在独生子女去世后,相依为命艰难生活的低保家庭。此类家庭我区共有4户,以**乡**社区的**为代表,两口子现在打点零工,力所能及地解决自己的生计和养老问题,不想过多地给政府增添麻烦。
失独家庭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当初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带头执行计生政策,而今遭遇痛失子女后,不再年轻的她们再无机会弥补,甚至惨遭抛弃,孤独终老。可不可能再要一个孩子?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作为第一批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他们中大多数人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很多人在失去独生子女之时,已经错过了生育年龄。按照人口学的理论,女性在49岁以前,都还有生育的可能。但打击太大,身体垮了,无法生育。可以领养吗?对于领养一个孩子,失独者大多数人并不接受,有人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再将一个孩子养大成人,“我们都要老了,要人照顾了,谁来照顾他?”有人担心养子女将来对自己不好,也有人害怕厄运会再次降临到孩子身上,“我们已经伤痕累累了,再有一丁点的打击,我们就要倒下了。”失去了孩子,情感上何去何从?通过调查走访,他们内心都渴望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把失独家庭组织起来,定期组织座谈会,开展集体活动,营造精神家园。
经调查,失独群中流传一句话:“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我生病了怎么办?”“我怎么养老?”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最迫切的一个问题。尽管很多家中都还有后辈,如侄子女、外甥子女、姨生子女等等,但他们毕竟不是法定义务上的监护人,也没有赡养的义务,愿不愿意照顾失独老人,情况都各不相同。就算将来有养老院肯收都不愿意去,去养老院的老人,很多都是有子有孙的,逢年过节不是被子女接回家,就是有儿孙来探望,他们只能孤零零地看着别人高兴,自己伤心掉眼泪;医疗问题,也在困扰着这群渐渐老去的失独者,没有了子女的经济支援,一旦大病来临,仅靠低保救济金,恐怕难以应付医保报销外的剩余部分。因此,他们渴望一家特殊的养老院,在这个养老院里,都是他们这种“同命人”,互相没有隔阂,有了三病两痛,也能相互关怀,相互照应。
失独家庭为国家基本国策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老年生活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爱失独家庭。
贫困失独者心理往往会变的脆弱和敏感,常常选择自我封闭,不愿再接触社会,这让他们精神上痛苦不堪。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失独家庭老年人养老院,让有同样遭遇的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消除彼此的芥蒂。这样既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可以让他们彼此慰藉,减轻或者消除失独之后造成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二是建议政府、各种民间组织努力营造尊重失独者的社会氛围,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社区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三是建议乡镇、街道、成立专为这一群体维权的维权机构,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贫困失独家庭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困难,也这是这一群体心灵脆弱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部门要联合社会公众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应预算部分经费保障志愿者的报酬。服务失独者家庭的志愿者中应有适量的心理辅导人员,志愿者除了为低保失独家庭做义工、献爱心外,在失独者主动要求或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还应对失独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尽可能帮其缓解精神抑郁、疏导心理障碍、解开自闭心结,招募适量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志愿者活动中。
对于低保失独家庭,低保金以及低保配套救助对日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失独人员来说远不足以弥补、保障他们晚年无子女依靠赡养的生活无忧,建议政府要从征收超生家庭的社会抚养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为失独家庭购买足额养老保险、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保险等,让这一群体生存养老都有保障。同时社会保障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对这一群体的困难救助和惠民政策优先给予照顾。建议出台养老优惠政策。将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失独老人,纳入政府养老援助对象。选择居家养老的,每月可获得政府定点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上门服务。选择机构养老的,每月可获得介助介护补贴。援助标准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相应调整和提高。
根据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走访情况,我局细心研究,积极探索,以保障失独困难家庭对象在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为目标,根据中国共产党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关爱行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符合特别扶助对象的年龄界限要求,于今年6月25日出台了《关于印发〈**区失独困难家庭社会救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率先在全市推行了贫困失独家庭救助。
对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失独困难家庭实施社会救助:女方必须年满49周岁(离异、丧偶的男方年龄也必须年满49周岁),且为**区常住户口的;其独生子女未婚因病或意外死亡或独生子女已婚未生育因病和意外死亡的;夫妻双方未再生育和未收养子女或夫妻离异后未再婚的;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凡符合失独困难家庭条件的,可以享受下列相应的社会救助:城市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按照城市三无人员的生活救助标准给予救助;农村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按照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供养标准给予救助;失独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按照《**区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享受与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同等标准的医疗救助。