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一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现象
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每所小学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初中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高中共有1个年级和1个班级,合计共有班级90个。每个班级一名教师填写问卷,计划教师问卷发放90份。由于各区学校配合情况不同,择校又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实际抽样学校只有48所。此外,教师的工作繁忙,教师问卷中一些问题与政策相关,所以回收率一般。我们回收了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宣武区7个区,共46名中小学教师问卷,其中小学教师共8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9人;男教师10人,女教师36人。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于择校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择校生对于教师的影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教师认为“择校的原因”和对“择校的看法”进行了多选题的统计分析;对于教师的月收入和课时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择校前后的家访次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考察有择校生是否会对教师的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时应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和借鉴,得出相应结论,并在报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原因13128.2%
学校的老师素质好 原因23330.0%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 原因32220.0%
交通便利 原因476.4%
有特色教育 原因51311.8%
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 原因643.6%
在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的原因中,共有42个有效案例数据,4个缺失值;其中42人共做了110次回答。有31人次选择“学校的教学质量高”,33人次选择了“学校的老师素质好”,还有22人次选择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42人做了110人次的选择,其中pct of count responses:选择原因1——“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占比例为31/110=28.2%;选择原因2——“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占比例为33/110=30.0%,选择原因3——“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占比例22/110=20.0%。综上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交通等其它原因,并不是主要的。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结果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家长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要好,教师也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出,特色教育也占据了选择原因的很大比重,所以中小学教育应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重视特色教育,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不同年级对于择校原因的分析
66.7%。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要略高于高中教师对于这个原因的选择;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更看中“教师的素质好”,占88.9%,小学教师选择这个原因的相对比较低,占62.5%,而小学教师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这个方面在择校原因相对初中和高中老师要高,所占比例为62.5%,相应初中教师有48.0%的人选择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到了高中,“交通便利”要比小学和初中重要很多。而小学则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占62.5%;在高中,几乎没有选择“有特色教育”这个原因。发现“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高中教师比初中和小学教师要认为重要的多。
在学生问卷中,高中学生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所以到了高中家长会把交通便利放入择校原因的主要方面,学生到了高中有了很高的独立性,绝大部分学生不再用父母接送。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认为特色教育会很大的吸引择校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更多看中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则择校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不容乐观的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高中生在择校时,几乎不再看中“特色”教育,而更多看中“教师的素质好”。由于我国的高考压力大,高考成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必经之路,无形中高中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有亲戚朋友在的学校,这样会便于有“大人”看管自己的孩子。高中教师普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所教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其重要原因是:
3、便于找到辅导孩子的教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而且可以请老师多多知道和帮助。
四、主要结论
(一)小学重视特色教育,而高中则相反。小学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却非常低,这似乎也体现我们的高中教育对应试教育格外关注。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到达了顶峰,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惜用重金来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从教师的角度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择校不再重视特色教育,而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学生的特色教育到了高中似乎就停止了。这样发展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千篇一律,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二)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教师和办学质量。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时主要考虑的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无论存在择校与否,这两方面都是管理学校中最主要加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学校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就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三)教师认为择校费的收取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从职业的特点还是倾向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或特长应该免收择校费”,而对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应该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看法。有时,这种从单纯的教育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待“择校费”是不合乎市场竞争的,但未尝不是一种合乎人道和教育公平的视角。
(四)择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没有明显上升。“择校”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和班级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时间。虽然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接受择校生后教师家访的次数明显提高了,择校加大了教师课下的工作量。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工作量的同时,择校对教师的收入却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择校生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级成绩。由于择校生的加入,教师认为会对班级的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会降低班级的成绩,而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择校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理想往往成绩会低于其他同学,但是择校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好的。
五、建议
行为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的方式。要引入社会评价和中介机构评价的制度。
(二)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力量。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同,致使“择校”现象加大。目前,国家对于“重点”校和“示范”校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当然在教师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进入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流动性。北京很多普通学校都成为了“中转站”,很多教师没有交上几年就离开寻找更好的学校。这样,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产生了恶性循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不足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普通学校的扶植,而不能一味地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重点”学校和“示范”校。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按“业绩”获得报酬的机制。许多教师确实希望教师专业化,成为一个按业绩获得报酬的高生产力的人们的集聚地。但是,在教师领域很难,也很少体现这一点。从择校带给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也提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能要求和班级管理要求,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加入择校生后,工资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在工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种良心活”。所以在拿着同样工资的同时,只能凭借教师的“良心”来把教学和教育工作提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评判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是奖励和报酬机制,使教师的薪酬也能按“业绩”得到衡量,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 是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全民性、公平性原则的根本保证, 也是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治本之策。对于工作不力, 学校管理不良的基础薄弱学校, 要从充实和调整领导班子人手, 注意选配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六、结语
