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 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 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1 08:20:02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 公开课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时间:2023-10-11 08:20:02     小编:书香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教法】情景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 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中国梦 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 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 教育助圆中国梦想

1.出示视频《中国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刀,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中国梦 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 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 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 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 义务

珍惜 履行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二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收看央视一套晚六点十分的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

2、收集了解鲸的相关资料,顽皮头像若干个。

三、学习时间

4周

四、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外学习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3周时间)

第二阶段:课堂交流阶段。把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请进教室,在学生参与顽皮家庭主持人的竞聘中,与“顽皮主角——鲸”零距离接触,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即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鲸,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时间:1节课)

第三阶段:课外延伸阶段。

1、课后,推选小小主持人,开展“我到顽皮家族来做客——鲸博士研讨会”。

2、指导给顽皮写信,介绍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1周时间)

五、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

(一)“顽皮进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师生共唱《大风车》主题歌,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的问候中,贴出本次的顽皮主角“鲸”。

2、激发兴趣:同学们,昨天,《顽皮家族》的主持人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给老师打了个电话,他们要在全国五年级的小朋友中发展一名小主持人,参与下周的顽皮主角活动呢!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参与这次活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特地把鲸的相关资料编成了课文《鲸》,并请小语会的叔叔阿姨们将课文编排在第九册的书中呢。

(二)我来做准备——品读全文,赏析汇报。

1、熟悉课文,准备参与主持人的选聘,自由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介绍了鲸那些方面的知识,并简单汇报。

2、四人小组学习要求:

1)选读本组同学最赶兴趣的内容。

2)思考选取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比较等……

3)小组学习的汇报方式:或朗读、或表演、或画画、或自述……

3、小组以自选方式汇报对课文的学习情况。

三、我们来应聘——合作学习,推选代表。

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然后适当将资料与课文融合在小组里先推选出一名同学并帮其出谋划策,准备参加“顽皮主角——鲸”的小小主持人竞选。

出示友情提示:

1)介绍内容以书为主,资料为辅,可介绍,可自述,可全面把握,也可以抓住某一特点或重点,最好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2)请注意:你的观众是全国的小朋友,你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我是小小主持人——展示风采、点评主持。

1、每小组代表上场,分别顽皮1号、2号、3号等(帖上标号的顽皮图象),每小组在邀请一名同学担任评委,其余同学均为现场观众,参与点评。

2、老师客串主持,在一两小主持人展示风采以后,适当安排评委和现场观众对小主持人的表现进行适当点评,并初步推选出第一轮如围选手2——3名。

3、顽皮a、b猜抢答题,对初选入围选手进行竞猜活动,推出小小主持人1——2名。

抢答题:

1)鲸字是“鱼”字旁,所以鲸是鱼类。

3)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齿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

4)鲸的祖先就生活在海洋里。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三

稍复杂的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65页的例1,从内容安排上看,这一课时是本册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第七课时,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4、能解简单的方程。

这节课使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解简易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稍复杂方程的教学是前期知识的深化,是前期所学知识是实际应用,是本单元的重点,也说难点。解方程虽然学生学过,但这种解题思路和以往大不相同,这种思路和过去运算思路刚好相反,大多数同学那一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教学上还要应用等式原理来解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节课的另一个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式,要把未知量看做已知的,与其他已知量放到一起分析、列等式。在此我准备让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力目标:会列形如ax=c或ax—b=c的方程,并会正确地解答。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x=c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四

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选取了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树,描写生动,又具有拟人化特点,符合大班幼儿想象思维的特点。同时树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接触到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孩子们对树有一定经验。基于以上两点,我选择了这首诗歌作为教材,设计了此次诗歌欣赏活动。

1.理解诗歌内容,通过“画面、音乐、朗诵”等形式感受欣赏四季各种树的美好,体会诗歌优美、安静、温暖的意境。

2.赏析“粉嘟嘟”、“伞儿一样”的词句,尝试形容树的色彩和造型,表达对树的喜爱。

3.萌发热爱树木、热爱自然的感情。

通过“画面、音乐、朗诵”等形式感受四季各种树的美好,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优美、安静、温暖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ppt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歌主题

提问: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很多的树,你认识哪些树?

