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大全13篇)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8 12:05:03
2023年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大全13篇)
时间:2023-10-08 12:05:03     小编:ZS文王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一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二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设计示例

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三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四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知识

自学与讲授

多媒体和计算机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六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独立说出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功的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进行功的计算。

【难点】

做功因素的判断以及功的计算。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叉车提升货物的场景并提问叉车机械的成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实现。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货物受到叉车的力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观察非常认真,对之前知识掌握非常牢固,货车受到力的作用并被举高的成效在物理学中就叫为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功的定义

学生回答:课本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粉笔盒向上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师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

1、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

2、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提升;

3、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

4、用力搬石头而未能搬起;提问学生这几种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学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头受到的力没有成效,不做功。

教师评价学生善于观察,理解准确,并顺势提问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学生不难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没有了脚上力的作用,具有惯性而运动,故没有做功。教师评价后安排小组结合做功与不做功的这几种情况讨论做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点评总结,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大家都已经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那么一个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断呢?

学生回答:两种情况拉力大小不变,第二种提升更高,第二种拉力做功更多。

教师评价后总结得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们定义: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表达式为;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其中功的单位为牛米,也叫焦耳,符号为j。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中例题,请同学进行作答。

学生黑板展示计算公式及结果为答案正确,表扬鼓励各位同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1j有多大呢?我们知道2个鸡蛋大概1n,1j就相当把两个鸡蛋举起1m做的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并回家估算一下背着书包从楼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 课后练习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精选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八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

1, 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 (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

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 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

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二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三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重点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 :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