择校作为当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实施,而 每一种措施实施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决定了解决择校的负面性,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效率,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完美的状态,但是,不管怎样,就择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培育社会理性选择行为,奠定素质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次次的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目的无疑是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水平,而对当代的中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但通往完美、理想的教育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一路总有障碍崎岖,如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问题,都在磕绊着教育完善化进程的脚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结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导致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重点学校的重视,对非重点学校的漠视,使得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忽视这种差距,对重点学校越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越导致好的学校发展得越好,不好的学校越来越不好,使得家长不得不选择学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家长高期待值。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余力关注孩子的教育,谁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一路顺利,念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直至最好的大学,这种心理是盲目的,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二
一、调查目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给英语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题型和手段,大学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解题技巧,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去发展其他各种语言能力,如写、听、说、译的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英语学习者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运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就短期目标而言,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就长期目标而言,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所需资料及信息,甚至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始终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这次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统计报表三种形式。以下就是我们调查的一些数据。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上,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老师让我们班34名学生按照我们原有的速度和习惯进行阅读,通过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3~4名同学用直尺比着逐行阅读。
(2)有5~6名同学拿笔指着逐字阅读。
(3)有4~5名同学边阅读嘴唇在不自觉地动。
(4)有些同学在不停地回读。
(5)有4~5名同学遇到生词直接去查电子词典。
(6)只有1~2名同学在课本上边读边做一些标记。
(7)有很多同学读过之后,对每个词的意思都基本了解,但对全句意思并不是很清楚。
三、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从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词汇量不足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虽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但多数学生词汇量不足,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法知识虽然已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大学阶段主要是对语法的灵活运用,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阅读中遇到长句或难句时,理不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2、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固然是进行阅读的基础,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对读者形成文化干扰,造成阅读短路(指没有获得有意义的阅读)。学生不了解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只好从字面上理解。英语文章中不仅涉及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政治、经济、名胜等各种背景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如果阅读时不具备这些知识,必然会影响到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并出现误解。
3、语感差。要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得依靠泛读,大量的泛读可以增强语感。语感在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良好的语感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就会读得快、读得多,反过来再次增强语感,这样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会很快提高阅读能力,就会自如地应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如果阅读量小,就会语感差,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4、缺乏大量阅读。只靠课堂学习,没有课外大量泛读的配合,提高阅读能力亦是一句空话。课堂阅读教学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泛读,总以专业课繁忙为由不愿多花时间读或根本就不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背会精读课本上单词,会做练习就足够了。其结果是课外阅读量越少,对语言的基本形式,诸如语汇、语法和句型就越陌生,读得也越慢,理解也越差。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均来源于阅读。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缘由
1、当前的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上数据,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好,还是新课程实验班级的使用教材,就教材本身来看,都是达到这个量。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长期以来,我学校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为拓展课外阅读我们在不同年级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并在读书漂流的基础上继续了“小书虫”晋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为了将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切实了解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此进行调查。
二、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
选取了**市**第一小学二年级四班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的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1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51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家长有效问卷各51份。
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对阅读的态度(学生、家长)、阅读方式、阅读条件(时间、环境)、阅读量、阅读内容选择、教师和家长的影响、阅读结果的评价。为方便学生和家长作答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调查题目以客观题形式为主,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同时,调查题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编写,每份问卷共计10题。
学生部分
1、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35.3%的学生是非常喜欢,49%的学生比较喜欢,66.7%的学生是能主动阅读的,74.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一天当中必做的事情,而还有15%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喜欢,25.5%的.学生认为读书不是每天必须要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部分学生以后要加强培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以后还是要努力培养这些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2、关于用什么方式获取知识,70.6%的学生选择是书籍,,2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剩下则是其他途径,这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环境还是有一定关系,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来源于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重视阅读。
3、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64.7%都喜欢故事类的书籍,86.3%的学生都喜欢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这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文字来构建自己脑海中的故事,但是还需要一些配图来增加画面感,是他们的记忆印象加深。74.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读的书籍涉猎面很广,这说明在喜欢从故事中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能从书籍中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88.2%的学生还是能正确认识到书籍带给自己的进步,而竟然有25.5%的学生不乐意从书籍中了解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对待阅读和对阅读的理解上有严重的误解,以后要重点加强。
家长部分
1、双休日,本班有41.2%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和上各种辅导班、写作业,有11.8%的学生逛街道、超市,29.4%的学生选择看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书籍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更多的是选择电视以及外出上课与写作业,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被占用了。
2、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100%的家长都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还是有非常的作用的,94.1%的家庭给孩子购置有专门的书柜,这说明家长们都是很支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经常性的有29.4%,而偶尔的家长占到70.6%,可见家长们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在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落实不到位。
3、关于二年级学生应该阅读哪类书籍的问题上,只有27.5%的家长认为是国学,这与国家主席主席关于大力倡导弘扬国学文化的构想背道而驰,可见国学的发扬光大还是任重而道远啊;几乎一半的家长还是认为读童话神话故事和科普类书籍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还有15.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全面涉猎,看看漫画书也是好的,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你们也是看着漫画书长大的吧?!
4、在阅读量的问题上,15.7%的家长认为1——2本就够了,明显有点少,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了3——5本和6——10本,这些还是基本合理。只有13.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得再多一些,要是漫画书的话差不多,要是名著之类的书籍的话那就明显有点多了,孩子们的学业任务很重的。
5、96.1%的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持支持态度,没有家长反对这种方式,3.9%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应付差事,可见家长对于学校的工作还是支持的,并且是非常重视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有农村涌向集镇、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大潮涌进集镇、城里。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一、农村学生择校有五种原因:
1、集镇、城市的扩大,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现在农村40岁以下的中、青年很少在原家乡盖房,大多数都在集镇或城市买房,因此他们的孩子也进入集镇或城市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25%(我校学区东堰村万众组有十几户村民在孙岗镇佛光路买地盖房,有十几个学生去孙岗镇中心小学就读)。
2、农业收入相对较少,外出务工收入可观,无监护人的学生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就读;即使在家的留守妇女,也想在农闲时到集镇去做服装或打其他零工,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到集镇去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椿树镇有十几家服装厂,孙岗镇也有十几家服装厂,还有龙兴公司、箱包厂、饭店杂工等)。
3、优秀学生初中陪读成了一种时尚,大同学上初中,小同学随之转学成了一种潮流。可以说一带两或三。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我校六年级优秀毕业生汤丹丹上汇文中学,她弟弟就转入皋陶小学;陈振上椿树中学,他的三个弟妹就上了椿树小学)。
4、随着交通的便利,学生越向集镇赶。这类学生占择校生10%。
5、也有部分学生因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涌向集镇或城市。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5%。
二、学校要自查自纠,外树形象,内抓质量,改变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集中精力抓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政府的政策性很重要。
1、打破一村一校制,调整学校布局,办规模学校。
2、多给教师一点权力,多给学生一点约束。
孙岗镇上郢小学黄道稳
2011.10.20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四
我们班近年来的近视学生越来越多,我想知道一下其中的原因。
想让我们班戴眼镜学生的数量减少。
近视背后的“真实原因” 。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惊人,小学达到20%~30%,初中达到40%~50%,高中达60%~70%,高中高年级甚至达到80%~90%。这个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小学生40%,初中生60%,高中生70%,大学生76%。现在全国戴眼镜的中小学生已经非常之多。我想出了几点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我想出了几点办法:
1.看电视的距离要远、时间要短。
2.写作业时姿势正确、端正。
3.不要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4.不要在晃荡的车厢内看书
5.要认地每天坚持地做眼保健操。
因此我们以后都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预防近视、远离近视,让近视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五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六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20xx年3月2日
调查人:
小组成员
我们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设计了有关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各学校落实教育部有关规定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1、多数学校能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次数。有86.7%的同学反映学校每天组织了1-2次眼保健操。
2、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所占时间较合理。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老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小学1-2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同学控制在60分钟之内,初中等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据我们调查发现有38.7%的同学的家庭作业在0.5—1小时之间,有45.3%的同学的家庭作业在1—2小时之间。这说明老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不是很多,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3、学生座位调整符合要求。根据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教育部规定学校每月可调整一次学生的座位,我们的调查发现有63.2%的同学反映该班一周就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有13.2%的同学反映该班两周就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有18.9%的同学反映该班一个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总体看来有95%的同学的反映符合规定的要求。
4、定期组织学生检查视力较好。有91.5%的同学反映学校每学期组织同学检查过视力1-2次,仅有8.5%的同学反映学校从来没有组织同学检查过视力。
5、保证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8.6%的同学反映学校除体育课外安排同学的锻炼时间是1小时左右。完全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三、存在的问题仍应重视
1、“防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有61.3%的同学不知道20xx年9月4日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睡眠、用眼及作业时间的规定。有48.1%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有关“防近”知识的宣传。有51.8%名同学反映学校虽然有宣传,但是宣传单一。表现在:采用板报的占31.2%,采用墙报的形式进行宣传的有18.3%,课堂上老师讲的占70.5%,其他的占31.3%。
2、超过一半的学生睡眠不足。根据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10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9小时,高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8小时,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6.6%名学生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其以下。这其中初、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
3、大部分学校教室第一排座位与黑板距离较近。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教室第一排学生的座位与黑板的距离应保证2米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符合这一标准的只占27.4%,还有72.6%的同学反映第一排座位与黑板的距离在1.5米及其以下。教室学生太多、较拥挤是造成学生前排离黑板较近、后排离黑板较远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有64.2%的同学反映本班学生人数在50人及以上,其中60人以上的占了一半多,甚至有些学校的某些班人数达到了70人以上,教室拥挤不堪。这种现象在市区一些重点中小学校尤为突出,严重超过了国家对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的规定标准。
4、学校配备可调试课桌椅的比例不高。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提供与学生身高相符合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应预置1—3种不同型号的课椅或可调试课桌椅。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2.8%的同学反映他们教室的课桌椅不能够自动调节。
5、教室的荧光灯较大一部分不能保证经常亮。国家规定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且灯管应垂直于黑板;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黑板照明应另设2盏横向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分布均匀,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xx)要求。自然采光不足时应及时辅以人工照明。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29.2%的同学反映他们教室的荧光灯不能保证在教室采光不足时亮。
6、老师拖堂现象较为严重。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任课老师是否能够按时下课、不拖堂,选择“是”的占被调查学生的33%;选择“不是”占被调查学生的11.3%;选择“偶尔拖堂”的占被调查学生的55.7%。
四、建议
据有关的医学知识表明:近视眼的形成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与遗传有关,虽然先天性与遗传有关,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仍然能够保持孩子健康的视力;后天性的主要是与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平时的生活养成有关。一般说近视的发作时期主要是在幼儿园的大班、小学1—5年级,12岁以上的青春期。做眼保健操的目的主要是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强眼眶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眼内的过渡充血,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故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做好如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检查学校对国家和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及《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的落实情况。
2、学校在校内要加大对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
3、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在家少看电视和少上网确保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
4、要引导学生的合理膳食,少食甜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多食维生素高的食物和水果。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七
面对中小学教育,家长普遍反应教学方式、教育资源配置、教师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困惑。现有教育体制,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教育方式生产出来,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和能力。如何有效的实施合理的教学方式,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和特长,是家长最期望解决的问题。
以学生、家长两方面观点来看,学习的关注点和动力,学生占比66.9%,家长占比32%。区别于单一的成绩分数为重,更偏向以个人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孩子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孩子给提供不同的教育,只要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展个人潜能就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家长对于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变: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家长的首选
区别于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家长对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游戏娱乐方式学习更为偏向,教育理念在逐步改变。
4、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使用比例提升:中小学阶段互联网应用低龄化趋势发展
随着互联网低龄化趋势的扩展,使用过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的学生比例升高,占比49%,并有36%的学生近期想尝试使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基础。但由于该年龄层的特殊性、自由支配时间少、家长具有购买决策权等原因,学生使用习惯有待培养。
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学习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可选内容更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安排学习进度,相对于线下面授形式,费用较低。
6、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使用呈上升趋势:工具类学习产品使用比例较高
学生使用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具类产品、网校类、题库类产品等。其中工具类产品使用比例较高,占比71.89%。
7、移动终端渠道使用比例提升:以pc端为基础使用渠道,平板电脑、手机使用比例提升