提问: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做一棵什么树?理由。

二、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

1.完整朗诵,了解诗歌的结构和大致内容。

提问: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做什么树呢?请你仔细听一听。(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梳理)

2.感受诗歌中对色彩的描述。

提问:我为什么愿意做一棵春天里的桃树?听听看,找找我爱桃树的理由。

提问:“粉嘟嘟”给你什么感觉?

用abb的词夸一夸其他颜色的花儿。

3.感受诗歌中对形状的描述。

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出示樟树图片)

提问:夏天里的樟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重点理解“像伞儿一样的树冠”。

引导幼儿肢体表现树林,体会“给人们送去阴凉”。

4.理解并尝试表达对诗歌的情感。

提问:当看到这一树火焰一样的红叶,你有什么感觉?

5.感受诗歌朗诵方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比欣赏不同的朗诵方式(高亢的和轻柔的),说说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完整倾听,感受诗歌意境

这就是老师最爱的一年四季的树,让我们再来听听喜欢它的理由。(完整朗诵)

四、结束

(欣赏各种树的图片)假如你是做一棵树,你还愿做什么树呢?

今天,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我最爱的那么多的树,我们回去后呀,也可以来找找我们周围,你最爱的树,试试看,能不能用诗歌里这么美好的词来表达它、描述它。

语言区:朗诵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创编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阅读相关树的绘本。

美工区:用绘画、撕贴、刮画等多种形式表现“四季的树”。

科学区:认识常青树、落叶树。

附: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春天里的一棵桃树,

开着粉嘟嘟的花儿,

把春天装扮得格外可爱;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夏天里的一棵大樟树,

撑着伞儿一样的树冠,

给夏天送去片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秋天里的一棵枫树,

亮着火焰一般的红叶,

让秋天充满生机;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冬天里的一棵松树,

听着雪落的声音,

为冬天留住绿色的生命。

1.教师所关注的核心经验

鉴于这首诗歌更偏向于散文诗,区别于句式简单短小、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的儿歌、绕口令等,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上更侧重于诗歌欣赏,即制定了如下三个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通过“画面、音乐、朗诵”等形式感受欣赏四季各种树的美好,体会诗歌优美、安静、温暖的意境。2.赏析“粉嘟嘟”、“伞儿一样”的词句,尝试形容树的色彩和造型,表达对树的喜爱。3.萌发热爱树木、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我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通过谈话“和孩子们聊一聊生活中认识的树”自然导入,接着通过总分总的形式赏析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而在每段赏析的内容设计上也各有侧重,如第一段“我愿做春天里的一棵桃树”则是通过“假如你是一棵桃树,你愿做哪个季节的桃树呢?”到“听听老师想做桃树的理由”到“我为什么愿意做一棵春天里的桃树?我最喜欢它什么地方?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再到“粉嘟嘟是什么意思”“粉嘟嘟”给你什么感觉?等层层深入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幼儿赏析“粉嘟嘟”那种可爱,感受诗歌中对树色彩的描述。

第二段则是侧重于感受对诗歌中树的形状的描述,从诗歌中的“撑着伞儿一样的树冠”的大樟树迁移到其他千姿百态的树,再通过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各样的树,来达到目标2尝试形容树的造型,体会“给夏天送去片片阴凉”。

第三段则侧重于理解并尝试表达对诗歌的情感,通过问问孩子看到这一树像火焰一般的红叶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充分表达了对秋天枫树的情感体验。

第四段则通过高亢和轻柔两种不同方式的朗诵,让孩子们来判断哪种更好听更合适这首诗歌,也是为了达到目标1通过朗诵的形式体会诗歌优美、宁静的意境。

最后,活动延伸通过播放其他孩子们生活中不常见的大树,再次让孩子们感受四季树木的美好,同时追问“假如你是一棵树,你还愿做什么树呢?”引发孩子对大树的思考与表达。孩子们可以在语言区朗诵诗歌,也可以尝试创编,在美工区则可用多种方式表现“四季的大树”。