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失独困难家庭的相关社会救助: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明显好转,且高于**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夫妻双方离异后,再婚的一方;户籍迁移出**区的;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劳教和服刑期人员;享受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的对象已死亡的;其他社会救助文件明确规定取消的。 低保失独家庭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家庭为“国策”作出了贡献,这些家庭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全社会的关心,通过我们社会救助部门的努力探索,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践行好这份特殊的关爱,希望能让他们不再孤独,生活得更踏实、更有尊严。
家庭调查报告篇六
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积累的特殊群体。近日,武汉东湖高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李楚柏带队入户走访了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情况,发现失独家庭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形成了此报告。
高新区共有失独家庭31人、18户,分布在6个街道辖区范围内。
(一)年龄结构
(二)居住情况
40—50岁 4人
丧子丧偶独居 4人
50—60岁 16人
夫妻共同居住 26人
60—65岁 5人
居住福利院 1人
65岁以上 6人
(三)经济来源
民政最低生活保障金 (203元—407元) 5人
城中村改制养老社保金(850元) 2人
本人务农或打零工(收入不是很稳定) 13人
其中生活比较贫困7人
(四)身体健康状况
较严重的残疾 2人
较严重的疾病 6人
严重疾病正在住院治疗中 2人
身体较健康 21人
各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居委会都关心这些对象,住房条件暂无问题,65岁以上人员都享受了每天护理1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逢年过节上门看望慰问,高新区管委会连续5年在春节上门慰问。部分人员敢于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平静地生活。在走访中,大多数人员表示只要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能自理,决不给政府添麻烦。但存在的.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一)精神状态不佳。主要表现在无法接受现实,一是搬家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群索居,不与人交谈交往。二是保留孩子生前房间及所有物品,无法接受现实,依然经常以泪洗面。三是生活态度冷淡,基本生活靠混,无生活质量。四是经常触景生悲,看见人家热闹团圆的场景,经常悲伤。
(二)身体健康状况受影响。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有人因长期悲伤变成了弱视,行走不便,长期卧床,有人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
(三)部分人员生活拮据。这些人收入普遍不高,有人还要赡养年事更高的父母,尤其无经济来源者生活贫困,患病人员更加贫困。
(四)对养老问题普遍担忧恐惧。普遍担心生活无法自理时无人照顾,有3位80岁的老人还在独自生活而没有去养老院。
(一)完善政策解决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建议在每年的社会抚养费的收入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失独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困难。目前,武汉市扶助金执行标准是每人每月210元,标准不高,建议提高扶助金标准。节假日上门给予物质和资金慰问,对临时有困难的对象及时救助。
(二)丰富其精神生活解决失独家庭的内心孤寂。组织、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老龄大学活动和街道、社区的各种活动。
(三)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对失独家庭关爱的纽带。要把这个群体当成各级组织的亲人,发动机关、企业或社区志愿者参与失独家庭的帮扶活动,进行日常关照、了解信息、心理疏导和走访慰问。
(四)解决医疗费用解决对失独家庭看病难的问题。他们的个人医保无法承担其吃药和住院治疗费用,对超出医保范围的要给予减免。
(五)实行养老供养解决失独家庭安度晚年的问题。对身体较差者、伤偶者、65岁以上人员安排其在就近的福利院养老。
家庭调查报告篇七
日前江苏省城调局对全省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调查后发现,今年前10个月,江苏省城镇居民中约有27%的家庭生活超支。教育负担沉重是导致家庭透支的最重要因素,医疗、馈赠等因素的影响则分列二、三位。
调查显示,这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校生有1316人,其中本年度内有16%%的中学生缴纳了择校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大学生其家庭花钱较多。1300多户超支家庭中因教育开销大而造成透支的最多,占32%,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169户,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万元。
其次,因大病医疗而造成家庭超支的也占21%,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53户,最高户支出高达7.5万元。
“人情消费”也成为导致家庭超支的第三大因素,调查发现,因红、白喜事和亲朋馈赠等而出现超支的家庭竟然占到了16.9%%,其中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1万元。
上海市妇联、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
上海市未成年子女家庭平均把全家总收入的23.6%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该比例远远高于美、加等国10%左右的居民教育支出比率;如果加上大学教育和海外留学费用,这一比例还会大幅上升。
课题组调查了上海市986户家庭,是近年来该地相关调研中规模最大、抽样覆盖面最广、涵盖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调查。课题组总结认为家庭教育成功的三大标准出现了变化,大多数家长认为下一代的道德(65.9%)、心理(60.5%)和身体健康(48.0%)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三大标准。其中,道德发展首当其冲,心理健康取代了学习成绩(35.3%)跻身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课题组认为,这种全新的家庭教育评估视角对于传统的“德智体”标准来说具有革新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在公众家庭教育观中,道德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所提升。52.8%的家长都认为下一代的道德发展最为重要,18.3%的家长认为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只有15.1%的家长坚持学习成绩是家教第一要素。
