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长汀县考察。当地民众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长汀人富起来,反而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土地沙化、悬河高耸,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回到学校后,林占熺专心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林占熺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随后,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固原市彭阳县。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将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2021年7月,林占熺在宁夏菌草种植地向来宾介绍菌草技术
有位当地的老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03
“中国草”,扶贫援外的友谊草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林”草。因为林占熺姓“林”,这是他们对中国专家的一种感激之情。
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年来,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前往国外,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回忆起中国菌草推广团队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时的情形,林占熺感叹道,“困难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退却,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
宣告成功时,当地召开了五千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喜获丰收的菌农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8个省16个地区累计8600多农户,3万多民众因此受益,还创造了巨菌草产量每公顷853吨的世界纪录。
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实施培训推广、推进商业合作与组织会议参观……以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端,从南太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9年,林占熺在卢旺达指导当地农户菌草种菇
“菌草技术是一项着重扶贫、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如果说把菌草技术看成是‘鱼’的话,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一整个产业。”林占熺说。
至今,菌草技术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还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要项目。中国先后举办了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国内外培训了1万余名学员。为培养菌草技术专业人才,中国政府还资助11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完成菌草技术专业学习。
今年9月2日,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开始不久,在主办方的隆重介绍下,与会人员用热烈的掌声向林占熺表示敬意。
在当天的论坛上,已是78岁高龄的林占熺对菌草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会为了菌草事业继续奋斗下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刚才袁七星同志带领着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以下龙进品同志的先进个人事迹,下边就由我来谈以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时代先锋”法官龙进品的事迹随着各大媒体的突出报道,传遍了全国各地。
我也认人真真地看完了他的事迹,看的时候充满了感动与钦佩,看完后深感认同和深受启发,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效果,这就是不平凡之人。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吃过苦,也经历过很多波折与辛苦。以前总以为,我们不懈努力、辛苦打拼,为了什么?不就是“鲤鱼跳龙门”——从农村走进城市,改善生活环境,追求安稳舒适点的生活吗?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后,再回到农村,确实需要勇气。而像龙进品这样扎根基层,为民办事,化解纠纷,18年如一日以真情维护民族团结,用法律构建和谐乡村,那就不光是勇气能做到的了,那是一颗爱民护民的赤子之情,那是俯首甘为儒子牛的无私奉献之心。龙进品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让我觉得自己的渺小,使我改变了以前那种自私和狭隘的想法,我想也感染着人民群众和广大法官,特别是给了我们基层法院工作人员莫大的鼓舞,鼓舞我们以龙进品为榜样,扎根基层,创先争优。
具体来讲,我觉得要学习他的“三得”精神:
一是能够“沉得下”,长期扎根于边远山区解决少数民族民事纠纷。基层法院的法官注定办不了扬名的“大要案”,更多时候,法官们需要离开法庭,走进社区或者送法下乡,这就需要我们“沉得下”,需要我们抛开市井名利,抛开浮华虚荣,安心工作,切实服务于民。
二是能够“耐得住”,风雨无阻坚持19年。“人贵有恒”,偶尔做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不足为奇,但要持之以恒,长期以往,甚至十几年如一日,那就很难很难。靠一时的热情不行,靠一直的忍耐不够,最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一颗热爱这片热土、热爱普通百姓的心。正如龙进品所说“一个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舍不得这块土地,更舍不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我的根就在这里。”
三是能够“干得好”,做到办案千件零改判、解纷万起零投诉。面对基层法院案件多、人手少的现状,办案法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用公正的裁判换来人民群众沉甸甸的信任,以“精品铁案”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社会法治进程。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11月19日上午 ,___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回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于是有了上述对话。林占熺是谁,《山海情》和他背后的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引发热议。
原来,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会见之前,正是在__
的推动下,菌草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那次会见之后,林占熺很快远赴南太,由此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林占熺将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国外,先后承担我国菌草技术援外培训项目和菌草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项目。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巴新,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如果把菌草技术看作‘鱼’,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了‘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整个产业。”林占熺曾这样评价。
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
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福建与宁夏,大海与高山,相隔千里的两地,究竟是怎么被菌草神奇地连接在一起的呢?