3.教学成效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能够赏析诗歌中优美的词句,如“粉嘟嘟”、“伞儿一样”等词,并尝试用颜色、动作来描绘表达自己对大树的理解。对于诗歌后两段“亮着火焰一般的红叶,让秋天充满生机”和“听着雪落的声音,为冬天留住绿色的生命”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第2课时时可以进一步理解赏析。此外,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对这首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包括诗歌的结构、句式等;第2课时时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创编诗歌。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五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

7、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中》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

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七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磁带、投影仪、录音机 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生:文章讲了我打猎回来,我的猎狗看见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想要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的保护只小麻雀的事。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评价(你的回答真具体,你的概括力很强)

二、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师:这篇文章就讲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默读课文,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你就勾画出表现它特点的语句,或者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记录下你的思考成果,时间有限,开始吧。

学生独自思考勾画,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回报?你想说说谁呢?

生:老师我想先说说小麻雀。

生: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说明它很弱小。

师:小麻雀为什么会掉下来?

生:小麻雀太小站不稳。

生:可能是从窝里挤下来的。

生:书上有一句话:风猛烈的刮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师:这是一处景物描写,写出了小麻雀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生:我觉得 嫩黄,绒毛。这两歌词说明小麻雀很可爱。

生:“我顺着林引路望去………… 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说明他很可怜很孤单。

(呆呆无可奈何这个词重点理解 )

师:这种具体的描写事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做能使我们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

师:如果使你此时面对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生回答。

评价:你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确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指导朗读。

师:弱小无依的细小麻雀多可怜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

重点分析四五自然段体验老麻雀的勇敢,爱子心切。

导语:可怜的小麻雀会遇到什么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仔细听你的心情怎么样?

放《命运》

生:我的心情特别紧张。特别害怕。

生:我觉得小麻雀可能遇到危险了。

出示课件要求仔细看认真听认真体验。

播放课件(四、五自然段的朗读和动画)

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自由读,谈谈体会或不懂得问题)

生:这句话可以看出猎狗很凶猛。猎狗慢慢的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生:我是从一些动词中看出来的:走近 嗅了嗅 张开 露出

生:从慢慢 嗅了嗅 可以看出这只猎狗很小心很聪明。

生:像一块石头似的…… 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老麻雀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果断勇敢。

放课件

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听老师读你们仔细观察老麻雀。(重复两遍)

生:扎煞是什么意思?(我最喜欢提问的孩子,谁来解答)

生:就是羽毛竖起来?

师:是一般的竖起来吗?

生:就是羽毛特别的坚硬就像钢针似的。老师我想到了刺猬。

生:绝望就是没有一点希望追问:既然是没有一点希望为什么还要扑下来?

师:你觉得这个自然段中那些词应重读来表现猎狗的凶猛,老麻雀的勇敢。

学生练读。

第五自然段:

师:力量的悬殊使老麻雀紧张得浑身发抖,但有一个信念是不变得,那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找一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在书中画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并练读。1

找同学说,并读出来,齐读。

三、感情升华,体验母爱。

放音乐,学生回忆。师随音乐说起:记忆的长河,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母亲的爱融入你的成长,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言语叮咛着你。

学生汇报。

老师送给你一句话:“回报好妈妈的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六自然段

师:老麻雀的亲自之情,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同样也感动了作者。

出示课件

一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看课件。(演示两变)

师: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为什么急忙换回我的猎狗?

生汇报

四、小结全文

师:此时我们都送了一口气,小麻雀暂时得救了。

师找一名同学通读全文再次体会老麻雀的博爱与勇敢。

师:你能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吗或还有那些遗憾?

生: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感动了我

生:动物和人要和睦相处

教师送给学生一个儿歌。(配乐教师朗诵)

日子像走在风雨的路上,

母亲在最前头,

遮挡风雨的伞推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我。

啊,雨伞下的儿女,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颗幸福泪。

五、布置作业: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叙写小麻雀最后回巢了吗?

