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时间的安排以及风险的评估等,以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火烧云》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文章。它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画面,很具审美价值。段层错落有序,内容富于变化;语言瑰丽动人,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
1、课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观察清晨或傍晚天空云霞的变化,特别是火烧云的自然现象。
2、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先自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达到流利朗读全文的程度。
3、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读文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最后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作者把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用四个段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把握课文的脉络。
(2)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画面,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学生交流时,可以建议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他什么形状?让学生借助想象或结合生活实际,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者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内容展开想象,并仿照课文进行说或写的练习。
4、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中,与作者一道“观察”,一同“赞叹”,读出自己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
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
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
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课文先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接着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烧云下去了.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二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动词句,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积累好词佳句.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本课讲到的各种云的颜色很多,课前要求学生在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有朝霞或晚霞时,观察云彩的各种颜色和变化,或者收集有关云彩的图片和描写云彩的好词佳句.
2.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读准翘舌音:"烧,寿,镇";后鼻音:"盈,恍,猛"等.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3.再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后思考讨论:课文哪些部分是讲霞光的,哪些部分是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来读一读,初步了解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状.
4.本课描写火烧云色彩,形状变化的语句,用词十分准确,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意思.例如: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极多"说明火烧云的多种颜色,"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不仅突出颜色多,而且强调变化快.
(2)"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把火烧云想象成了动物,突出了火烧云变化的有趣."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表明了火烧云形状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着,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
5.作者是抓住火烧云的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的.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去品味霞光,火烧云的好看有趣.然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也喜欢自己选择的部分.还可以说自己观察到的或展示根据课文的描写自己画的火烧云,进一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6.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1)课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趣.朗读时,可让学生抓住生动准确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火烧云变化莫测的有趣景象,把火烧云变化之快,形状之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指导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2~6自然段要了解记叙的顺序:先写颜色的变化,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重点词语来练习背;再写形状的变化,先是变成马,接着写马的样子,变化;再变成"狗","狮子"……让学生按着这样的顺序来练习背诵.
7.积累运用.通过朗读,观察,在对本课内容了解并能背诵的基础上,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再让学生交流,互相说说摘抄了哪些句子,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是最美的.加深理解和体会.
8.识字写字.本课生字比较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识记字形,练习把字写好.对学生较难写好的字,如"盈,蹲,揉,喂,跪"等要作适当指导."盈"字提醒学生,""在字中的位置和大小;"蹲,揉,喂,跪"均是左窄右宽的字,要指导写好右半部分.
9.鼓励学生课后多读有关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收集资料图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
生:就是云彩被火烧着了。
师:说得真好!云彩在哪儿?
生:天空中。
师:天空中有火吗?
生:没有。
师:正常情况下天空中虽然没有火,但同学们却常常会说“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也就是说,太阳发出的光比火的温度还要高,只是它离我们较远,我们觉得没有火烤那么热而已。某些傍晚,部分阳光透过云层,射出彩色的光芒形成霞光,而没有穿透云层的阳光使得云层的颜色呈现不同的色彩,形成了火烧云。
二、朗读课文,自学探究。
师:文章中有一句写“火烧云”“烧”的特点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把这句话找出来。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就是解释什么是“火烧云”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读完后,再自由朗读全文。文章中有一句话明确地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多的特点,读完后,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并画下来。
李西: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师:(指导重读“极”)孩子,你看得真准!不过,你能不能再读读这句话,把最能代表火烧云变化多的那个字重读。
李西:重读。(读完后,其他同学一起读一遍)
李传睿:颜色变化极多。
李成坤:形状变化极多。
师:你们两个真聪明!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颜色变化多的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不懂的地方。
生:读课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是半灰半百合色?”
师:谁见过“百合”,是什么颜色的?
贾克钰:我见过。它的茎是粉红色或白色的,花是白色的。
生:齐背课文。
师:同学们记得真快!下面我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多的部分,其他同学边听画出文章不懂的地方。
夏婷婷、李泽齐、刘洋朗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要注意把马、狗、狮子是怎样变化的读得稍重一点儿。请同学们自由练习一下,一会儿,我再让同学们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然后指名几个同学做动作理解这三部分内容。
生:读课文,想象画面,做动作。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背这三部分内容。
生:试背这三部分。
四、理解顺序,指导写法。
师:同学们记忆的真快!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画出有关的两个词。
生:自由朗读。
毕凯鹏:这篇课文是按照火烧云先上来再下去的顺序写的。文章中的两个是火烧云“上来了”和“下去了”。
生:自读课文。
冯哲:这样写得不具体,看不出变化极多。
徐海歌:这样看不出火烧云的特点。
......