知行不一仍然是当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家长宣称子女的道德和心理发展是自己最重视的,但对学历的高期望却反映出家长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数据表明,上海市41.8%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至少拥有大学文凭,23.6%的家长希望子女拥有硕士文凭,16.3%的家长希望子女拥有博士学位。
调查表明,拥有0~6岁子女的家庭和12~18岁子女的家庭都认为他们目前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任务依次为道德、学习和心理发展;而拥有7~11岁子女的家庭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道德和身体健康;对于拥有18~25岁成年子女的家庭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道德和心理,其次才是学习。
此外,家庭教育内容也出现了新动向,理财教育、网络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和艾滋病知识教育等与当代社会环境相呼应的新兴领域,开始成为上海市家长关注的内容。其中46.1%的家长表示自己经常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30.0%的家长表示自己常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17.8%的家长表示自己给孩子常讲起艾滋病知识,9%的家长表示自己常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教育。
家庭调查报告篇八
弄清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影响其收入的因素。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询问周围邻居,在镇中心发放调查问卷。
首先,我在家中通过父母了解了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然后,通过走访周边,询问邻居,得到了一些数据,最后在镇中心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让人填好回收。
我家有五口人,爸妈的学历均是初中,我和妹妹大学在读,弟弟高中在读,家里主要靠父亲和母亲在外打工,年收入十万左右,人均两万。父亲和母亲从事的职业都是比较辛苦但收入不高的。走访结果:邻居a:家里有6口人,两个老人两个小孩还有两个壮年劳动力,除一人大学学历外,其余人的学历均不超过初中,年收入6万左右,人均一万,主要靠男主人开拖拉机以及种田所得。邻居b:家中四口人,除一人学历本科学历外,其余均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男女主人一起在外打工,进的工厂,男的做模具,女的做纺织。家中无人种田。年收入十万左右,人均2.5万。邻居c:家中四口人,全部初中及以下学历,但男主人是包工头,女主人做鞋子,儿子在证券公司做事,女儿是一名售货员。四个人都工作,年收入25万左右,人均5万。邻居d:家中三口人,一人本科,两人高中。家中经营一个鞋店,年收入20万左右,两人工作。人均6.7万。
受教育程度:平均每二十人中有一个大学生,每一百人中有一个研究生,每10人一个职专。并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收入更高。家中有人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家庭收入更高,家中有做生意的收入更高,家中有承包农田的收入更高,家中有外出承包工程的收入更高。主要人群是从事农业或者外出打工人员,或者一部分打工,一部分在家种田这样的混合家庭。人均收入2万左右。
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制约农村居民提高其家庭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的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尤其是家中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已经从事工作的家庭更加高。整体来看,基本上成正比的关系。
2.儿童和老人问题:很多家庭,之所以没有外出打工而在家务农,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老人和孩子的牵绊,这个问题在那些有几个小孩和老人的家庭体现的更为明显。家中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不能独立生活。带着孩子出去打工,孩子的教育也是个问题。带着老人出去,一怕水土不服,二又要承担更多的房租。而在家务农收入却很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提高收入。劳动力禁锢在农村,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进一步增产难以实现,没有增产没有价格提高,农民怎么会增收。而且散家散户的经营方式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参差不齐,怎么对外统一销售?增产了也卖不出去。
4.政府政策问题:人们普遍反映,尤其是那些经营着小生意的商户。遇到要扩张或者资金紧张,急需钱的时候,融资贷款特别地困难。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在政策上提供的优惠很少。这导致很多人无法经营下去,或者无法扩大生产。而在另一方面,等到他们挣钱了,政府的手又伸的很长,管这管那,这里违规,那里违法。动不动就是罚款。他们没有办法囤积资金来自己面对困难。这严重打击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而其实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很人就业,显然,政策需要给予农民更多优惠,鼓励创业。
5.腐败问题:在农村,山高皇帝远,一些小小的村官便为所欲为了,官帽,成了他们牟利的工具,其实很多人说国家这些年对农民挺照顾的,有扶贫资金,抗旱资金,水利建设资金。这都是帮农民增收的好方法,可是一些贪官把这些资金据为己有,中饱私囊。低保变成了官员家属的零用钱,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起了很大的副作用。
6.职业培训问题: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在农村,人们对于大学生和职专生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去读职专的往往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又不想出去打工,或者是因为太小。另外也是因为一些县办的职专的教学质量实在太差了,农民不相信。但大家也都反映说没有一技之长,在外打工找不到好点的工作,只能干力气活。
而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严重缺乏技术人才。本来很多农村人能通过好的培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但却没有。毫无疑问,职业培训问题也亟需解决。
7.农民的身体素质问题:在以往,我们的印象是,只要是农村的,身体肯定棒。但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好多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家长壮年劳动力已经死了或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了。没有了他们的收入,不贫困都不正常。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酗酒抽烟嚼槟郎的男人特别的多。而且我们湖南人吃的口味又比较重,他们饭后又总是坐着赌博。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就出现了,轻则需要养病,不能工作,重则瘫痪或者死亡。身体素质问题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大问题。