自选题目:

《幸运的小麻雀》

《可怜的孩子—小麻雀》

《母子遇难》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八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讲演这个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一课。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什么叫推敲?(出示)同学们细细揣摩一下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或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动词、意思相近)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那么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合在一起怎么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一看吧。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师: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树上沉睡的小鸟。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范读:这儿的环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宁静、美好)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指导朗读这句话。齐读。

这么美好的环境是谁住的?贾岛为什么要来这儿呢?轻声读第二小节。思考。

从“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费了那么大的周折也要去看他,说明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指导感情朗读。

3、师:可是贾岛月夜访友,却没有见着。而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指名读)

4、小结:贾岛深夜访友,留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

2、出示:“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和“不知不觉”,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投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贾岛如此专注,我们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2)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可配上动作。如果你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名学生畅说。(神经病,真奇怪、疯子)

3、师:贾岛骑着毛驴到底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请读一读描写贾岛所想的句子,可以看出贾岛的创作态度怎样?(贾岛创作态度认真严肃、锲而不舍) (讲解:即兴)文中贾岛写诗就是即景生情、由感而发的。齐读。

4、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难以定夺。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斟酌“推敲”,难以定夺)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十分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以致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在纷纷避让,而贾岛却浑然不知,最终闯进了仪仗队。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韩愈是唐代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代纪检部专门负责反贪污的),是个很大的官,而贾岛是个因家境贫寒而出家的和尚,身份悬殊如此之大!因此韩愈会怎样?贾岛的态度又怎样?自读课文4-6,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2、出示对话。

(1)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韩愈的话用责问、生气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2)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朗读。

3、师:贾岛误闯仪仗,恳请宽恕。这是故事的xx。

(2)师: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也来帮帮贾岛,到底用哪个字好?为什么?(我们的韩大人跟你想得一样。)呵呵,你跟韩愈想得一样,看来你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大诗人韩愈差啊!

(3)出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讲解:宁静)

5、看到这句话,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宁静“一词正好符合那样的意境!!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贾岛有什么反应?(贾岛点头)

7、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当然,贾岛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也随着“推敲”流传至今。齐读与“推敲”有关的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练讲;

(1)可看图想象练讲。

(2)可根据板书提示练讲。

(3)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练讲。

3、指名讲。

师:讲故事不同于复述课文,它不仅需要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有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能朝这个方向争取进步!!

2、有一位同学正在推敲自己作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1、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2、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

3、搜集有关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

4、小练笔:过了一段时间后,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九

教师伴乐范读,男女生二重读,情读,美读,思读

(二)抓要点,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1.邮票和船票

2.肉身的母亲与精神的母亲

(三)巧拓展,解开诗人生命密码

1.爱与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味

个中缘由,即一切思念与怀想都源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与生活的况昧“‘乡愁’并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还包括历史和文化,是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选择《思台北,念台北》中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进行品读

2.离开与回望——诗人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

帕斯卡尔说:“我们的天性在于运动,完全的静止等于死亡……我们从来不为事物本身追求事物,而是为了追求而追求……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从各个方面说都受到了足够好的保护,万事无忧,倦怠本身也会从我们心底浮现出来,因为倦怠的根源就在人心深处”(《思想录》,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也脱过:“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 t也会很快出走……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障论而让人品咂不尽……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3.辽阔与沧桑—历史时空的纵深与历史生命的丰富

抗战时期,诗人随母亲逃出南京,后辗转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谈起这些浩劫,诗人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独果》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感受小荣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1.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齐读:36独果

2.了解独果:什么是独果?一年中,一棵树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3.交流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能治百病

4.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地说:“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哇,你可别骗我!”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默读5-11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奶奶妈妈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合作读文。

5.各种形式的'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理解:从此,屋子里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飘溢着一股浓浓的、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

《独果》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教学时,我以传统的整体感知入手(关于“独果”,你了解了些什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独果”的独特之处。同时运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抓住“百年难遇”、“聪慧过人”、“延年益寿”等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独果的独特与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有序的说话训练。然后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我和奶奶”发现独果后的惊喜并与文中人物分享喜悦(其中,要学生知道:朗读时既要注意句子中的提示语如表示动作的、表情的,又要注意语句中的标点符号)。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班中分角色表演读,充分体验文中奶奶的善良、妈妈的谦让和小荣的孝顺。最后让学生针对“从此,屋子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香气”这句话进行质疑,使学生明白: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味,更是一股祖孙三代相互谦让、相互关爱的浓浓的亲情。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二期课改理念揉合在一起,课堂上,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培置了人文精神。