目前学生运用pc端进行在线学习仍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民规模的增长、移动智能终端的多样化,移动端将会出现较大增长。
单一传统面授或者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都不完善。把两者结合起来,基于面授,配合科技产品服务,是一个教学的循环过程,更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拓。
9、多数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遵循“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有效循环过程
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习惯进行调查,能够按照一定方式学习的学生,并遵从“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循环模式,占比72.7%,也同样存在59.7%的学生,单一以备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八
摘要:中国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每个学者的切入点不同。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择校的费用问题,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择校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教育
一、择校现象简述
二、择校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
选择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的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择校对学生的前景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择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择校即有优势,也有弊端。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对中小学生的这小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择校现象的本质、了解择校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以便我们对择校现象做出更好的判断和理解,合理安排好中小学生的择校生比例,让教育资源在公平利用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要的调查对象,选择该对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有:(1)在这个学校里,择校现象比较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择校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进和流出,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性质是一样的。(2)我在这个学校实习,对这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再加上之前听过关于这个学校里的择校的消息,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3)这个学校有一个和特殊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现象也对择校产生了影响。
三、调查研究使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方法有:典型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
典型调查就是对学校里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择校生进行调查,他们当中有的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转学。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初步分析,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1]。
访问调查主要就是对一些特定的目标进行走访。本次调查中,访问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四、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一场中小学生的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围绕择校开办的奥数班、特长班等各类“培优班”也照旧红火。更令人惊讶的是,择校风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使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
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经过调查,我把择校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调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向更好的精神条件方向进军。虽然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都有在提高,但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加上,对于教育,“赢在起点”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培养自己子女时所持的态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因此,就造成成富裕家庭和有权有势的家庭占据择校主导权,让经济上的劣势变成了教育上的劣势。
(2)社会的角度,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
(3)在制度设置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就是以户口为基础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行政择校方式,让很多不好的择校现象产生[3]。国家政策的颁布也是偏向重点学校,让一些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这也是“择校”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昆钢三小办学成果一直都很不错,学校曾经一度被评为“优质学校”,教师们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着想,一直以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本地户口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出去,主要是因为这所小学里面大部分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有点顽皮,个人卫生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父母的不够重视。让本地户口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的父母感到担忧,就不惜出钱把自己的孩子转到了一小里。由于这所学校的门槛适中,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来的寄读学生选择了这所学校,久而久之,让这所学校里的择校生占学校总人数的一半。
五、择校费用
择校费是很多择校生进入理想学校的门槛,也是学校补充自己财政的又一收入。家长和学校是择校费的支付方和收取方,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自己压力增大,尽一切的力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因此,择校费就成为了双方都很关注的焦点。
六、不同人群对择校现象的看法
(一)学生本人
学生作为这场择校热的当事人,但是,真正对这个现象的了解很少。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只负责跟着父母走,好好的在学校学习就行了。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择校是由自己的看法的。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择校问题的主导因素。因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家长为自己孩子选择择校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父母认为择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择校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影响。
(三)学校方面
如果择校是一场交易的话,学校就是这场交易的卖主,虽然择校生能为本校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学校也很清楚过度的择校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是矛盾的,既要为自己的收入考虑,也要为本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是否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考虑。因此,学校对择校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七、择校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择校的利处
择校现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长期以来,对充分吸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择校现象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在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相当不到位,城乡地区之间资源分配有不公平的情况下,各学校因为学生择校收取的费用应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给学校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
择校现象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为了追逐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总是尽力吧子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读,学校又为了争取更好和更多的生源,这就产生了供求之间的抉择,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内涵,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争取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在学校资金欠缺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招收更多的择校生,才能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
(二)择校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有利处,也就会有弊端。过度的择校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了。择校虽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比起原来更好的教育,但是,当优质学校里学生人数相对过载时,就会适得其反。而教育设备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有很多的教学资源是被浪费掉的。在加上强烈的择校愿望把择校导入了交钱择校的道路上,这在冥冥之中就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如:滥用自己的权势压人,社会行贿受贿现象,公立学校更加的商业化,学生之间更加的攀比等等。
八、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去的问卷有400份,收回372份,在收回的问卷中,被调查对象是学生的有248份(140名是择校生,108名是非择校生),家长73份,老师51份。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点。(2)人口流动选择择校,包括进程务工子女临时择校和居住地变迁的人的长期择校。学校选择择校生的原因,择校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绩优异的择校生是很受欢迎的。
择校会带来的问题:(1)有些不是自愿择校的择校生,择校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特别是学到中途就转校的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适应。(2)“择校”引发的生源不正常流动,使招生计划无法落实。“择校”使热门中学班额过大或扩班,造成教育资源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择校”引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4)“择校”进一步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九、提出解决的意见
根据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原因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1)政府部门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和偏远地区,保证教育资源的基本公平和合理的分配,师资力量的高质量建设。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水平而择校。(2)教育部门要完善和调整教育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不好的教学现象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3)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择校问题,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4)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择校问题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择校生的数量,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发挥。不能为了增加学校的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它问题的大量接收择校生,要量力而行。
