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大全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00:15:05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4 00:15:05     小编:笔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一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二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三

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确实是个大家。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安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这种“感觉”将增强自信心,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经常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快乐工作。怀揣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四

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国。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 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不得已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虽然“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而他的实际情况是“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因为没钱养家而深感愧疚,但是他坚持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得没有回乡省亲的资费。

曾国藩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楷模,立下规矩,持续清贫。“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正因为官高爵显,就更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约束亲戚邻里,做到慎微,慎独,慎权。

当然,书中有很多历史局限性,这也是必然。然而瑕不掩瑜,《曾国藩家书》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五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六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

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

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

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

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

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

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

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

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

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

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

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

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

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

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

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

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

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七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八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

读书笔记

、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座右铭

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十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长者对治家教育的金玉良言,是一个学者对文化道德的经验之谈,是一个为官者对处世治国的成功总结,更是一个胸襟广阔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家书中字字良言,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绰见,是为人处世的精辟论断,是成就大事业的经验之谈,是很多成功者的有益借鉴。

曾国藩家书近一千多篇,主要记录了曾国藩从清明道关年间到同治年间前后二十年的生涯。家书行文流畅,挥笔自如,形式多样,使我们在他的平淡家常事中感受其所蕴含的真知良言。虽然家书内容不多,但是这部家书史足以体现了曾国藩的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让人由衷地奉送给他很多的美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国藩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在读书、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家书中,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对亲情的重视、对亲人的呵护关心,乃至对身边的关爱,这在骨肉亲情日渐冷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在他的家书中,也可以他为人的诚恳,为官的清廉,曾国藩深谙中国历史,参透官场之道,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力量,带给后人无限的思想汇聚,给我们很多学习借鉴的榜样。《曾国藩家书》也不失为一部经典,带给我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亦或社会中很多的学习准则,教导着我们不断努力前进,朝自己的生活大道迈进。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十一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

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