当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给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表演读有“走过场”之嫌,学生表述中的某些语病没有及时指正等,这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一

课型

公开课

时间

2021年4月28日

目标设定

1.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从艺术手法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2.反复吟咏诗歌,深入感受杜甫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

3.了解文化自信,学会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中汲取自信力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从艺术手法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了解文化自信,学会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中汲取自信力量。

资源

自主学习学案、教材、导学案

教法

讲授法 朗读法 默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批注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新课导入】

打开课本124页,今天在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距离我们已经有近一千三百年了,讲得是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才子,这时这位青年刚刚参加完东都洛阳举行的进士科考,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金榜题名,科考落榜了。也许是为了排遣考试失利带来的苦闷,这位才子约了几位好友,驾着马车,游历于北方的齐赵大地之上(今山东、河北一带),过起了一种“裘马轻狂”的自由生活。他们一路踏歌前行,当来到山东境内的泰山脚下时,这位才子远望气势磅礴的泰山,内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于是,他大笔一挥,墨从口出,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首赞颂泰山的诗文,而这篇文章名传千古,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么大家猜猜,我们的这位青年才子是?(杜甫)他写下的诗文的题目叫做?(《望岳》)。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

【知人论世 解诗志】

本堂课的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解诗志”。在这一部分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疏通诗意,进而鉴赏诗歌,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科考失利后遨游北方齐赵时大地所写,我们在开头的故事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现在来一起读一下诗歌,读完以后来疏通诗意,看看大家预习任务完成的怎样。

生朗读

大家读的过程中感情不是那么饱满,对诗文还是有些生疏,缺些体会,但是我相信随着我们对诗歌内容的了解,我们会读的越来越好。好,我们还是来看我们的预习任务,谁来帮我们疏通一下诗意注意疏通的时候按照一联一联来,先读后翻译。

生翻译

很好,大部分内容咱们课旁的注释都有,我再特别强调几个重点字词,大家注意做好笔记,注释中有的就勾画出来再加强记忆。

(ppt上标红的字)

笔记做好了吧?同学们,我们在开头时说过,杜甫的这篇《望岳》是歌咏泰山的千古名篇,获得了无数后人的肯定。那么说这首诗好,它到底好在了什么地方?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ptt上的问题,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一联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并说明理由。我们看这实际上是一道常见的诗歌鉴赏题,所以小组代表一会儿在讨论的时候按照“运用了_____艺术手法,起到了_____表达效果”的格式来组织自己的语言。

生讨论

师:先说你觉得哪一联好?然后在再道明理由。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远望、时空)

泰山的山色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不尽,能看到泰山地区的全貌,说明作者一定是从远处观望的。

设问: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泰山景色的描写。

远望:展示泰山全貌,显示泰山的辽阔,从哪里看出?“青未了”。

怎么理解青未了?

青未了,从空间上看这青可以是山色,未了显示泰山横跨面积之广,覆盖了整个齐鲁大地,这突出了泰山的辽阔。

从时间上看,“青未了”也可以是齐鲁文化绵延不尽。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就分别建立在泰山的南北两面,因此泰山滋养了齐鲁文化,儒家学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山东曲阜人。所以“未了”二字,说明齐鲁文化不仅有过去,诞生了孔子、孟子一般的思想巨匠,还点明了未来,儒家文化不会断绝,比方杜甫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就是继承儒家思想,所以从中还能泰山地区文化上的勃勃生机。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这里,泰山的南北两面一明一暗,就好像一面是白天,一面是傍晚。

手法:

近观:看得更具体了,能看到泰山上的钟灵毓秀,和山南山北的光线的不同,明显是把视角拉近了。

以动写静、拟人:如何理解钟和割两个字。钟是聚集,泰山不光人才辈出,它还好似一个聚宝盆,囊括了天下所有神奇的景色,所以说泰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割是割开,这个字非常有力度,它是一个动词,其实还是在以动写静,如果我们把它换成“划”或者是“分”,好不说?明显差些意思,泰山那种能够用浩瀚神力改变自然景致特征的雄伟气势就消失了。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升起,使我的心胸震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手法:仰望、动景、烘托

