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9篇)

2023年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07:13:04
2023年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9篇)
时间:2023-10-07 07:13:04     小编:琴心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课文一篇选自《左传》、一篇选自《国语》、两篇选自《战国策》,它们都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记事全面翔实,写人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本单元这些历史散文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又具体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但由于时代的隔阂,文中所记载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文言词语音义变化很大,学习时会有一些困难。

3.本单元课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等有关常识。

2。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了解并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四种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判断句、疑问句及宾语前置句的某种规律。

5.区别疑问句中设问与反问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比喻和委婉语的用法。

6.通过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背诵其中重点段落。

7.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8.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之间内在联系。

9.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0.能够学习古人,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写出作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语言材料方面古今变化较大,有些文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职人称等,这些比较冷僻的词语学习对参照课文注释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费很大精力去记忆,有些词语意义虽未消失,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或者已经换成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修(长)”、“服(穿、戴)”“谓(说、对……说)”以及“公”、“君”等尊称。这类文言常用词是学习积累的重点。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多大变化,而现代汉语常作复音词语或成语中的一个成分,如“形”――形体、“容”――容颜、“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积累时应举一反三。

2.随时注意积累总结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要善于总结一般语法规律,从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文言句中的宾语常置于谓语动词前边?要摸索出一般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选人的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内容生动有趣,篇幅也不长,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自己串讲课文,教师只做重点、难点的点拨。

2.《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是教读课文,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是白读课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别段落。

3.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这几部历史著作在结构层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

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

正音

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进行诵读指导

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黄秋云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雷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学习难点

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生展示——延伸拓展——反馈提升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质疑、提问展开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学案设计

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学案。

【善后学习】

一、导入新课

to be and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虑得到问题。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二、依案自学

(一)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感受。

《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即全剧的结尾部分,主要情节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2.理清人物关系。

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请同学们设计人物关系图。

(二)质疑问难

由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到全班解决,或老师参与解决。

三、合作探究

(一)合作学习

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

设问2:哈姆雷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设问3:如何认识雷欧提斯这个人物形象。

设问5:在选文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四、延伸拓展

感受莎士比亚的精神世界级作品的艺术美。

莎士比亚悲剧的三个特点。

五、反馈提升

以“哈姆雷特,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先生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月色(第5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十、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具体情节略。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趣味探究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 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3. 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 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1.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 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活 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 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 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活 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九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