十、总结
虽然一定的择校生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择校就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问题。现在,择校热已经是一种过度的择校现象了,所以,相关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择校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性对待择校行为,避免盲目择校和从众心理。应当加大对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学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争取社会各界对解决择校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择校之风。
目要简洁,而且精炼。在发放问卷调查阶段,需要与人沟通,这个时候,要站在被调查者的调度考虑问题,礼貌的和被调查者沟通,即使是有让自己不高兴或难堪的事情,也要理解别人。
我本次调查研究中,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步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研究的内容,整理好数据和资料,真正体验到了做调查研究的乐趣。而且,还对我国现代义务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择校问题。我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将会为我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最近坐在后排同学看不见黑板,离开座位去前排看黑板的事频频出现,当然有的同学是凑热闹跟着起哄,有的的确是货真价实的近视眼。我很不理解,怎么班上突然出现了这么多近视眼,以前是很少的啊,于是,我决定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网上提供的资料。
2、翻阅报刊资料。
3、查访班上患近视的同学,了解其原因。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中小学生近视人数:x
据网上情况所知,中学生人数占55.22%,小学生人数占22.78%。
近年统计,全国近视人数大约有12.8672亿,且其趋势还在不断上升。
大多数是因为上网时间长,看电视距离太近,写字姿势不正确,看书常在光线暗淡的地方。
据观察,全班戴眼镜的同学约有25%左右。
四、结论。
据调查,本国纯属近视国,13亿人中有12.8672亿人为近视。目前本班大多数人近视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一个,就是上网时间长,而且不注意对眼睛的保护,不做眼保健操,不滴眼药水来解除眼疲劳,导致视力严重下降。所以,我在此奉劝一句,希望大家少上网,写字看书要有一个好的坐姿,在光线合适的地方看书,对眼睛给予适当的休息和保护。据医生介绍,大家现在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多数近视属于假近视,如果注意做好眼保健,及时治疗,还有可能恢复。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让自己的锦绣前程毁在自己手中。
镜价格贵一些,多数是学龄儿童为控制近视进展才配的,当然成人也有配的,晚上戴眼镜,白天不戴,也挺方便的。但有眼睛表面发炎的风险。激光也是可以考虑的。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十
我国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五天的新工时制,及近年来中小学“减负”工作的开展,使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增多成为客观现实。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是说有了闲暇时间,学生就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其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能“有意义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调查表明:一些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剥夺,获得快乐的渠道被堵塞,成长受到了压抑。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理由,无视学生的课余闲暇需要,剥夺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课余闲暇时间未能成为学生“可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在家庭中,当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表现出追求功利化倾向,学生的时间都被用于学习各种特长技能,正常的休息与娱乐权利被剥夺。由此出现了中小学生“闲而不暇”的现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闲暇知识与技能,已经习惯饿了紧张、机械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对多出来的闲暇感到不知所措,或认识不够,或无视闲暇生活的价值,从而无目的、无功能地过闲暇生活,造成“闲暇消极”;或在闲暇生活中,如在阅读、交友、娱乐等方面,出现各种与学生角色产生偏差的行为,有的甚至因为闲暇生活中的失足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造成“闲暇犯罪”;一些中小学生缺少同龄玩伴,终日与电脑为伴,造成“闲暇孤独”与闲暇方式的成人化;或出现闲暇生活的单一性。
国内外的调查显示,闲暇教育可调节学生生活,并认为闲暇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对此负有责任。因此,在中小学进行闲暇教育,具有强烈的迫切性,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闲暇观念,掌握必要的闲暇知识与技能,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的闲暇生活,不仅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更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闲暇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课程目标。
20世纪20年代,闲暇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初显端倪。进入60年代后,闲暇及闲暇教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1984年世界闲暇与消遣协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自由时间与闲暇世界”的研究大会,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利用闲暇时间和教育”。闲暇是人的天性,爱玩是儿童的本能。古往今来的一些发明创造,就是在闲暇休息中产生的。在美国,有人曾向1000多位著名学者调查过两个问题:你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于第一个问题,有80%的学者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多样,诸如在换衣、瓜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散步、听音乐等时间都会随时产生灵感。闲暇休息对于创造性解决问题时非常重要的,因此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懂得工作、不会工作的人。
对于违法犯罪,人们往往是从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去研究其成因,却往往忘记了过程中的“时间”形式。几位社会学研究者曾对监狱130名青年犯人就有关闲暇生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87%的人说他们的犯罪行为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77%的人说他们入狱以前闲暇生活是庸俗无聊的,因此总想寻求刺激,折腾闹事;88%的人说他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在闲暇时间里结交了思想品质落后、恶劣的坏朋友。
闲暇时间愈多,愈需要理智,愈需要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闲暇时间的增多非但没有使人们获得幸福,反倒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带来若干具有否定意义的消极后果。在美国,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在一些视工作为“天职”的国家里,如日本,闲暇则使“工作狂”们有一种失落感、愧疚感,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在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学生通过交互网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超过了学术交流的时间。所以这些,同样值得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引以为鉴。
“双休日”使得中小学生闲暇有所增多,然而,一些学生的行为却引起人们的担心。不少学生或是因闲暇素质不高或是因学习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在闲暇时间里,走进了游戏厅、网吧,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据调查,在上网的中学生中,有不少人上过色情的网站。这种滥用闲暇使学生过度的消耗了自己的精力,以至于无心上课。也有的因无钱进游戏厅而去偷窃、勒索同学。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如果闲暇被滥用了,影响他们品行发展的不安定因素也就越多了。
那么广大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是否都普遍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呢?如果存在,如何把闲暇时间归还给中小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引导他们在“学会生存”的同时,又同时学会有意义地闲暇生活呢?如何让他们既成为学习时间的主体,又要成为闲暇时间的主人?这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之,无论从教育理论意义,还是从教育实践现实意义上讲,关注和重视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过好闲暇生活,使他们养成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太多、闲暇生活价值观、闲暇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
2、实证的意义,为从定量上考察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在,贡献重要的数据
3、吧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研究理论运用于中小学生教育的实践中,对提高中小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化进程及学校和社会开展闲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小组由12位同学组成,经过我们多方的了解、探讨,我们最终确立以“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为我们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主题。确立了主题之后,组长进行了任务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由小组的12个同学根据我们绘制的调查表进行就地的调查(例如:调查广州的中小学生、汕头的学生、深圳的学生、阳江的学生等),再由各成员汇总数据给组长,最终研究得出论文。
在确立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小组和小组组长之后,我们制定了6个相关的实践调查流程,为期36天的实践时间,以下为本次活动的具体步骤:
1、确立调查内容与方式(7.20~7.22)。在确立小组之后,经过了解、探讨,我们选定“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作为我们本次实践调查的主题,并收集全组成员所提出的调查问题汇总成调查问卷。我们采用定量的调查方式,让每位组员就地调查50位中小学生,最终汇总(50*12)700份调查结果,我们相信在基于一定的数量上研究,我们会更好的让调查结果解决事实,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
2、分组就地调查(7.23~8.10)。实地调查那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必须分配到位,每位同学调查50份调查问卷。对于50份问卷,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容易的事,但没有在一定的调查基础上,我们来做研究,那只是空谈。不过每位组员还是有他们独特的解决方法,例如小区的走访调查,通过网络的问卷调查,到“义教学校”调查等。了解到了更多的途径,但不意味着我们一路平坦,我们在调查期间也受到了许多的冷眼相待,也有许多中小学生对我们的不信任。但我们还是没气馁,还是从这些不同的途径出发,朝一个共同的调查方向前进,我们了解到了更多获取调查资源的渠道,也完成了调查。
3、收集、汇总调查结果(8.11~8.13)。600份的汇总,这是一个费时费神的工程。我们不仅要把这些资料录入电脑以便筛选,而且还要保证输入的准确度。我们先有个组员把自己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然后发送给组长,由组长找个别组员一起统计各题各选项的数量,并计算每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最终获取有效问卷调查数量591份,有效率98.5%,调查的范围涉及广州、汕头、云浮、梅州、阳江、深圳、河源这几个地区。