8.交通设施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不过说实话,以我所见,依我所闻,农村今日的交通与往日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大宗货物的运出就很难,我们那里有一个石膏矿,由于交通不便,产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当地有很多农民在此矿工作,此矿的发展与他们收入的增加息息相关。在农村,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的客运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农民把农产品或者矿产品卖出去需要很大一笔运输费用。如果路再修的到位点,这笔钱就可以省了。农民自然增收了。
较好。现在农村开始盛行读书无用论,这则是我们大学生以及学校本身应该思考的问题。农民是很实在的,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资教育,那就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他们看到受教育带来的好处。
2.职业培训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看低职专,政府要加大职专的宣传力度。现在的蓝翔以及新东方厨师培训学校就很不错。国家要大力支持职专的发展,毕竟,农村能走大学这条路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如果想要一份好的工作,参加职业培训是个正确的选择。
3.政策扶持及腐败问题:首先,无商不活,而且农村的私营业主往往也是农村的收入较高的群体,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小微企业在贷款方面尤其要给予优惠。让农村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也就让更多的人富了起来,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就业。另外对他们不要过多的干涉,只要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的事,都不应该去管。
4.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要想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放心进城务工,第一要解决农民工小孩在城市的教育问题。第二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开设福利院。只有把老人和孩子的问题安置好。农民放心进城打工,收入必然比在家务农要高很多。最后要让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屡屡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让农民不愿进城,不想忙活一年,什么也没拿到。
5.农村科技问题:继续加大对农民购置农用机械的补贴力度,在宣传上,对于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媒体要作正面的宣传,要大力的推广。产量高了,自然会增收。当然也要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毕竟,谷贱伤农。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推广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的种植。
6.农民的身体素质问题: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力宣传正确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对农民进行安全教育,在农村,意外死亡的事故很多,但其实很多完全可以避免的。让农民意识到安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健全医疗保健制度,让农民即便是生了大病也不至于因为怕花钱而不去治疗。
7.交通问题: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永远要坚持下去,尤其是对于交通不发达的农村。
最后,通过这个暑假的调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农村的各种情况。尤其是家家户户的收入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他们对于家人的担心以及对于怎样增收的看法。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也让我有机会仔细思考如何去发展我们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意识到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绝不是只做好某一方面就可以了的问题。我们农村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祝愿我们的农村越来越繁荣,也希望作为农民子弟的我,将来能为农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深入思考后,加上我的所见所闻,我发现包产到户,就是一家一户地从事农业生产已经很局限了,单纯的一家人的一亩三分地,养活不了农民,更无法说好的生活了,我们湖南种植两季,假设每家三亩,每亩产一千斤,就是三千斤,两季一共六千斤,大概一元一斤左右,就是六千。除去成本两千(化肥,种子,农药,播种收割的机械费用)剩四千左右。显然,很低。那么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成立农庄。一个人经营很多亩田地。而其余的人外出打工。这样大家的收入都会增加。
家庭调查报告篇九
20xx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京发布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截至20xx年8月,中国内地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6.38万元。其中,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11.20万元,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3.1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分布不均匀的特征。
据介绍,报告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
资产分布不均情况远胜于收入不均
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51569元,城市70876元,农村22278元。从数据中发现有0.5%的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有150万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个社会总收入的57%,说明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等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
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表示,根据这个收入分配算出gdp数下线是0.44%,资产85%,根据资产算出gdp数是0.75%,说明我们资产分布不均情况远远大于收入不均情况,这跟我们国家房地产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有关系。