故事要从1971年说起。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学习小组”报道,当年28岁的林占熺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调研中,他发现以树木为主要原料的菌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带来难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他思忖着,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种菌之路。
1983年,林占熺随省农委科技扶贫考察团前往闽西,汀江上游的荒凉情景令他震惊。“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闽西长汀地区的贫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贫瘠的景象仍让人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岸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满目疮痍。
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在林占熺心中,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发强烈。
怀着这一想法,40岁的林占熺毅然放弃行政工作岗位来到福州,向福建农学院(原福建农林大学)工程队借来5万元,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三年夙夜攻关,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食药用菌最终成功,菌草技术从此诞生。“当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自此,巨菌草以其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开启全球旅程,也撒播了友谊的种子。
菌草技术研发成功后,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福州各地农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菌草技术先在罗源扎根,随后辐射闽侯、闽清、永泰等地,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曾是“穷山村”,1992年至1994年间,农民利用芒萁、五节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盖新房、添轻骑、买彩电,生活越过越美。
自1986年起,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__
带队来到宁夏西海固,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出顶层设计。他被这里贫困的现状深深震撼了:“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同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不仅能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成为扶贫的最优选择。
林占熺和助手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选取彭阳县的废弃窑洞发展“窑洞种菇”。“1999年,我们还在贺兰山下的荒漠上种下了菌草。”林占熺说,在当时的闽宁镇,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群众种蘑菇的原料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2007年的数据显示,宁夏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十年时间,写下了一串了不起的数字。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的任务,凌一农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推开大门他看到的是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这一幕,在今年爆红的扶贫剧《山海情》中,被称为“最大泪点之一”。
“《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它真实还原了菌草技术助力脱贫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林占熺说。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
2000年7月5日,林占熺由此赢得“全国扶贫状元”、福建省政府记一等功等殊荣。在这个专门给他一个人颁奖的颁奖会上,__
指出,菌草这个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在那个时候,在__
的推动下,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一直运作到现在,成就中国和巴新之间的一段扶贫佳话。作为传统农业国,巴新全国有83%的人生活在农村。虽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农业技术落后。菌草,成为中国农业援助巴新的一个重要项目。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肥西县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于__年7月31日在高刘学区中心学校阶梯教师举行,全学区教师参加了这次报告会,肥西县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团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
三河中学老师王开春作了题为《多一份努力,多一份精彩》的报告,他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历数了他二十年来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展示了他在教育这块园地上默默奉献,挥洒热血,无怨无悔的高尚师德。
山南镇洪桥学区中心校丁冬梅报告的题目是《进城的梦在山南》,她向各位老师讲述了初为人师的她是如何期盼进入城市工作,但在时机成熟后,她又因为自己的学生而放弃这样的机会;虽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那颗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扎根乡村教育之心,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老师,赢得了全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肥西中学语文老师刘琨在题为《支教松潘,不辱使命》的报告中,讲述了他自__年8月至__年7月支教松潘的经历。他不畏雪域高原的特殊气候,克服了异域他乡难以预料的困难,忍受着远离异乡,倍思亲人的煎熬,为松潘教育默默奉献,事迹感人。
……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塑造自己高尚职业道德呢?俗话说“要人敬者必先自敬,要人重者必先自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更是教师自敬自重,提高职业道德的必要途径。
诚信立教,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奉献,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爱岗敬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对自己的选择要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学习。常言道:“学无止境”,因此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在工作之余要加强政治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教育法规。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三、充满爱心。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特别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三心俱到,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熏陶学生。
四、积极进取。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这句话无疑是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高标准严要求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刻准备着用“一眼泉水”源源不断地来供给学生的“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从行动上不断规范自己,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风范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创新进取的下一代新型人才,于是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责任和教育的内涵: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没有岁月静好,只有逆行的英雄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梁武东、李wenliang、刘志明、柳帆、宋世杰……他们的生命定格在这次“战疫”之中,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他们的容貌将永远存在我的脑中。
我会牢牢记住他们。今天,您们用生命在保护着我们!明天,我也会像您们一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心中的英雄!
