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4篇)

2022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5 19:09:28
2022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4篇)
时间:2022-12-05 19:09:28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篇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名句

――专家推荐篇

51、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糜。――汉乐府《东门行》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5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5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5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5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5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5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59、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6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6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63、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64、明月高楼休独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65、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67、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6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7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风定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黄庭坚《登快阁》

72、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73、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宋。李

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7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畿《三衢道中》

75、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宋。陈与义《出山》

76、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7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78、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杨万里《插秧歌》

79、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80、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诗中雄心壮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诗中夕阳(落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中忧愁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中树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诗中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诗中塞外风景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中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用》)

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6、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中山河(江山)

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春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诗中夏景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诗中秋景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这》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诗中雪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年羊。(敕勒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村居》)诗中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游山西村》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云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诗中湖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

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诗中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维》)

5、浊酒一杯千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中乡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诗中不明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的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_______。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9.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0.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1.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篇二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一句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解读到这里,大家对此章是不是有了初步的理解。此章大意是:孔子说:“你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又时常去印证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成德的君子了吗?”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解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学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前面我们对这三句的字、词、句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把这三句话整体进行解读。孔子说:“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 ”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同学们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篇三

《论语》名句精选

学而篇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通“悦”,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通“悌”,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鲜(xiǎn,很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wù,通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dàn,害怕)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通“拱”,环绕)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饮食、吃喝),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xǐng,反思、考察)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隐藏)哉?人焉廋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rǔ,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智慧、聪明)也。”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 孔子谓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亲近、厚待)也,无莫(疏远、冷淡)也,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放(fǎng,效仿、追求)于利而行,多怨。”

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 子曰:“事父母几(jī,轻微、少)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子曰:“君子欲讷(nâ,谨慎)于言而敏于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游曰:“事君数(shùo,繁琐),斯辱矣;朋友数(shùo,繁琐),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 子曰:“道不行,乘桴(fū,木筏子)浮于海。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粉刷)也。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贡问曰:“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喜欢)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shào)者怀之。”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聪明智慧),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冉求曰:“非不说(yùe)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曰:“知(zhì,聪明)者乐(yào,喜爱)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篇第七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之燕居,申申(衣冠整洁)如也,夭夭(温和舒畅、悠闲自在)如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íng)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奢则不孙(xùn,通“逊”,恭顺),俭则固(简陋)。与其不孙也,宁固。”

6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第八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子曰:“狂(狂妄、急躁)而不直,侗(tóng,无知)而不愿(谨慎),悾悾(kōng,表面诚恳)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第九

 子绝四:毋意(臆测),毋必(绝对),毋固(固执),毋我(唯我)。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 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 食不语,寝不言。

颜渊篇第十二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引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可弃也。”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惭愧),则为之也难。”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zhì)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子曰:“众恶(wù)之,必察焉;众好(hào)之,必察焉。”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 子曰:“有教无类。”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篇第十六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谄媚逢迎),友善柔(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友便佞(pián nìng 花言巧语),损矣。”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盲人)。”

 孔子曰:“益者三乐(lâ),损者三乐。乐(lâ)节礼乐(yuâ),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lâ)骄乐(lâ),乐佚(yì)游,乐宴乐(lâ),损矣。”(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困惑)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阳货篇第十七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子曰: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xùn),远之则怨。”

子张篇第十九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夏曰:“博学而笃(dú)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尧曰篇第二十

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2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篇四

《学而时习之》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重要篇章,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悟孔孟提倡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

1、体悟孔孟提倡的学习态度

2、体会本章节中比喻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11、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12、2·11 子曰:“温故(已经过去的)而知新(刚学到的知识),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13、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糊涂),思而不学则殆(“怠”,精神困倦无所得)。”(名句)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14、2·18 子张学干禄((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少)尤(过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15、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敏捷、勤勉)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16、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07四川13题名句⑵5分且有韩愈《师说》中择师标准4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17、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18、9·4 子绝四——毋意(同臆,猜想、猜疑),毋必(必定),毋固(固执己见),毋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此句似与一种病句类型同,把意思说反了,如:睡眠有四忌,一忌卧处不能当风„„ 19、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土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20、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21、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2、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与专心致志(致:尽。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集中)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即使)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同“曝”,晒)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技术,技巧),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其中的)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只是听弈秋讲)。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因为)是(这个人)其智弗若(不如,不及)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曰:非然(不是这样)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读解】劝学对联有:“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 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23、孟子曰:“有为者辟(同“譬”)若掘井,掘井九轫(同“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读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而前功尽弃,含惋惜意)”,不会因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进取精神。这也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