仰望,云、飞鸟,都在天上,要抬起头来看;

动景,层云飘荡、飞鸟归林是动景。

烘托,烘托出泰山的什么特征?高耸。荡胸生层云,一个山如果有云海,那说明这个山海拔一定很高,这云海可能就徘徊在泰山周围,小山是不会自带云海这种光环的。决眦入归鸟呢?决就是睁开,眦是眼眶,把眼睛张大最大来看飞鸟,说明这飞鸟飞得特别高,而这些飞鸟只不过要回到泰山的深林中罢了,这也可以从侧面显示出泰山的高耸。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终当登顶泰山,俯视群山。

手法:

虚写,想象,“会当”是终当,将要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登顶泰山,只是在下定决心要登山。

烘托:也是在写泰山之高,“一览众山小”,说明泰山相比于它周边的山脉更加宏伟,所以登顶泰山后才能站得更高,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去看泰山,侧面烘托出了泰山之高。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还要立志攀爬人生的高峰,联系开头介绍的背景,流露出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小结:通过我们刚刚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家都是从艺术手法入手通过分析其表达效果来鉴赏诗歌的。那么同学能不能起来按照刚刚的格式

总结

一下刚刚我们分析的结果。

生(预设):杜甫在描写泰山时中综合运用了设问、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磅礴气势,赞美了泰山伟大,同时也展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自信风貌。

很好,大家下去要牢记这样的鉴赏诗歌的方法。那么,我们刚刚的鉴赏基础上,我相信现在我们回过头再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进步。所以我们本堂课的第二环节“因声求气 入诗境”,就是回归诗词学习的本质,通过沉浸式的朗读来感受蕴含在诗歌文字中的那种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通过声音的刺激来调动我们的想象,进入到诗中之境,感受诗中诗人散发出来的气质。

【因声求气 入诗境】

师:我们来看一下ppt上的任务要求:小组赛读,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频,大家在读的时候可以伴着这个一起读。

生自由赛读(播放音频)

师: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进行展示?

(师需评价:字音准确,吐字清晰,看有没有错误读音;停顿是否得当。二三分别为一个节拍,在每句诗的第二字停顿;感情饱满,再者是否有起伏,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情语势上升,音调更高,好似满腔的雄心抱负就要爆发出来一般。)

师:总而言之,感谢刚刚几位同学精彩的展示,我觉得你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够在课堂上站起来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心态呢?那么,通过我们的反复吟诵,大家觉得这首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气质呢?或者换句话讲,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怀或者说是心态去读?能不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

预设(生):豪迈、乐观、博大、自信

师:无论是乐观、博大,还是豪迈,它们都是以自信为基础的,是自信的一种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自信,才会积极乐观,面对困难时才不会颓废。一个人只有自信,才会又博大的胸襟,不拘泥于一时的挫折,能看到更长远的风貌。所以,杜甫从诗中透露出来的,总结起来,就是一种自信气质。那么现在,让我们集体再来读一遍诗歌,记得要读出杜甫的那种积极昂扬,藐视困难的自信风貌。

生齐读

【经世致用 悟师魂】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相比于我们刚开始的集体朗读进步非常大,我想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这首诗歌的灵魂本身了。本课的最后一部分,“经世致用 悟诗魂”,我们来探究一下《望岳》这首诗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生(预设)

1.诗人自身:写诗时杜甫只有20岁出头,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青年才子满腹经纶,满怀抱负,有才华做底气。

点拨

2.和外部环境有无关系?看注释第一点,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经过唐玄宗李隆基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李唐王朝真正进入繁盛时期,对外开放包容,对内经济繁荣,所以杜甫的这种自信,和当时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实际上是开元盛世下整个中华民族自信风貌的一个缩影。那么,这种《望岳》中传达出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对我们现在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文化自信宣传片)

生(预设):我们要学会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营养,比如,在学习《望岳》一般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时,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习先辈们身上的自信力量。

好,这也是本节课我想教给大家的道理,我们要学会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中汲取自信力量,而杜甫的这首《望岳》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是立志攀爬自己人生的泰山,还要帮助我们的民族登上新的高峰,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本堂课的最后,我写了32字送给大家。我坚信,你们终究会成为故事开头的那个青年,自信又乐观,勇敢又坚韧。好,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板书设计