我是学生,在这特殊时期,宅其身、抱道行,为发光的那天做好准备。向英雄学习、致敬,期待您们早日平安凯旋。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每一个岗位都上演着一幕幕让人感动的先进事迹,他们当中有日夜守护患者和同事的护士长,有主动请缨的快递小哥,有24小时巡逻防控的人民警察,那你知道2020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受5篇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全国人民都奋起反抗。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于是各级党委政府都深刻认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相信有有目共睹的“中国速度”、有从未间断的“中国温度”、有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是迟早之事。
有目共睹的“中国速度”,筑牢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的信心。从1月24日到2月2日,中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来了一场“拔河”比赛,短短十天,武汉火神山医院完工并交付使用;2月5日,雷神山医院也交付使用;2月3日到2月4日,武汉建立3所“方舱医院”;从发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倡议书起,1小时内收到400余份“请战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紧急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发出后,1小时内迅速组建完毕……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仅用1周时间完成病毒鉴定和测序。仅用2天时间建成国家级信息报告系统。仅用3天时间初步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由此可见,与时间赛跑,如此有目共睹的“中国速度”,何尝不能筑牢打赢战“疫”的信心。
从未间断的“中国温度”,树立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的恒心。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无数人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他人,医务工作者用“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来温暖他人,党员干部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信仰来温暖他人,基层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冲向抗疫前线温暖他人,青年志愿者通过视频电话开展义务心理咨询方式来温暖他人,文艺人士创作《武汉伢》等公益歌曲温暖他人,广电总局向湖北捐赠影视剧播出版权温暖他人精神文化生活,全国各地开通200余条心援热线温暖他人,参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工友愿不计酬劳温暖他人,汶川农民驱车36小时为武汉捐赠100吨蔬菜温暖他人,普通市民为交警、环卫工发放口罩温暖他人,志愿加入环卫突击队进驻医院从事高危工作温暖他人的……冰冷疫情下的“中国温暖”从未间断,给全国人民树立打赢新冠疫情战“疫”的恒心。
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坚定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决心。全民战“疫”,人人有责,人人都是战斗员。我们经历过98年抗洪、03年非典、06年禽流感、08年雪灾、08年地震等等灾难,在历次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都没有被击倒、没有被压垮,只因我们有中国共产党这面鲜红的党旗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向前。党旗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人民群众紧随其后,从心系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同胞安危,到纷纷捐款捐物表达爱心,再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为战“疫”作贡献,无数中华儿女以自己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起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共同与病魔展开搏击,形成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天团”逆风会师,与病毒殊死拼杀;16个省对口援助湖北,全国一盘棋,凝聚强大合力,汇聚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坚定打赢新冠疫情战“疫”的决心。
病毒能够侵入身体,但它无法摧毁人内心的希望。只要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永不放弃,迎难而上,从不懈怠,我们就有信心、恒心、决心打赢这场不容失败只能胜利的战“疫”。
曾想过,春节假期可以多几天,时间慢些走,让我们可以在家多陪陪父母,在家吃碗热腾腾的元宵,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奢望。可当这天真正来临时,日子却因为共赴时艰显得漫长,我们渴望迈出家门,同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一起奋战。虽不能冲上“疫”线,但请不要忘记,留在家里,同样是作战,凝聚着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疫情当前,谁不想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地待在家呢?然而勇敢的战士,总会在该冲锋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英勇奋斗。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建议全国人民“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自己却第一时间赶往武汉抗疫最前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驱动,更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勾画着中国的模样。不出门,阻隔病毒传播,或许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最大贡献。但平凡之中见诸伟大,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还能做的更多。
“响铃模式”就是同频共振,准确接收党和国家的“信号源”。今年春节,全国各地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自我隔离,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但不串门、少出门,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疫情是魔鬼,不能让魔鬼藏匿。只有把魔鬼暴露在“阳光”下才能看清它,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万众一心才能尽早战胜疫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宅”在家中的我们,要常开窗通风,让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吹进来”,呼吸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最新鲜的行动“空气”,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预防、备好防疫物资,全国一盘棋,才能步调一致、共克时艰。