4、相关文选的收集(8.14~8.16)。如果一篇自己我们个人觉得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的应该怎么样,该怎么做,那这篇论文只能属于我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依据。我们组由几个有闲暇时间的组员去收集相关的文选,通过cnki、人大复印资料、万方学位论文、超星电子图书、google等工具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鉴别、梳理,从而形成了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5、分析调查结果(8.17~8.20)。我们跟据各选项的衔接性,研究分析它们的观点,在根据调查汇总的数据加以分析。
6、编写调查论文(8.21~8.25)。有了前面各位组员资料的共同收集,我们最后的论文就显得稍微简单了。最终交由组长负责资料的整合和论文的编写,并把定稿的内容给各组员检测、发掘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中的题目。2019年7月23日展开调查,调查量共600份,汇总有效问卷591份,有效率98.5%。调查范围涉及广州、汕头、深圳、云浮、阳江、河源等市,保证了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主要采用走访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其中,小学生占61.22%,初中生占31.65%,高中生占7.13%。以下是对个别选项的统计分析。
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中小学生开展闲暇活动的时间保证和前提条件。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对“每天除了上课、做作业,你有闲暇时间吗”回答结果统计呈显着差异。选择“几乎没有”的比例随年级的提升而增大,而选择“比较充裕”的比例则随年级的提升而降低。这可以表明,相对来讲,小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多,而高中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少,初中生所占比例居中。但从总体上看,选择“比较充裕”的也仅占30.48%,绝大部分学生的闲暇时间处于缺乏状态。
为什么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此紧缺,尤其是高中生的闲暇时间为之短缺呢?问卷中“在假期你一般做些什么”,学生选择“做家庭作业、上辅导班”所占的比例高达67.22%,其中高中生选择这两选项的比例占72.65%,比总体比例还要高。
可见,学生闲暇时间短缺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应试的程度是随着学段的提升而逐步增强的。但从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需要上辅导班的喜欢程度比例中,喜欢上辅导班的比例占24.75%,不喜欢上辅导班的比例占27.88%。表明在现今应试教育下和重视学位、文凭的世界观中,更多学校和父母宁愿牺牲学生仅有的闲暇时间来上辅导班,缺乏考虑学生自己的感受。
所谓闲暇自主性,就是指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图自由支配闲暇时间。闲暇自主程度也是衡量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从表3看出,随着学段的提升,选择“自己安排”的比例明显上升,而选择“父母安排”的比例则又明显下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等提高,父母对他们的干预就随之减少。
另外,从“假期是否经常上网,上网的内容与学习的关联性”的回答统计结果显示,有34.48%的学生是经常上网,但上网的内容与学习无关,真正上网与学习有关的仅占18.61%。表明学生的总体自主性相对强,但自己的学习把控性比较低,上网用于娱乐的时间比较多。
通过对以上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并且他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随这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渐减少。相反,他们的家庭作业和辅导班逐渐增多。应试是我过基础教育素有的特征,以及强调学历和文凭的社会观念使得学校和父母宁愿牺牲学生的闲暇时间来辅导、学习,从而提高成绩。在应试是、教育还不能短期改观的情况下,学校和父母应该顾及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些闲暇的时间去休息、锻炼。同时,教育部门应该禁止学校之间恶性的竞争性去逼迫学生速效成长。
(2)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强,并且他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随这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渐增加,但总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却不是很高。所以父母在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的同时,应引导他们朝学习的方向,但并非不顾孩子感受的帮孩子多报辅导班和兴趣班。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调查的600份问卷对于整个广东省成百上千万的中小学生来说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瓢,我们作为一个不是专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人员来说,我们的研究还只是皮毛,但我们相信我们全组的努力是最棒的,也相信我们本次的调查、本次的研究可以为社会研究学做一份贡献,可以释放它的光与热。虽然我们最终的研究结果只是浅显,但调查期间亲身经历的感受才是最刻苦铭心的,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们调查的两份收获:
(1)如何去编写论文。从刚开始我们对一篇论文4、5千字的惧怕,到我们完成这篇论文,我们才知道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我们努力的感受,最终的论文我们才有话语可讲。在完成整一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全组的成员都参加进来,一起分工合作,不然调查问卷这堆海量的数据我们如何完成。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话语权”,那我们再多的言语只会显得夸夸奇谈。有了有效的数据,具备的专业性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我们在分析研究自己的数据的时候,还是有着一些挫折:例如调查问卷的全面性、逻辑性存在欠缺,如何让研究更有深度。即使准备的条件比预想中的有所欠缺,但我们还是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编写成文。
编写之路漫漫,出彩之时甚远。但这一路来的努力,我们还是觉得欣慰。
(2)一路的感受与成长。从没去尝试,我们会觉得自己不能;当我们亲身经历,我们才有感其中。当有人提出每位同学调查50份问卷调查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这不太可能。原因是中小学生都放假了,待在家里,不好调查。路上调查,他们的不信任,不给调查。但真正去尝试之后,他们也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知道现实并非那么现实,还是有可以信任的人在;网络还是能帮我们解决调查的问题。其实最考验人的莫过于面对面的调查,有组员曾这样谈到:“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要到外面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可能是因为胆怯,同时也怕会被拒绝,所以一开始不敢与陌生人攀谈。当我要和别人交谈时,我真的是心跳加速。但是,一想到任务,我还是硬着头皮上,最后获得了资料。在这几天调查中,让我懂得了不少。一份简单的问卷,在我看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应该很容易就完成任务。可是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些人很合作、热情的帮忙做完问卷,但有些就直接拒绝或者比较随便的填写了一下。最终,还是把问卷做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踏出那一步的时候,我想,我们成功了,哪怕结果存在着不足。当我们大胆的去了解,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那我们将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就如我们深入的走访,我们才了解到两个男孩,一个考了小升初的男孩他说:“从他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闲暇时间都是由他父母来安排;他每个寒暑假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是奥数,就是
作文
训练。尤其是进入六年级后,他每周两天的假期就化为乌有,他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只有一个小时是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一个是一个智障的儿童:他一路陪伴我在他们社区里做调查问卷,起初没发觉他是一个智障的孩童,之后我就奇怪他为什么不帮我填写调查问卷表呢。原因是我周围其他的小朋友说的,他没有读书。再经过我的留意,我也就知道了。在和他分开后,我怀着沉闷的心情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下“多关爱智障儿童”。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群众中去了解他们,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也有愧于党的精神。不过本次社会调查活动我们无愧,因为我们亲身去调查了,去努力了,我们有自己的感受,更有自己的成长。经过了整个社会调查活动,我们明白本次社会调查活动不仅仅只是要求论文的深度,全面性,更考验的是同一个组织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团结性在哪里!他们是否亲身的深入群众,为大众考虑、事实求是、为人民服务!他们是否能发现群众中存在的根本矛盾!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机会把自己推向社会,也感谢在实践中给我们帮助的人。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十一
我对天宝一中的部分同学.教师家长等,鉴于着几天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问及对天宝一中的教育状况是否满意时,的人表示对天宝的教育现状表示很满意,有的人对天宝一中的教育现状表示较为满意,有的人对天宝一中的教育现状表示没感觉,有的人对天宝一中的教育现状表示不很满意,而有的人则表示很不满意。
在问及把天宝一中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于那一方面时,有的人认为问题存在于教师素质差,有的人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有的人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原因调查
教师问题:
一是因为教师的经济地位不高,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缺乏,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素养的提高相对困难;二是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新意,对新课程难以接受,教师教学科研空白;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不科学,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进步与改革,导致教学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三是教师待遇低,在职教师流失多;四是许多地方由于财力问题,不接纳或象征性地接纳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而大量地招收廉价的代课教师(200-300元/月不等);五是中学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向高中或其他行业流失;六是教师学历偏低、职称难以上去;七是评职称中指标分配太少、职称外语考试等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四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经费奇缺,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从事教学研究,难以提高教师的职称条件。
学生管理:
1.品德问题:学校方普遍反映,在品德方面学生不良表现有: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不能很好团结同学;学生纪律越来越差,教学组织与管理难度大;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学校难以管理;学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学习方面动机较弱,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难。
2.厌学问题:教师们普遍反映,在广大农村因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偏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造成了新的读书无用思想流行于学生和家长之中;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看不到升学的希望,厌学情绪越来越浓,没有学习动力的学习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3.学习质量问题:农村中学因为教师任务重、素质不高、教学研究缺乏,学生学习动机又不强,整体上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
4.行为习惯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不满意的是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缺乏必需的礼节素养,学生行为习惯、日常用语、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应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之中,特别是学生的礼仪教育要加强。