家庭资产负债情况:
报告还发现,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中国民间借贷没有活跃,有资金借出比率占12%,非正规金融机构借钱的家庭的比例高达33%。
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认为,从中国家庭总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家庭的金融发展相对来说非常落后,美国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15.4%。不过,他同时指出,这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还有发展的空间。
养老保障情况:
中国居民中44.2%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仅有54.8%的人有养老保障。退休后养老金收入:总体月平均753.95元;城市月平均1557.67元;农村月平均188.67元。
资产三大块分布情况:
报告数据还显示,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储蓄情况:
截至20xx年8月,全国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低于依据宏观数据计算出来的储蓄率,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金额占当年总储蓄金额的75%。同时,超过一半的中国家庭在当年他的支出是大于他的收入,因此,困扰中国和世界的中国高储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收入不均的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比较好的.促进内需的政策。
股票投资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股票市场参与率只有8.8%,所以全民炒股的现象在数据里没有体现。股票投资中,盈利的家庭占22.27%;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1.8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01%。高达77%的炒股家庭没有从股市赚钱。随着年龄的增加,炒股赚钱的比例呈增加的态势。
家庭自有住房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高于世界平均的60%。其中,城市家庭为85.39%。城市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19.07%。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价值平均为84.10万,成本价格平均19.10万,市价-成本比为4.4,第一套房盈利高达340%;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价值平均为95.67万,成本价格平均为39.33万,市价-成本比为2.43。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观,但拥有一套住房的城市家庭已占69.05%。
20xx年5月13日,由西南财经大学携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携手成立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揭晓,这份基于全国25个省市、320个社区、8438个随机家庭样本的调查报告共同探讨并分享应对复杂大环境的金融良策。
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家庭调查报告篇十
通过对打工者目前外出务工所在地域的调查显示,有超七成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省内打工,其中15%在本省省会或本省较大城市,23%在本县,34%在本乡镇。与务农迥异的城镇工作与生活,给亿万农民家庭打开了一扇增收致富的大门。针对农户家庭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家庭平均净收入33227元,家庭平均农业经营收入7082元,家庭平均务工收入24676元,家庭平均股票及房屋出租收入634元,家庭平均转移性收入910元,家庭平均集体收益分配收入817元。农民工的务工收入达到了其家庭年净收入的77.26%,位居各项收入之首。
农民工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寻找打工、创富机会,仍然是一场艰难的寻梦之旅。尽管近些年间出台的公共政策对这一群体予以高度关注,但直到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仍然呈现出生活质量低、难以获得城市公共服务等特征。
针对在务工城市的居住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54.89%)的受访者选择在务工城市租房居住,有16.89%的受访者自购住房。另外,不少务工者在打工所在城市无固定居所,只能居住在工棚等地。体现在本次调查中,2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在所务工的城市,获得“五险一金”式的全方位社会保障,对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是种奢侈。本次调查中,仅过半(54.81%)的受访打工者表示自己在务工城市参加了社会保险。他们参加不同保险种类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疗保险(47.65%)、失业保险(31.36%)、工伤保险(19.26%)、养老保险(8.40%)。
尽管许多打工者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甚至其二代、三代也已经在城市就业、入学,但总体来看,打工者将其户籍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仍是少数。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打工族结束“候鸟式”往返城乡生活、将户籍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比例占到15%。
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他们对落户城镇充满期待。本次调查中,在问及“希望落户城镇的原因”时,就业机会多(66.22%)、生活较舒适(59.12%)、子女教育好(56.76%)、工作挣钱多(53.04%)、医疗养老等福利好(41.22%)是农民工选择最多的五个要素。对于农民工来说,其“落户城镇”希望获得的发展机会,重点是就业,同时,与家庭的迁徙密切相关的生活舒适度、子女教育质量、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等,都是农民工在谋划家庭的未来发展时着重考虑的。
但是,真正完成“市民化”的农民工仍是少数。调查显示,完成了“市民化”、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为15%,仍有85%的在外打工者没有完成户籍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受访者中,按转出到不同地域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就近迁移到乡镇”(25.85%)、就近迁移到县城(22.45%)、中小城市(20.41%)、省会城市(16.33%)、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14.97%)。可以看出,就近迁移、省内迁移是多数打工者在谋划家庭向城镇发展时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