“响铃模式”就是平安来电,万家灯火是幸福团圆的“长明灯”。抗击疫情,一人奋战在前,全家力挺在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泪目的感动时刻。阔别新婚妻子,毅然选择“蜜月”出征;护士妈妈抗击疫情,只能和女儿“隔空拥抱”;放弃春节假期,用服务暖人心的广大基层干部,还有电力保障人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关键时刻,一部手机是我们彼此沟通交流、加油打气的“纽带”。我们想问的很多、想看的更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就是平安归来。别让在外的他们牵挂担心,“妈妈你放心去打怪兽!”才是电话这头我们共同的语言,在家守候团圆,待你凯旋归来。
“响铃模式”就是有战必应,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勤务员”。“宅”在家十多天,或许会觉得无聊,但决不能陷入“静音”或“超长待机”。现在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谁放松就是对病魔的放纵。英雄从来不会带来胜利,而是引领胜利的曙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逆行背影”感动你我他,更激励每一个人。留下一万块就匆匆离去的袁兆文;什邡“大树哥”5万公斤蔬菜支援武汉,涓涓善举汇成大爱洪流。“响铃模式”,就是当基层干部一天拨打600多个电话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回应,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在家办公,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尽己所能,一袋蔬菜、一个口罩到捐献物资,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春天一定会到来。
我们在奋斗,中国在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人。时间不是治愈疾病的解药,奋斗才能真正守护人民健康。“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宅”在家的我们要做最坚定“捺”,支撑奋战第一线的“撇”,陪伴他们一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就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中国!加油,每一个中国人!
一线天,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又因景观奇特而闻名。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1:350,这些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前方要战“疫”,后方要守护群众,你们和你们一样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线天”。
近日,总书记在调研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这场战疫中,能否守住社区这道最有效的防线,关键看你们。有你们坚守,所有社区就会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
战“疫”一线不怕苦,因为你们把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能理解灾难的意味,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来,一往无前的民族,你们的“根”就扎在这样的民族之上。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除了勇往直前,没有退路,你们的“脚”就踏在这样的土地上。在战“疫”一线的你们,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脾气,“中国人”的硬气和“中国人”的志气。面对1:350,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盛下这样的“苦”,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容纳这样的“苦”,只有举国的同心才能战胜这样的“苦”,这在你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你们身上彰显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屈的意志,中国昂然的毅力,中国惊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砺,天地由我行。我们知道,你们把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战“疫”一线不怕累,因为你们把这“累”渐渐地用到了极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长在这里就会坚决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你们对命令的“回应”。防控就是责任。工作在这里,就会勇敢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块阵地,这是你们对责任的“回答”。累过极致,就不感觉累了。为了打赢防疫阻击战,无论风雨,你们连轴转、“开夜车”。每天醒来就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如哪吒有个“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化作“千手观音”,驱除这场“疫”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白天与黑夜。众人捧柴火焰高,是源于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力量的累积。正如庆幸的是,我们处在可以让数据“跑步”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运用这些技术,把社区工作者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你们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
战“疫”一线不怕烦,因为你们把这“烦”悄悄地躲到了静处。基层一线是群众的“天然”防线。记得在做村官时,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诉我,把基层工作做好,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耐”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一方面,要坚持严防死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群众的腻烦心理,要安抚群众的抵触情绪,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烦。只有“耐”烦,才能守住这“天然”防线。反求诸己,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也有“烦”,更需要安抚、安慰,只是你们在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这种“烦”悄悄地带到了角落里,看一下家里人发来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声的抽泣几声,第二天黎明,你们还是接着干!