5.学生流失问题:因为义务教育的条件比较困难,加上学生、学校、家庭、地方等方面经济困难、升学困难、教育失当、学生厌学等原因,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流失多、辍学多。
6.学生安全问题:农村中学也面临着社区环境恶化、治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校园、学生人际关系复杂等困惑,令学校越来越担心的是学生在人身方面、精神方面都有易被伤害的问题,诸如常有学生被敲诈、勒索、恐吓,学生被暴力侵袭;家庭方面、教师方面的精神虐待与惩罚;还有社会的黄、赌也在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与良好品德形成。
此外,学生还存在法制意识差、学生处罚难、教育难等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加强对学生的协调统一的教育与管理。
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十二
我国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五天的新工时制,及近年来中小学“减负”工作的开展,使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增多成为客观现实。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是说有了闲暇时间,学生就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其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能“有意义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调查表明:一些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剥夺,获得快乐的渠道被堵塞,成长受到了压抑。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理由,无视学生的课余闲暇需要,剥夺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课余闲暇时间未能成为学生“可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在家庭中,当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表现出追求功利化倾向,学生的时间都被用于学习各种特长技能,正常的休息与娱乐权利被剥夺。由此出现了中小学生“闲而不暇”的现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闲暇知识与技能,已经习惯饿了紧张、机械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对多出来的闲暇感到不知所措,或认识不够,或无视闲暇生活的价值,从而无目的、无功能地过闲暇生活,造成“闲暇消极”;或在闲暇生活中,如在阅读、交友、娱乐等方面,出现各种与学生角色产生偏差的行为,有的甚至因为闲暇生活中的失足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造成“闲暇犯罪”;一些中小学生缺少同龄玩伴,终日与电脑为伴,造成“闲暇孤独”与闲暇方式的成人化;或出现闲暇生活的单一性。
国内外的调查显示,闲暇教育可调节学生生活,并认为闲暇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对此负有责任。因此,在中小学进行闲暇教育,具有强烈的迫切性,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闲暇观念,掌握必要的闲暇知识与技能,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的闲暇生活,不仅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更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闲暇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课程目标。
20世纪20年代,闲暇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初显端倪。进入60年代后,闲暇及闲暇教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1984年世界闲暇与消遣协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自由时间与闲暇世界”的研究大会,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利用闲暇时间和教育”。闲暇是人的天性,爱玩是儿童的本能。古往今来的一些发明创造,就是在闲暇休息中产生的。在美国,有人曾向1000多位着名学者调查过两个问题:你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于第一个问题,有80%的学者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多样,诸如在换衣、瓜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散步、听音乐等时间都会随时产生灵感。闲暇休息对于创造性解决问题时非常重要的,因此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懂得工作、不会工作的人。
对于违法犯罪,人们往往是从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去研究其成因,却往往忘记了过程中的“时间”形式。几位社会学研究者曾对监狱130名青年犯人就有关闲暇生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87%的人说他们的犯罪行为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77%的人说他们入狱以前闲暇生活是庸俗无聊的,因此总想寻求刺激,折腾闹事;88%的人说他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在闲暇时间里结交了思想品质落后、恶劣的坏朋友。闲暇时间愈多,愈需要理智,愈需要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闲暇时间的增多非但没有使人们获得幸福,反倒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带来若干具有否定意义的消极后果。在美国,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在一些视工作为“天职”的国家里,如日本,闲暇则使“工作狂”们有一种失落感、愧疚感,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在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学生通过交互网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超过了学术交流的时间。所以这些,同样值得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引以为鉴。
“双休日”使得中小学生闲暇有所增多,然而,一些学生的行为却引起人们的担心。不少学生或是因闲暇素质不高或是因学习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在闲暇时间里,走进了游戏厅、网吧,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据调查,在上网的中学生中,有不少人上过*情网站。这种滥用闲暇使学生过度的消耗了自己的精力,以至于无心上课。也有的因无钱进游戏厅而去偷窃、勒索同学。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如果闲暇被滥用了,影响他们品行发展的不安定因素也就越多了。
那么广大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是否都普遍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呢?如果存在,如何把闲暇时间归还给中小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引导他们在“学会生存”的同时,又同时学会有意义地闲暇生活呢?如何让他们既成为学习时间的主体,又要成为闲暇时间的主人?这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之,无论从教育理论意义,还是从教育实践现实意义上讲,关注和重视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过好闲暇生活,使他们养成科学、健康的闲暇生活太多、闲暇生活价值观、闲暇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
1、对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为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研究中小学生闲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实证的意义,为从定量上考察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在,贡献重要的数据
3、吧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研究理论运用于中小学生教育的实践中,对提高中小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化进程及学校和社会开展闲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小组由12位同学组成,经过我们多方的了解、探讨,我们最终确立以“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为我们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主题。确立了主题之后,组长进行了任务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由小组的12个同学根据我们绘制的调查表进行就地的调查(例如:调查广州的中小学生、汕头的学生、深圳的学生、阳江的学生等),再由各成员汇总数据给组长,最终研究得出论文。
在确立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小组和小组组长之后,我们制定了6个相关的实践调查流程,为期36天的实践时间,以下为本次活动的具体步骤:
1、确立调查内容与方式(7.20~7.22)。在确立小组之后,经过了解、探讨,我们选定“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作为我们本次实践调查的主题,并收集全组成员所提出的调查问题汇总成调查问卷。我们采用定量的调查方式,让每位组员就地调查50位中小学生,最终汇总(50*12)700份调查结果,我们相信在基于一定的数量上研究,我们会更好的让调查结果解决事实,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
2、分组就地调查(7.23~8.10)。实地调查那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必须分配到位,每位同学调查50份调查问卷。对于50份问卷,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容易的事,但没有在一定的调查基础上,我们来做研究,那只是空谈。不过每位组员还是有他们独特的解决方法,例如小区的走访调查,通过网络的问卷调查,到“义教学校”调查等。了解到了更多的途径,但不意味着我们一路平坦,我们在调查期间也受到了许多的冷眼相待,也有许多中小学生对我们的不信任。但我们还是没气馁,还是从这些不同的途径出发,朝一个共同的调查方向前进,我们了解到了更多获取调查资源的渠道,也完成了调查。
3、收集、汇总调查结果(8.11~8.13)。600份的汇总,这是一个费时费神的工程。我们不仅要把这些资料录入电脑以便筛选,而且还要保证输入的准确度。我们先有个组员把自己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然后发送给组长,由组长找个别组员一起统计各题各选项的数量,并计算每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最终获取有效问卷调查数量591份,有效率98.5%,调查的范围涉及广州、汕头、云浮、梅州、阳江、深圳、河源这几个地区。
4、相关文选的收集(8.14~8.16)。如果一篇自己我们个人觉得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的应该怎么样,该怎么做,那这篇论文只能属于我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依据。我们组由几个有闲暇时间的组员去收集相关的文选,通过cnki、人大复印资料、万方学位论文、超星电子图书、google等工具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鉴别、梳理,从而形成了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5、分析调查结果(8.17~8.20)。我们跟据各选项的衔接性,研究分析它们的`观点,在根据调查汇总的数据加以分析。
6、编写调查论文(8.21~8.25)。有了前面各位组员资料的共同收集,我们最后的论文就显得稍微简单了。最终交由组长负责资料的整合和论文的编写,并把定稿的内容给各组员检测、发掘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中的题目。2015年7月23日展开调查,调查量共600份,汇总有效问卷591份,有效率98.5%。调查范围涉及广州、汕头、深圳、云浮、阳江、河源等市,保证了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主要采用走访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其中,小学生占61.22%,初中生占31.65%,高中生占7.13%。以下是对个别选项的统计分析。
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中小学生开展闲暇活动的时间保证和前提条件。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对“每天除了上课、做作业,你有闲暇时间吗”回答结果统计呈显着差异。选择“几乎没有”的比例随年级的提升而增大,而选择“比较充裕”的比例则随年级的提升而降低。这可以表明,相对来讲,小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多,而高中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少,初中生所占比例居中。但从总体上看,选择“比较充裕”的也仅占30.48%,绝大部分学生的闲暇时间处于缺乏状态。
为什么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此紧缺,尤其是高中生的闲暇时间为之短缺呢?问卷中“在假期你一般做些什么”,学生选择“做家庭作业、上辅导班”所占的比例高达67.22%,其中高中生选择这两选项的比例占72.65%,比总体比例还要高。