五、整体感知,加深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所以,我们描写事物,要写出事物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带着对火烧云的喜爱,再把课文朗读一遍。
六、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一种事物,仿照火烧云的写法,重点写出这种事物的颜色和形状。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 ) 迂( ) 焉( ) 箕畚( )
荷( ) 叩( ) 龀( ) 匮( )
一厝( )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教材简解: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下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人又写花,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这一主旨自然生发开去.
课文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抒情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能够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感受文本美.《论语·学而》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柏拉图在《理想图》中提出:"若把'强制'和'严格'训练少年们强硬求学的方式改变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同时,它还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求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图想象课文会写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 品味感悟,积累文本美.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必须按着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文本世界,去品味课文,感悟课文.本文的文字是优美的,如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白生生,傻乎乎,甜丝丝等;文中还运用许多对偶句:"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等都是十分优美的,是值得学习积累的.
3.体验提升,表现文本美.
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感悟,积累之后就应该去表现.其实表现美是学生巩固美,丰富美,发展美,创造美的过程.如采用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美,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喜欢的语调,展现文本的美,展现槐乡风景美,槐乡孩子美,让听者身临其境;如在教学中,运用插图,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美的图画,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美,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画画,孩子的想象是无限的,一个人一幅画,全班五十多人那就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再如学完课文,让孩子当一回小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槐乡五月.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思路: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2. 初识课文,接触感受;3.细读课文,品位感悟;4.熟读背诵,体验提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2.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3.发挥你的想象:五月的槐乡会有什么呢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接触感受.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槐乡的五月去感受那里美好的景色吧!
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出示听读要求:认真听读;标上自然段序号;听准生字的字音;注意一些长句的停顿.
学生自己读读,读后检查:认读字音,及时正音;读读课文,一些长句是否读准,课文是否读通顺.
再次读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槐乡五月哪些的美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1)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很美.(2)槐花很香.(3)槐乡的孩子非常热情好客.(4)槐花可以做各种好吃的,还可以做装饰物.(5)五月槐乡让人不想离开.
齐读课文,感受槐乡五月的美.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重点句,质疑: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 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 (学生交流引入学习课文.)
2.自由读第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并说说最喜欢读的理由.
a.学生自由圈画读书.
第二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得又多又白,美丽无比.
第三句: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又远及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同的形态美,
第六句: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写出了槐花的香气袭人.
第七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也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槐花香.)
说到槐花香,槐花饭好吃,第二小节作了更生动细致的描绘呢!走,我们去看看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2.精读第二小节:
a.指名读第一句.
c.真象个小厨师,说得我们口水都要流下了,等我们这的槐花开了,你一定要做给我们吃哦!
d.第二小节除了写槐花香醉人,槐花饭馋人,还写了什么 用下列句式说话:槐乡的孩子真——啊,你一走进槐乡,他们准会——————;你离开槐香,他们还会————————.
3.五月,槐花开了,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a.女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姑娘一样,用槐花装扮自己,变得更美(引读第二句)
b.男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小子,到槐树下大饱口福.(引读第三句)
d.槐花,还可制药,有止血利尿的功效呢.
e.槐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我国很多地方因为有美丽的槐花,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呢.(看资料)
f.槐花多,自然槐乡的孩子也多啊,他们走出槐乡,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依然无法忘记记忆中开得最灿烂的槐花,他们用各种文字,用音乐写下他们的怀念,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四,熟读背诵,体验提升.
(一)过渡:真美呀,槐乡五月,那里景美,人更美,你想把这美记下来吗 老师读完课文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记下来.
教师范背.
谁也能背下来了 可以是一个段落的.
背得真棒,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忆的 (学生交流各自方法.)
那么就用刚才同学的建议试着练练看.学生练习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激发鼓励学生尽快完成记忆.
(二)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欣赏了这美景,又将课文记了下来,积累了优美的语句,接下来呀,我们也要学学课文来展现展现美.
1.假如你是槐乡的孩子,有客人来了,你如何向客人介绍槐乡呢
2.小组练习.
3.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解,及时点拨.评议,表扬优秀的.
