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优质8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9:50:03
2023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3-10-09 09:50:03     小编:LZ文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二、观塘有感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三、观书有感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哪得如许,为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二、观塘有感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三、观书有感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哪得 如许,为 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五

于老师第一次教《春》时,教学过程 设计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第二部分,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第三部分,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机械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要点。 

第五部分,作业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六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 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 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 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 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八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