“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瞩目仰望,你们就是那万丈青天!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全国的疫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增长数逐渐减少。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作风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绝不可让形式主义拖了后腿。
多一些统一指挥,少一些重复发文。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注重形式不重实效,很容易出现“精力空耗”现象。现在各地均成立了抗疫指挥机构,对本地区的抗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导致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被无谓的工作消耗了精力。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我们应该提高抗疫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能力,建立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将各种数据进行共享,避免因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协调,欠缺统一部署,导致各发指令、各下任务、重复发文。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多一些“跟我上”,少一些“给我上”。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扛着红旗高呼“跟我上”,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身先士卒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多一些“跟我上”,冲锋在前,奋斗在排查一线、宣传前沿、医护主战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铮铮誓言;不要只到现场拍拍手、挥挥手,有形式,没主意,压力层层加码转嫁给基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压,身临一线不后退,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到“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不要四处奔波“亮相”“作秀造势”,让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难以招架。
多一些物资援助,少一些报送表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的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排头兵,各部门必须为基层干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确保口罩、消毒水等物资能准时按量配送到位,不能让前线的战士“缺枪少弹”,要让他们都有口罩戴,而不是只有口号喊。同时减少重复或不必要表格的填报,避免基层干部的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消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只有将拖后腿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中消除掉,广大基层干部才能干字当头,干出样子,干出风采,干出成效。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2020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事迹告诉我们要爱国。爱国是沉淀至深的民族情感,慷慨热烈的时代召唤。百年前的五四青年们,用赤诚为光照亮山河黑暗,以丹心为笔书写家国情怀。思接百年,而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山河破碎、列强践踏的旧模样,中华民族正坚定地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辈青年更需在复兴路上,焕发爱国意志、凝聚爱国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永怀热烈的爱国之心;在改革创业中,永葆滚烫的爱国之情,把这首隽永的爱国旋律,在中华大地上续写传唱。
2020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事迹告诉我们要奋斗。习总书记曾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肩上,我们当以奋斗为桨,以担当为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攻坚克难中,争做初心的实践者;在干事创业中,争当理想的实干家,始终让人民的幸福与自身的奋斗一致,让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相连,在前行的道路上,修行奋进的本领,锤炼过硬的担当,用拼搏和奋进书写中国梦的辉煌篇章。
2020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事迹告诉我们要创新。百年前的五四先烈们,用创新的思想打破封建的桎梏,点亮“科学”的曙光,以创新的实践反抗黑暗的压迫,指明“民主”的方向。当下的青年人当延续这份“创新”的血脉,不断克服保守思维,不断突破固有思想。在改革创业的路上,不断大胆革新,放开手脚尝试,为时代推进注入动力、为国家进步增添活力。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2020,千想万想想不到,迎接我们的,不是红红火火的年,也不是家人的团聚,而是那让人震惊的病毒。
记得刚出现第一个病例时,我正躺在床上刷微博。刚开始我也没有注意,毕竟只有几个人感染而已。但最让我震惊的是短短几天,感染人数直线上升,最终成为如今人心惶惶的大疫情。
现如今,其发展之快,令我们担忧。但是,让我们相信专家,相信国家,这次疫情一定会很快过去的。在我们整天躲在家里“避难”时,有一群人,逆流而上,不顾自身安危,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是千千万万的平凡人,和你我一样。但他们选择了“战斗”。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是躲在家里,与世隔绝吗?不是,我们可以捐款,寄口罩,出自己的一份力。甚至于,去当志愿者,支援
前线
。看着微博上的疫情分布图,我感到痛心,全国各省无一“幸免”,而最严重的当属
前线
,早已封城,但任有人逃离武汉,把疫情扩散到各省。从病毒扩散后,家乡人心惶惶,各村早已关闭进出村通道。初三的时候,我从老家回来时,走了五六个出口都出不去。到处是拦路的村民,拉起铁杆,“拒绝”与外来人接触。真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这么做的。我差点就回不来了,在往年,这几天是最热闹的,但如今,街上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几个行人,而且都“全副武装”各式各样的口罩。各种大型活动全部取消。人们整天从手机上看些关于这次疫情的谣言并大肆传播,最后发现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我现在待在家里,说实话,真无聊,但又什么都做不了,整天熬时间。写写作业,打打游戏,东西都不敢乱吃,亲戚们这几天也炸开了锅,这不敢那不敢的。到头来,一分是真,九分是假。最近这几天,连小区都封上了,根本不许车辆进入,你要开车出去,可以,但出去之后就别进来了。这是小区门卫对我爸说的话。高速已经不让进入榆社了,开车出去在当天可以回来,隔天也不能回来了。就连我们这个小县城都成了这样,更别提那些大城市了。
最后,我想说,我们一定会渡过这次难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