5.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展现美,将槐乡的美与大家分享,从而学会去欣赏美,积累美,表现美.(可以用绘画形式,写话形式等等)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槐乡五月》教案
作者:溧阳市实验小学 陶春萍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感受槐乡孩子的淳朴可爱。
2、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欣赏作者的优美词句。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重点句,质疑: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
三、自由读第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并说说最喜欢读的理由。
1、 学生自由圈画读书。
(第二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得又多又白,美丽无比。
第三句: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又远及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同的形态美,
第六句: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写出了槐花的香气袭人。
第七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也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槐花香。)
说到槐花香,槐花饭好吃,第二小节作了更生动细致的描绘呢!走,我们去看蓝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四、精读第二小节:
1、 指2、 名3、 读第一句。
9、 。。真象个小厨师,10、 说得我们口水都要流下了,11、 等我们这的槐花开了,12、 你一定要做给我们吃哦!
13、 第二小节除了写槐花香醉人,14、 槐花饭馋人,15、 还写了什么?
用下列句式说话:槐乡的孩子真——啊,你一走进槐乡,他们准会——————;你离开槐香,他们还会————————。
四、五月,槐花开了,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1、 女同2、 学们,3、 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姑娘一样,4、 用槐花装扮自己,5、 变得更美(引读第二句)
6、 男同7、 学们,8、 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小子,9、 到槐树下大饱口福。(引读第三句)
10、 现在,11、 你明白为什么作者说五月属于飘香的槐花,12、 属于槐乡的孩子了吧。
13、 槐花,14、 还可制药,15、 有止血利尿的功效呢。
16、 槐树,17、 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18、 物,19、 我国很多地方因为有美丽的槐花,20、 成为闻名21、 于世的风景区呢。(看资料)
22、 槐花多,23、 自然槐乡的孩子也多啊,24、 他们走出槐乡,25、 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26、 依然无法忘记记忆中开得最灿烂的槐花,27、 他们用各种文字,28、 用音乐写下他们的怀念,29、 让我们来读读吧。
六、这节课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七、作业: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三个句子,并加以评析。
朗读课文。
槐花美 远看 近看
槐香奇 清香 醇香 浓香 天然的享受
板书设计: 槐乡五月 槐饭香 咸的 甜的
小姑娘 小小子…… 孩子的乐园
转载自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 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 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戴运怡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思路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美、体验美、积累美。
一、个性阅读,感受“飘香的季节”,赏槐花之美,品语言之神韵。
1、自主探究感悟美。对这样一篇诗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各异。我让学生们通过个体自主感悟,说说槐乡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行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点,再使学生有目的地品味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读品味美。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是基本手段,读是综合,读是表达,把读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评价。”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课文诗一样的语言直接激发了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欣赏着美丽动人的槐花,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学生静心朗读体味,通过个体领悟读、集体感受读、男女比赛读,让自主体味后的朗读,读出文的意境。
3、个性想象表达美。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现槐花开放的远景和近景,让学生展开充满诗意的想象,对槐花之美进行再创造,这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
二、创设情境,领悟“孩子的季节”,感孩子之美,悟乡村之蕴意。
对于年龄较小、较好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先让他们去感受槐乡孩子那些可贵品质,再从中去体会槐乡孩子快乐的话,这无疑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想,何不让他们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做槐乡孩子的快乐呢?为此,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一起走进槐乡,当一回槐乡孩子,说说自己在这个季节里心情怎样,都做了些什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儿童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把自己投入进去。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也变得生动、形象而真切。
整个环节的交流给了孩子充分大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快乐,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理解了“请吃槐花饭,赠送槐花蜜,用槐花装扮自己,享受槐花香”等等这些都是槐乡孩子快乐的一种表达。
如果说我设计“飘香季节”时注重的是一种静的美,让学生去感受;那么我在设计这一部分时则是让孩子们动起来,让孩子在欢笑中去体验美,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三、 引导背诵,积累“飘香的季节”“孩子的季节”,品文字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本篇课文,文字格外优美。如文中一系列的叠词——白生生、白茫茫、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再如文中有不少对偶句,像“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等,这些句子的妙用,浓化了情境的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积累。为此,我设法激发学生积累美的欲望,通过自己范背,再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是几句,也可以是一句,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同学参与的机会,有可快速地测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另外,我在设计作业时,也是针对了本文的特点,让学生或讲、或写、或画,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种方法,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对新课程标准也有较好的体现。
转载自常熟支塘中心小学网站
春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一、1、出示教学目标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
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4、范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
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
差别就明显了。
4、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献疑 关心担心