望 自信 杜甫

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与科技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文化,可以说人人吟诗,处处歌舞。贾岛与韩愈之间发生的"推敲"的故事,便是在这个年代。

课文讲关于"推敲"的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具体介绍"推敲"的来历。故事又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写贾岛拜访朋友,写下《题李凝幽居》一诗;第二层写贾岛斟酌用"推"还是用"敲"时,无意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第三层写贾岛说明原由后,韩愈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字更好。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后人把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略读,粗知文章的大意。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以学生的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推敲"的来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推敲》的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再设计及随笔

师: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推敲》的故事便是这沧海中的一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妥帖、斟酌等。

1、默读课文,问:推敲是怎么得来的?引导学生把故事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贾岛拜访朋友,写下《题李凝幽居》一诗;第二层写贾岛斟酌用"推"还是用"敲"时,无意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第三层写贾岛说明原由后,韩愈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字更好。(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的自然、生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述整个故事,运用普通话,注意口语化,要入情入境,要投入,投入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扣门扉的意境;投入到贾岛是“推”还是“敲”犹豫不决的陶醉;投入到贾岛被两个差人带到韩愈面前的紧张;投入到韩愈对贾岛宽容与指点,以及贾岛对韩愈的尊敬与钦佩。)

3、说一说自己通过了解推敲的来历,明白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今后的学习打算。

最后放开来,让学生讲一讲其他的文人故事。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阅读文本产生期待。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读懂文本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古人写文章时的斟文酌字,学习古人治学严谨的精神。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三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教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最东的的地方。

2、中国领土四极歌

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西极:葱岭中峰号屋脊,

南极:南沙群岛沙排礁

二、活动一:

1、学生根据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点。去过东

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眼中的东北。或者是通过电视电影的镜头来学习东北

2、教师引导结论:“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

三、活动二:

感受北国风光认识那里的人如何生活:

1、说说自己对东北平原的印象

2、投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片通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北国风光形成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交流:东北平原的冬天特点,为什么这样,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寒冷的环境的。

四.活动三:

探究东北平原人们的生活

1、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东北民俗的资料。

2、全体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3、探究、分析东北平原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4、交流探究收获。

五、教学后反思:

学生学了这课后,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投影:当时污染的现场图片认识东北的工业

二、活动:资源宝库大发现

1、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大豆、玉米、高粱等)。结合“黑土地”了解这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体会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努力。

2、利用收集的资料了解这里的主要林区和盛产的树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森林宝库。

3、教师和学生共同介绍著名的“东北三宝”,帮助学生体会这里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投影东北的动植物资源。

4、寻找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根据发现让学生探讨在这里进行哪种工业生产最方便。认识大庆油田的建设。得出结论:任何工业的生产活动都要依据实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因地制宜。

5、根据学生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旅游等其他资源的了解,有机会去东北旅游加深对东北的了解。

三、课后探究:

东北的风俗特点:了解东北二人转的产生以及发展。

四、板书设计:1林海雪原

中国领土四极: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东北平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东北三宝”大庆油田东北旅游

五、教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真正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四

1。说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学习上,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也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写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读下列词语,辨别字音、字形、字义。

归省行辈不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旺相模样欺侮

(设计意图说明: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课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他哪部集子?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5、根据小说的情节,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法问答法)出示幻灯片

(1)快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说明: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手法。这一环节既是因为《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试图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位、体验,培养语感。)

(2)女生读课文1—3段,思考:

(设计意图说明:这几个问题均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3)男生读课文4—6段,思考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但也有不乐的时候,作者抓住什么事,用了哪些词句来写自己不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说明: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课文描写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品味赏析(讨论法赏析法点拨法)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段落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找一个学生朗读写景段落,思考讨论:

这些景物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说明: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要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应用点拨引导法在朗读方法或回答问题时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质疑问难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小结: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七)拓展延伸迁移练习(出示幻灯片)

学习描写景物片断〈秋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池上教学设计公开课视频篇十五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预习)课上请同学们交流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边城风俗/端午日

第四节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看迎亲送嫁/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