可见,学生闲暇时间短缺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应试的程度是随着学段的提升而逐步增强的。但从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需要上辅导班的喜欢程度比例中,喜欢上辅导班的比例占24.75%,不喜欢上辅导班的比例占27.88%。表明在现今应试教育下和重视学位、文凭的世界观中,更多学校和父母宁愿牺牲学生仅有的闲暇时间来上辅导班,缺乏考虑学生自己的感受。
所谓闲暇自主性,就是指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图自由支配闲暇时间。闲暇自主程度也是衡量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从表3看出,随着学段的提升,选择“自己安排”的比例明显上升,而选择“父母安排”的比例则又明显下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等提高,父母对他们的干预就随之减少。
另外,从“假期是否经常上网,上网的内容与学习的关联性”的回答统计结果显示,有34.48%的学生是经常上网,但上网的内容与学习无关,真正上网与学习有关的仅占18.61%。表明学生的总体自主性相对强,但自己的学习把控性比较低,上网用于娱乐的时间比较多。
通过对以上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并且他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随这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渐减少。相反,他们的家庭作业和辅导班逐渐增多。应试是我过基础教育素有的特征,以及强调学历和文凭的社会观念使得学校和父母宁愿牺牲学生的闲暇时间来辅导、学习,从而提高成绩。在应试是、教育还不能短期改观的情况下,学校和父母应该顾及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些闲暇的时间去休息、锻炼。同时,教育部门应该禁止学校之间恶性的竞争性去逼迫学生速效成长。
(2)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强,并且他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随这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渐增加,但总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却不是很高。所以父母在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的同时,应引导他们朝学习的方向,但并非不顾孩子感受的帮孩子多报辅导班和兴趣班。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调查的600份问卷对于整个广东省成百上千万的中小学生来说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瓢,我们作为一个不是专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人员来说,我们的研究还只是皮毛,但我们相信我们全组的努力是最棒的,也相信我们本次的调查、本次的研究可以为社会研究学做一份贡献,可以释放它的光与热。虽然我们最终的研究结果只是浅显,但调查期间亲身经历的感受才是最刻苦铭心的,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们调查的两份收获:
(1)如何去编写论文。从刚开始我们对一篇论文4、5千字的惧怕,到我们完成这篇论文,我们才知道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我们努力的感受,最终的论文我们才有话语可讲。在完成整一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全组的成员都参加进来,一起分工合作,不然调查问卷这堆海量的数据我们如何完成。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话语权”,那我们再多的言语只会显得夸夸奇谈。有了有效的数据,具备的专业性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我们在分析研究自己的数据的时候,还是有着一些挫折:例如调查问卷的全面性、逻辑性存在欠缺,如何让研究更有深度。即使准备的条件比预想中的有所欠缺,但我们还是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编写成文。
(2)一路的感受与成长。从没去尝试,我们会觉得自己不能;当我们亲身经历,我们才有感其中。当有人提出每位同学调查50份问卷调查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这不太可能。原因是中小学生都放假了,待在家里,不好调查。路上调查,他们的不信任,不给调查。但真正去尝试之后,他们也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知道现实并非那么现实,还是有可以信任的人在;网络还是能帮我们解决调查的问题。其实最考验人的莫过于面对面的调查,有组员曾这样谈到:“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要到外面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可能是因为胆怯,同时也怕会被拒绝,所以一开始不敢与陌生人攀谈。当我要和别人交谈时,我真的是心跳加速。但是,一想到任务,我还是硬着头皮上,最后获得了资料。在这几天调查中,让我懂得了不少。一份简单的问卷,在我看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应该很容易就完成任务。可是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些人很合作、热情的帮忙做完问卷,但有些就直接拒绝或者比较随便的填写了一下。最终,还是把问卷做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踏出那一步的时候,我想,我们成功了,哪怕结果存在着不足。当我们大胆的去了解,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那我们将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就如我们深入的走访,我们才了解到两个男孩,一个考了小升初的男孩他说:“从他小学一年级开始他的闲暇时间都是由他父母来安排;他每个寒暑假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是奥数,就是作文训练。尤其是进入六年级后,他每周两天的假期就化为乌有,他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只有一个小时是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一个是一个智障的儿童:他一路陪伴我在他们社区里做调查问卷,起初没发觉他是一个智障的孩童,之后我就奇怪他为什么不帮我填写调查问卷表呢。原因是我周围其他的小朋友说的,他没有读书。再经过我的留意,我也就知道了。在和他分开后,我怀着沉闷的心情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下“多关爱智障儿童”。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群众中去了解他们,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也有愧于党的精神。不过本次社会调查活动我们无愧,因为我们亲身去调查了,去努力了,我们有自己的感受,更有自己的成长。
经过了整个社会调查活动,我们明白本次社会调查活动不仅仅只是要求论文的深度,全面性,更考验的是同一个组织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团结性在哪里!他们是否亲身的深入群众,为大众考虑、事实求是、为人民服务!他们是否能发现群众中存在的根本矛盾!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十三
据了解,年轻一代比年长的一代要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小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都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我相信有了小朋友的环保意识,地球的未来大有希望!
刚到菜市场,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热闹的叫卖场景。买菜的、卖菜的,过往的人流、车流穿梭不息,好不热闹,这些叫喊声伴着来往车辆的喇叭声,人们讨价还价声、笑声,构成了一曲奇特的交响乐。
菜市场里菜品比较齐全,还划分了菜类的区域。一些绿油油、红澄澄的各种新鲜蔬菜整齐地排放在台面上,比起以前那凌乱的菜场强多了。但是在这次的调查中,我要说的是:菜市场的地面卫生可不咋地,到处都是污水、烂菜垃圾,还有那溢出来的养鱼水与地上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更是臭不可闻。我想这么脏的市场谁都不愿意多逛,更是不情愿来的。
近来,有不少同学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买零食,导致同学们放学后经常在校外逗留。我对零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调查一下。
为了调查清楚,我特意到校门口的小卖部走了一遭,结果发现,小卖部的零食主要分成几类:1、油辣棒类;2、煎炸类;3、薯片类等。其中有五毛的和一元的,其中五毛的最多,但十分不卫生,特别是油辣棒,抓一包在手上都有许多油渗透出来,再仔细一看,每根油辣棒上都有许多细盐。就算这样,也有许多同学围在校门口买这买那。据统计,我班有1/5的同学买零食,买的这些零食还有两类:糖类和饼干类。糖类是最干净的了,可同学不太喜欢糖,自己知道这些零食有害身体健康,还“偏向虎山行”。有的同学几乎每天都能在小卖部看到他的身影。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再外面的小卖部买那些来路不明的零食,爱护自己吧,别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去赌一场不可能赢的游戏吧!
1.问题的提出
防近视。
2.调查方法
1.看有关的书籍和报刊。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十四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调查目的
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比较,其学生素质,师资水平,学校条件,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层次等都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中小学应立足于农村校本实际,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方式,积极探讨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为农村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积累第一手资料。为了提高农村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本次调查以农安县12所农村中小学生为样本进行。此次调查在20xx年12月中旬进行,共对12所学校170个班680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6800份,收回6790份;总听课1200节,课前测试16000份;期中期末检测2次,批阅试卷29000份;进行五项综合素质评价1次,填写评价表23498份;组织组织各校质量分析报告1次;组织家长会24次。
二、调查对象分析、内容、方法
1、对象分析:农安县青山中学、龙王中学、杨树林中学、前岗中学、开安中学、高家店中学50个初三和初二班学习状况等比分析;青山小学、杨树林小学、前岗小学、开安小学、龙王小学、高家店小学110个三至六年班质量状况等比分析(其中10个一年班)。
2、内容:问卷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外作业、按时复习、质量检测、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师生交流、学生交往、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心理特点等项目。
3、方法:采用不记名查、考、评、听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课前预习
课前有学习计划者占70%,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明确计划对学习的重要意义,知道要制订相关计划。也有两成多的同学没有学习计划,在学习上盲目进行。但有计划不等于学习就有保障了,事实上,有学习计划者68%是没有完全执行或不执行的;有复习计划者也有63%是偶尔制订的,更何况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由于没有学习计划,只有11%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很少预习或从不预习的学生就占了50%。
2、课堂探究
在课堂上,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还不够认真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生只占35%;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重点地记笔记的占44%;而有35%的学生会经常开小差;4%的学生不记笔记;同时,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学生的比例也不高,能主动陈述自己的想法的仅占15%;只会照抄板书的占39%;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讲出来,与没有自己的想法,但能认真听取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的占82%。
3、课外作业
部分学生认真对待作业,41%的学生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重视错题矫正,只有32%的学生能及时订正错误,74%的学生没有自备的错题集。但在作业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良现象需引起我们的注意:33%的学生有抄作业的行为;22%的学生有时不能甚至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24%的学生虽有错题集却不能认真使用。
4、按时复习
学生不大重视复习,课前长期坚持复习旧知的仅占5%;课后马上复习的也仅占6%;考试前,75%的学生会进行复习。这说明学生对复习常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5、质量检测
学生重视考试不够,只有63%的学生注意寻找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65%的学生重视考后总结。但常常不重视积累经验,吸取教训,32%的学生考后也知道分析得失,明确问题,但未想办法加以改正;25%的学生只关心成绩,能订正错误,但不分析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